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小升初压轴特训卷(二)语文六年级下册统编版
一、选择题
1.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僻静(bì) 单调(diào) 明媚(mèi) B.依偎(wèi) 参差(cī) 染缸(gāng)
C.处境(chǔ) 慰藉(jiè) 搅和(huò) D.分外(fèn) 花圃(pǔ) 栖息(qī)
2.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沸腾 顷覆 焉知非福 B.防御 惊皇 见微知著
C.残暴 挽回 翻箱倒柜 D.严峻 沉郁 迫不急待
3.加点字的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 )
A.赴汤蹈火 汤汤乎若流水 B.过犹不及 遥不可及 C.自愧弗如 弗能应也
4.语句中带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是( )
A.原本热闹的步行街空空荡荡,真是万象更新啊!
B.你能从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真不简单!
C.大自然中有很多不可思议的现象等待我们去破解。
5.下列画线的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看见妈妈全神贯注地为我检查作业,我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好好学习。
B.早自习时,居然没有见到从不迟到的王老师,同学们对这件司空见惯的事情议论纷纷起来。
C.深圳是一个包容性很强的城市,来自五湖四海的人在这里很快就成了共同进步的朋友。
D.你那点小伎俩,早就暴露无遗了,怎么瞒得了我这双慧眼!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经过努力,完成了班级网页的制作工作。
B.树叶被秋风染成了金黄,慢慢地飘落下来。
C.毕业考试快到了,我们小学的学习生活已经结束。
D.每个小学生将来都希望自己成为有用之才。
7.在生活中,当遇到别人比自己先行一步完成某件事情的时候,我们常常会引用“( )”这句话。
A.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B.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 D.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8.下面关于课文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从《两小儿辩日》中,我们能感受到两小儿善于思考的特点和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
B.《那个星期天》一文中,“这段时光不好挨”中的“挨”表现了“我”等待时的焦急。
C.《北京的春节》这篇课文重点写了正月初一和正月十五这两天的情形,其他的日子则一笔带过。这样安排详略得当,突出了老北京春节时的民风民俗。
D.《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以“忆”作统领,首尾呼应,表达了作者李星华对父亲李大钊的深切怀念。
9.“它就是我们学习的课本,我们关于自然科学的一切谈话,都不过是对它的一个注释罢了。”法国作家卢梭的这句话是对《______》这部名著的评价。( )
A.鲁滨逊漂流记 B.骑鹅旅行记
C.汤姆·索亚历险记 D.爱丽丝漫游奇境
二、填空题
10.根据拼音和语境写出正确的词语。
探索yǔ zhòu( )时空,是中华民族千年mèng xiǎng( )。在习总书记的yīn yīn zhǔ tuō( )和指引下,中国háng tiān( )的奋斗目标和前进方向更加qīng xī( )。
11.选择正确的“雨”,将序号填入诗句中。
(1)渭城( )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2)( )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3)天街( )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4)萧萧( )子规啼。
A.小雨 B.朝雨 C.暮雨 D.好雨
12.诗文积累与运用。根据语境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诗句、名言、谚语或歇后语。
(1)诗言志。“人生自古谁无死? ”,表明了文天祥的报国忠心;“ , ”,表现了曹植精忠报国的志向。
(2)老师经常用名言警句“ , ”告诉我们要珍惜时间;用“ , ”教育我们要勤俭节约。
(3)妈妈说话喜欢引用谚语和歇后语。秋天,她常用谚语“ , ”,不断提醒我们要随着天气的变化及时增添衣服,以免受寒;每逢考试前,她又用歇后语提醒我:“咱们‘ ’,如果你这次考试没考好,假期就像往年一样老老实实待在家里学习。”
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革命文化故事,根据提示完成读后感悟。
为了拖住敌人,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一边痛击追上来的敌人,一边有计划地把大批敌人引上了狼牙山。他们利用险要的地形,把冲上来的敌人一次又一次地打了下去。班长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让敌人走近了,才命令狠狠地打。副班长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一声,好像那个细小的枪口喷不完他的满腔怒火。战士宋学义扔手榴弹总要把胳膊抡个一圈,好使出浑身的力气。胡德林和胡福才这两个小战士把脸绷得紧紧的,全神贯注地瞄准敌人射击。战斗进行了很久,敌人始终不能前进一步。在崎岖的山路上,横七竖八地躺着许多敌人的尸体。
13.这段话既关注了七连六班群体,也写了每一位战士,这种写作方法叫做 ,这样写的好处是 。在描写每位战士时主要使用的描写方法是 描写和 描写。段中“在崎岖的山路上,横七竖八地躺着许多敌人的尸体”这句话也从侧面表现了 。
14.“人固有一死,或 ,或 。”为了掩护群众和主力部队转移,狼牙山五壮士诱敌上山,痛击敌人,最后英勇跳悬。多么英勇的战士,多么伟大的英雄!为了胜利的曙光,无数仁人志士前赴后继,如 ……因为他们知道“祖宗疆土,当以死守, ”,因为他们知道“位卑未敢 ”!
【感恩亲人】阅读成长故事,完成各题。
一碗馄(hún)饨
①天气十分炎热,蝉在树上烦躁不安。她又跟妈妈吵架了,一气之下,她转身向外跑去。
②她走了很长时间,看到前面有个面摊,人们正吃着香喷喷、热腾腾的面条。她感觉到肚子饿了。可是,她摸遍身上的口袋,一分钱也没有。
③面摊的主人是一位很和蔼的老婆婆,她看到她站在那边,就问:“孩子,你是不是要吃面?”“可是,可是我没带钱。”她有些不好意思地回答。“没关系,我请你吃。”
④老婆婆端来一碗馄饨和一碟小菜。她满怀感激,刚吃了几口,眼泪忽然就掉下来,纷纷落在碗里。“你怎么了?”老婆婆关切地问。“我没事!”她忙擦着泪水,“我们素不相识,而你就对我这么好。可是我自己的妈妈怎么对我?我跟她吵架,她竟然把我赶出来,还叫我不要再回去!”
⑤老婆婆听了,平静地说道:“孩子,你怎么会这么想呢?你想想看,我只不过煮一碗馄饨给你吃,你就这么感激我,那你自己的妈妈煮了十多年的饭给你吃,你怎么不去感激她呢?你怎么还要跟她吵架呢?”
⑥……
⑦女孩急冲冲往家走去。当她走到家附近时,一眼就看到疲惫不堪的母亲。正在路口张望的母亲看到她,脸上立即露出喜色:“你这个淘气包,赶快过来吧。饭早就做好了,你再不回来吃,菜都凉了!”
⑧有时候,我们会对别人给予的小恩惠感激不尽,却对亲人一辈子的恩情视而不见。
⑨这时,她的眼泪又开始掉了下来。她奔向前,扑到了母亲的怀里。
15.“馄”“饨”部首都是“ ”,意思和 相关。“馄”除去部首有 画,如果用音序查字法应先查字母 。
16.仿写两个ABB式的词语:香喷喷 热腾腾
17.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
素不相识:
视而不见:
18.短文是围绕一个中心句来写的,这个中心句在第 自然段。
19.文中的“她”两次流下了眼泪,第一次是因为 ,第二次是因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文中母亲为什么会“疲惫不堪”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她感觉到肚子饿了”。如果用夸张手法表达“饿”这个意思可以怎么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2.短文最后那感人的场画,如果加上环境描写效果更好。请你来写写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3.请用几句话表达自己对亲人的感激之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综合性学习
24.百余年来,无数革命先烈为保家卫国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篇章。为了感受革命先烈的爱国精神,六(1)班开展了缅怀革命先烈的主题班会,请你参与其中,完成练习。
(1)请你为本次班会活动拟写一则标语。
(2)活动前,同学们搜集了许多革命诗词,拟编辑一本《红色诗词》。请你根据诗词分类,分别拟一个合适的栏目名,写在横线处。
·七律·长征——毛泽东 ·赠友人——朱德 …… ·就义诗——夏明翰 ·把牢底坐穿——何敬平 ……
(3)活动中,老师让同学们上台讲述自己最敬佩的革命先烈及其事迹。请把你准备的内容分享给大家。(100字左右)
五、书面表达
25.习作与表达。
时光飞逝,往事如烟。翻开相册,过往的记忆一帧一帧地再现在我们眼前。你看到了在母亲怀里呱呱而泣的自己,长着两颗门牙在门前玩耍的自己,第一天入学时迷茫又兴奋的自己,戴着红领巾参加升旗仪式的自己……哪一张照片令你印象最深刻?你又想对过去的时光说些什么呢?请以“照片”为话题,写一篇习作。要求:题目自拟;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和人名;内容具体,重点突出,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500字左右。
参考答案:
1.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字音的能力。
正确读准字音,注意区别形近字、多音字的字音,还要注意声调、韵母的区别,平时要多读,多练。
A.僻静(bì)——pì;
B.依偎(wèi)——wēi;
C.搅和(huò)——huo。
故选D。
2.C
【详解】本题考查错别字。
A.顷覆——倾覆;
B.惊皇——惊惶;
D.迫不急待——迫不及待;
故选C。
3.A
【详解】本题考查多义字。
A.汤:热水/水流大而急的样子。
B.两个“及”都是达到,触及的意思。
C.两个“弗”都是不的意思。
故选A。
4.B
【详解】本题考查词语搭配。
A.不恰当。万象更新,意思是宇宙间的一切事物或景象改换了样子,出现了一番新气象。和“原本热闹的步行街空空荡荡”不符。
B.正确。司空见惯,司空:古代官名。指某事物常见,不觉得奇怪。句意是从寻常事情中发现问题,使用正确。
C.不恰当。不可思议,原有神秘奥妙的意思,是佛教用语。现多指无法想象,难以理解。句中用于形容需要破解的大自然现象,不符语境。
故选B。
5.B
【详解】本题考查词语的正确运用。
B.司空见惯:指某事物常见,不觉得奇怪。结合句子语境,形容“早自习时,居然没有见到从来不迟到的王老师”这件事,不能用司空见惯,使用不恰当;
故选B。
6.B
【详解】本题考查病句辨析。
A.缺少主语,在“完成了班级网页的制作工作”前添加“我”,如:经过努力,我完成了班级网页的制作工作。
C.前后句子意思矛盾,应把“已经结束”改为“将要结束”,如:毕业考试快到了,我们小学的学习生活将要结束。
D.语序混乱,应把“将来”移到“都希望自己”之后,如:每个小学生都希望自己将来成为有用之才。
故选B。
7.C
【详解】本题考查名言警句的理解和运用。
A.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如果能够一天新,就应保持天天新,新了还要更新。比喻从勤于省身和动态的角度来强调及时反省和不断革新,加强思想革命化的这一关键行为。不符合题干语境。
B.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人经过学习或教育之后可以得到提高。常用以比喻学生超过老师或后人胜过前人。不符合题干语境。
C.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不要说你走得早,还有比你走得更早的人,多指比喻办事已被别人抢先下手了。符合题干语境。
D.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比喻人往往熟悉自己经常接触的事物。不符合题干语境。
故选C。
8.C
【详解】本题考查课文内容理解。
C.《北京的春节》重点写了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这几天,其他的日子则一笔带过。这样写使文章重点突出,有助于读者对老北京人过春节的风俗习惯有清楚的了解和认识。
故选C。
9.A
【详解】本题考查经典名著。
鲁滨逊凭借自己勇往直前的精神和辛勤的劳动,成就了一段传奇。卢梭在评价《鲁滨逊漂流记》时说:“这本书就是我们学习的课本,我们关于自然科学的一切谈话,都不过是对它的一个注释罢了。”
故选A。
10. 宇宙 梦想 殷殷嘱托 航天 清晰
【详解】本题考查看拼音写词语。
根据所学拼音知识拼读音节,写出相应的词语即可,拼读时要注意所给音节的声母、韵母及声调。书写时注意字的笔画和笔顺,一定要做到工整、规范、正确。其中“宙”“殷”“嘱”“航”“晰”容易写错,注意书写。
11. B D A C
【详解】本题考查选词填空。
(1)选自《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故选B。
(2)选自杜甫《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故选D。
(3)选自唐代诗人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故选A。
(4)选自《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宋·苏轼: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故选C。
12. 留取丹心照汗青 捐躯赴国难 视死忽如归 不饱食以终日 不弃功于寸阴 由俭入奢易 由奢入俭难 一场秋雨一场寒 十场秋雨要穿棉 咸菜烧豆腐一有言(盐)在先
【详解】本题考查诗词默写与积累。
(1)“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出自宋代文天祥的《过零丁洋》。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自古以来,人终不免一死!倘若能为国尽忠,死后仍可光照千秋,青史留名。此句悲壮激昂、掷地有声,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语调显示了诗人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表达了诗人赤诚的爱国情怀和视死如归的崇高精神。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出自两汉曹植的《白马篇》。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为国家解危难奋勇献身,把死亡看得像回家一样平常。此句气势慷慨激昂,歌颂了武艺高强的青年英雄,表现出英雄们精忠报国的志向,体现出捐躯为国、视死如归的崇高精神境界。
(2)结合所给语境,填写自己积累的有关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如: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填写自己积累的和勤俭节约有关的诗句,如:“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意思是从节俭到奢侈容易,从奢侈到节俭困难。这句话告诫人们要珍惜节约的生活方式,不要过度消费和浪费资源。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3)“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是一句民间谚语,意思是立秋之后差不多两个半月的时间就是立冬了,在这期间下一场雨就会感觉天气越凉;要是下了十场秋雨的话那就意味着要加厚衣服了,而十场秋雨是一个大概的数字,不一定非得是十场雨。
“咸菜烧豆腐一一有言(盐)在先”是歇后语,表示有话说在头里,指事先打了招呼。
13. 点面结合 既让我们感受到五壮士作为一个战斗群体的团结勇敢,又能感受到每一位战上的英勇顽强,塑造了令人印象深刻的抗日英雄个体和群体的形象,使人物形象更鲜明,避免扁平化,也使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更能让读者信服。 动作 神态
五壮士的英勇顽强 14. 重于泰山 轻于鸿毛 狼牙山五壮士 不可尺寸与人 忘忧国
【解析】13.本题考查了写作手法、描写手法。
点面结合指的是详写和略写的相结合。所谓“点”,指的是对某个事物或多个事物的详细描写,所谓“面”,指的是多人事物的概括描写。
这段话既表现了七连六班这个英雄集体的壮举,又写了每一战十,运用了点面结合的写作手法,具有层次感和画面感强。面的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五壮士作为一个战斗群体的团结勇敢,点的描写让我们感受到每一位战士的英勇顽强,结合起来的描写塑造了令人印象深刻的抗日英雄个体和群体的形象,使人物形象更鲜明,避免扁平化,也使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更能让读者信服。
从“指挥、吼、抡、瞄准、射击“等动词准确地刻画出了五位战士痛击敌人的动作,运用了动作描写;“沉着、绷得紧紧的、全神贯注”写出了他们当时的神态,运用了神态描写。
从句子“在崎岖的山路上,横七竖八地躺着许多敌人的尸体”中“横七竖八”“许多”从侧面说明了敌人损失惨重,反衬出五壮士的英勇顽强。
14.本题考查了名言警句。
书写时注意“重、鸿、忧”的正确写法。
写一个为了祖国的胜利作出贡献的人,如:刘胡兰。
15. 饣 食物
八/8 H 16. 绿油油 白花花 17. 向来不认识。 虽然看到,但因心不在焉,好像没有看到一样。形容漠视,不关心。 18.⑧ 19. 感激老婆婆给她一碗馄饨吃。 女孩对母亲的的理解、感激,还有愧疚。 20.为女儿做饭,寻找离家出走的女儿,心里怀着对女儿的担忧。 21.她饿得能吃下一头牛。 22.这时,吹来一阵凉爽的风,缓解了燥热的天气,树上的蝉鸣也如音乐般响起。 23.亲爱的奶奶,谢谢您这六年来一直陪伴着我,一直以来都是你在照顾我,曾经还为我流过眼泪,不管干什么,不管对错你都耐心的温柔的和我讲道理,谢谢您。
【解析】15.本题考查部首查字法。
结合所给生字“馄”“饨”,两个字的部首都是饣;结合生字可知两个生字都和食物有关系,“馄”字的部首是饣,除去部首剩下昆,共八画,音节为:hún,用音序查字法应先查字母H。
16.本题考查词语仿写。
观察所给例词,为ABB式词语,仿照例词,写出ABB式词语,如:沉甸甸、笑哈哈、笑眯眯、黄澄澄、兴冲冲。
17.本题考查词语解释。
结合文章第④自然段句子“我们素不相识,而你就对我这么好。可是我自己的妈妈怎么对我?我跟她吵架,她竟然把我赶出来,还叫我不要再回去!”可知女孩和老婆婆从来都不认识,素不相识意为向来不认识;
结合文章第⑧自然段句子“有时候,我们会对别人给予的小恩惠感激不尽,却对亲人一辈子的恩情视而不见。”可知有时候,我们会对别人的小恩惠万分感激,但是对亲人的恩情却不重视,看到了也当没看到。视而不见指虽然看到,但因心不在焉,好像没有看到一样。形容漠视,不关心。
18.本题考查寻找关键词句子。
结合文章内容,可知文章通过女孩离家出走这件事说明了有时,我们对亲人的恩情视而不见,因此文章是围绕“有时候,我们会对别人给予的小恩惠感激不尽,却对亲人一辈子的恩情视而不见。”这句话写的,这句话在第⑧自然段。
19.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结合文章第④自然段句子“老婆婆端来一碗馄饨和一碟小菜。她满怀感激,刚吃了几口,眼泪忽然就掉下来,纷纷落在碗里。”可知第一次落泪是因为老婆婆给女孩了一碗馄饨,小女孩非常感激。
结合文章第⑨自然段句子“这时,她的眼泪又开始掉了下来。她奔向前,扑到了母亲的怀里。”可知第二次掉泪是因为女孩对母亲的的理解、感激,还有愧疚。
20.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结合文章第①自然段句子“天气十分炎热,蝉在树上烦躁不安。她又跟妈妈吵架了,一气之下,她转身向外跑去。”,文章第⑦自然段句子“正在路口张望的母亲看到她,脸上立即露出喜色:‘你这个淘气包,赶快过来吧。饭早就做好了,你再不回来吃,菜都凉了!’”可知母亲疲惫不堪的原因是母亲为了寻找女儿,还有对女儿的担忧而疲惫不堪。
21.本题考查写句子。
结合所给题干“如果用夸张手法表达饿这个意思”,可以说她饿得前胸贴后背。
22.本题考查语言表达。
结合所给语段,这是女孩感受到了母亲的关爱,想象周围的环境如何,组织语言表达,如:燥热的天吹来了一阵凉风,树上的蝉也欢快地唱起了歌。
23.本题考查语言表达。
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组织语言,表达对亲人的感激之情,如:从没有为您写过什么,也没有给您说过什么感谢的话,但您对我的关心和爱意,点点滴滴都在心头。
24. 缅怀革命先烈,感受爱国精神。 伟人诗词 烈士诗抄 我最敬佩的是革命烈士张思德。他舍己救人的精神深深打动了我。1944年9月5日,天下着雨,张思德和战士小白一起挖一个新的炭窑时,因土质松软,上面雨水渗透,造成塌方。张思德把小白推出窑外,自己被压在窑内,不幸牺牲,年仅29岁。
【详解】(1)本题考查宣传标语。
结合题干可知,围绕“缅怀革命先烈”为主题来写宣传语,只要符合主题即可。
如:宣讲革命故事,继承先烈遗志。
(2)本题考查拟标题。
根据诗词分类,结合第一栏中的“七律·长征——毛泽东”“赠友人——朱德”可知,这都是无产阶级革命家中一些伟人的的红色诗词,可以拟题目为:革命者之歌、伟人之歌等。结合第二栏中“就义诗——夏明翰”“把牢底坐穿——何敬平”可知,这是表现革命者慷慨就义的诗歌,可以拟标题为:就义歌、烈士之歌等。
(3)本题考查语言表达。
根据题干可知,是围绕自己最敬佩的革命先烈及其事迹来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只要合理即可。
如:无数革命先烈为了民族的解放和人民幸福浴血奋战,谱写了壮丽诗篇。我最敬佩的革命先烈是李大钊,他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1926年3月18日,北京5000多名学生和工人来到天安门前举行国民大会,抗议日本军舰侵入大沽口、炮轰国民军,声讨英美日等八国无理通牒中国的罪行。会后,大家结队前往段祺瑞执政府请愿,中共北方区委负责人李大钊走在游行队伍的最前面,不幸被敌人逮捕,狱中备受酷刑,始终严守党的秘密,大义凛然,1927年4月28日临刑前,李大钊毫无惧色,第一个走上绞架,从容就义,牺牲时年仅38岁。让我们缅怀先贤,不忘历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征程中,永远记取他们的英名和丰功伟绩,继承和发扬他们不灭的精神吧!
25.例文:
照片里的记忆
每个周末,只要我—有空,就会习惯性地拿出珍藏已久的相册,它虽然已经不是崭新的了,但它可是我的宝贝哦!因为它能勾起我许多美好的回忆。
这次也不例外,我又不由自主地拿出了它,细细地回忆着,品味着其中的每一个场面——这张照片令我重温到童年的快乐、自由。
这张照片是我8岁那年拍的,照片上的迷人景色虽然已经相隔了4年之久,但是在我的脑海之中仍然是记忆犹新。那是凉风习习的秋天,我们几个形影不离的好朋友突发奇想去郊外野餐,妈妈陪着我们一起来到了“世外桃源”。等我们到达目的地的时候,太阳正慢慢地从西方落下,晚霞满天,朵朵浮云像块块红绸,微风拂过我们的脸庞,那轻柔的风没有冬天狂风的刺骨,也没有春天的那种泥土味,而是那样的舒服!一眼望去,一大片,—大片的稻地就宛如是一片金黄的汪洋,翻滚着浪花。当时幼稚的我们,一看到这么美丽的景色都兴奋极了。因为我们每天生活在被汽车尾气污染的、热闹而喧哗的、人潮拥挤的城市之中,但是这里却是和城市中的景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里的空气新鲜极了!周围又是那样的安谧!于是我们在火红火红的枫树下玩捉迷藏,丢手绢;在河塘里捉鱼、摸虾;用草编制成戒指……一切都是那样的美好,我们是那样的无忧无虑,我们是那样的天真烂漫。
看到照片中的我们,手拉着手在枫树下,笑得是那样的自然,丝毫没有拘束,笑得是那样的甜美,心中满是愉快!在夕阳照耀下,脸蛋上都泛起了一道道红晕!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本题为话题作文,要求以“照片”为话题,写一篇习作。想想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对哪张照片印象深刻,这张照片包含着什么故事?选取对你有意义,印象深刻的去写。写时首先可开篇点题,点明自己要写的是一张照片。中间具体记叙这张照片的来历,按一定的顺序把照片的内容写清楚,写作时要合理安排材料,重点部分要详细写,其他部分可略写,还要注意语句要通顺,用词要恰当。最后总结,照应前文。写作过程中注意运用学到的写作方法及修辞手法,用到积累的好词佳句。
开头:开门见山或排比句式开头,点明文章的中心,引出自己的回忆。
中间:具体写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一些事,中间通过人物语言、动作等描写详细记叙了事件的过程,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表达自己的感受。
结尾:首尾呼应,点明主题。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