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秦论》教学设计——学习议论文写作技巧(二)
学习目标:
1.议论文铺张扬厉的气势与文风
2.议论文高妙的对比手法
3.议论文用词之精妙
1
01 激发兴趣,进入情境
02朗读课文,感受铺张扬厉的气势
03 秦朝统一,盛大一时——学习所用事例的选材角度
04秦朝灭亡,灰飞烟灭——学习对比写作的手法
2
05秦国的崛起和兴盛
06学习此文感受
05
秦国的崛起和兴盛——蓄势张本反衬
问:指出秦朝的过失,有文章的三、四段和五段的后半部分,已经说得很清楚,为什么?为什么文章还要从秦孝公开始写起,都写了什么?有何作用?
1
秦国崛起
问:秦国边远小国,有哪些崛起优势?
明确:地理优势(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国君优势(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心。)、人才优势(商鞅变法,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打好基础。)
问:哪些字用得精妙、传神?
明确:“君臣固守以窥周室”中的“窥”:君王有远见有野心,但是内心很恐惧害怕中原各国看出他的野心,表现出秦国此时的实力不怎么样,弱于其他国家。
“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中的“拱手”:攻占土地如此轻松,如此简单,反衬发挥三个优势的秦国逐渐强大。
2
秦国兴盛
问:惠文、武、昭襄三位君王为秦国都做了些什么?
明确:延续政策,扩大地盘。
问:哪些话能让你有身临其境之感?或者哪个字用得好?
明确:
(1)“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生动的句子,用数词展示九国来袭的气势,仿佛来就能势如破竹地灭秦,但是戏剧性是,秦人大开门口,但倒是九国军队吓得不敢前进。
一个“叩”用得好,显示六国要毕其功于一役,想一举消灭强敌秦国的极端自信——自负。暗含作对他们自量力的嘲笑。
“延”,请的意思,有客人来当然是请,敌人来,也是请,不怕你,精神上蔑视他。秦国以逸待劳,昂扬自信,展露出来。
“逡巡”,有所顾虑而徘徊不前。顾虑是秦国强大,害怕且心怀私心,怕自己的利益受损。
(2)“秦有余力而制其弊,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宏大的战争场面,六国战败而亡的的悲惨。
3
对比手法,铺陈排比手法
秦国一国——九国对比:之士、之徒、之将、之土地、之兵、结局对比,大量的名字、事物浓墨重彩,铺陈排比。
4
这两段内容与为什么必须写?
明确:秦始皇不是半空中出来的,秦朝的建立是建立在六代秦王的心血基础之上,百余年的励精图治,一二段对这些内容必要的补充,是主题中“攻”的内容。九国强势不战而败,反衬秦人的强大。得不如此不易,但因采取了错误的“守”天下的政策,而迅速土崩瓦解,可悲!
5
5.最后一段为什么会有陈涉和九国的对比?
从地位、武器、兵力、谋略进行对比,陈涉弱小,九国强大。但是九国面对强大的秦国不战而败,秦国强大;但最强大的秦,居然让最小的一股力量迅速瓦解。
可见,秦国的失败就在政治决策上的失败,即“仁义不施”。
06
学习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受?
明确:
1. 学习史论文章,叙述为主,议论为辅的文章结构,学习本文的对比手法运用,以及围绕主题选择材料的方式。
2. 学习铺排、反复等手法,可增加文章的磅礴气势;学习作者在议论文中,也有精妙传神的用词、用句。
3. “仁”是两个人,人与人之间,人与集体,人与社会,都需要和谐相处。
4. 以史为鉴,最好的方法就是,分析前代历史的失败和成功的原因,加以有效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