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教学设计
学校 学科 语文 授课日期 12月15日
章节 第八单元 年级 四年级 设计者
课题 25《王戎不取道旁李》 课时 第一课时 课型 文言文
教学目标: 1.认识“戎、诸”等4个生字,会写“戎、尝”等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4.能解释“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的原因。 二、制定依据: 1.教材分析 《王戎不取道旁李》是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是一篇语言精炼、富有趣味、蕴含深刻道理的小古文。本文讲述了魏晋时期“竹林七贤”之一的王戎幼时即善于思考、冷静推断的故事。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一些小朋友出去游玩。他们看见路边有一棵李树,结了很多李子,枝条都被压弯了。那些小朋友争着跑去摘李子,只有王戎站着不动。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这树长在大路边,还有这么多子,一定是苦李子。”大家摘来一尝,果然是苦的。(道旁苦李)这个成语就出于此文,也叫“道边苦李”。 本文语言精炼,浅显易懂,古今异义、一字多义等语言现象比较丰富,故事情节描写清晰、生动,并留有想象空间,是学生运用学法阅读实践、朗读积累、想象体会和练讲故事的很好的例子。 本文通过“道旁苦李”的故事突出了王戎小小年纪就能够根据环境进行分析推断,善于思考观察,沉着冷静、不盲从的良好品质。文章内容浅显、富有哲理,是一篇宜读宜诵的小古文。 2.学情分析 一是学有基础,学有兴趣 四年级学生已多次接触过文言文的学习,从三上的历史故事《司马光》、三下的寓言故事《守株待兔》到四上第四单元的神话故事《精卫填海》,再加上从低年级就开始学习古诗,因此,学生学习不是零起点,已经初步习得了朗读、读懂文言文的一些阅读方法。其次,本文所讲述的故事虽在古代,但是主要人物是儿童,故事简短、生动、有趣,又有韵味,还有王戎所表现出来的善于观察、独立思考的个性特点也让学生喜欢、佩服,可以说紧贴学生年龄特点和阅读需求,很有新鲜感。 二、学有梯度,学有难度 其一,对于文言文的朗读有一定难度,特别是把握好语速和恰当的停顿方面,对于“之”等词的理解,要联系上下文,需要根据学情指导方法。 其二,统编教科书复述要求的训练序列很清晰:二上第八单元“借助提示,复述课文”、二下第七单元“借助提示讲故事”、三下第八单元“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复述故事”、四上第八单元“了解故事情节,简要复述课文”、五上第三单元“了解课文内容,创造性地复述故事”,根据学生语言能力发展的特点,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进行复述练习。单元统整视野下,可以发现每个年级复述能力的要求也是层层细化,螺旋上升。文言文的故事,与现代文故事不同,需要将文言词转化成现代的语言,再按一定顺序比较完整、清楚地讲述,要达成“用自己的话简要地讲讲这个故事”这一目标,需要教师依据学情,面向全体学生分层有梯度的实践训练。 其三,能解释“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的原因,但让学生一下子理解这其中王戎推理的思考过程有一定难度,在课堂教学中应分解推进,不要以指名个别学生的回答代替更多孩子的思考理解过程。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前活动 一、导入新课, 解题读题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顺 三、思读,读懂意思 悟读,读出形象 五、习字,静心夯基 六、作业,巩固提升 回顾诵读:历史故事《司马光》、寓言故事《守株待兔》、神话故事《精卫填海》。 1.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了《守株待兔》《精卫填海》《司马光》,这几篇文章都是文言文。今天咱们再来学习一篇文言文,《王戎不取道旁李》,一起来写写课题。 2.谁来读读课题?读好停顿。 3.“王戎不取道旁李”说的是什么意思呢? 1.道路旁边的李子随手可摘,为什么王戎不摘呢?打开课本110页,自由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课文中有5个生字,谁能带领着大家读一读? 3.生字的读音读准了,那谁来读读课文?注意要读准字音。 4.读文言文既要读准字音又要注意停顿。出示相同节奏的句子,引导学生读好停顿。 5.课文中的其他句子该怎么停顿呢? 6.指导难读句的正确停顿: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引导学生结合插图,初步理解。 7.难读句:树在道边而多子。说说自己停顿的理由。 8.难读句:尝与诸小儿游。理解“尝”的意思来读好停顿。 8.看来读文言文,咱们要根据意思来判断词语间的停顿。通过停顿把意思读清楚。现在完整地读一下整篇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准停顿,声音响亮。 9.在100多年前,文言文可是这样子呈现的,谁来挑战? 10.在古书当中,文言文还是没有标点的。这下,谁还会读? 1.《王戎不取道旁李》是一个有趣的故事,如果你们能用自己的话讲出这个故事那该多好呀?现在请大家借助注释,尝试理解词句的意思,不理解的字词做上记号,与同桌交流。然后再用自己的话讲出这个故事吧! 2.理解“诸”和三个“之”的意思。 3.同学们,现在意思都弄明白了,我们要讲故事了。讲故事之前我们先捋一捋故事的脉络。谁能说说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4.现在我们用自己的话来讲讲这个故事,要求意思准确,内容清楚、过程完整。自己先练一练。 5.学生讲故事。 1.同学们,课文读通顺了,故事也明白了,当看到“多子折枝”时,诸儿和王戎的表现截然不同的,谁能快速地从文章里找出来?(生答,师板书:竞走取之,唯戎不动)多么鲜明的对比呀!人们问他,王戎回答——(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2. 王戎怎么那么肯定,这一定是苦李? 3.相机梳理:当看到“多子折枝”时,王戎就开始思考了,如果这李子是甜的,人们就去抢着摘了,那树上早就——,可是如今——,这说明,人们——,由此断定李子是苦的。 4.现在谁能够加上连接词把王戎思考过程讲清楚,说明白? 5.听了王戎这么一解释,同学们你想对王戎说什么? 6.同学们,请带着对王戎的敬佩之情,再来读一读课文。 7.同学们,“信然”的仅仅是王戎的这一句话吗?幼时的王戎不取道旁李的故事代代相传,时光如川浪淘沙,青史留名多俊杰。他们智慧的故事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今天老师给这个智慧的故事找了几幅插图,哪位同学能结合插图把课文背一背? 1.书写课文中带有生字的两个句子。注意要正确、工整地抄写,还要提高书写的速度! 展开想象讲故事,要求把故事讲生动。 推荐阅读:《世说新语》。 1.学生书空课题。 2.学生说课题意思。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学生领读生字。 3.学生读课文。 4.学生读相关句子。 学生自由读课文。 生尝试读竖版课文。 1.学生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学生谈对词句的理解。 学生回答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学生练习讲故事。 学生回答相关问题。 学生谈自己的理解。 3.学生谈感受。 4.学生有感情读课文。 学生看图背课文。 1.学生书写句子。 此环节,通过回顾诵读、揭示主题、解题读题,引导学生在温故中实践,培养语感。 从学生课前预学的实际学情出发,聚焦学生普遍认为难读的句子进行指导,体现学为中心,以学定教的理念。 本文中“之”出现了3次,以三处“之”的短句成组集中呈现,利于指导学生在语境中理解,并有效习得通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言文的这种方法。 引导学生走进王戎内心,想象体会王戎“不动”的原因和断定“苦李”的分析依据,引导学生跟着王戎透过观察的现象,经过一步步思考分析看到现象的本质,从而进一步感受王戎的神童形象。
板书设计 25 王戎不取道旁李 竞走取之 唯戎不动 善于观察 独立思考 准确判断
教学反思 教学这节课的时候,我先让学生重温以前学过的文言文, 唤起学生对学习文言文的回忆。接着让学生充分朗读,读正确读流利,读好停顿,有意识地让学生在诵读过程中逐步积累、感悟,再引导学生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等理解课文内容,然后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成诵,让学生练习用自己的话讲故事,并引导学生理解“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的原因,最后说说对王戎的感受,体会文章的内容。 反思这节课,环节设计过于全面,显得臃肿繁琐。过于看重教学的各个环节,各环节时间根本无法全部保证。一堂好课不必“滴水不漏”,应留有空间。没有空间,就没有遐想与深思;没有遐想与深思,也就少有个性与创新。有时留下空间,就是留下期待,留下余韵,留下创造!古人讲:“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老师在教学设计中应该注重方法与知识,能力并重。 如果再上这篇课文,我会激发学生的兴趣,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