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
背景:11月27日,国家气候中心对外发布消息称,根据最新海温监测数据,2021年10月赤道中东太平洋进入拉尼娜状态,预计冬季可能形成一次弱至中等强度的拉尼娜事件。
1.厄尔尼诺现象:有些年份,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表层海水温度异常升高。
(1)成因:一般认为,是由于东南信风减弱。
(2)对全球的影响
①赤道附近,太平洋东西部海面温差减小,东部(秘鲁、智利沿海)下沉气流减弱,甚至出现上升气流,气候由干燥少雨变为多雨,引发洪涝灾害;相反,西部转变为干燥少雨。
②秘鲁渔场鱼类减少,水温上升,冷水鱼类不适应环境,导致鱼类大量死亡;上升补偿流减弱,饵料食物减少。
(3)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①凉夏:西太平洋水温较往年偏高低,夏季风较弱,北旱南涝,台风少发。
②暖冬:西太平洋水温较往年偏低,气压偏高,高低纬间气压差减小,亚洲高压影响范围更大。
2.拉尼娜现象:与厄尔尼诺现象相反,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表层海水温度异常降低。
①冷冬:西太平洋水温较往年偏高,气压偏低,亚洲高压影响范围更大。
②热夏:西太平洋水温较往年偏高,夏季风势力大,台风多发。
【例1】秘鲁鲲是一种栖息于东南太平洋的小型中上层鱼类,上升流形成的冷水区域为其提供了适宜的栖息环境。下图示意南美洲西岸某海域某时段表层海水温度分布。当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该区域水温会有异常变化。完成下面小题。
(1)该时段内,下列最有利于秘鲁鲲栖息的是( )
A.甲海域 B.乙海域 C.丙海域 D.丁海域
(2)当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该海域( )
A.东南信风加强,鱼类饵料减少 B.东南信风加强,鱼类饵料增多
C.东南信风减弱,鱼类饵料减少 D.东南信风减弱,鱼类饵料增多
【答案】(1)A (2)C
【例2】[2021·辽宁鞍山月考]2016年8月太平洋赤道中东部海区进入到“拉尼娜”状态(海温持续异常偏低的现象),“拉尼娜”现象又称为“反厄尔尼诺”现象。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下图中能正确表示“拉尼娜”现象发生时太平洋赤道地区大气环流的是
A. B.
C. D.
(2)“拉尼娜”现象可能导致
A.赤道太平洋地区大气环流减弱 B.美洲西海岸干旱加剧
C.赤道西太平洋地区降水减少 D.秘鲁沿岸上升流减弱
【答案】(1)A (2)B
【例3】“沃克环流”是指较干燥的空气在东太平洋较冷的洋面上下沉,然后沿赤道向西运动,和着信风到达西太平洋后,遇较暖洋面而上升,在高空中再向东运行,形成一个封闭的环流。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若“沃克环流”增强,则表明( )
A.南美洲西部沿岸洋流势力减弱 B.澳大利亚东侧沿岸暖流势力减弱
C.太平洋南、北部海区水温温差增大 D.太平洋东、西部海区水温温差增大
(2)若“沃克环流”减弱,下列气候变化中,在澳大利亚东部沿海地区最可能发生的是( )
A.降水减少 B.气温急剧上升
C.风暴天气明显增多 D.降水季节变化更加显著
【答案】(1)D (2)A
【例4】读长津湖附近分层设色地形及长津湖地区多年平均各月气温降水图,结合材料完成下面题目。
材料一:中国人民志愿军于1950年11月至12月在长津湖地区与美军进行了直接较量。长津湖地区位于朝鲜东北部的盖马高原,高原面为面积广大的玄武岩,长津湖是在断裂下陷的河谷上形成的人工湖,最终注入鸭绿江。该地区周围多山,林木繁盛。1950年长津湖战役恰逢“拉尼娜现象”,造成冬季频繁的寒潮大风。长津湖地区处于寒潮南下的东部通道上,风从鄂霍次克海和日本海吹来,形成60年来极端严寒天气。
材料二:体感温度指人体所感受到的体温指数,受气温、风速等因素影响。温度较低时,风速越大,体感温度越低。长津湖战役中,志愿军长期埋伏在山脊,美军基本都在河谷之中,相较于美军,志愿军的体感温度更低。
(1)分析长津湖地区夏季气温低的原因。(6分)
(2)分析战争期间长津湖地区积雪偏厚的原因。(4分)
(3)相较于美军,从自然角度指出志愿军体感温度更低的理由。(4分)
(4)推测长津湖形成的地质过程。(8分)
【答案】
(1)纬度较高,太阳高度角小,获得的太阳辐射少;海拔较高,大气稀薄,吸收的地面辐射少;夏季降水天数多,大气削弱作用强,气温较低。
(2)拉尼娜现象,使得气候异常,提高了长津湖地区寒潮的频率;寒潮频繁南下,风力更大,海洋蒸发量更大;寒潮从海上带来大量水汽,易受高原抬升作用,降雪更多,积雪偏厚。
(3)与美军所处环境相比,志愿军长期埋伏在山脊的冰雪之中,海拔较河谷更高,气温较低;且阻挡少,摩擦力较小,风力相对更大;体温散失更快,体感温度更低。
(4)岩浆从地壳裂隙流出地表,形成玄武岩高原;地壳断裂下陷成谷地;汇水形成河谷;人为堵住河道,积水成湖。
【课后练习】
厄尔尼诺现象又称厄尔尼诺海流,是太平洋赤道带大范围内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后失去平衡而产生的一种气候现象。经过进一步研究,学家们发现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不久,还会出现“拉尼娜现象”。拉尼娜现象紧跟厄尔尼诺的步代,不过它的作用几乎与厄尔尼诺相反,在刚刚饱受干旱的土地上泼下倾盆大雨使洪水泛滥成灾,使原本雨量充足的地方烈日当头,干旱无雨。经过研究证实,厄尔尼诺是一个循环中暖的部分,拉尼娜是一个循环中冷的部分。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1.关于图中海气相互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厄尔尼诺年份东太平洋海域海水异常降温
B.拉尼娜年份西太平洋海域冷海水上泛增强
C.厄尔尼诺年份洋流运动方向与拉尼娜年份相反
D.表层海水运动方向决定着东南信风的强弱
【答案】C
[2021·湖南株洲模拟]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是赤道太平洋中东部海域海温冷暖异常变化的现象。当该海域海温距平高于0.5℃且持续三个月以上,出现厄尔尼诺现象;当该海域海温距平低于0.5℃且持续5个月以上,则出现拉尼娜现象。下图示意2017-2020年赤道太平洋中东部海域海温距平变化情况和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的成因。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推测信风最强的时间为( )
A.2017年8-10月 B.2018年10-12月
C.2019年3-5月 D.2020年9-11月
3.2018年10-12月期间( )
A.南美秘鲁沿岸秘鲁寒流加强 B.赤道附近西太平洋降水减少
C.赤道附近西太平洋降水增加 D.南美秘鲁附近干旱天气增多
【答案】DB
[2021·山东菏泽月考]在热带太平洋东岸(南美大陆西岸)和太平洋西岸(澳大利亚大陆东岸)之间存在着一个纬向大气环流系统,被称为“沃克环流”。下图示意“沃克环流”。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沃克环流”中大洋东西两岸气流垂直运动方向不同的原因是( )
①大洋西岸大气受表层暖海水影响大 ②大洋西岸纬度较低,气温高
③大洋东岸受陆地干冷气流影响大 ④大洋东岸大气受底层冷海水影响大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5.在甲气流势力较弱的年份( )
A.澳大利亚东岸易发生火灾 B.秘鲁渔场渔获量增加
C.南太平洋暖流势力增强 D.印度尼西亚洪涝灾害加剧
【答案】BA
[2021·湖北孝感模拟]沃克环流是指正常情况下发生在赤道附近太平洋洋面上的一种热力环流(如下图所示)。若某些年份赤道太平洋东部(秘鲁附近)的海水大范围持续异常变冷,海水表层温度低于多年平均值0.5℃以上,则称为拉尼娜现象。读“沃克环流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6.在沃克环流中( )
A.甲地为高压 B.乙地为低压 C.水平气流由乙吹向甲 D.甲地垂直方向气流下沉
7.当拉尼娜现象发生时,下列关于太平洋赤道地区的大气环流示意图表示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CA
2020年江淮流域于6月初“入梅”,7月底“出梅”,有“入梅早、出梅晚、梅期长、雨量大”的特点,造成严重的洪涝灾害。这与今年气候背景、天气形势密切相关。2019年秋季开始,在赤道东太平洋逐渐生成厄尔尼诺现象(水温异常偏高),并影响今年全球气候。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据图分析,形成今年“梅雨季”特点的原因是( )
A.冷空气势力弱 B.暖空气势力弱 C.副高前强后弱 D.副高前弱后强
9.当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可能出现( )
A.我国东南沿海登陆台风多 B.印度尼西亚洪涝灾害增多
C.太平洋西侧海域易发赤潮 D.秘鲁沿岸沙漠现花海景观
10.面对今年汛情,淮河流域气象中心通过流域内四省数据共享,进行雨情、水情精准预报。主要利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
A.RS B.GIS C.GPS D.BDS
【答案】CDB
厄尔尼诺现象是指太平洋中东部表层水温异常升高的现象。拉尼娜现象与厄尔尼诺现象相反,因此被称为“反厄尔尼诺”或“冷事件”。据中央气象台消息,2021年是典型的“拉尼娜年”。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下列现象最可能在“拉尼娜年”出现的是( )
A.智利沿海地区易产生洪涝灾害 B.秘鲁渔场的渔获量有明显减少
C.印度尼西亚容易产生森林火灾 D.登陆我国的热带气旋可能增多
12.关于“拉尼娜年”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海域“海—气”相互作用描述正确的是( )
A.水温降低,向大气输送热量少 B.水分交换活跃,蒸发总量增大
C.上升气流减弱,大气降水增多 D.风力减弱,海水运动逐渐变慢
【答案】DA
下图为某海域等温线(单位:℃)示意图,图中虚线示意某洋流。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此时,该海域( )
①为夏季 ②为冬季 ③图示洋流向北运动 ④图示洋流向南运动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14.此季节P地( )
A.受亚洲低压控制 B.洪涝频发
C.受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影响显著 D.处于旱季
15.Q地曾是珊瑚的重要分布区,但现在该地区珊瑚死亡较多。其自然原因可能是( )
A.气候变暖,海水升温 B.受拉尼娜现象影响
C.寒潮频袭,海水降温 D.板块碰撞地震多发
【答案】B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