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 (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 (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3.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06 19:53:49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课时 一课时
课题 《登幽州台歌》
日期 课型 新授课
课标要求 诵读古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湖中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阅读表现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古今优秀诗歌,学习欣赏、品味作品的语言、形象等,交流审美感受,体会作品的情感和思想内涵。
课标分析/分解 注意整合听说读写,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朗读、默读、诵读、附属、评述等方法学习作品。 重视古代诗文的诵读积累,感受文学作品语言、形象、情感等方面的独特美丽和思想内涵,提升审美能力和审美品位。
教材来源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
教材分析 本篇课文是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最后一课。本单元主要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体会如何运用生动形象的写景状物,寄寓自己的青丝,书法对社会人生的感悟。 《己登幽州台歌》是本课五首诗的第一首,在上学期古诗学习的基础上,继续巩固“意象——情感”的古诗品味方法,引导学生自己分和交流诗歌阅读的感悟。
授课对象 初一年级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大多对古诗的学习还停留在小学的背诵阶段,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掌握古诗品味的方法,有自己的阅读心得。《登幽州台歌》是七年级下册的第一首课内古诗,在前面诗歌学习的基础上,需要引导学生总结分析诗歌情感的方法,并联系生活实际,运用联想和想象,帮助学生感受诗歌营造的意境、深入理解诗歌内涵。
学习目标 朗读诗歌,了解诗歌时空融合的手法。 体会诗人生不逢时、壮志难酬的抑郁悲愤之情,明白诗歌蕴含的时空广阔,时不我待的哲理。 背诵并能默写诗歌。
教学重点 背诵并能默写诗歌。 通过翻译诗歌,理解诗人生不逢时、壮志难酬的抑郁悲愤之情。
教学难点 朗读诗歌,感受诗歌时空融合的手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评价内容
一、传奇故事,导入新课 诵读诗歌,感知诗意 联系背景,感受诗情 再读诗歌,品味悲怆 转换时空,吐露心声 六、结语 七、板书 1、课件出示: 陈子昂摔琴的故事: 他出身于进士之家,家境富庶,年少时痴迷习武,直到一次错手用剑伤人,才立志发愤图强,金榜题名。 公元679年,二十岁的陈子昂,怀着满腔的豪情和抱负,从家乡来到了长安,等待来年的科举考试。但是,让陈子昂失望的是,这一次的科考,他非常遗憾地名落孙山了。落榜的经历,让陈子昂非常沮丧。他决定返回到家乡,继续闭关修读,力图在下一次的科考中,金榜题名。 此时的陈子昂,怀着最淳朴的壮志和激情。他不知道的是,科举考试,除了学子自身的学识之外,还需要有人引荐。因此,第二次参加考试时,因为没有人给他作引荐,陈子昂再次落榜了。 有一天,迷茫无措的他在长安街上闷闷不乐,无目的闲逛着,忽见一人手捧胡琴(少数民族乐器),以千金出售。观看者中大多是达官贵人,但辨优劣,不敢问津,更不敢买取。 聪慧过人的陈子昂灵机一动,二话没说买下琴来,众人都很吃惊,问他为何买下这高价的,又不懂的乐器。陈子昂一笑说:“吾擅弹此琴,请明天到敝处来,我将为尔等演奏。” 次日,陈子昂住所围满了看热闹的人。陈子昂不紧不慢犹如一位演奏大师一样手棒胡琴,只见他忽地站起,激愤而言:“我虽无二谢之才,但也有屈原、贾谊之志,自蜀入京,携诗文百轴,四处求告,竟无人赏识,此种乐器本低贱乐工所用,吾辈岂能弹之!”说完,用力一摔,千金之琴顿时粉身碎骨。还未等众人回过神,他已拿出诗文稿,分赠众人。众人为其举动所惊,再见其诗作才华横溢,争相传看,一日之内,便名扬京城。 不久,陈子昂就中了进士,那时他才24岁。 古代诗人登楼(高)临远,内心总会有抑制不住的诗兴,于是他们紧握手中的笔,将心中所想,写在锦绣中国的大地上,写在灿烂的中华文明史上,创造了独一无二的心灵乐章。陈子昂亦是如此,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板书课题) 1、解题 同学们从题目中可以获得哪些信息? 预设:登上的是幽州台——地点 (幽州台资料补充) “歌”——诗歌体裁“歌行体”,属乐府诗 补充:诗歌按照格律分类 古体诗:《诗经》《楚辞》乐府诗 近体诗(格律诗,唐朝开始兴盛) 律诗 绝句 2、“放情长言(放纵情感,长声吟咏),杂而无方者曰歌 ;步骤驰骋,疏而不滞者曰行。”——《诗体明辨》 今天我们一起来探寻诗人的所表达的“情”。 3、诵读诗歌有助于理解诗意,请大家大声朗读诗歌,感受韵律,划分节奏。(出示节奏划分) 4、请你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大意。 出示诗歌翻译:向前看不见古代的人, 向后看不见未来的人。 想到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久远和广阔), 独自凭吊,悲伤难过,潸然泪下。 5、带入诗意,齐读诗歌。 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诗人笔下所见,往往流露出诗人的情感,请同学们找到诗中最能体现诗人情感的词。 预设:悲伤——怆然(板书“怆然”) 2、常言道,男儿有泪不轻弹,诗人看到了什么使之泪洒幽州台? 预设:诗人什么也看不到,古人和未来的人都看不到。 3、诗人向前寻找古人,向后寻找来者,他探寻的“古人”和“来者”指的是哪类人? 补充材料: 创作背景:唐朝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yōu)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武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遗址在今北京市),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 幽州台: 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北京市。幽州台:即战国时期燕昭王所建的黄金台。修建黄金台用于招纳贤才,(如郭隗等)因燕昭王将黄金置于其上而得名,幽州台又名“蓟北楼”。 预设:指能招纳贤才的明君。(板书:古人、来者、明君) 4、诗人上下求索,寻明君而不得。这里“前”“后”的含义就不只是局限于幽州台上,而是应当延伸、放大到____________? 预设:整个历史到未来(板书:时间) 过渡:出示:惟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往者余弗及兮,来者余不闻。——《楚辞·远游篇》 时间像一条直线,两端无限延伸,我就像这条线上的一个点,能够把握的只有现在。在这里我看到了过去的幽州台,在很久很久以前,燕昭王在幽州台豪掷千金,只为求人才。世人奔走相告,有一位求贤若渴的君主在幽州台重金招贤纳士。但燕昭王和人才们,他们都消逝在历史中了,留下来的是故事和冰冷的幽州台建筑。想象未来或许有明君现世,然而那些风云际会都与我陈子昂无关了 5、这时的陈子昂会想些什么呢? (随机板书: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壮志难酬) 6、请大家再读一二句,读出时间的绵长无限,读出诗人遍寻明君而不得的苦闷。 指导:“前”“后”稍拉长音,“不见”重读。 6、从无限的时间线上无法见到作者想要的明君,他继而想到了什么?(念:想到) 预设:天地悠悠 追问:天地悠悠的意思?(天地十分久远、广大) 时间和空间的无限组成了这广阔的宇宙,站在这苍茫悠悠的天地间,看不到渴求的明君,方寸幽州台上能见到的只有谁?(自己——独)把“独”改成“我”再读一读。 诗人不觉生出了什么感受? 出示:宇,指无限空间;宙,指无限时间。 预设:孤独寂寞 宇宙广阔无限,然而却没有我陈子昂可施展抱负的方寸之地,怎能不悲从中来,潸然泪下呢?请同学们再读后两句,读出悲伤。 有人说,后两句的“之”和“而”是助词,可以去掉。请你朗读比较,是否保留? 眼见当年郭隗受明君赏识,自此大展宏图,而自己明珠蒙尘,壮志难酬,他怎么能不艳羡,哀叹?在后两句前加个“唉”再读诗歌。 郭隗wěi 逢时独为贵,历代非无才。 隗君亦何幸,遂起黄金台 译文:生而逢时是最为难得,以往各代并非没有人才。郭隗又是多么幸运,燕昭王为他筑起黄金台。 燕昭王 南登碣石馆,遥望黄金台。
丘陵尽乔木,昭王安在哉?
霸图今已矣,驱马复归来。 译文:从南面登上碣石宫,望向远处的黄金台。丘陵上已满是乔木,燕昭王到哪里去了?宏图霸业今已不再,我也只好骑马归营。 3、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时。陈子昂是为何而悲伤?请你总结。(板书: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壮志难酬) 假如陈子昂穿越到现代,你遇到他会说些什么? 凡有一人的主张,得了赞和,是促其前进的,得了反对,是促其奋斗的,独有叫喊于生人中,而生人并无反应,既非赞同,也无反对,如置身毫无边际的荒原,无可措手的了,这是怎样的悲哀呵,我于是以我所感到者为寂寞。——鲁迅《呐喊·自序》 但他终究是将这呐喊只声发出,并穿越千年的时光送来我们面前,为中华诗词的巨著添上灿烂的一笔。 板书: 时间:古人——来者 明君 生不逢时 怀才不遇 空间:悠悠——独 怆然 壮志难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