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8张PPT)
导入新课
第11课 古代日本
第四单元 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
学习目标
1.了解大和政权基本统一了日本、武士集团的形成和幕府统治的发展等基本史实;
2.掌握大化改新的背景、内容及其对日本社会的影响;
3.通过对古代日本的学习,认识到要不断学习其他民族的长处,积极体会时代内涵,弘扬民族自信心和民族使命感。
目标导学一·6世纪前的日本
1.古代日本的发展历程
材料一:《汉书 地理志》记载:“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以岁时来献见云。”
材料二:《后汉书 东夷传》记载,光武帝建武中元二年(57年),倭奴国奉贡朝贺,光武帝刘秀赐以印绶。
材料三:《三国志 魏书 乌丸鲜卑东夷传》记载,邪马台国在3世纪曾数次向魏进贡,并接受了魏帝的册封与印绶。
兴起:
根据文献记载,1-2世纪,日本有100多个小国。汉朝时与中国已有交往,与中国有“通使”关系。
1世纪-2世纪
1-2世纪,日本小国林立,有100多个小国。
3世纪
奴隶制国家“大和国”
出现
5世纪
5世纪,本州中部的大和政权基本统一了日本。
2.大和政权的统治
①大和国的最高统治者称为“大王” 大王依靠贵族统治全国。
①王室和贵族各有自己的私有领地。领地上的居民以“部”的形式组织生产,从事农业的称为“田部”,从事海洋捕捞的称为“海部”等等。来自中国、朝鲜的移民也依其特长分别被编入锦织部、锻治部等。
② 部民是贵族的私有民,地位近似于奴隶。
最高统治者:“大王”
王室
贵族
部民:地位近似奴隶
部民制
政治上:
经济上:
实质:奴隶主贵族统治
目标导学二·大化改新
1.背景:
材料一: 当时一些较大的贵族极力想控制中央政权,从中获得更大的利益,下中小贵族也在疯狂地兼并土地,残酷地剥削部民,许多平民的土地也被剥削,社会矛盾空前尖锐。
材料二 :初唐时期唐太宗调整统治政策,实行三省六部制、租庸调制和科举制。这使农民负担减轻,生产时间有保证,社会经济出现繁荣的景象。文化教育事业也迅速发展,出现了很多著名的文人和文艺作品,文化繁荣。
材料三 :日本共派遣隋使4次,遣唐使19次,其中成行并到达长安的13次,每批数百人。对于人口不足300万的日本,来学习中国先进文化的人在总人口中的比重相当大。使节团成员中有外交官员、僧侣、留学生和工艺、艺术等各方面的人才。
①内因:阶级矛盾尖锐,政局混乱(根本原因)
②外因:中国隋唐的制度先进,日本积极吸收中国文化
大化改新前,苏我氏等大贵族控制政权。645年6月12日,由中大兄皇子、中臣镰足等人谋划实施了暗杀权臣苏我入鹿的宫廷政变。最终权倾朝野的苏我氏宗家灭亡。皇室夺回政权。中大兄皇子等拥立轻太子为孝德天皇(36代)。孝德天皇即位后,宣布模仿中国建立年号,定年号为大化,7世纪中期(公元646年),日本孝德天皇参照起源于日本本土的政治经济制度,又吸收了中国唐朝的政治经济制度,发布《改新之诏》,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史称“大化改新”。大和正式改称日本国(日出之处的国家)。
乙巳之变
孝德天皇
皇极天皇
中大兄皇子
中臣镰足
苏我入鹿
中臣镰足
相关史事
2.时间:
3.推行者:
4.内容:
(1)政治方面:
(2)经济方面:
646年
孝德天皇(年号“大化”)
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地方设国、郡、里三级,由中央派官治理。
废除一切私地、私民,将土地、部民收归国有,成为公地、公民;
国家将土地分给公民,每隔六年授田一次,不能终生使用,也不能买卖;(班田收授法)
统一赋税。
打击了奴隶主贵族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统治
抑制了土地兼并,减少了剥削,使得底层的劳动人民生活有了保障。
提高了生产者的积极性,促进了日本社会经济的发展。
不仅充实了国库,也提升了政府的综合实力
5.改革影响:
大化改新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标志着日本由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
6.性质:
是一场古代日本以学习和模仿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为主要内容的自上而下的封建性质的改革
合作探究:日本这样一个资源匮乏的岛国,现在却已是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从今天我们学习古代日本这段历史,你有何启示?
改革是国家发展的动力,应积极改革创新,与时俱进。应该善于学习他国的长处。
目标导学三·幕府统治
1.庄园的形成:
凡新掘沟渠开垦的田地准许三代占有,利用旧沟渠开垦的田地准许终身占有
—《三世一身法》
政府为增加耕地,鼓励开垦私田,土地私有与土地兼并盛行
贵族、豪门、寺院大量垦荒、购买、兼并土地建立庄园(“不输不入”特权:既不向国家纳税,也不准地方官吏进入庄园,干涉庄园事务)
中央逐渐丧失对地方控制,社会局势动荡。
2.武士和武士集团:
武士
地方豪强为了保护自己的庄园,把自己家族和仆从中的青壮年男子武装起来,组成一种血缘关系和主从制结合的军事集团,成员称为“武士”。
武士团
小的武士团追随、服从一个更强大的首领,组成大的武士团。(主从制)
武士团有时代表庄园利益与地方政府对抗,有时也响应朝廷号召去征战。
①目的:
②性质:
武士集团是一种血缘关系和主从制相结合的军事集团
③代表:
源氏武士集团、平氏武士集团
源氏
平氏
击败
幕府
幕府本指将领的军帐,但在日本的特殊状况下,演变成曾一度凌驾于天皇之上的权力机构。常以“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方式来进行对国家统治,其最高权力者为征夷大将军,亦称幕府将军。
地方豪强为保护自己的庄园
武士集团之间不断进行争斗,最后形成了源氏和平氏两大武士集团。1185年,平氏政权灭亡。1192年,源赖朝获得“征夷大将军”的称号,镰仓幕府正式建立,开始了日本历史上武士专政的幕府统治时期。
3.幕府统治:
(1)时间:
(2)事件:
12世纪开始
源赖朝获得“征夷大将军”称号,设幕府于镰仓。
(3)特点:
①幕府与天皇朝廷并存,天皇实际上大权旁落;
②国家大权基本掌握在武士阶层手中;
③逐渐形成武士道(效忠对象不是国家而是主公)。
(4)影响:
日本由此进入长达近700年的幕府统治时期
武士道精神
武士道指以不惜命的觉悟为根本,为实现个人于集体、团体的价值,尽可能的发挥自己的能力,强调"毫不留念的死,毫不顾忌的死,毫不犹豫的死"。武士道精神最典型的行为是切腹。
实质:
以勇敢和牺牲精神做主人的忠实奴仆。
影响:
①延伸出为理想而不屈奋斗的精神
②明治维新后,成为帝国主义侵略扩张的工具,成为日本右翼的文化土壤。
古代
日本
统一:5世纪初 , 大和统一日本
大化改新
背景
时间
内容:政治上、经济上
意义
武士和武士集团
武士集团的形成
幕府统治的建立
武士道
人物
(社会性质变化)
统一的奴隶制国家建立
从奴隶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
封建统治秩序的确立
课堂小结
随堂训练
1.下列关于幕府与天皇朝廷关系说法错误的是( )
A.天皇任命幕府首领,掌握实权
B.天皇成为礼仪性的摆设
C.幕府与天皇朝廷并存
D.国家政权掌握在武士阶层手中
A
2.幕府制度是日本封建时代的一种军事集权政治制度。在这一制度下,统治大权归封建武士首领“将军”,天皇形同虚设。日本进入武士专权的幕府始于( )
A.德川幕府 B.镰仓幕府
C.室盯幕府 D.江户幕府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