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青山处处埋忠骨课件(共2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0青山处处埋忠骨课件(共2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0.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06 17:04: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10、青山处处埋忠骨
10、青山处处埋忠骨
10、青山处处埋忠骨
10、青山处处埋忠骨
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
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出塞
(清)徐锡麟
译文:出征的战士应该高唱军歌,决心把满朝统治者赶出关。战士们只知道在战场上为国捐躯,哪会想战死后用马革包裹尸身回到家乡。
10、青山处处埋忠骨
10、青山处处埋忠骨
抗美援朝
1950年8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27日,美国政府宣布武装干涉朝鲜内政,派兵入侵朝鲜,并不顾我国政府的多次声明和警告,把战火烧到我国东北边境,严重威胁到我国的安全。
对此,中共中央作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略决策。中国人民志愿军由彭德怀任司令员。于10月19日跨过鸭绿江开赴前线,同朝鲜人民并肩作战,以实际行动投入到了轰轰烈烈的抗美援朝运动中。
毛泽东主席
毛泽东,字润之,湖南湘潭人。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
彭德怀元帅
彭德怀,字得华,湖南湘潭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朝鲜战争中,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
彭德怀 拟定 参谋 倾注 锻炼
安葬 眷恋 奔赴 遗骨 特殊
踌躇 黯然 若有所思
读准字词
锻炼
认准字词
本意为对刀剑的打击,锻造。
踌躇
认准字词
指犹豫不决,拿不定主意。
默读课文,说说课文的两个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课后题1
10.青山处处埋忠骨
第一部分:毛主席收到有关毛岸英在朝鲜牺牲的电报后,感到万分悲痛。
第二部分:毛主席做出了将爱子葬于朝鲜的艰难、痛苦的决定。
10.青山处处埋忠骨
课文中出现了几封电报的内容?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电报和毛主席批示的内容找出来,读一读。
电报一:我们今日7时已进入防空洞,毛岸英同3个参谋在房子内。11时敌机4架经过时,他们4人已出来。敌机过后,他们4人返回房子内,忽又来敌机4架,投下近百枚燃烧弹,命中房子,当时有二名参谋跑出,毛岸英及高瑞欣未及跑出被烧死。其他无损失。
电报二:是否将岸英的遗骨运回国内?
电报三:岸英同志是为朝鲜人民的解放事业牺牲的,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要求把岸英安葬在朝鲜。
毛主席批示: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课后题2
10.青山处处埋忠骨
从见到这封电报起,毛主席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次。岸英是毛主席最心爱的长子,毛主席在他身上倾注了无限的父爱。当年,地下党的同志们冒着生命危险找到了岸英,把他送到毛主席身边。后来岸英去苏联留学,回国后毛主席又亲自把爱子送到农村锻炼。那一次次的分离,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的身边来了吗?这次怎么会……“岸英!岸英!”毛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
从见到这封电报起,毛主席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
“岸英!岸英!”毛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
人物的动作、语言描写
作为父亲,主席无法接受失去爱子的现实,悲痛欲绝,食不下咽。
从见到这封电报起,毛主席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次。岸英是毛主席最心爱的长子,毛主席在他身上倾注了无限的父爱。当年,地下党的同志们冒着生命危险找到了岸英,把他送到毛主席身边。后来岸英去苏联留学,回国后毛主席又亲自把爱子送到农村锻炼。那一次次的分离,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的身边来了吗?这次怎么会……“岸英!岸英!”毛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
国内革命运动风起云涌的时代,毛岸英一出生就注定与革命运动分不开。由于长年开展地下工作,毛泽东的生活一向都是颠沛流离的。
毛岸英幼年时便早已跟随父母辗转于上海、广州、武汉、湖南等地,到处搬家。处境危险的毛泽东妻子杨开慧,带着毛岸英兄弟逃到老家。
在这之后的三年中,杨开慧带着毛岸英兄弟东躲西藏,躲避着国民党反动派的追击。
在1930年10月,杨开慧和年仅8岁的毛岸英被押进了长沙监狱。
由于杨开慧的誓死不从,国民党决心将杨开慧执行枪决,当敌人把他母亲押到刑场的时候,他就守在他母亲身边。自此之后,毛岸英再也没有见到过母亲。那一年,毛岸英年仅8岁。
在共产党的安排下,毛家三兄弟改名,由外婆向振熙带到上海送到“大同幼稚园”。此后由于上海时局动荡,幼稚园的孩子们被迫疏散,期间毛岸龙病逝。
“红色牧师”的董健吾把毛岸英和毛岸青领回家,但不久,兄弟二人就因忍受不了牧师家里的生活而离家出走,流落街头,相依为命。毛岸英、毛岸青流浪了整整五年。
1937年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把毛岸英、毛岸青送到位于莫斯科市郊的莫尼诺国际儿童院,结束了流浪生涯。
1945年底,毛岸英回到了魂牵梦绕的祖国,在延安阔别了18年之久的毛泽东,毛岸英父子终于团聚。
从见到这封电报起,毛主席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次。岸英是毛主席最心爱的长子,毛主席在他身上倾注了无限的父爱。当年,地下党的同志们冒着生命危险找到了岸英,把他送到毛主席身边。后来岸英去苏联留学,回国后毛主席又亲自把爱子送到农村锻炼。那一次次的分离,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的身边来了吗?这次怎么会……“岸英!岸英!”毛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
聚少离多,充满愧疚
此时此刻,毛主席想到岸英从小就颠沛流离所受到的苦,他的眼睛模糊了,喃喃着儿子的名字:“岸英!岸英!”
此时此刻,毛主席多么希望岸英会出现在自己的眼前,亲切地唤着“爸爸”,他哽咽了,喃喃着儿子的名字:“岸英!岸英!”
毛主席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岸英奔赴朝鲜时,他因为工作繁忙,未能见上一面,谁知竟成了永别!"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骨吧!”毛主席想。然而,他很快打消了这种念头。他若有所思思地说道:“哪个战士的血肉之躯不是父母所生?不能因为我是主席就要搞特殊。不是有千千万万志愿军烈士安葬在朝鲜吗?岸英是我的儿子,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
从人物描写体会内心情感
毛主席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岸英奔赴朝鲜时,他因为工作繁忙,未能见上一面,谁知竟成了永别!“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骨吧!”毛主席想。
父亲想见儿子最后一面,渴望儿子的遗骨可以归葬。
然而,他很快打消了这种念头。
他若有所思思地说道:“哪个战士的血肉之躯不是父母所生?不能因为我是主席就要搞特殊。不是有千千万万志愿军烈士安葬在朝鲜吗?岸英是我的儿子,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
作为主席,不能搞特殊,他要考虑的还有国家和人民。
再一次反映了主席内心的痛苦和艰难的抉择。
“忠骨”指的是烈士的遗骨,文中指
毛岸英的遗骨。
这两句诗是说革命者既然把整个身心都献给祖国,那么死后尸身是否归葬家乡已经不重要了,即使长眠于异国的土地又有何妨。
这句话既写毛岸英牺牲后长眠朝鲜,也是抗美援朝中为国捐躯的英雄儿女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