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登高》课件(共25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8.2《登高》课件(共25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89.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06 19:23: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登高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一个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一生写了1 400多首诗,博得后人广泛的称赞。他的诗不仅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而且充溢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崇高精神。人们称杜甫的诗为“诗史”,是“千古绝唱”,称誉杜甫是“诗学宗师”“诗圣”,对于这些高度的称誉,杜甫是当之无愧的。
作者介绍
律诗
五言八句
七言八句
排律
绝句
五言四句
七言四句
近体诗与古体诗(又称古风)相对,是唐代形成的新诗体,严格讲究格律,分为绝句、律诗,多为五言、七言。
古体诗
近体诗
古体诗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和杂言体,不讲对仗,字数较多。
乐府诗
四言古诗
五言古诗
七言古诗
教学目标
1.朗读诗歌,概括诗歌主旨。
2.赏析诗歌情景交融、气象宏伟、沉郁顿挫的艺术特点。
3.品味诗歌语言,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登 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朗读诗歌,体会诗人的情感,把握诗歌大意。
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文有文眼,诗有诗眼,你认为选择哪个词,最能体现诗意?

本诗写登高,可以划分成哪几个层次?
登高所见(首联颔联)——登高所感(颈联尾联)
思考
首联共写了哪几种景物?各分别用什么词描述的?
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风 天 猿啸 渚 沙 鸟
急 高 哀 清 白 飞回
诗人为何选择这些意象入诗?
急风,使人感到寒冷——身体,心灵。
高天,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
哀猿,使人听到它的叫声非常悲凉,“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渚清沙白,冷色调,凄凉、伤感。
首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秋景?
首联两句,描写天高风急、秋气肃杀、猿啼哀啸、清清河洲、白白沙岸、鸥鹭低空回翔的景象,指明了时节和环境,渲染了浓郁的秋意,构成一幅登高远壮阔而又苍凉萧瑟的秋景图画,为全诗定下了哀婉凄凉的基调。对仗工稳,句法严谨,语言极为凝练。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颔联写了萧萧而下的“无边落木(落叶)”、滚滚东流的“不尽长江”两种景物。
这样的景物,对于当时55岁(逝世前3年)、飘零流落在外,同时又是一个现实主义的有阔大胸襟的诗人的杜甫来说,会产生怎样的感慨?
既感到人生短暂而渺小,历史悠远而不可逆转,因壮志未酬而产生惆怅;也会感到豁达、坦荡、胸襟开阔。
叶落树还在,木落树已枯。绝望、肃杀
落木重“下”,厚重浑朴,颇有力度,用于秋则有悲壮之感。落叶重“飘”,轻灵佻脱,飘逸漫舞,用于秋有灵动之感。
诗人为何使用“落木”而不是“落叶”?
“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
——林庚《说“木叶”》
不尽长江滚滚来:落叶给人生命短暂之感,那么长江呢?
这亘古如斯、日夜流淌、永不停息的江水,便给人时间无穷之感!在无穷、永恒的时间前,更显得诗人的渺小!
情感:悲凉、悲壮
落木
长江
无边
不尽
萧萧
滚滚
生命之短暂
时间之永恒


此联融视觉、听觉于一体,情景交融,写出秋天肃穆萧杀、空旷辽阔的景色。前句表现诗人“悲秋”之感,后句表现诗人对韶光易逝,功业未就的感伤。
颔联历来为人所称道,有人评价它“把悲秋的情感推向了极致”,请赏析这一联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1.颔联写出了秋天萧瑟肃杀、空旷辽阔的景色。
(景物特点)
2.这两句一句仰视,一句俯视,有起伏之变,跌宕之气。
(写景角度)
3.这句在写景的同时,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
4.它的境界非常壮阔,对人们的触动不限于岁暮的感伤,同时让人想到生命的消逝与有限,宇宙的无穷与永恒。
(抒情作用)
5.采用精工对句,显示着诗人出神入化的笔力。
(哲理意义)
(对仗之妙的艺术效果)
从“万里”“作客”“百年”“多病”“独”这些字眼中,你看到一个什么样的诗人形象?
身逢战乱、时值悲秋、离乡万里、漂泊他乡、人到老年、体弱多病、孤独无依,忧国忧民的诗人形象。
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百年迟暮又加多病之身,一“悲”一“独”,画龙点睛,使悲情更进一层。“常作客”,注定漂泊不定;“百年多病”,更显病痛之苦。久客独悲之伤,悲秋苦病之思,登高望远,无限悲凉。自古及今,人类深切感受到生命的渺小短暂,有思考后的冷静“人生天地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有无奈的喟叹“垂老畏闻秋,年光逐水流”,有因热爱而生的希望“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在贫病交加之中,杜甫进入人生暮年,自然感知到生命于他已是清秋,“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老杜为何而忧呢?他的暮年之悲里,有陈子昂登幽州台的风骨,同样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面对滚滚而逝的大江,霜华满鬓、步履蹒跚的他,胸腔里写满的依然是滚烫的热情,那热情,化作一腔壮志无人晓的愁情,那愁情,又浇灌着粉身碎骨、义无反顾的热情,老杜的泪,洒在秋水长空,暮年之悲,化为长歌当哭。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苦恨:极其遗憾。杜甫此时年事已高,疾病缠身,虽忧国忧民,却无能为力。
艰难、潦倒:国事艰难,国家动乱;人生潦倒,生活艰难,漂泊在外,两鬓如霜,壮志难酬。两个词形容的既是国家,也是个人。客观上,“国破”与“家亡”是因果关系;主观上,诗人忧国忧民,为国家破亡忧心如焚。
国事艰难,壮志未酬
人生潦倒,销愁无途
后两联抒情,你能领悟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后两联运用抒情手法,直接倾诉内心的重重愁苦。
身逢战乱、时值悲秋、离乡万里、漂泊他乡、人到老年、体弱多病、孤独无依,再加上国家多难,诗人身受多重愁苦。倍感老病孤独,身世凄凉,十分眷念家乡和亲人,也为国家多难忧心忡忡。
由景入情
情景交融
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此手法为触景生情,即景抒情,借景抒情。那么全诗抒发了什么情?
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诗中,诗人通过无边无际的秋色、悲壮雄浑的气势和层次井然的章法,触情生情,情景交融,抒发了诗人丰富深沉的感慨,抒发了诗人对自然之秋的悲凉,人生之秋的感伤和家国之秋的忧思之情,表达了诗人对个人命运的伤感和忧国忧时的情怀。
总 结 全 诗
颈联
首联
颔联
尾联
仰望:云天秋风
俯视:江水洲渚
仰望:无边落木
俯视:不尽长江
悲秋常作客
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忧愤无奈
哀婉孤独
沉郁高昂
愁苦沉痛
写景
抒情




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
这首诗通过诗人登高的所见所闻所感,描绘了大江边的深秋景象,又有长年作客异乡的羁旅之愁,晚年多病的孤独之感,战争带来的国难家仇和日渐增多的白发,抒发了诗人对艰难身世的感慨,展现了一位穷困潦倒、漂泊无依、忧国忧民的诗人形象。
总结板书
写 景
抒 情
首联
仰观  云天秋风
俯察  江水洲渚
颔联
仰观  无边的落木
俯察  不尽的江水
颈联
尾联
悲秋作客
多病登台
苦恨霜鬓
新停酒杯
1.杜甫的《登高》一诗,被人称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古今七言律诗之冠”,下列对其对仗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A.首句“风”“天”“猿啸”分别与下句的“渚”“沙”“鸟飞”对仗,读来富有
节奏感。
B.颔联的对仗十分精工。“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沉郁
悲凉的对句出神入化。
C.颈联中“悲”是全诗的诗眼,它集中表达了诗人在全诗中蕴蓄的复杂情感,诗歌
所抒之情缠绵悱恻,动人心弦。
D.诗歌前半部分写景,后半部分抒情,由情选景,寓情于景,情与景浑然一体,淋
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的忧国伤时之情。

“诗歌所抒之情缠绵悱恻”分析错误,颈联“万里悲秋”是抽象的事物,寄托诗人感伤情绪之景物是会令人心生孤独悲伤之感的景色,只有“万里悲秋”与“我”相伴,“我”只能“独登台”,独在异乡的孤独惆怅感与深秋景色之荒凉凄冷水乳交融,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寄托诗人悲秋伤己的伤感情怀。这两句诗意境开阔,极写自己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