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课件(共22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课件(共22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31.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06 18:53: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学习目标
1.走近作者,了解创作的时代背景
2.把握全文的主要内容
3.精读全文,剖析写作特色
4.总结和归纳全文表达的思想内涵
5.合作探究,巩固提升
作者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鲁定公时,曾任鲁国大司寇,后来私人办学,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还在晚年整理“六经”(《诗》《书》《易》《礼》《乐》《春秋》)。
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自汉代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二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封建统治者一直把他尊为圣人。他又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影响深远,以至于今。
时代背景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选自《论语·先进》,标题为后人所加。文章记录的是孔子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这四个弟子“言志”的一段话。生动再现了孔子和学生一起畅谈理想的情形。
子路的轻率急躁,冉有的谦虚,公西华的委婉曲致,曾皙的高雅宁静,给人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是一段可读性很强的文章。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侍:此处指执弟子之礼,侍奉老师而坐。
以:因为。
毋:不要。
居:平日,平时
何以:用什么。
率尔: 急遽而不加考虑的样子。
千乘之国: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在春秋后期 ,千乘之国是中等国家。
摄:夹处。
比及: 等到。
哂 :微笑。
原文翻译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人在孔子近旁陪坐。
孔子说:“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你们不要凭这个原因就不敢说话了。你们平日说:‘(别人)不了解我 !’假如有人了解你们, 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
子路急遽而不加考虑地回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中等诸侯国,夹在几个大国之间,加上有军队来攻打它,接下来又有饥荒;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后,就可以使人有保卫国家的勇气, 而且还懂得合乎礼义的行事准则。”
孔子对着他微微一笑。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方:见方,纵横。
如 :连词,表选择,或者。
足:使动用法,使……富足。
如 :连词,或者。
俟:等待。
能:能做到,胜任。
会:诸侯会盟。
端:古代的一种礼服
章甫:古代的一种礼帽。意思是“穿着礼服,戴着礼帽”
相:在祭祀、会盟或朝见天子时主持赞礼和司仪的人。
原文翻译
“冉有,你怎么样?”
冉有回答说:“ 一个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后,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至于礼乐教化,自己的能力是不够的,那就得等待君子来推行了。”
“公西华 ,你怎么样?”
公西华回答说:“我不敢说我能胜任,但愿意在这方面学习。宗庙祭祀的工作,或者是诸侯会盟及朝见 天子的时候 ,我愿意穿着礼服, 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司仪。”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鼓:弹。
瑟:古乐器。
希:同“稀”,稀疏,这里指鼓瑟的声音已接近尾声。
舍:放下。
作:立起来,站起身。
撰:才具,才能
莫春:指农历三月。莫,通“暮”。
冠:古时男子二十岁为成年,束发加冠。
喟然:叹息的样子。
原文翻译
“公西华 ,你怎么样?”
公西华回答说:“我不敢说我能胜任,但愿意在这方面学习。宗庙祭祀的工作,或者是诸侯会盟及朝见 天子的时候 ,我愿意穿着礼服, 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司仪。”
“曾皙,你怎么样?”
曾皙弹瑟的声音渐渐稀疏下来,铿的一声,放下瑟站起身来 ,回答说: “我和他们三人的志向不一样。”
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 ?也不过是各自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曾皙回答说:“暮春时节,春天的衣服已经穿定了,(我和)五六个成年人,六七名少年,在沂水沐浴后,在舞雩台上吹吹风,唱着歌回家。”
孔子叹息着说道 :“我赞同曾皙啊。”
三子者出,曾皙后。
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则非邦也与?”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后:动词,后出。
何:为什么。
以:介词。靠, 用。
让:礼让,谦逊。
唯:难道。
邦:国家,这是指国家大事。
与,同“欤”,疑问语气词。
原文翻译
子路、冉有、公西华都出去了,曾皙最后走。曾皙问孔子:“他们三位的话怎么样?”
孔子说:“也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曾皙说:“您为什么笑子路呢?”
孔子说:“治国要用礼,可是他(子路)的话毫不谦逊,所以我笑他。”
“难道冉有讲的不是国家大事吗?”
“怎么见得纵横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地方的事就不是国家大事呢?”
“难道公西华所讲的不是国家大事吗?”
“宗庙祭祀、诸侯会盟和朝见天子,不是诸侯的大事又是什么呢?如果公西华只能给诸侯做一个小相,那么谁又能给诸侯做大相呢?”
主要内容
全文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则何以哉”),孔子问志。
第二部分(从“子路率尔而对曰”到“吾与点也”),弟子言志。
第三部分(从“三子者出”到结尾),孔子评志。
合作探究
子路具有怎样的性格 孔子“为什么“哂之” 孔子为什么说“吾与点也”
(1)直率、自信。(2) 孔子认为“为国以礼”,而子路却不谦逊。(3)因为曾晰描绘了一幅太平盛世,人民和乐的景象,这正是孔子意图实施仁政的理想境界。
合作探究
孔子为什么赞同曾皙的志趣 这反映出孔子怎样的思想
孔子赞同曾皙的志趣高雅,本身有能力,懂礼乐教化,又卓尔不群。反映出孔子的“仁礼”思想主张。
合作探究
分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篇》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人的个性。
(1)子路志向远大,直爽豪放,相当自负。(2)冉有、公西华小心谨镇,格外谦虚。(3)曾皙淡泊洒脱,但又好学勤问。
合作探究
老师让学生们谈谈各自的志向,这样的场景很常见,但孔子总有他的独到之处,请从本文的字里行间品位孔子的教师形象。
开头的诱导启发,中间一再亲切地让人畅所欲言。子路言志后含而不露的微笑,曾哲言志后极表赞赏的长叹,把孔子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教师形象写得栩栩如生。
主题思想
突出了孔子“礼”的思想,认为治国和为人都应“以礼行之”。
还反映了孔子循循善诱、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反映了孔子对学生“宽、恭、谦、让”的德育思想。
这篇文章告诉我们做人应该正直诚实,不应虚伪做作和曲意逢迎。
艺术特色
①本文的突出特色是能紧扣每个人的性格特点来记述,五个人的发言都合乎各自的个性、身份、志趣、教养,显得深刻而生动。
②全篇以“言志”为中心组织材料,思路清晰,极有层次,不蔓不枝,表现力较强。
③成功地运用对话和人物动作来塑造人物形象。孔子师生间的对话,将人物的性情语态、精神气质,都传神地表现出来,写得简练含蓄、生动感人。
巩固练习
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从“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的神态、语言描写中,可以看出子路是一个有抱负,坦诚,但性格比较鲁莽、轻率、自负的人。
B.从“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的语言描写中,可以看出冉有是一个谦虚谨慎,说话很有分寸的人。
C.从“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的语言描写中,可以看出公西华是一个谦恭有礼,娴于辞令的人。
D.从“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语言描写中,可以看出曾皙是一个洒脱、只追求个人享受而没有理想的人。
D
巩固练习
下面对文章的内容概括不准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
A.开场交待了谈话的内容与方式,四位弟子环坐在孔子身旁,孔子最先发话,启发大家各言其志,起到了消除顾虑、缓和紧张气氛的作用,既符合孔子作为师长的身份,又表现了孔子随和的性格特征。
B.在孔子的启发下,子路不假思索,抢先答复,反映了子路急躁、坦率、爽快的性格。这种毫不谦让的积极态度与他那充满自信的答复内容相一致。他志向远大,声称能将困于战争和饥荒的大国治理成勇而知义的礼义之邦.
C.子路谦虚不够、自信有余的态度引起了孔子的微笑。这微笑中有善意的理解和宽容,也有不以为然的轻微批评,表现了孔子的豁达态度。
D.公西华的答复显得彬彬有礼,他可能意识到孔子对子路不够谦让的批评,说起话来慎重得多.他愿意治理一个小国家,六七十里见方或五六十里见方的小国,并将礼乐方面的治理让诸君子。
C
感谢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