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检测题
一、单选题
1.下列有关水的说法正确的是
A.水是基本营养素之一,长期饮用蒸馏水有益健康
B.水能灭火是因为水能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C.自然界中只要是澄清透明的水都是纯净物
D.制取蒸馏水的原理是利用物质的沸点不同
2.未来社会最理想的能源是
A.煤 B.氢气 C.汽油 D.可燃冰
3.如图所示的一组实验可用于研究燃烧的条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白磷通常保存在冷水中,铜片上的白磷要进行干燥处理
B.此组实验烧杯中的热水只起到提供温度的作用
C.图1实验可以比较白磷和红磷的着火点不同
D.图2中的热水与图1中的热水应保持相同温度
4.下列归纳和总结不正确的一组是
A.化学与技术 B.化学与能源
①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获得苯分子图像 ②用催化净化装置促进汽车尾气中有害气体的转化 ①氢能源是一种广泛使用的能源 ②倡导使用脱硫煤做燃料
C.化学与医药 D.化学与生活
①用氧气进行医疗急救 ②用干冰做血液制品冷藏运输的制冷剂 ①用镶有金刚石的玻璃刀裁玻璃 ②用活性炭做冰箱除臭剂
A.A B.B C.C D.D
5.2023年2月1日温州批发城发生的火灾给人们敲响了安全警钟,下列说法或做法错误的是
A.通过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可以灭火
B.天然气与空气混合后遇明火可能会发生爆炸
C.火灾发生后应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迅速逃离,并拨打火警电话119
D.为扑灭森林火灾,可把大火蔓延路线前的一片树木砍掉,形成隔离带
6.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石油分馏 B.用干冰进行人工降雨
C.稀有气体在通电时发出五颜六色的光 D.在口中咀嚼米饭或馒头时感到有甜味
7.在学习中及时归纳和整理能起到事半公倍的效果。以下归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安全注意事项 B.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①点燃可燃性气体——先验纯 ②进入久未开启的菜窖—先做“灯火试验” ③家中的燃气泄漏——先关闭燃气阀门, 打开门窗 ①油锅起火盖上锅盖——隔绝空气 ②吹灭燃着的蜡烛——降低蜡烛的着火点 ③森林失火开辟隔离带——隔离可燃物
C.物质的除杂 D.化学中常见的“三”
①CO中混有CO2——通入水中 ②CO2中混有CO——点燃 ③CuO中混有木炭粉——在空气中加强热 ①三大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 ②三种污染空气的气体——CO、NO2、SO2 ③三种可燃性气体——H2、CO2、CH4
A.A B.B C.C D.D
8.下列关于氧气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实验室制取氧气时,一定要加催化剂
B.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
C.油锅着火,可用锅盖盖灭,依据的灭火原理是隔绝空气
D.氧气能与大多数的金属、某些化合物反应,化学性质比较活泼
9.在下列安全措施中,不正确的是:
A.高层楼房失火,乘坐电梯迅速逃生 B.燃放烟花爆竹时,远离人群和可燃物
C.燃着的酒精灯不慎碰倒,用湿布盖灭 D.天然气泄漏,立即关闭阀门开窗通风
10.下列化学反应中,吸收热量的是
A.氧化钙与水反应
B.镁与稀盐酸反应.
C.碳与二氧化碳反应
D.氢气与氧气反应
11.水是生命之源,下列有关水的说法正确的是
A.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氢原子和氧原子
B.用水灭火的原理是降低可燃物着火点
C.生活中将硬水通过活性炭后变成软水
D.电解水实验中,可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正极产生的氧气
12.科学家开发出新型催化剂,光照下能将二氧化碳转化为甲烷,微观示意图如下。下列关于该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 B.反应前后共涉及三种氧化物
C.该反应前后催化剂的质量和性质不变 D.参加反应的两种反应物分子个数比为1∶1
13.2021年1月19日,湖南省开展“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森林火灾应急演练,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燃烧是剧烈的氧化反应
B.紧急疏散火灾周围地区的人群,可达到减少损失的目的
C.采用人工降雨的方式灭火,是因为可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D.砍掉或清理大火面前的干枯树枝、树叶等可燃物,可达到隔离可燃物而灭火的目的
二、填空题
14.“水循环”“氧循环”和“碳循环”是自然界存在的三大重要循环。请结合如图回答问题:
(1)从物质变化及分子角度看,三种循环中有一种与另外两种在变化上有本质的区别,这种循环是 。
(2)用学科观点分析碳循环和氧循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_______(填字母)。
A.碳、氧循环有利于维持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图中消耗二氧化碳的途径有①③⑥
B.碳、氧循环过程中各元素守恒,其化合价不变
C.碳循环和氧循环指的是碳元素和氧元素的循环
D.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使自然界中的氧原子总数增加
(3)2020年12月1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气候峰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提到,中国将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力争在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即“碳达峰”;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即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我国对全世界宣布“碳中和”目标,彰显了大国的责任和担当。根据此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①碳排放:化石燃料的燃烧是CO2排放的主要因素,化石燃料主要包括煤、石油和 ;为节约化石燃料,同时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在汽油中添加适量乙醇(C2H5OH)得到乙醇汽油,写出乙醇充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
②碳吸收:科学家认为,人类不仅要努力减少CO2的排放,更重要的是将CO2转化为有用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可将CO2转化为化工原料乙烯( C2H4),其反应的微观过程如下图所示:
写出上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③为达成“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的目标,下列措施可行的是 (填字母)。
A.发展公共交通,提倡绿色出行
B.大力植树造林
C.用新能源电动车逐渐取代传统燃油车
D.禁止使用化石燃料
15.完成下列填空
(1)人类每时每刻都离不开空气,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的化学式是 。
(2)分离液态空气得到氧气的过程属于 (“物理”或“化学”)变化。
(3)实验室制取氧气,反应物中须含有 元素
(4)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 (化学式) 。
(5)配料中的食用盐主要成分是氯化钠,写出氯化钠中阴离子的符号 。
(6)没有自来水的农村地区,村民多饮用井水。请你为村民们解决下列问题:
①用 操作,可除去井水中难溶性的杂质。
②用 进行试验,可证明处理后的井水是硬水。
③生活中将井水 ,既可降低水的硬度,又可以杀菌。
16.“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是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
下图1是利用太阳能将水转化为氢能的两条理想途径:
(1)途径一“光电转换”过程中,光能转化为 能,可较好解决制氢过程效率低等问题。
(2)途径二中反应过程的微观示意图如图2所示。
①请将图2中方框内的微粒补画完整:
②该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 (填“改变”或“不改变”)。
三、实验题
17.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是白磷在水中燃烧实验,用注射器加入水的目的是 。
(2)图乙是探究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锥形瓶底部放一些细沙,其作用是 。
(3)图丙A中的现象是 ;B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中观察到蜡烛由低到高依次熄灭,该实验说明 。
四、计算题
18.某发电厂改用燃烧清洁燃料发电,不仅一年节约燃煤320万吨,还大大减少了污染物SO2的排放。煤的平均含硫量约为1%,假设煤中的硫元素经燃烧后全部转化为SO2,试计算该发电厂每年可减少排放SO2多少万吨?提示:硫转化为二氧化硫的过程可表示为:S+O2SO2要求:写出计算过程,最终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19.氢能的清洁性备受关注,但电解法制氢也会因消耗电能而相当于有碳排放。
(1)计算64g甲烷(化学式CH4)完全燃烧生成CO2的质量(写出计算过程)。
(2)理论上,64gCH4与耗电1kW·h制得的H2燃烧放出的能量相当。某地电解制氢每耗电1kW·h相当于排放500gCO2,若该地使用电解法制得的H2替代甲烷作燃料, (填“有利于”或“不利于”)减少碳排放。
参考答案:
1.D 2.B 3.B 4.B 5.A 6.D 7.A 8.A 9.A 10.C 11.D 12.A 13.C
14.(1)水循环
(2)BD
(3) 天然气 ABC
15.(1)N2
(2)物理
(3)氧/O
(4)CH4
(5)Cl-
(6) 过滤 肥皂水 煮沸
16. 电 不改变
17.(1)将氧气排出,使氧气与白磷接触
(2)防止炸裂锥形瓶
(3) 溶液由紫色变为红色 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18.煤的平均含硫量约为1%,假设煤中的硫元素经燃烧后全部转化为SO2,320万吨煤中硫元素的质量为320万吨×1%=3.2万吨。
解:设该发电厂每年可减少排放SO2万吨。
=6.4万吨
答:每年可减少排放SO2 6.4万吨。
19.(1)解:设生成CO2的质量为x。
解得:x=176g
答:产生二氧化碳的质量为176g。
(2)不利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