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声声慢(寻寻觅觅)》课件(共43张PPT)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9.3《声声慢(寻寻觅觅)》课件(共43张PPT)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7.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06 19:30: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3张PPT)
《声声慢》
你心目中的李清照是什么样子的
乱世中的美神——李清照
1.唯美酒不可辜负
在李清照“书画琴棋诗酒花”的生活日常中,酒占了很大比例。
据统计,在《漱玉词》中,“醉”字出现了11次,“酒”字出现了19次。
由此可以推测,李清照不仅爱喝酒,还要喝尽兴,不醉不休。
乱世中的美神——李清照
2.赌圣李清照
说起打马,李清照更是得心应手。
打马是古代的一种博戏,棋子叫做“马”。它类似于现在的飞行棋,但是难度较大。大家可以简单地理解为打牌、赌博。
打马游戏在北宋的上流阶层盛行,宋徽宗就曾写下“终朝打马为娱乐,不顾频输万亿钱”的诗句。
李清照非常喜欢打马,而且精通打马,她专门把自己的打马经验写成了一本书《打马图经》。
乱世中的美神——李清照
3.怼人我最厉害
李清照年少时就在文坛有了名气,就连苏轼的大弟子晁补之都被她的才华圈粉,经常向别人安利她。
她才高气也高,动不动就秀一波,让别人无言以对。
因为她老爸李格非算是苏轼的弟子,所以很多文坛大佬都是她的前辈。偏偏她不给面子怼别人,而别人又想不出更好的语言怼回来。
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社会你照姐,人狠话也多!
乱世中的美神——李清照
清照曾写了一篇关于词的专论文章,题曰《词论》,寥寥不足千字,其中提到的宋朝词人有柳永、张先、宋祁、宋庠、沈唐、元绛、晁次、晏殊、欧阳修、苏轼、王安石、曾巩、晏几道、贺铸、秦观、黄庭坚,共16人,数量之巨、咖位之高,几乎涵盖了整个北宋词坛巨星。但是,这些被后世顶礼膜拜的宋词翘楚,竟然无一例外,被李清照批评了个遍。
庸俗不堪,格调低下
李清照在词论中却说柳永的词“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意思就是,柳永的词虽然唱出来好听,但都是些俗不可耐的淫词艳曲,终究是难登大雅之堂。
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欧阳修的“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都是备受后世推崇的宋词名句,但在李清照看来,却只是些“句读不葺之诗尔,又往往不协音律”,意思就是,晏殊、欧阳修、苏轼这些人写的那些根本就不能算是词,毫无韵律之美,唱出来太难听。
“王介甫、曾子固,文章似西汉,若作一小歌词,则人必绝倒,不可读也。”
更多怼人现场请前往b站《历史那些事之请叫我易安大人》
点绛唇李清照
蹴罢秋干,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有人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分析李清照的《点绛唇》中女主人公形象。
答案:
1.塑造了一一个活泼娇媚、天真纯洁、感情丰富又略带几分玲持的少女形象。
2、第一句是动作描写,写出了少女的活泼快乐;展现了人物娇媚的风姿;第三句写少女含羞躲避的情状;第四句在“走”与"回首”的矛盾和“却把青梅嗅'的掩饰中展现了想见又怕见的微妙复杂的心理(含羞、好奇、爱恋等)。
《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赌茶泼墨
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
清代:纳兰性德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前期代表作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宋]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对李清照《如梦令》一词分析的一项是(1995年全国高考题)A.“不消”表面是指酒意未消,实际指的是消不尽的伤感和烦闷情绪。
B.“绿肥红瘦”中,“绿”“红”分别代替叶和花,“肥”“瘦”分别形容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C.这首词从一般叙述,转入到一问一答,然后是设问和慨叹,层层拓展、深入。
D.作者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对春光留恋和惜别的一种伤感情绪。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宋]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的词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期。
内容:怀旧、悼亡
词风:凄凉、低沉
内容:闺情(离愁)
词风:清丽明快
南渡前
南渡后
后期代表作
武陵春·春晚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后期代表作
南歌子·天上星河转
李清照
天上星河转,人间帘幕垂。凉生枕簟泪痕滋。起解罗衣聊问、夜何其。
翠贴莲蓬小,金销藕叶稀。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
(1)本词的词眼是“愁”,那么本词中的“愁,包含了哪些复杂的情感?
包含了丧夫孤独之愁(思夫)
颠沛游离之苦(思乡)
国破家亡之悲(思国)
(2)统观全词,词人是如何表现“愁”的?谈谈你的认识。
①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寻寻觅觅,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为全词定下感情基调。结尾照应开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也是直抒胸臆,用主旨句点明主旨。全词笼罩在一种渗透血泪的深愁巨痛中,最后一个“愁”字把主人公的愁情推向高潮,画龙点睛。
②巧选意象,间接抒情
(2)围绕“愁”,选用了哪些意象 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选取“酒、秋风、 雁、
黄花、梧桐和细雨”
(2)请试着给诗中每幅画面拟个名字,在品读意象中感受意境。
淡酒急风图
秋雁南飞图
黄花憔悴图
雨打梧桐图
淡酒急风图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为何说是“淡酒”
并非酒淡,愁情太重,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也就觉得酒味淡,这是一种主观感受.一个淡字表明了作者晚年的凄凉。

秋风渲染愁情
怎敌他,晚来风急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杜甫《登高》

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淡酒急风图
怎敌他,晚来风急
为何说是用“急”字
一个“急”字给人以迅猛、寒冷之感,风之急可见身之冷、心之凄,渲染愁情。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子回时,月满西楼。
秋雁南飞图
如何理解“却是旧时相识”
雁从北方飞到南方,作者从北方避难南方,便有似曾相识之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子回时,月满西楼。”那时的大雁带来的是甜蜜的回忆,相逢的希望,同是大雁飞过,这次想起的却是逝去的丈夫,以及陷入敌手难以再回的故国,大雁来年可以飞回北方,诗人却只能漂泊南方。
过雁象征离愁。音信之盼、离愁别恨、思乡念亲。
黄花:孤独愁情的寄托
满地黄花地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醉花阴》
黄花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王实甫《西厢记》

“黄花”既是憔悴无人怜惜的菊花,也是作者自喻,比喻自己憔悴的容颜,孤苦飘零的晚境。
“有谁堪摘”:反问:强调无人可摘,怀人伤己,表达作者孤寂之感。
黄花憔悴图
梧桐是悲凉、孤寂、凄苦的象征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李煜《相见欢》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李煜《长恨歌》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温庭筠《更漏子》
雨打梧桐图
梧桐是悲凉、孤寂、凄苦的象征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雨打梧桐图
一叶知秋,梧桐是哀愁的象征,秋雨绵绵,落在叶上,打在心上,雨也是哀伤,愁思的象征。绵绵的细雨就像词人细细密密的愁思,无穷无尽。
这几句渲染了满目凄凉、满耳苦雨声的凄苦气氛。恰好和词人孤苦凄凉的心情融为一体。
想象,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2)统观全词,词人是如何表现“愁”的?谈谈你的认识。
①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寻寻觅觅,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为全词定下感情基调。结尾照应开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也是直抒胸臆,用主旨句点明主旨。全词笼罩在一种渗透血泪的深愁巨痛中,最后一个“愁”字把主人公的愁情推向高潮,画龙点睛。
②巧选意象,间接抒情。中间间接抒情,恰当选取“酒、秋风、 雁、黄花、梧桐和细雨”等昏暗、低沉、冷色调的意象,营造了一种凄清的意境,烘托词人孤苦凄凉的心情。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后期人生经历:失家之后的李清照开始了她后半生的三大磨难。第一大磨难就是再婚又离婚,遭遇感情生活的痛苦。李清照的第二大磨难是,身心颠沛流离,四处逃亡。1129年8月,丈夫赵明诚刚去世,9月就有金兵南犯。李清照带着沉重的书籍文物开始逃难。李清照遇到的第三大磨难是超越时空的孤独。
感情生活的痛苦和对国家民族的忧心,已将她推入深深的苦海,她像一叶孤舟在风浪中无助地飘摇。但如果只是这两点,还不算最伤最痛,最孤最寒。本来生活中婚变情离者,时时难免;忠臣遭弃,也是代代不绝。更何况她一柔弱女子又生于乱世呢?问题在于她除了遭遇国难、情愁,就连想实现一个普通人的价值,竟也是这样的难。已渐入暮年的李清照没有孩子,守着一孤清的小院落,身边没有一个亲人,国事已难问,家事怕再提,只有秋风扫着黄叶在门前盘旋,偶尔有一两个旧友来访。她有一孙姓朋友,其小女十岁,极为聪颖。
一日孩子来玩时,李清照对她说,你该学点东西,我老了,愿将平生所学相授。不想这孩子脱口说道:“才藻非女子事也。”李清照不由得倒抽一口凉气,她觉得一阵晕眩,手扶门框,才使自己勉强没有摔倒。童言无忌,原来在这个社会上有才有情的女子是真正多余啊。而她却一直还奢想什么关心国事、著书立说、传道授业。她收集的文物汗牛充栋,她学富五车,词动京华,到头来却落得个报国无门,情无所托,学无所传,别人看她如同怪异。
(2)统观全词,词人是如何表现“愁”的?谈谈你的认识。
①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寻寻觅觅,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为全词定下感情基调。结尾照应开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也是直抒胸臆,用主旨句点明主旨。全词笼罩在一种渗透血泪的深愁巨痛中,最后一个“愁”字把主人公的愁情推向高潮,画龙点睛。
②巧选意象,间接抒情。中间间接抒情,恰当选取“酒、秋风、 雁、黄花、梧桐和细雨”等昏暗、低沉、冷色调的意象,营造了一种凄清的意境,烘托词人孤苦凄凉的心情。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③巧用叠字,创意出奇。“寻寻觅觅,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七组叠字,描绘了一个心神不宁、郁郁寡欢、孤苦无依、若有所失的愁妇形象。
(3)“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一句被历代词家异口同声赞为千古绝调,请赏析。(从手法和内容两方面赏析)
①手法:三句十四叠字,巧妙发挥了双声叠韵的作用,既增强了词的节奏感和韵律感,使其具有音乐美、音韵美;又形象地丰富了内容,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增强感情。(附:叠词的作用:形式上,⑴增强语言的韵律感,增强语言的音乐美和修辞美; ⑵内容上起强调作用,更加生动形象,思想感情的表达更为绵密曲折。)
(3)“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一句被历代词家异口同声赞为千古绝调,请赏析。(从手法和内容两方面赏析)
②从内容上来看,实分三层,由浅入深,文情并茂。
第一层(寻寻觅觅)通过写外在动作,表现词人非常空虚怅惘、迷茫失落的心态;第二层(冷冷清清)通过写所处环境气氛,表现作者孤单寂寞的处境和心境,由此反映出作者的晚景凄凉;第三层(凄凄惨惨戚戚)直接写内心感受,文情并茂地描写了女主人公凄苦无言的凄凉心情,同时奠定了全词哀怨凄凉的感情基调,表达作者的忧愁苦闷。这样把诗人惆怅迷惘、凄清寂寞、哀愁忧伤的内心感受层层揭示,逐层加深,真切地反映了特定环境下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