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简单的杠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利用杠杆可以帮助我们撬起一些重物。
2. 改变用力点的位置、支点的位置会影响杠杆的作用效果。
3. 能利用杠杆完成撬动大石块的任务。
4.能通过实验记录单的结果分析支点、用力点对杠杆作用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用石块、钢尺进行模拟实验,认识杠杆的作用效果。
教学难点:整理、分析数据并发现杠杆的省力规律。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钢尺、一大一小两块石块、有格子且标明起点A终点B的宽纸带、作为杠杆支点的积木。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播放阿基米德关于“给我一个支点和一根足够长的棍,我就能撬起整个地球。”的视频。提出:这个观点是否成立
师:有同学觉得可以成立,有同学可能觉得无稽之谈。其实呀,这里面包含了杠杆原理。同学们学习了这节课后,也许你会有新的认识。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这不简单的杠杆。(板书课题:不简单的杠杆)
二、聚焦:撬动大石块
1.看图回答问题。
让学生观看图片,师提问:图中这两个人在干什么?你还看到了什么?
石头水泥板非常重,如果直接搬动需要非常大的力,但是工人用一根小小的撬棍就能轻松撬动,说明撬棍有什么作用?上节课我们学过的省力工具叫什么?
2.师讲解:像撬棍这样的工具叫作杠杆。杠杆和斜面一样,都是一种简单机械,即能改变力的基本机械设备。
3.师提问:你们在生活中使用过杠杆类的工具吗?
三、探索一:认识杠杆
1.师提问:哪些位置使它们发挥作用呢?
2.师讲解:这些杠杆类工具都有三个点使这些工具发挥作用。它们分别是支点、用力点和阻力点。支点:支撑着杠杆、杠杆围绕其转动的位置。用力点:在杠杆上用力的位置。阻力点:杠杆克服阻力的位置。
3.观察杠杆装置的特点,画出杠杆的简单示意图。
四、探索二:用小石块撬动大石块
1. 用一块小石块和钢尺将一块大石块从A处撬到B处。
2. 任务活动至少进行3-4次。第1次先让学生尝试把大石块从A处撬到B处。因为大多数学生都是第1次做这样的活动,让学生先“玩”,积累经验之后,再完成后面的探索任务。
五、探索三:用力点对杠杆作用的影响
1.师提问:使用撬棍能够撬起很重的石头,让我们感觉很省力,那是不是所有情况下撬棍都可以撬动重物,都可以省力呢?你们认为什么会影响杠杆的作用?它会有怎样的影响呢?让我们用实验验证一下。
2.布置任务:指导学生分组实验并完成实验记录单。
3.师提问:改变小石块的位置,你们有什么发现?
4.学生分小组汇报:小石块离积木太近,就不能撬动大石块;小石块离积木越远,大石块被撬动的距离越远。
5.师总结:用力点离支点越远,杠杆越省力。
六、探索四:支点对杠杆作用的影响
1.师提问:杠杆的作用除了与用力点有关,还可能与什么有关?
2.布置任务:引导学生研讨、设计实验方案,分组进行实验并完成实验记录单。
3.师提问:改变积木的位置,你们有什么发现?
4.学生分小组汇报:积木离大石块越近,大石块被撬动的距离越远。
5.师小结:阻力点离支点越近,杠杆越省力。
6.师提问:在模拟测试中,你们是否成功地将重物撬动到了指定地点?杠杆在撬动中有什么作用?
7.师追问:在测试过程中,你们做了哪些尝试,有什么发现?
8:师小结:科学家通过大量的实验总结出了杠杆的三条作用规律:
(1)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杠杆省力。
(2)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杠杆费力。
(3)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杠杆既不省力也不费力。
七、拓展:
1.提问:当工人用撬棍撬起水泥板时,撬棍属于什么杠杆?为什么?
2.拓展:出示图片它们分别属于什么杠杆呢?你们是如何判断的?
八、全课小结
你有什么发现和收获吗?
九、板书设计
不简单的杠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