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8张PPT)
1、国家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具有“公共权力”特征。
2、社会治理是国家的基本职能之一。各国都是通过某种特定的政治制度来实现社会治理的。
单元导语解读
3、君主制、贵族制、民主与共和制等都是东西方政治制度的主要形式。
政治制度的差异性:各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发展状况等的不同,导致政治制度具有其独特性。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课程标准:
了解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在秦朝建立前后的巨大变化。根据宰相制度和地方行政层级管理的变化,认识自秦起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演变线索。
选择性必修1 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
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
夏、商、西周是中国古代奴隶制国家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时期。阅读第1子目,归纳先秦时期的制度的变动。
时期 政治制度
夏
商
西周
春秋
战国
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内外服制度
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
分封制、宗法制开始解体(礼崩乐坏)
君主权力加强、郡县制、官僚制等开始产生
学习聚焦:夏朝建立了世袭制,商朝建立了内外服制,西周实行分封制与宗法制。
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
1、夏: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材料1: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谓大同。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 ……是为小康。
——《礼记·礼运》
传贤→传子
公天下→家天下
原始社会→奴隶社会
思考:这一“代替”带来了哪些变化?
材料2:殷衰,诸侯或不至,殷兴,诸侯归之。 ——《史记》
2、商:内外服制
商王对外服的控制力有限,外服地区有一定的独立性。
直接控制与间接控制相结合(松散联盟)。
3、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
(1)分封制:
①分封对象
②分封内容
③特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土地和人民
史料3: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荀子·儒效》
材料4:“鲁、齐诸国皆伸展东移……周人(都城在镐京)从东北、东南张其两长臂,怀抱殷宋(宋国为殷族遗民之国)。”
——钱穆
积极作用:改变了商朝内外服制度下松散的联盟关系,确立了严格的君臣关系,周天子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开发了边远地区。
促进了民族的交融和文化的交流。(华夏认同)
④分封制的作用?
材料5:分布在西周王朝四周的少数民族经常性地侵扰西周的边界,西周在这些边界建立诸侯国,一方面加强了周王室的统治力量,对少数民族起到一定的威慑作用;另一方面有利于该地区经济的发展,......最终使周王确立天下共主的地位。
材料6: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御之。……王卒大败,祝聃(郑庄公的臣下)射(周)王中肩。
——《左传·桓公五年》
消极影响:分封制下诸侯有相对的独立性,埋下了割据混战的隐患。
(2)宗法制:
互为表里
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分封制与宗法制相配合,政治权利分配与血缘关系相结合。
家国同构(家国一体)
选官制度:世卿世禄制
材料7: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春秋公羊传·隐公元年》
(3)礼乐制(权力认同、天下归心)
是对统治阶级日常的政治、社会活动,例如祭神、结婚、丧葬等,制定一些规则和仪式,并配有特定的音乐,不同等级的贵族要行不同的礼仪。其目的是维护等级制度,防止僭越行为;有利于统治秩序的稳定。 (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
周王舞列规模·八佾
诸侯舞列规模·六佾
春秋晚期:《论语·八佾篇》:“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
礼崩乐坏
【探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材料9: 商朝晚期死去的商王多被称为帝,卜辞中出现了“帝丁”“帝甲”“文武帝”等称呼。在商王的庙号上加以“帝”字,使商王与上帝最终合一。
——王引淑、朗佩娟《中国政治思想史纲要》
神权与王权结合
材料8:厉王虐,国人谤王……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国语·周语》
君主的权力不是绝对的,原始民主传统对君主的权力有制约作用。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
1.神权与王权结合;
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3.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4.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家国一体
5.君主的权力不是绝对的,保留原始民主传统。
材料10 西周时期分封的诸侯国与周王的关系有如下特点:第一,周王无权干涉诸侯国内政,诸侯国内设官分职、组建军队、采用何种方式治民,都由诸侯自行决定。第二,周王无权干涉诸侯国君的废立。第三,赋税收入均归诸侯国,周王不能享有,周王的一切财政收入均来源于周王直接管辖区。
——白寿彝《中国通史》
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二、秦朝的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君主专制,皇帝独裁,权力来源于皇权。
把地方权利收归中央,维护国家的统一与安全。
专制主义
中央集权
(主要矛盾:皇权vs相权)
(主要矛盾:中央vs地方)
皇权不断加强的趋势
中央权力不断加强的趋势
1.核心
特点: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皇帝制度
2.中央:
三公九卿制
二、秦朝的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3.地方行政——郡县制
郡县主要官吏由中央任命。
学习聚焦:秦统一后确立的政治制度,主要包括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等。
公卿廷议,皇帝裁断
(1)材料反映秦朝中央官僚机构怎样的特点
①形式上分权,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互相牵制,防止臣下专权
②体现了“家天下”的特点,诸卿多为皇室私家服务,家国一体.
③ 皇权至上,军国大权最终操纵在皇帝一人之手。
宗庙礼仪
宫廷警卫
宫门屯卫
宫廷车马
司法
少数民族外交
皇室事务
国家财政
皇室财政
(2)实行廷议制度的有何意义?
意义: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君主专制下重大决策的失误。
【探究】从历史解释角度分析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
材料: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有两个重要意义:一是在国家制度中由地域关系取代了血缘关系,使早期的部族国家转化为疆域国家;
二是国家管理人员由职业官员取代了世袭领主,使得贵族政治转化为官僚政治。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意义:
①加强中央集权,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奠定基本格局;
②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标志。
【探究】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意义?
“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
——东汉王充《论衡》
根据材料分析秦朝文书制度有哪些影响?
③为汉承秦制提供条件,具有较高史料价值。
有事请殴(也),必以书,毋口请,毋羁(羁)请。——《睡虎地秦墓竹简·内史杂》
行命书及书署急者,辄行之;不急者,日脣(毕),勿敢留。留者以律论之。
——《睡虎地秦墓竹简·行书律》
睡虎地秦墓竹简
4、文书行政管理制度
①保障皇帝和中央的政令能够传送到全国各地;
②提高行政效率,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阶段 调整、演变情况
两汉
隋唐
北宋
元朝
明朝
清朝
汉武帝:中外朝制度;东汉:尚书台
三省六部制
实行二府三司制。
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的中枢)
废丞相,权分六部,设内阁。
(一)中央行政体制的演变
三、两汉至明清时期行政体制的演变
设军机处
阅读课本P4-5,归纳中央行政制度的变动。
(一)中央行政体制的演变
汉武帝设立中外朝制度:
东汉刘秀时期:将尚书台确立为新的行政中枢
1、两汉的中外朝制度、尚书台
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2.隋唐三省六部制
皇 帝
门下省
尚书省
中书省
(起草政令)
(执行 政务)
(封驳审议)
吏部
户部
礼部
兵部
刑部
工部
特点:
体系完整,职责分明;相互牵制和监督。
(一)中央行政体制的演变
作用:①削弱相权,加强皇权。②提高行政效率,减少决策失误;
宰相会议召开的地方叫政事堂,后来改称中书门下,提高了行政效率,三省出现一体化趋势。
政事堂集体决议制度(最高决策程序化)
3、宋朝:二府三司制
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一)中央行政体制的演变
特点:
分化事权,
增设机构,
相互牵制。
(一)中枢行政体制的演变
4、元朝的一省二院制
宰相权力过大,威胁皇权。
西藏
5、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一)中央行政体制的演变
内阁:
材料: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
——万历内阁首辅叶向高
问题:内阁大学士是宰相吗?他们怎样行使“论思顾问之职”?
职能:内阁大学士协助皇帝处理大量政务,成为事实上中央行政的中枢首脑,但决策权归皇帝。
影响: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一)中央行政体制的演变
6、清:康熙帝设南书房,雍正帝设军机处。
直接监督
问题: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军机处的职能和作用。
职能:军机大臣直接秉承皇帝,逐渐成为掌管处理全国军政事务的中枢。
作用:提高行政效率,标志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皇权受限
皇权扩大
皇权顶峰
阶段 调整、演变情况 趋势
两汉
隋唐
北宋
元朝
明朝
清朝
相权不断削弱,甚至被废除;
皇权不断加强。
三省六部制
实行二府三司制。
中书省
废丞相,设置内阁。
(一)中央行政体制的演变
方式:①起用身边的亲信近臣,形成决策核心,制约相权;
②令多人共行“宰相”之职,以形成相互牵制,加强皇权。
汉武帝:中外朝制度;东汉:尚书台
军机处
(二)地方行政制度的调整
阅读课本P6,归纳地方行政制度制度的变动。
朝代 地方行政制度
西汉
东汉 魏晋南北朝
隋朝
唐朝
宋朝
元朝
明朝
清朝
朝代 地方行政区划
西汉 郡国并行制→郡、县二级制→州、郡、县三级制
东汉晚期— 魏晋南北朝 州、郡、县
隋朝 实行州、县二级制
唐朝 道、州、县(唐中期后,节度使拥兵自重,形成藩镇割据)
(二)地方行政制度的调整
宋朝 路、州、县三级
元朝 设行中书省,形成了省、路、府、州、县多级
明朝 废行中书省,但省的格局并未改变,设三司分权
清朝 巡抚、总督;省、府、县三级行政制度
阅读课本P6,归纳地方行政制度制度的变动。
汉朝的郡县制
汉朝的分封制
汉武帝 :“推恩令”
推恩令
十三州刺史监察地方
异姓王——同姓王
——削藩——七国之乱
◎西汉郡国交叉局部示意图
1、两汉:郡、县--州、郡、县
拓展1:汉武帝设13州部“刺史”,以监察地方。
刺史为六百石官,秩位不高,但出刺时代表中央,可以监察二千石和王国相。刺史除了“断治冤狱”,并不直接处理地方其他行政事务。 ——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1)特点:①以卑督尊,大小相制,内外相维;②监察权与行政权分离; ③没有固定治所;
问题: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刺史制度的特点和作用?
(2)刺史制度的作用:澄清吏治; 加强中央集权;
(3)演变:
① 西汉“州”(监察区)——东汉“州”(地方行政区),形成“州-郡-县”三级.
②西汉“刺史”(监察官,位卑权重)——东汉“州牧”(地方军政长官,东汉末成为割据力量)。东汉末,中央衰弱,造成地方割据。
汉:州、郡、县
唐:道、州、县
宋:路、州、县
明朝:省(巡抚)、府、县
拓展2:监察区变行政区
元代行省制示意图(1330年)
“行中书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
——《元史·百官志七》
2、元代:行省制
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行省制的特点和作用。
太宗元年,始命并省,又因山川形便,分天下为十道。
——《新唐书·地理志》
宣慰司
行省拥有行政、财政、军事大权,来自中央,受制于中央
特点:
①行省具有双重性,既是中央派出机构,又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
②平衡了中央与地方势力,既有利于中央集权,又给地方留出了部分权力。
③以中央军事控制为目的,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
④省官互迁,防止省官任期过长而形成裙带关系网。
意义:
①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②是我国省制的开端,是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
③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
④促进了民族交融的发展。
探究:据教材概述从西汉至清朝,地方行政层级管理演变的基本情况,从中可以看什么趋势和特点?
①地方行政区划数目逐渐增多,权力划分更加细密,体现了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
②县始终是地方最低一级行政机构,稳定性强。
③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区划变化最大且频繁。
④中央设立的监察机构通常会演变成最高一级行政单位。
⑤地方权力越来越小,中央集权逐渐加强。
学习聚焦:历代中央行政制度经历了复杂的变化,地方行政制度也因中央集权的强弱和国家治理的需要处在不断调整中。
课堂小结
1、关于启的继位,古书中有不同记载。《史记》写道:“益(禹晚年培养的接班人)让帝禹之子启。”《战国策》记载:“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这表明
A.历史叙述不能客观准确再现历史事实
B.历史学是基于对客观历史的主观认识
C.综合多种历史解释即可得出正确结论
D.历史文献的真伪必须得到考古的印证
B
随堂巩固
2、(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Ⅰ)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这反映出( )
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
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
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
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
B
思考:王位继承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由父死子继、兄终弟及变为父子相传(宗法制)。
3、(2023广东卷)有学者认为西周时期周王能干预诸侯国的内政,下列史料支持这一观点的是
A.《礼记》记载诸侯国君必须定期朝觐周王
B.《诗经》记载周王派遣官员协助诸侯国君营建都城
C.西周士山盘铭文记载周王命士山向诸侯国征收贡纳
D.西周豆闭簋铭文记载周王命豆闭掌管某诸侯国军事
D
4、(2023全国甲卷)24.西周分封制下,诸侯国君爵位由高到低称为公、侯、伯、子、男。楚国先祖在西周初被封以“子男之田”,春秋时期,楚国国君自称为王,称霸中原,争当华夏盟主,孔子编撰《春秋》,仍坚持称楚王为“楚子”。孔子此举目的是
A.实录历史事实
B.提升周王权威
C.维护等级秩序
D.强调文化差异
C
5、(2010·全国新课标卷文综·25)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始皇。”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 )
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
B.更有利于皇帝集权
C.制度法令的统一
D.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
D
郡县主要官吏由中央任命
官僚政治
6、(2023新课标卷)汉武帝时设置十三州部,州部可以推举秀才。东汉,“州里”“州闾”“州党”等语汇逐渐行用,意为同乡,州刺史被尊称为“使君”。东汉后期,以州为中心的地域观念逐渐形成。这在当时
A.推动了察举制度的形成
B.不利于统一国家的巩固
C.有利于抑制豪强的势力
D.强化了监察制度的效力
B
7、(2022·广东·高考真题.3)如图为南北朝时期的北齐到隋唐政府机构变化示意图,这一变化
A.加强了中枢决策权
B.避免了相权被分割
C.降低了政令的执行效率
D.使中央机构分工更明确
D
8、(2020浙江高考,4)唐朝自太宗时起,有了以他官为宰相的记载。一些官员以“参议朝政”“参知政事”等名号预宰相事;一些元老重臣则以“平章事”或“同三品”等名号参与决策。唐代的宰相是一个集体,宰相议政办公的地方就是政事堂。政事堂的设立,反映了
A.相权有所分散
B.官僚政治趋向贵族化
C.“外朝”参议要政
D.政治决策走向透明开放
A
9、(2018·全国Ⅱ卷高考·26)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
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
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
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
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
C
10、(2018·天津高考·2)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调动行省所属军队须皇帝批准。这说明元朝( )
A.地方拥有适度权力
B.地方缺乏实际权力
C.行省权力集中专断
D.君主专制得以加强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