丰城县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
历史试卷
本试卷总分值为100分 考试时长为75分钟
卷Ⅰ 选择题(48分)
一、选择题(共16题,每题3分,共48分)
1.近年来,考古工作者发现了不少东汉的画像砖、画像石等。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住宅、楼阁、院落、粮仓、磨房、猪圈、马车和农夫等,还可以看到在住宅附近的大片稻田、山林、池塘、盐井、渠道,还有收获、舂米、酿酒、纺织等景象。这些画像砖、画像石( )
A.是庄园生产生活的反映 B.标志着小农经济的形成
C.体现出薄葬习俗的变革 D.反映了基层治理的成效
2.下表是关于“赤壁之战”的记述,由表格信息可知( )
《魏书·武帝纪》 公(曹操)至赤壁,与备战,不利。于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备遂有荆州、江南诸郡
《资治通鉴》 (周瑜)进,与操遇于赤壁。时操军众已有疾疫,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
A.疾疫爆发影响赤壁之战战局 B.疫病流行加剧军阀混战
C.曹操借瘟疫推卸战败的责任 D.赤壁之战导致疾疫蔓延
3.对历代帝王陵墓的保护是中国古代固有的文化传统。北魏孝文帝在恢复祭陵制度的同时,对汉、魏、晋诸陵的维护沿袭了魏明帝的做法,并以古代帝王祭祀的礼仪“太牢之礼”祭汉光武及明、章三帝陵。孝文帝这一做法旨在( )
A.尊重历代的贤明君主 B.传承和弘扬鲜卑族文化传统
C.彰显其人道主义情怀 D.表明北魏入主中原的正统性
4.宋代盛行郊祭大礼和恩荫制。自宋真宗、仁宗起,每三年举行一次盛大的祭天地、祭祖宗的活动,每逢祭祀,大小各官,皆得恩荫,仅北宋末年的一次祭天大典就有4000人恩荫得官。由此可以推知宋代( )
A.阶级固化现象初现 B.恩荫入仕成为主流
C.官僚体系日趋完善 D.王朝统治存在危机
5.在元明戏曲小说中,唐代诗人李白被塑造成才华横溢的文士、蔑视权贵的狂士、针砭时弊的志士、仗义疏财的侠士、志高意远的逸士、嗜酒如命的酒中仙。元明文人对李白的形象塑造( )
A.表达了对社会黑暗现实的愤懑 B.顺应了市民对世俗文化的需求
C.宣扬了儒士兼济天下的价值观 D.寄托了士人的心理期待和追求
6.洋务运动时期,具有商洽性特色的照会文种在外事交涉过程中使用最为频繁;条约文种数量较1861年之前大幅减少;多呈现合作性质的章程文种数量逐渐高过条约文种,成为这一时期缔约类文种的主导。这反映出晚清政府( )
A.对外交往的艰难抗争 B.抛弃了闭关锁国政策
C.维护与列强平等关系 D.逐渐接受了国际惯例
7.下列表格反映了晚清国民生产总值和政府财政收入所占比例。通过表格可以看出( )
晚清国民生产总值 约33.38亿两白银
其中来自农业生产部门 约占75%~80%
其中政府财政收入总额 约2.5亿两白银
其中中央政府财政收入 约1亿两白银
A.传统经济结构阻碍近代化进程 B.晚清中央集权制度趋于瓦解
C.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日益解体 D.列强对华经济侵略逐步加深
8.民国初年,政府宣布废除旧历改用公历,并决定把每年的1月1日叫作“新年”,同时废止农历新年。在农历新年来临时,所有的公务机关以及学校等地,全部按部就班坚守岗位,不准放假。民国政府此举( )
A.旨在顺应各阶层民众呼声 B.扩大了辛亥革命的社会基础
C.折射出其试图西化的用意 D.斩断了传统农耕文化的根基
9.如图是载于1919年5月1日《上海泼克》杂志中的一幅漫画,(注:酒瓶上标明:青岛啤酒,图中英文为:“啤酒已尽,乃以空瓶归还原主。此种计划,未免侮人太甚”)·创作该漫画的作者意在( )
A.抨击北洋军阀的卖国行径 B.唤醒国人维护国家主权意识
C.声援北京开始的五四运动 D.谴责列强窃取民族工业成果
10.中国古代的农具改进大都朝着轻便、小型的方向发展,而不是像西欧近代那样向着机械化、大型化,适合于大农场的方向发展。这主要是由于( )
A.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B.农具制造技艺落后
C.政府不注重农具改进 D.地理形势的局限
11.早在罗马共和国时期,国家就开展了不定期的人口基本情况调查。到奥古斯都时代(公元前27—公元14年),人口普查趋于系统化和制度化,在具体操作过程中,类似于地理考查、地图绘制、分门别类的归档、地籍管理等行政管理技术得到广泛应用。这主要表明,这一时期的古代罗马( )
A.人口普查服务于财税制度 B.国家管理水平在逐步提升
C.公民人身自由得不到保障 D.君主专制程度在不断加强
12.有学者指出,在印加帝国时期,私人交换规模有限,交换形式主要是物物交换。有些物品虽能传到较远地方,但传递方式是一个又一个相邻部落互相渗透的,而不是商人渠道。这可用于说明,在印加帝国时期( )
A.道路交通遭到破坏 B.内部统治秩序紊乱
C.商品经济较为落后 D.社会阶层流动频繁
13.下表为英国学者麦迪森统计的1500年和1700年各国人均GDP水平(以1990年国际元为换算单位):
中国 法国 意大利 葡萄牙 英国
1500 600 727 1100 632 762
1700 600 986 1100 854 1405
据表格可知这一时期( )
A.各国经济水平差距在拉大 B.工业化助推英国经济发展
C.中国生产力出现衰退迹象 D.经济发展推动力出现变化
14.法国传统派精英一开始认为,启蒙哲人们是前一个世纪的唯物主义者,是自由思想家的平庸继承人。后来,在他们眼里,启蒙哲人的形象变得越来越阴险,越来越政治化。据此可知,启蒙思想( )
A.影响力度逐渐得到提升 B.具有较广泛的社会基础
C.符合立宪政体发展需要 D.呈现典型的反传统特色
15.1939年春天,设在伦敦的帝国战争博物馆的馆长提交了年度报告。报告指出,1938—1939年是博物馆运作最好的一年,有超过45万的参观者,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在思考如何应对未来战争,包括壕沟和防空洞的修建,应对毒气攻击的防御以及有效伪装的方法。这表明( )
A.绥靖政策已经丧失人心 B.帝国战争博物馆加大宣传力度
C.民众对战争的担忧加剧 D.全民社会动员取得明显的成效
16.有学者描绘当今的世界新现象:“中国和拉美在讨论农业合作,非洲和阿拉伯在开展基础设施合作,欧洲和东南亚正在打造自由贸易,美国和非洲在合作修电厂,中国和欧洲准备合作开发北极。”这些现象反映出( )
A.全球治理体系不断完善 B.世界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
C.地区经济差距日益缩小 D.合作共赢成为时代的潮流
卷Ⅱ 非选择题(52分)
二、材料分析题(40分)
17.(12分)政治妥协是冲突双方通过政治谈判、协商等方式互相作出让步,以缓解矛盾并达成共识的一种行为。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概括地说,美国宪政发展与政治妥协的密切关系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分析:第一,美国宪法所设定的政治体制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政治妥协机制;第二,从宪法的产生过程看,它是一个多元利益相互妥协的产物;第三,从宪政发展过程看,许多关键性的、重大的问题往往是通过政治妥协缓解并进而一步步解决的。
——摘编自龙太江《论政治妥协:以价值为中心的分析》
材料二 1911-1912年间以南北议和、清帝逊位和南北政府融合构成“大妥协”……传统的主流历史叙事否认这场“大妥协”具有任何积极意义,认为它恰恰体现了革命的不彻底性;大批旧官僚和立宪派“投机”革命,“篡夺”了革命果实;“大妥协”中优待清朝逊帝的做法,也为民国时的君主复辟埋下了伏笔。但近年来已有学者试图对这场“大妥协”作出不同的评价。喻大华即指出,《清室优待条件》并非由袁世凯一方炮制,而是由南方首先提出,南北双方经过协商达成一致意见。这一妥协避免了列强干涉、内战和国家分裂,维护了民族团结,具有积极意义。
——摘编自章永乐《论清王朝与中华民国的“大妥协”》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宪法在制定和实施过程中是如何实现“多元利益相互妥协”的 (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辛亥革命这场“大妥协”。(6分)
18.(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是最早开始人工制糖的国家。明末至清中期是中国糖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变革时期。甘蔗从名贵植物发展到普通经济作物,手工制糖经验得到系统总结,制糖技术日益程式化,这使得中国糖品的供应数量成几何倍数增长,日常生活用糖以及以节令用糖、社交用糖为代表的民俗用糖日渐普遍化,糖品从漫长的稀有药品、贡品、奢侈品时代转入普通生活品、生活必需品时代。中国糖品对外销售远涉印度、英国、美国、瑞典、丹麦、荷兰、波斯、日本、苏门答腊、越南、墨西哥、葡萄牙和海伦娜岛等国家及地区,这一时期中国的甘蔗种植、制糖技术、糖品消费和糖品外贸等方面在东亚甚至全球处于领先地位,是当之无愧的东亚糖业大国。
——摘编自赵国壮《论中国糖业经济的“明清变革”》
材料二 1884年以前,我国蔗糖仍大量出口,畅销香港地区和英、美等国,据中国海关贸易报告数据,到1884年仍出口白糖2475万公斤,黄糖5415万公斤。19世纪末20世纪初,糖品生产贸易情况逐渐发生变化。1924-1930年,我国每年平均进口白糖60万吨,1931-1937年,每年平均进口约30万吨。直到20世纪40年代后期,我国进口糖有增无减。从20世纪初到新中国成立的1949年,中国内地机制糖厂年产糖3万吨,加上生产的土糖17万吨,合计食糖年产量也就20万吨,在当时世界产糖国家排名第26位。这一时期,中国也开始在广东、广西、四川等省建立了机械化制糖企业,甘蔗栽培与糖业的衰败状况有些许改观。
——摘编自《简谈糖业发展史之中国篇》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末至清中期糖业经济变革所呈现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近代糖业经济演变的趋势及原因。(8分)
19.(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唐朝以前中国孔子庙空间分布格局 唐朝中国孔子庙空间分布格局
——摘编自李梦羽《中国孔子庙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别说明推动和阻碍汉至南北朝时期孔子庙修建的因素。(8分)
(2)根据材料指出唐朝孔子庙分布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6分)
三、论述题(12分)
20.(12分)【社会变迁与人类发展】
材料 安东尼·吉登斯在他的著作《现代性的后果》中指出,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变迁是一种剧烈变化,即古登斯所说的“现代社会制度从传统的社会秩序中分离出来是断裂的”。这种“断裂”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现代性时代到来的绝对速度;二是现代化变迁的范围;三是现代制度的固有特性,即在旧秩序中无法简单找到现代社会的组织形式。
请以“社会变迁”为主题,任选角度,自拟论题,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丰城县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
历史答案
1-16:AADDD DACBA BCDAC D
17.(1)妥协:确立联邦制原则,中央集权和地方自治相结合;确立三权分立原则,总统、国会、最高法院彼此分权制衡;国会选举中,各州参议员、众议员人数按不同比例分配;允许保留黑人奴隶制等。(任答三点得6分)
(2)评价:积极:妥协加快了清王朝和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保存了革命力量;避免了列强干涉、内战和国家分裂,维护了民族团结;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任答两点得4分)
消极:妥协是资产阶级软弱性的表现,体现了革命的不彻底;导致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民主共和名存实亡,为袁世凯复辟帝制埋下伏笔。(任答一点得2分)
18.(1)特点:甘蔗种植日益扩大;制糖技术程式化;糖品消费平民化;糖品销售面向国际市场;糖业经济领先世界。(任答三点得6分)
(2)趋势:从蔗糖出口国变为外糖倾销地;机械化制糖出现;产糖量降低;糖业经济从领先世界到排名落后。(任答两点得4分)
原因: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近代中国糖业生产技术落后;西方列强的竞争与打压。(任答两点得4分)
19.(1)因素:推动: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经济恢复发展;儒家思想被确立为主要思想。
阻碍:社会动荡,政局不稳;北方少数民族南下,对于儒家文化的破坏;佛教和道教思想的兴起。(推动阻碍各4分,共8分)
(2)变化:南方的孔子庙数量明显增加。(2分)
原因:社会经济恢复;社会稳定;北民南迁,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开发,同时将北方的礼乐文化带到南方,(4分)
20.示例:
论题:近代中国社会变迁是深刻的社会革命。(2分)
论述: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进入半殖民半封建社会,此后中国社会多个方面发生现代化“断裂”。这种“断裂”一方面表现在传统生产模式的崩溃,现代化工业生产与经营的出现。随着西方殖民者大规模对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中国出现耕织分离、纺织分离等经济现象,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无法维持,洋务运动的开展,大量近代工业的建立,机器化生产成为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另一方面,该“断裂”显示为专制皇权体制的衰落,民主政治模式的建立。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西方民主思想传入,中国资产阶级希望在中国建立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等民主制度,例如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的开展,使专制统治在中国越来越没有生存的空间。(8分)
由此观之,中国的社会变迁是现代化的过程,给中国带来全方位、多层次的影响。(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