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
教学目标:
1、理清课文线索,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喟中蕴涵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2、启发学生联系时代背景,理解文中流露出的有关生死的人生态度 。
教学重点
1、理清课文线索,了解文章内容 ,把握作者的感情。
2、学习本文在写景方面的特点,积累词语 。
教学难点
启发学生联系时代背景,理解文中流露出的有关生死的人生态度 。
教学方法
1、布置预习,扫清字词障碍,理清文章脉络。
2、指导诵读 ,理解作者感情 。在把握思路的基础上当堂背诵课文 。
3、讨论、点拨 。
一、导入
中国书法史上,有位被誉为“书圣 ”的书法家 , 其代表作品之一被后世书法家誉为“行书第一”。
请看大屏幕 :《兰亭序帖卷》摹本 (投影 ) 这位书法家与他的作品叫什么 (学生回答 )
投影 :《兰亭集序》王羲之
二、走进兰亭
1.师生共读课文。(配乐)
2.梳理全文。
(1)用一句话概括作者记叙了一件什么事 (兰亭雅集的盛况)
(2)聚会中,作者的情感有怎样的变化 从文中找出最能体现作者主要情感的词。
明确:乐——痛——悲
三、学习探究
一次聚会,三种情感。究竟是什么让王羲之的情感有如此大的波动呢
(一)乐之由——以“生”为乐
让王羲之“信可乐也”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人贤。
从文本中的“禊事”“毕”“咸”,可见这不是一次普通聚会,是借助于禊事的名义聚合,消灾祈福,是一次敬重生命的典礼。(屏显)
夫天下事,莫不祥于生,莫不祥于死。
(清李扶九)
这样的活动暗含了人们对生命的珍视与眷恋。这些忘情而任性的快乐,是对健康快乐的生命的一种赏赐,所以,乐之由的根源——以生为乐。
(二)痛之因——以“死”为痛
作者在自然山水间发现了生命的欢愉,为什么情感却突然由“乐”转“痛” (学生读第3段,画出表达作者感慨的句子)
1.生活中,你可曾有过这样的心理体验 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
2.王羲之因何而“痛” (结合文本探寻原因)
明确:人生短暂;情随事迁;美好易逝;终期于尽。
点拨:苏轼说:“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王羲之在俯仰宇宙万物间,所产生的痛,也是在宇宙永恒与人生有尽的参照中产生,那就是人类无法逃脱的命运——生命必将结束,而死亡必然降临。不管是“悟言一室之内”倾吐怀抱的静者,还是“放浪形骸之外”不拘形迹的躁者,落到最后所有人的生命体验却是惊人的一致——以死为痛。
(三)悲之源——以“一死生”为悲
1.对于生的眷念和死的痛苦,使王羲之借古人言发出了这样的感叹——死生亦大矣!
那么,作者持有怎样的生死观呢 你怎么评价王羲之的生死观 (屏显)
庄子齐物论 :“夫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太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
庄子齐物论 :“方生方死,方死方生。”
明确: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1)王羲之对生死的认识是非常清晰而清醒的。生死不可齐一,重实际,反虚无。生死有别是无可回避的真实。
(2)否定生死寿夭不可等量齐观,实则是在肯定生命的价值。懂得了死亡,也就懂得了生存的意义;懂得了流逝,也就懂得了存在的价值。
(3)庄子的观点实则是将人生归于虚无。消极悲观,无所作为。王羲之的反对,实则是和虚无主义划清了界限,将深沉的伤感托到了新的层面。消极颓废的悲叹背后,是对生命强烈的欲求和留恋。消极其表,执着其里。
2.既然是积极地肯定生命的价值,王羲之的悲从何来 (结合文本,参照背景,知人论世)(屏显)
王羲之所在的东晋时期,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残杀,政治极为黑暗。儒家思想土崩瓦解,“天下名士,少有全者”,士大夫为保全性命,普遍崇尚老庄思想,谈玄悟道,不务实际,寄情山水,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
同去兰亭的魏晋名士,后官至宰相的谢安在 兰亭诗 里,面对人生短暂,面对如何度过一生,他当时做出的答复与选择是:万殊混一理,安复觉彭殇。这显然就是老庄式的回答——人与造化下的万物一样,只求随化而活,能够陶醉于佳山秀水,何必计较彭觞区别呢
明确:悲古人;悲时人;悲后人——以一死生而悲。
点拨:魏晋时期是人的个体意识充分觉醒的时期,王羲之正是其代表。王羲之的悲在于他无法欺骗自己,活得过于清醒。在生不逢时、天下乱离、朝廷暗弱的魏晋,他无法在当时社会实现振兴家族或者经邦济世的理想。他不仅悲叹自己,也为昔人、今人和后人的宿命轮回而悲,这是跨越时代的千古同悲。为前有古人,后有来者都难逃生死宿命而悲,为一死生将会锻造的无数的碌碌无为者而悲,为无数闪烁的生命被一死生所承载的时光河流冲走而悲。
所以,王羲之的悲——“一死生”掩盖了生命的真相,摧毁了生命的价值。
四、感悟人生
1.王羲之的一生,是否努力践行了自己的生死观
(1)著文章以立言(“三不朽”之一)。古人提出的“三不朽”之一。《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三立”,现在我们可理解为人生的三个最高标准,或者说是成功人生的“三部曲”,即:修养完美的道德品行,建立伟大的功勋业绩,确立独到的论说言辞。说白了,就是做人、做事、做学问。立德——诚信做人立功——严谨做事,立言——传承文明
(2)在书法上的卓越成就正是他对抗人生虚无的最执着的努力。(屏显)
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
(曹丕)
抗拒人生虚无真正行之有效的办法,是在给定的生命限度内进行最大可能的价值创造。
2.总结:据传 兰亭集序 的真迹已被唐太宗李世民殉葬昭陵。后唐摹本流传于世。
即便只是摹本或拓本,也被世人奉若至宝。可见王羲之的书法已是冠绝古今。现在看到的冯真素摹写的 兰亭集序 ,据说最为接近原作。我们可清晰地看见上面有涂抹的痕迹,在这幅笔力或重或轻的卷轴上似乎看到了王羲之探索生命真谛的挣扎和痛苦。叔本华说,一个人的智慧源于他个体意识的觉醒。当日与会群贤,早已风流云散,不见踪影,只有王羲之和他的天机流布、挺然秀出的书法艺术穿越历史的云层,名留后世,难道说与他对生命的觉醒认识无关吗 王羲之的生命停留在了公元361年,但其书法和著作却让他活到了今天,并且还将无限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