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选择性必修下册7.1《一个消逝了的村庄》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选择性必修下册7.1《一个消逝了的村庄》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4.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06 19:13: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一个消逝了的村庄》教学设计
诗歌导入,激发兴趣
知人论世,走进作家
整体阅读,梳理文脉
感怀风物,诗意盎然
品读句子,理趣悠远
精读散文,艺术赏析
一、诗歌导入,激发兴趣:
这是冯至先生晚年的图片,年过古稀的老人,儒雅、朴实、敦厚。看到这张照片,让我想到
他写于“五四”时期的一首诗《我是一条小河》。青春的多愁善感,在这样一些诗中,曾得到凝练的表现,鲁迅称他是“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也缘于此。
《我是一条小河》
我是一条小河,
我无心从你的身边流过,
你无心把你彩霞般的影儿
投入了河水的柔波。
我流过一座森林,
柔波便荡荡地
把那些碧绿的叶影儿
裁剪成你的衣裳。
我流过一座花丛,
柔波便粼粼地
把那些彩色的花影儿
编织成你的花冠。
最后我终于
流入无情的大海,
海上的风又厉,浪又狂,
吹折了花冠,击碎了衣裳!
我也随着海潮漂漾,
漂漾到无边的地方;
你那彩霞般的影儿,
也和幻散了的彩霞一样!
(赏析:这是一首色彩明艳而情调又显得凄美的爱情诗。诗作就是这样采用以人拟物的手法,借着“小河”与“影儿”之间的自然联系,写出青年男女间两心的相印与相随。诗的首节描摹出“我’与姑娘间感情交流的自然、真挚、和谐,二、三节在水波微兴中摇曳着深情,把原来的情意向着纵深方向推进了一步。同时,它又和四节遇到的摧折一切的厉风狂浪形成鲜明对照,以大海的“无情”反衬出人物的多情,以象征社会力量的自然的冥顽观照出主人公爱情遭到摧折的深深不幸,五节“我”心中“彩霞般的影儿”明艳如初,主人公对恋人一往情深的忆念和不可改易的情意。手法:叠词、反复、托物言志、象征)
这张照片上的人已经消逝在历史长河中,但是他的诗歌、他的文章还在;一个消逝了的山村,有什么能让后人记忆?
二、知人论世,走进作家
冯至(1905-1993),现代著名诗人、小说家、散文家、翻译家。原名冯承植,河北涿县人。1921年考入北京大学,1923年后受到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开始发表新诗。1925年和杨晦、陈翔鹤、陈炜谟等成立沉钟社。1930年赴德国留学,其间受到德语诗人里尔克的影响。代表作《昨日之歌》(诗集)、《十四行集》(诗集)、鲁迅称他是“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冯至的小说与散文也均十分出色。他的散文也写得清新明澈,别具一格。代表作《伍子胥》(历史小说)、《山水》(散文集)。
写作背景:《一个消逝了的山村》选自冯至的散文集《山水》。香港文学史家司马长风认为:虽然冯至在四十年代只有《十四行集》和《山水》两小本著作,但是在诗和散文两方面,他都站住“一览众山小”的高峰。《山水》中的《一棵老树》和《一个消逝了的山村》最为精纯,并将前者称为“白话散文诞生以来的杰作"。
三、整体阅读,梳理文脉
1. 字词积累:
衰落 想象 好像 装饰 孕育 清冽 鼠鞠草 采撷(xié) 掺杂 卑躬 矜(jīn)持 鄙弃 孑(jié)然一身 横(hèng)来 俯拾皆是 胭脂 青苔 赭色(zhě) 靛蓝(diàn) 悚(sǒnɡ) 然 崇高 严峻 萧疏 嗥(háo) 叫 飓风(jù) 寡妇 驯(xùn)服 麂(jǐ)子 诡计 风雨如晦 (政治黑暗,社会不安)
2.梳理文脉:
本文共分为三部分。
(一)(1—3段)从种种痕迹点出作者居住的山村隐藏了一个消逝的村庄,引发读者关注平凡的山水,周围的一切。
(二)(4—10段)作者由眼前它留给草木之间的余韵生发联想和启示,抒发了独特的人生感悟。
(三)(11段)滋养自己的风物,给我启迪,事物在生命的深处有着某种关联。
“这座山林”是否属于“人类以外”的那种去处 依据是什么
解析:不属于。依据是从一条石路的残迹获悉了这座山林的秘密,从而开始了作者对一个消逝了的山村的寻踪。
四、诗意盎然,感怀风物
现代散文家余秋雨先生曾在他的散文集《千年一叹》中说过这样的一句话: 大自然的景物有百分之一能写进历史,千分之一能成为景观,万分之一能激发诗情。这就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大自然的神奇瑰丽之处。她繁富缤纷,延往续来,既孕育了万物生灵,又滋润了人类灵魂。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面对那即使是只有万分之一才能激发诗情的景物,寄怀感慨,与自然同悲喜、共哀乐。作者善于营造丰富的意象,传递丰富的情思。
(一)丰富的意象、意境
1.请找出文中5-10段的景物,触发做的联想,抒发作者的感悟。
小溪——联想曾养育过往日那村里的人们——感悟(情感):彼此生命声息相通
鼠麹草 ——联想少女、村庄——生命的纯洁、坚强、质朴
彩菌——联想滋养过山村里的人们的身体和儿童的幻想——生命的美好和浪漫,敬畏自然感恩自然
有加利树——联想崇高的严峻的圣者——生命的渺小和无知
野狗——海上的飓风,寒带的雪潮——生命的恐惧和威胁
麂子 ——幻境——生命的神圣
作者在草木中追寻山村的余韵,他提到了哪些风物 这些风物总体上给作者怎样的启迪
解析:小溪、鼠曲草、彩菌、加利树、野狗的嗥叫、麂子的嘶声。
启迪:①自然风物让人们声息相通;②自然风物让我们感到生命的质朴、美好、恐惧、渺小与神圣;③自然风物给生命许多滋养,敬畏自然,感恩自自然。
路:
“我们走的路,是二三十年来经营山林的人们一步步踏出来的。处处表露出新开辟的样子,眼前的浓绿浅绿,没有一点历史的重担。”
“在那条路上走时,好像是走着两条道路:一条路引我走近山居,另外一条路是引我走到过去。”
冯至在山村残存的景象中,发现了这条从过去走到现在的路,诱发了对历史的思索,从而思想从现在走向过去,再现了历史上充满活力的山村。作者也随着路的延伸,思想从过去走到现在,发现纵然如今村民和动物都消逝,但山野仍风物犹存,依然传递着生命的信息,山村的过去和现在组成一个充满意味的世界。
“路”这一意象特别具有代表性。如屈原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鲁迅说“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在他们看来,路是人类历史的载体,承载着历史的书写和再现。
总结:作者笔下,人与动植物和谐共处,勾勒出一幅充满生命力和原始野性的山村意境。
(二)鲜明的画面:诗歌蕴味无穷的美感常常是通过鲜明生动的画面凸显出来的。
“在人烟稀少的地区,我们走进任何森林或草原,我们总是觉得他们在史前时代就是这样。人类的历史已经发展了数千年,但是它们在人类之外,没有任何变化,像一天一样,数千年,默默地面对着永恒。可能发生的仅仅是空中的风雨,草丛中的昆虫和蛇,森林中的野兽和树林中的鸣禽。”宏伟的图景,壮阔的天地。
“在夕阳里一座山丘的顶上,坐着一个村女,她聚精会神地在那里缝什么,一任她的羊在远远近近的山坡上吃草,四面是山,四面是树,她从不抬起头来张望一下,陪伴着她的是一丛一丛的鼠曲从杂草中露出头来。”
村女放养图:清新淡雅,宁静之美,
“下了一夜的雨,第二天太阳出来一蒸发,草间的菌子,俯拾皆是:有的红如胭脂,青如青苔,褐如牛肝,白如蛋白,还有一种赭色的,放在水里立即变成靛蓝的颜色。我们望着对面的山上,人人踏着潮湿,在草丛里,树根处,低头寻找新鲜的菌子。这是一种热闹,人们在其中并不忘却自己,各人盯着各人眼前的世界”
众人采彩菌图:五彩缤纷,鲜活美丽,生机热闹
五、品读句子,理趣悠远
1931年,冯至在读了里尔克给一个青年的十封信后,写下了这样的感悟:“人到世上来,艰难而孤单。一个个的人在世上好似园里的那些并排着的树。枝枝叶叶也许有些呼应吧,但是它们的根,它们盘结在地下摄取营养的根却各不相干,又沉静,又孤单。人每每为了无谓的喧嚣,忘却生命的根蒂,不能在寂寞中、在对于草木鸟兽(它们和我们一样都是生物)的观察中体验一些生的意义,只在人生的表面上永远往下滑过去”这句话表达了冯至对自然万物的一种态度,在其众多文学作品中,都毫不吝惜地表达了对平常景物的情有独钟。他以诗人的审美眼光体验和描述平凡山水中的一草一木一溪一石,从而发现其中蕴含的独特的意趣,进而阐发人生的哲理。
1. 富含诗意和哲理的语句:
(1)“人类的历史演变了几千年,它们却在人类以外,不起一些变化,千百年如一日,默默地对着永恒”
人类历史短暂,而大自然永恒
(2)在七十年前,云南省的大部分,经过一场浩劫,回、汉互相仇杀,有多少村庄城镇在这时衰落了。在风雨如晦的时刻,我踏着那村里的人们也踏过的土地,觉得彼此相隔虽然将及一世纪,但在生命的深处,却和他们有着意味不尽的关连。
人类历史的兴衰,多因人事
(3)这使我知道, 一个小生命是怎样鄙弃了一切浮夸,孑然一身就隐担当着一个大宇宙。”
生命渺小,担起责任,变得伟大和超脱
(4)两三年来,这一切,给我的生命许多滋养。但我相信它们也曾以同样的坦白和恩惠对待那消逝了的村庄。这些风物,好像至今还在述说它的运命。
自然滋养人类,人类声息相通,人与自然、人与人应该和平共处
六、精读散文,艺术赏析
1.多种表达方式的多变运用
第五段介绍:从描写到联想到议论到引用诗句点明主旨,多种表达方式交错运用。
2. 多种修辞:
第六段:拟人修辞形象的突出了花朵身上具有的纯洁和坚强的品格。
“我看见这幅图像,觉得我随身带来的纷扰都变成深秋的黄叶,自然而然地凋落了。
”作者运用通感,将人心理上感觉到的“纷扰”和视觉看到的“黄叶”相联系,形象的写出受到触动时的感受。
第七段“第二天太阳出来一蒸发,草间的茵子,俯拾皆是:有的红如胭脂,青如青苔,褐如牛肝,白如蛋白,还有一种赭色的,放在水里立即变成靛蓝的颜色。”作者先运用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形象的描绘了太阳出来后,草间的菌子色彩斑斓的颜色和旺盛的生命力。
3. 引用的作用:
第四段,作者引用宋代诗人李之仪的《卜算子》中的诗句“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有何巧妙之处?
解析:①表明人和人,不管是时间或空间把他们隔离得有多么远,彼此的生命都有些声息相通的地方。②引用诗句使文章显得富有文采,增添文章的文化底蕴。
①引用神话传说故事:增强文章的神秘性,丰富文章的内容;②引用诗词:丰富文章内容,可增强文章的文学(文化)色彩,使文章语言典雅,有诗意。③引用名言:证明作者的观点,使文章更具有说服力。
素材积累--冯至名句
1.用急躁等待将来,用后悔回顾过去,都等于独立核算现在。
2.我们随着风吹,随着水流,化成平原上交错的的溪径,化成溪径上行人的生命。
3.哪条路、哪道水,没有关联;哪阵风、哪片云,没有呼应;我们走过的城市、山川;都化成了我们的生命。
4.界限是一个可爱的名词,由此我们才能感受到自由的意义。
5.社会在变,许多人都变得不成人形,但我深信许多事物没变。----《忆平乐》
6.它们融容自得,仿佛与死和解了。----《忘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