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植物生长需要水和无机盐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说明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因。
(2)举例说明植物生长需要的主要无机盐及其作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实验,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使学生形成相应的动手操作能力。
(2)在小组实验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合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养成崇尚科学探究的情感。
(2)通过对合理施肥的学习,增强理性思维和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说明植物吸水和失水的原因;说出植物根尖吸水的主要部位及其原理;举例说明植物生长需要的主要无机盐及其作用。
2.教学难点:说明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和过程;含氮无机盐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的实验结果分析。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新鲜与枯萎的玫瑰花的图片,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示意图,根细胞吸水和失水模式图等图片,两株有两对以上叶的植物幼苗、纸杯、清水、质量分数为10%的食盐溶液、记号笔等材料用具。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听说过“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这句农谚吗?这说明在农作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哪些物质起着重要作用?这节课我们共同来学习《植物生长需要水和无机盐》。
(二)互动授课
1.展示“植物体各器官或组织的含水量”的表格。讲述:我们在表格中看到植物体的各个部分都含有大量的水。提问:这个表格中的数据说明水对于植物体有什么作用呢?
学生:水是植物体的重要组成成分。
2.展示新鲜与枯萎的玫瑰花的图片。讲述:新鲜的玫瑰花姿态十分的挺拔,而枯萎的花给人一种死气沉沉的感觉。提问:通过这两朵花我们可以看出水对于植物来说有什么作用?
学生:水有助于维持植物体一定的姿态。
3.展示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示意图。引导学生总结植物体的这两种生理活动都需要水的参与。
师生共同总结:水是植物细胞的主要成分之一;水有助于维持植物体一定的姿态;植物的各种生命活动都需要水的参与。
4.引导学生阅读完成教材第72页的“实验”。组织学生小组讨论自行解决问题。
(1)盐水和自来水有何区别?
学生:盐水是加了盐的水,浓度比水高。
(2)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什么?
学生:放入盐水中的幼苗茎和叶出现萎蔫现象。将实验后萎蔫的幼苗放回盛有自来水的纸杯中,一段时间后幼苗恢复正常。
(3)根的吸水与失水可能是什么因素导致的?
学生:外界溶液浓度。
(4)在什么条件下,植物细胞能吸水,什么条件下,植物细胞失水?
学生:当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失水;当外界溶液浓度小于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吸水。
5.展示根细胞吸水和失水模式图。讲解:细胞吸水后,细胞液的水分增多,细胞涨大而显出坚挺,细胞失水后,细胞液的水分减少,细胞壁受到的压力变小,细胞变松弛,显出软缩。细胞的吸水与失水取决于细胞液与外界溶液的浓度差。水总是从浓度低的溶液流向浓度高的溶液,“水往高处流”。植物的根要想从土壤中吸收水分,细胞液的浓度必须大于土壤溶液浓度。
6.联系“烧苗”现象、腌黄瓜加强学生对细胞吸水、失水的理解。
7.展示水稻和仙人掌生活的图片。提问:不同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水分相同吗?
学生:不同植物需水量不同。
8.展示同种水稻不同发育时期的需水总量比较的图片。
教师总结:同一植物在不同生长发育时期,需水量也有很大差异。
9.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74页的内容。组织学生小组讨论自行解决问题。
(1)描述两株番茄幼苗的生长状况,包括株高、颜色,茎、叶、根的生长状况。
学生:左边容器中盛放的是黄沙,番茄幼苗瘦弱,颜色变浅发黄。右边容器中盛放的是黄沙,还添加了含氮的无机盐,番茄幼苗生长健壮,颜色鲜绿。
(2)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
学生:植物的生长需要含氮的无机盐。
(3)植物的生长需要哪些无机盐?
学生:植物的生长需要多种无机盐,植物生长需要量最多的是含氮的、含磷的和含钾的无机盐。
(4)氮肥、磷肥、钾肥对植物的生长有什么作用?
学生:氮肥能促进细胞的分裂和生长,使枝叶长得繁茂;磷肥能促进幼苗的生长发育、花的开放、果实和种子的成熟;钾肥能促进糖类的形成和运输,使茎秆健壮。
(5)不同的作物施肥一样吗?同一种植物在不同的生长期所需要的肥料一样吗?举例说明。
学生:不同的作物施肥是不一样的。植物生长的不同时期,需要的不同无机盐的量是不同的。例如,油菜的营养器官生长时期,需要大量含氮的无机盐,而在开花结果时期,则需要更多含磷的无机盐。
(6)施肥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学生:合理施肥,多用农家肥。
教师补充讲解:植物在生长过程中,无机盐的需要量虽然微小,但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缺氮时,植株矮小瘦弱,叶片发黄。缺磷时,植株特别矮小,叶片呈暗绿色,并出现紫色。缺钾时,植株的茎秆软弱,容易倒伏,叶片边缘和尖端呈褐色,并逐渐焦枯。除了含氮的、含磷的和含钾的无机盐以外,植物还需要含钙的、含锌的和含硼的无机盐等,它们对植物的生长发育也有重要的作用。例如,缺少含硼的无机盐,油菜就会只开花而不结果实。
五、板书设计
六、布置作业与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