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第5课 大学之道
《礼记》
1.理解并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背诵全文。
2.了解《大学》的有关知识;
3.分析本文的论证特点,概括说理的艺术技巧。
4.准确把握和理解“三纲”“八目”的具体所指及其内部关联,理解文章表达的思想及现实意义。
学习目标
一、文化常识
《大学》,原是《小戴礼记》里一篇。《礼记》,旧说为曾子所作,相传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是讨论古代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
经北宋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最终与《中庸》《论语》《孟子》合为“四书”。
《大学》的核心思想:明德,格物,通过日新月异的努力,达到至善至美。
1.作品解读
所谓“大学”,是与“小学”相对而言的。
按照朱熹的说法,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 “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基础的社会生活知识与礼仪;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
“小学”学习的内容更多是立足社会所需要的生存和生活技能,而大学则在于道德的提升,这种提升,不仅指自我提升,也包括影响别人,对社会起到推进和示范作用,使整个社会都能达到一种完美的道德之境。
“大学”与“小学”
大学之道,指穷理、正心、修身、治人的根本原则。
一、文化常识
2. 知识拓展
二、诵读感悟
阅读任务:
1. 有节奏地诵读全文,把握好语气、语调、停顿等。
2. 疏通语句,感知文意,梳理结构。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二、诵读感悟
1. 有节奏地朗读全文,注意停顿和重音。
二、诵读感悟
2. 整体感知文意,梳理结构
大学之道
三纲
八目
【文段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①大学之道:指穷理、正心、修身、治人的根本原则。
②明明德:前一个“明”是动词,彰明;后一个“明”作形容词,美德。
③亲民:亲近爱抚民众。
④止于至善: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⑤知止而后有定: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则志向坚定不移。
⑥静:心不妄动
⑦安:性情安和
⑧虑:思虑精详
⑨得:处事合宜
⑩本末:“本”原指木之根为常;“ 末 ”指木之梢为迹 。后分别引申为本根、本始和末迹、末节。指事物的根源和结局。
道:规律
三、文本理解
1. 积累文言词义
【文段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大学(穷理、正心、修身、治人)的根本原则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做到心不妄动;心不妄动才能够性情安和;性情安和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处事合宜。每一样东西都有根本有始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三、文本理解
2. 理解翻译文句
【文段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三纲”指“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在“三纲”之中,“明明德”是大学教育的起点,也是儒家修身的基点,“止于至善”是“明明德”“亲民”的最高阶段。为下文引出“八目”做准备。
三、文本理解
3. 应如何理解“三纲”的具体所指及其内部关联?
【文段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首句开宗明义,提出大学之道的“三纲”,第二、三句承接上文对如何达到大学之道,阐明其中的逻辑关系。
三、文本理解
4. 分析本段的论证层次。
【文段二】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三、文本理解
1. 积累文言词义
①齐其家: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
②修其身:修养自身的品性。
③致其知:获得知识。
④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
⑤知至: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
⑥庶人:指平民百姓。
⑦壹是:一律,一概。
⑧本:根本。
【文段二】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三、文本理解
2. 理解翻译文句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美好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国家。要想治理好国家,先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要想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先要修养自身。要想修养自身,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办法在于探究事物的原理。推究事物的原理之后才能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充分认识了外物之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族,管理好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文段二】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三、文本理解
3. “八目”的内容是什么?之间关系如何?
修身
格物
致知
诚意
正心
过程
齐家
治国
平天下
目标
在“八目”之中,修身是中枢环节,围绕这个环节,论述前后依次递进,往前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对应“三纲”中的明明德阶段,修身是前四者的发展终点;往后是齐家、治国、平天下,对应“三纲”中的亲民阶段,修身是后三者的发展起点。
三、文本理解
4. “八目”之间是如何递进论述的?
在对“修、齐、治、平”的论述,先由大至小,条目之间是条件关系:平天下必先治国,治国必先齐家,齐家必先修身,修身必先正心,正心必先诚意,诚意必先致知,致知必先格物。
再由小至大,条目之间是因果关系:格物而后知致,知致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条目之间脉络清晰,无论是由大至小的条件关系,还是由小至大的因果关系,都剖析深刻,逻辑严密。
齐家
治国
平天下
修身
诚意
正心
格物
致知
内修
外治
独善其身
兼济天下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三、文本理解
5. “八目”的内容是如何突出“修身”的?
四、明确主旨
《大学之道》是儒家进行人生教育的道德纲领,也是维护封建宗法制度的政治纲领。文章提出“三纲”和“八目”,强调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将道德修养和政治议论结合在一起,将人生哲学和政治哲学合而为一,是儒家“入世”思想的全面体现。
五、艺术特色
1.论证结构严谨,条理清晰。
先提出表明宗旨的“三纲”,然后提出实现“三纲”的具体步骤,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
2.运用排比、顶真的修辞手法手法,文章气势更强,意义联系更加紧密,论证力强。
3.句式整齐,节奏分明,增强了语势,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
思考交流:尝试从论证方式、修辞和朗读节奏等层面,评述本文在论证上的特点。
1. 积极的影响:《大学》强调了学习者自身道德修养的提高,还强调了对社会的关心和参与精神,对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与促进社会发展都具有积极意义。《大学》所提出的“修、齐、治、平”思想,几乎成为读书人的唯一标准理想。这种思想主张积极人世,注重自身修养,关心人民疾苦,努力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安定,拥护统一,对社会的繁荣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六、辩证思考
有人说,本文关于“大学之道”的论述,既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请尝试从这两方面进行分析。
2. 消极的影响:《大学》把人的思想束缚在儒家的思维范围之中,给古代文人带来思想僵化的缺点。在中国古代,一个人如不按照“修、齐、治、平”这条线路来走,轻则斥之为不成才,重则认为离经叛道,大家群起而攻之,使文人轻易不敢背离。同时, “达则兼济天下”的信念的最终目标是为最高统治者服务的,因此带有浓厚的政治倾向性。
六、辩证思考
有人说,本文关于“大学之道”的论述,既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请尝试从这两方面进行分析。
七、随堂检测
1.古今异义
致知在格物古义: 。今义:规格,格式。
推究
七、随堂检测
2.一词多义
(1)本①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②此之谓失其本心( )③抑本其成败之迹( )④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 )⑤若止印三二本( )
根本
本来的,原来的
推究,考察
根
书册的计量单位
七、随堂检测
2.一词多义
(2)诚
①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②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③帝感其诚
④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
使……诚实
实在,的确
真心,诚心
果真,如果
七、随堂检测
3.词类活用
(1)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2)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3)在明明德
使动用法,使……整齐
使动用法:正,使……端正;诚,使……诚实
使动用法,使……明显,彰明
七、随堂检测
4.文言句式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____________
状语后置句
(1)《大学之道》中,阐明为人处世的根本原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学之道》中,提出普天之下,不论身份高低,都应将加强个人品性修养作为根本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大学之道》中点明获得知识的途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大学之道》中,写儒家以修、齐、治、平层层推进,由己及人,达到天下太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2)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3)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
(4)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七、随堂检测
5.情境默写
1.完成练习册;
2.背诵全文。
3.预习《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八、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