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小升初压轴特训卷(一)语文六年级下册统编版
一、选择题
1.下面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恰好(hé) 倒霉(méi) B.挪移(luó) 依偎(wēi)
C.褐色(hè) 幼稚(zhì) D.压迫(pò) 搜集(shōu)
2.下面句子所标注的朗读停顿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使弈秋/诲二人弈 B.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C.日初出/大如车盖 D.其一人/专心致志
3.下面句子中的“含糊”一词和“她礼貌地弯膝请安,嘴里却含糊其词”中的“含糊”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这一次不知道为什么,父亲竟这样含糊地回答我。
B.军令如山,来不得半点儿含糊。
C.丁是丁,卯是卯,爷爷在原则问题上泾渭分明,从不含糊。
D.刷子李的刷墙技艺可真高超,那活儿做得真不含糊。
4.下面依次填入句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听着如此( )的音乐,欣赏着构图如此( )、凝聚着作者( )构思的画卷,我心中顿生一种( )的感觉。
A.美妙 精妙 奇妙 巧妙 B.美妙 精妙 巧妙 奇妙
C.奇妙 精妙 巧妙 美妙 D.精妙 巧妙 美妙 奇妙
5.下面各项中故事名称不属于同一类的一项是( )
A.完璧归赵 闻鸡起舞 负荆请罪
B.守株待兔 刻舟求剑 亡羊补牢
C.牛郎织女 后羿射日 精卫填海
6.中国书法是黑与白的艺术,不同书法家也有不同的风格。《三门记》秀丽柔美,稳健大方,是书法家( )的代表作之一。
A.颜真卿 B.王羲之 C.赵孟頫(fǔ)
7.“三”在中国古典名著中常出现,下面“三”的故事与人物不对应的一项是( )
A.三借芭蕉扇——宋江 B.三气周瑜——诸葛亮 C.三进大观园——刘姥姥
8.对联是中国特有的一种艺术形式。“逾古稀又十年可喜慈颜永驻,去期颐尚廿载预征后福无疆”是祝寿活动上的对联,从中可以推测寿星今年( )岁。(廿:二十)
A.七十 B.八十 C.一百
9.下列关于名著阅读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先大致了解名著的写作背景,能帮助我们理解作品的内容和价值。
B.看到特别喜欢的段落,可以摘抄下来,并标注好内容的页码。
C.遇到人物关系复杂的名著,可以画一个人物图谱,以便阅读时随时查阅。
D.读名著时,可以对某个人物作出自己的评价,评价人物的角度不要变。
二、填空题
10.读句子,看拼音,写词语。
夏日戈壁,luò tuo( )刺和胡杨绿意盎然,马兰花热情zhàn fàng( )。2023年5月30日,天气晴朗,阳光míng mèi( ),9时31分,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随着一声hóng liàng( )的指令,搭载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六运载火箭点火升空。约10分钟后,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kòng zhì( )xì tǒng( )显示各项数据正常,此次发射取得圆满成功。观礼现场一片fèi téng( ),大家热烈庆祝我国航天lǐng yù( )取得的又一重大成果。
11.把下面的四字词语补充完整,再选词填空。
万象( )( ) 见( )知( ) ( )( )其所
心平( )( ) 走( )观( ) ( )( )见惯
如果你是一个勤奋好学、善于思考的孩子,对于那些 的现象保持一颗强烈的好奇心, ,你就会有意想不到的发现。
12.根据学过的知识填空。
(1)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中引用司马迁的名言“人固有一死,或 ,或 ”诠释了生命的价值。孟子在《学弈》中用“其一人专心致志, ;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 , ”的对比揭示出治学的道理。
(2)古诗词内容丰富多彩,月亮可入诗:李贺用诗句“大漠沙如雪, ”来描写边塞战场的景色;王安石用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 ”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节日可入诗:韩翃用诗句“ ,寒食东风御柳斜”来描写寒食节的习俗;王建用诗句“ ,冷露无声湿桂花”来描绘中秋月夜之景。
(3)我们新时代的少年要认真读书,字斟句酌,勿忘“读书须用意, ”;要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和批评,深知“ ,忠言逆耳利于行”;要大胆创新,勇攀高峰,牢记“苟利于民, ; ,不必循旧”。
三、判断题
判断题。
13.详略安排得当,中心突出,才能更好地让别人了解自己想表达的意思。( )
14.与阅读目的关联性不强的内容,不需要逐字逐句地读。( )
15.《石灰吟》《竹石》《春晓》都是咏物诗,事物在诗中被赋予了人的品格和志向。( )
16.《匆匆》一文开篇就用排比句描写春天的景色,但作者的主要目的不是表现春天的美丽,而是表达春天来临时的喜悦心情。( )
17.“五音”是指宫、商、角、徵、羽。( )
四、句子训练
18.按要求完成句子。
(1)穿灰制服和长筒皮靴的宪兵,穿便衣的侦探,穿黑制服的警察,挤满了这间小小的屋子。(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陈老师对我说:“等你们考完了,我就陪你们去看电影。”(将句子改成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詹天佑克服了种种困难和考验,主持修筑京张铁路。(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现代文阅读
课内阅读。
①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②( )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 ),我们( )有缺点,( )不怕别人批评指出。( )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 )行。( )你说得对,我们( )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
19.上段文字选自 ,作者是 。
20.根据课文内容把第一自然段补充完整。
21.请在第二自然段的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
22.第一自然段的中心句是 。此句与本段后面三句是 关系。
阅读。
①匆匆上了公交车,我才发现没带雪天下。司机倒是不错,可能是看我不像是经常逃票的人,才没有把我撵下去,让我在皮包里继续找零钱。
②在车上,我觉得自己像个小偷,把身上里里外外都翻了个遍,除了几张百元整钞,再也没有找到一个硬币。那种尴尬和狼狈是我从来没有过的。面对车厢里几十人诧异的目光,我恨不能马上掏张百元大钞扔进投币箱来证明自己的粗心大意和清白。慌乱时,一个粗哑的声音从背后传来:“先生,我这里有一块钱,你拿去。”我回头一看,说话的是一位七十多岁的老太太,满脸黑色的皱纹,一套灰色的布衫,头上裹了条很旧的白毛巾,脚套一双褪了色的绣花鞋——一个典型的外地老太太。言语间,她已经替我把一块钱投了进去。我慌忙解释说:“那怎么可以,我怎么还您的钱呢?”
③老太太笑了:“一块钱,还什么?又不是一万元。”这时,我发现车里的人都冲我和老太太笑了,这种让我捉摸不透的笑容使我越发不安起来。他们越是这样,我越不好意思,迫不及待地说:“大娘,要不这样吧,我和您一道下车,您等我几分钟,我去买包香烟,换开零钱后给您。”老太太又笑了:“我下站就到了,下午回山东济宁老家。我儿子一家都在南京打工,我是专门来看孙子的。三年前,我第一次在南京坐车时,不知道要投币,身上也没有零钱,就像你现在的样子,是位好心的姑娘帮我投了一块钱。今天我正好有机会还南京人一份情。下次,如果你在车上遇见像你一样的粗心人,替他投一块钱,就算还我了,我把这一块钱暂时保存在你那里。”
④听了老太太的话,满车厢的人都笑了,笑得那么自然、那么灿烂。
23.结合短文所要表达的中心,给短文拟一个题目:
24.短文主要讲的是
25.从短文中老太太的外貌描写你感受到了她的① ,从她的语言、动作描写你感受到了她的② 。
26.短文中有两次描写车上的人“笑了”,第一次“笑了”是因为① ,第二次“笑了”是因为② 。
27.发挥想象,写一写“我”将爱心之举传递下去的某个场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六、书面表达
28.请从以下内容中任选一项,完成本次习作。动笔之前仔细阅读习作要求,别偏题了哦!文中不出现真实校名、姓名,不少于400字。
内容一 题目 我是小小调解员
生活中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同学之间吵起来了,爸妈之间有矛盾了……这时,热心的你做了一名小小调解员,用你的智慧让他们和好如初了。现在请你选择印象最深的一次经历写下来。
内容二
习主席说: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美丽。是呀!劳动是一切幸福的源泉。你一定参加过很多次劳动:在家里做力所能及的活,在学校做清洁大扫除、参加种植活动……现在请你选择一次让你难忘的劳动写下来。题目自拟。
参考答案:
1.C
【详解】本题考查字音的辨析。
A.恰好(hé)——qià;
B.挪移(luó)——nuó;
D.搜集(shōu)——sōu;
故选C。
2.B
【详解】本题考查句子朗读的停顿。
B.意思是:是因为他的智慧不如别人吗?不是这样啊。所以“是因为他的智慧”处停顿;“不是”停顿;正确的答案是: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故选B。
3.A
【详解】本题考查多义词。
A.结合句子可知,句子表达的意思是:父亲给我的答案是模棱两可,不清楚的。含糊:含混不清;模糊。
B.结合句子可知,句子表达的意思是:军事命令像山一样不可动摇,容不得半点马虎。含糊:不认真;马虎。
C.结合句子可知,句子表达的意思是:爷爷在原则问题上分得很清,从不含混其事。含糊:怯懦;示弱(常与“不”连用,很多时候含有赞美的意)。
D.结合句子可知,句子表达的意思是:刷子李干活的时候很认真,从不马虎。含糊:不认真;马虎。
结合例句可知,“这一次不知道为什么,父亲竟这样含糊地回答我”中的“含糊”一词的意思:含混不清,模糊。
故选A。
4.B
【详解】本题考查选词填空的能力。
首先要理解选项中给出词语的含义,然后根据语境进行选择填入。
美妙:非常美好,令人喜悦的。多和名词或名词短语搭配,如美妙的歌声,名秒的音乐等;
精妙:精致巧妙。多用于书法、手工艺品等;
奇妙:奇特巧妙。多用于形容令人感性却的新奇的事物等;
巧妙:灵巧高明,超出一般(多指方法或技术)。
对给出的句子进行分析可知,依次填入的词语应该是:美妙 精妙 巧妙 奇妙。
故选B。
5.C
【详解】本题考查词语分类。
A.“完璧归赵、闻鸡起舞、负荆请罪”都是历史故事,
B.“守株待兔 刻舟求剑、亡羊补牢”都是寓言故事。
C.“牛郎织女”是民间故事,也是我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从牵牛星、织女星的星名衍化而来。
后羿射日,原称“羿射九日”。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
精卫填海,是中国上古神话传说之一。
故选C。
6.C
【详解】本题考查了书法。
《三门记》(局部图) 是我国元代著名书法家赵孟的楷书代表作之一。故选C。
7.A
【详解】本题考查经典名著。
A.三借芭蕉扇是《西游记》中记载的故事,讲述的是孙悟空向铁扇公主三借芭蕉扇的故事。
故选A。
8.B
【详解】本题考查文化常识。
“古稀”指的是七十岁;“古稀又十年”指的是80岁;
100岁称之为期颐。“去期颐尚廿载”指的是80岁。
故选B。
9.D
【详解】本题考查阅读名著的方法。
D.读名著时,可以对某个人物从不同的角度作出自己的评价。
故选D。
10. 骆驼 绽放 明媚 洪亮 控制 系统 沸腾 领域
【详解】本题考查了词语的拼写能力。
认真拼读给出的字音,注意音调、平翘舌,明确要写的词语,书写时注意每个字的结构、笔画和笔顺,然后根据语境填写出要求的词语,写字要做到工整、规范。写完后要再次检查拼写的是否有误。
左右结构的字:绽 明媚 洪 控 统 沸腾 领域 ;这几个字左半部分笔画较少,写的时候要让着右半部分笔画较多的一些;“腾”字笔画较多,写的时候注意不要多写笔画或少写笔画;骆驼 放 领;这几个字左右笔画相差不多,写的时候要相互照应,切记相互碰撞或脱离;制;左边的笔画比右边的多,写的时候右边的部分要让着左边部分一些;
上下结构的字:系 亮;写的时候要注意字体要统一,上下字的比例要协调,间距要一致。
11. 更 新 微 著 死 得 气 和 马 花 司 空 司空见惯 见微知著
【详解】本题考查补全词语和选词填空。
万象更新:事物或景物改换了样子;出现了一番新气象。
见微知著:指见到事情的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实质和发展趋势。比喻小中见大、以小见大。
各得其所:表示如其所愿,后表示每个人或事物都得到恰当的安排。
心平气和:心情平静,态度温和。指不急躁,不生气。
走马观花:骑在跑着的马上看花。比喻匆忙、粗略地观察了解。
司空见惯:指某事常见,不足为奇。
对给出的句子进行分析可知,句子中对待一些现象,这些现象是常见的,不足为奇的,故选“司空见惯”填入;对于这些很平常的现象,我们要能保持一颗强烈的好奇心,从小中见大,就会有意想不到的发现,故选“见微知著”填入。
12. 重于泰山 轻于鸿毛 惟弈秋之为听 有鸿鹄将至 思援弓缴而射之 燕山月似钩 明月何时照我还 春城无处不飞花 中庭地白树栖鸦 一字值千金 良药苦口利于病 不必法古 苟周于事
【详解】本题考查诗词文的积累与运用。
(1)注意“重、泰、鸿、鹄、援、缴、射”的正确书写。
(2)注意“燕、钩、照、春、庭、栖、鸦”的正确书写。
(3)“读书须用意,一字值千金”的意思是:读书不仅要靠书,更要靠用心,用心去感悟文字的内涵和深意,理解其中的道理与哲理。只有读书并用心领悟,才能真正收获到知识和力量及价值。所以青少年要认真读书;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意思是:直率忠诚的话听起来不愉快,但对行动有利;效果好的药吃起来虽苦,却对治病有好处;所以我们要虚心接受别人的批评和指正,才能进步;
“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的意思是:在处理事务和解决问题时,应该注重实际效果,而不仅仅是遵循传统或过去的做法,要勇于创新。
13.√ 14.√ 15.× 16.× 17.√
【解析】13.本题考查文章结构及详略安排。
根据积累可知,文章主要写什么,次要写什么,是根据作者想要重点表达的意思决定的,详略安排得当,中心突出,才能更好地让别人了解自己想表达的意思。
故此项判断为正确。
14.本题考查阅读策略及方法。
在读文章时先想想阅读的目的,再有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读文章时,与阅读目的关联性不强的内容,不需要逐字逐句地读”。
故此项判断为正确。
15.本题考查课文内容理解。
《春晓》不是咏物诗,是写景诗,通过对鸟鸣和落花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怜惜之情。
故此项判断为错误。
16.本题考查课文内容理解。
《匆匆》一文开篇就用排比句描写春天的景色,但作者的主要目的不是表现春天的美丽,而是表达作者对时光流逝快而感到无奈和惋惜。
故此项判断为错误。
17.本题考查文化常识。
五音指中国五声音阶中的角、徵、宫、商、羽,五个音级。
故此项判断为正确。
18. 宪兵,侦探,警察,挤满了屋子。 陈老师对我说,等我们考完了,他就陪我们去看电影。 詹天佑克服了种种困难,经受各种考验,主持修筑京张铁路。
【详解】本题考查缩句、改转述句、修改病句。
(1)本题考查缩句。
缩句的方法:1.去掉“的”字前面的词语。2.去掉“地”字前面的词语。3.删去“得”后补充说明成分。4.删去数量短语。5.句中否定词不要去。6.抓住主干来缩简。只要抓住句子的主干“谁做什么”或“什么怎么样”,就可迅速地缩句。注意缩句时不能改变句子的原意,缩句后仍是一个句子。结合所给句子,缩句时去掉修饰性词语“穿灰制服和长筒皮靴的”“穿便衣的”“穿黑制服的”“这间小小的”缩写为:宪兵,侦探,警察,挤满了屋子。
(2)本题考查改转述句。
改写时,掌握“两改一查”的方法,即改标点、改人称,查句子表述是否合理。做题时,把说话内容中的“我”改为“他”,再把冒号改为逗号,去掉前、后引号即可。句子改为:陈老师对我说,等我们考完了,他就陪我们去看电影。
(3)本题考查修改病句。
结合所给句子,搭配不当。不能说“克服考验”,句子改为:詹天佑克服了种种困难,经受各种考验,主持修筑京张铁路。
19. 《为人民服务》 毛泽东 20.人固有一死 或重于泰山 或轻于鸿毛 21.因为 所以 如果 就 不管 都 只要 就 22. 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 总分
【解析】19.本题考查作家及其作品。
上段文字选自《为人民服务》,作者是毛泽东。《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主席于1944年9月8日在张思德同志 追悼会上所作的演讲 。当时,抗日战争正处在十分艰苦的阶段,有许多困难需要克服。毛泽东主席针对这一情况,讲述为人民服务的道理,号召大家学习张思德同志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团结起来,打败日本侵略者。与《愚公移山》 、《纪念白求恩》 并称为“老三篇”。
20.本题考查现代诗文默写。
书写时注意“或”“重”“泰”“轻”“鸿”的正确写法。
21.本题考查关联词。
原文是“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按照原文填写即可。
22. 本题考查找中心句、句子的关系。
阅读①段可知,“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这是本段的中心句,下面三句是紧紧围绕这句来论述的。此句与本段后面三句是总分关系。
23.爱的传递 24.我坐公交因为没有带硬币,一位外地老婆婆帮我投了币,她因为同样的情况得到过他人的帮助,并希望我把这元钱“还”给下次需要的人。 25. 生活简朴 热心 善良 26. 对老太太的助人为乐精神的赞扬和对“我”不占别人便宜的肯定。 被老太太说的话逗乐了,同时也是对好心的姑娘和老太太这种乐于助人的行为传递的肯定。 27.我在公交车上遇到一位刚放学的小学生,他忘记了带坐车的钱。我帮这个小朋友付了车费,小朋友连连道谢。
【解析】23.本题考查给文章加标题。
本文段主要写了我坐公交因为没有带硬币,一位外地老婆婆帮我投了币,她因为同样的情况得到过他人的帮助,并希望我把这元钱“还”给下次需要的人。文中老太太乐于助人,她就像一朵美丽芬芳的花;“我”得到老太太的帮助,老太太希望我也像她一样能够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老太太用实际行动传递文明友爱之花。所以课拟题目为:心底盛开一朵花题目不是唯一,贴合主题即可。
24.本题考查概括内容的能力。
短文第①自然段写了我坐公交车没带公交卡,准备找零钱。第②——④自然段写了我没找到零钱,得到了一位老太太的帮助,我想要还钱,老奶奶让“我”为遇到忘带零钱的人投票以示对她的报答。所以本文段主要写了“我”坐公交车忘带公交卡,一位老人帮助我挽回尴尬的局面,并希望我把这元钱“还”给下次需要的人。
25.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
文中第②自然段“我回头一看,说话的是一位70多岁的老太太,满脸黑色的皱纹,套灰色的布衫,头上裹了条很旧的白毛巾,脚穿一双褪了色的绣花鞋——一个典型的外地老太太”是对老太太的外貌描写,从“一套灰色的布衫,头上裹了条很旧的白毛巾,脚穿一双褪了色的绣花鞋”可以看出老太太很简朴。
文中第②自然段“言语间,她已经替我把一块钱投了进去。”这是对老太太的动作描写,从“投”可以看出老太太帮助我时的动作没有犹豫,可以感受到老太太的热心、善良。
文中第③自然段“三年前,我第一次在南京坐车时,不知道要投币,身上也没有零钱,就像你现在的样子,是位好心的姑娘帮我投了一块钱。今天我正好有机会还南京人一份情。下次,如果你在车上遇见像你一样的粗心人,替他投一块钱,就算还我了,我把这一块钱暂时保存在你那里。”这是语言描写,从中可以看出老太太之前得到过别人的帮助,并且希望我以后能帮助别人,可以感受到老太太是一个善良、懂得感恩和回报的人。
26.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
从文中第③自然段“这时,我发现车里的人都冲我和老太太笑了,这种让我捉摸不诱的笑容使我越发不安起来”可知,这是第一次描写车上的人“笑了”。结合前面老太太说的话“一块钱,还什么?又不是一万元。”可知,我想还一元钱,老太太不用我还钱。所以人们的笑是对老太太的助人为乐精神的赞扬和对“我”不占别人便宜的肯定。
从文中第④自然段“听了老太太的话,满车厢的人都笑了,笑得那么自然、那么灿烂。”这句话,可知这是第二次描写车上的人“笑了”。结合前文老太太的话,可知老太太之前得到过别人的帮助,并且希望我以后能帮助别人。所以人们的笑是因为老太太说的话朴实、在理、幽默,把全车厢的人逗乐了,同时也是对好心的姑娘和老太太这种乐于助人的行为传递的肯定。
27.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
要发挥想象写出“我”将爱心之举传递下去的某个场景,符合题意即可。
示例:我有一次坐车遇到一位老爷爷,他在车上准备拿钱包付钱时,却发现钱包丢了,正在着急怎么付钱时,我帮他付了,老爷爷不断向我表示感谢。
28.例文:
我是小小调解员
我是一名被家人公认的小小“调解员”,因为只要家里人吵架,我就得站在公平的角度上帮他们调解。
一天下午,我坐在沙发上看动画片,突然厨房传来奶奶和妈妈的争吵声,奶奶声音很大,而且有点发怒地说:“哎呀,哎呀,浪费呀,浪费。”妈妈声音也很大,而且有点不耐烦地说:“什么浪费,剩菜本来就不能吃。”我一听到她们吵架就害怕极了,我缩成一团,捂住耳朵,不想听见那些可怕的声音。可是她们根本不停嘴,好像机关枪打仗一样。我想我是家里的小小调解员,我必须阻止她们,不然她们没完没了,越吵越凶。
我鼓起勇气,走到妈妈面前,使劲拉妈妈往外走,我边拉边说:“妈妈,别说了,跟我到房间里去,我找您有事。”我把妈妈拉到房间的椅子上坐下,亲了亲妈妈,说:“好妈妈,别和奶奶吵了,她年纪大了,您让她一下,我爱您,我也爱她,我怕你们吵架。”妈妈听我讲完亲了亲我,笑了。
我又跑回厨房,奶奶还在里面叹气呢,我抱着奶奶,轻声说:“好奶奶,别生气了,妈妈上班很辛苦,她不喜欢吃剩菜,您就少煮点。我爱您,我也爱她,我怕你们吵架。”奶奶听我讲完也亲了亲我,也笑了。
晚上,爷爷和爸爸都回家了,奶奶和妈妈把香喷喷的饭菜摆到了桌上,一家人开心地吃饭,我最开心,因为我又成功地当了一次小调解员!
例文二:
难忘的一次劳动
我最难忘的一次劳动是打扫楼道的卫生。
那天是周末,我走在楼道里,突然感觉我们这栋楼的楼道很脏,地上积满了灰尘,扶手上也全是污渍,于是趁周末在家,准备把楼道好好打扫一下,为居民做一件好事。
我拿了一把扫把,一个水盆,就开始劳动了。我先在地上洒了点水,这样就可以防止灰尘漂浮在空中,然后我弯下腰拿扫把,认认真真地扫了起来。可我因不常做家务,不一会就腰酸背疼腿发麻,有好几次,我都停了下来,想不干了。但我想到环卫工人天天打扫大街卫生,比我辛苦多了,他们都坚持下来,我才干一会,就受不了,多不应该!于是,我又干了起来,经过我的努力,终于扫好了一个楼层。
扫好楼层就该扫楼梯了,我站在最上面的一个楼梯,拿着水往下面泼,然后站在要扫的那一阶的西面,用扫把有顺序的扫着,可无论我怎么扫,楼梯间相联的靠近扶手栏杆的角落却怎么都扫不到。这下,我可犯难了……我想用手去抓,但又怕脏,最后,实在想不出别的方法了,只好咬咬牙万般不情愿的伸出手,快速的把脏抠出来!我就这样扫了一级又一级楼梯。虽然,已是寒冷的冬天,但我还是热得出了汗,汗水顺着我的脸颊一滴滴地往下淌,和地下的脏水混在了一起。
我顾不得休息,擦了把汗,继续扫。我的动作越来越熟练,扫得越来越快速。终于,楼道被我打扫得干干净净,看着整洁的楼道,我把扫楼道的艰辛都抛到了脑后,心里满是劳动后的喜悦。
从这次难忘的劳动中,我体会到了劳动的艰辛,也品尝到了劳动的果实。我以后要多参加劳动,多帮大人做家务,通过劳动锻炼自己。
【详解】内容一:
本题考查命题作文。
题目要求以“我是小小调解员”为题写一篇习作。选材是可以抓住自己难忘的内容来写,比如:调解有矛盾的同学,父母等。写清楚自己的调解的过程,最终的结果怎样。
开头:点题,引出下文,为什么事情调解。
中间:具体描写调节的过程,注意详略得当。
结尾:首尾呼应,进行总结。
内容二:
本题考查话题作文。
题目要求写一次让你难忘的劳动。劳动可以写家里的,也可以写学校的还可以写其他时候的劳动,只要是难忘的都可以写,书写是要抓住劳动的经过,结果,把自己难忘的经历写清楚。
开头:点题,交代让自己难忘的是什么劳动。
中间:描写劳动过程,要具体描写自己为什么难忘,注意详略得当。
结尾:首尾呼应,抒发感情。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