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第二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测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第二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测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07 06:35:31

文档简介

喀什第二高级中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测试
语文试卷
试卷分值: 150分 考试时间:150 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 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从中西小说比较的角度看,小说叙事主体的意图伦理不能局限于隐含作者和叙述者,真实作者的意图伦理同样重要。中国古典小说真实作者现身的方式较为固定,且往往隐姓埋名,但都从伦理规范出发,表现出强烈的伦理说教意图;西方小说真实作者现身方式较为多样,且一般用真名,有时因为社会的性别歧视导致女性作者使用男性笔名,但都从各自的小说观念出发来理解道德问题,小说显示的是对具体的道德品性的理解,而不是道德规范的宣扬。
叙事主体指叙事作品中具体叙事活动的实施者,一般包含三个层面:真实作者、隐含作者和叙述者。真实作者指写作时的那个真人。对中国古典小说和西方20世纪之前大多数的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小说来说,真实作者的创作动机和伦理处境对小说会有直接的影响。中国古典小说研究盛行考证之风,法国圣伯甫等人提倡传记批评,均与此有关。总体上看,由于二者研究路径的差异,中国古典小说研究从作者出发,西方小说研究从文本出发,导致叙事主体的意图伦理各有侧重:中国侧重对真实作者伦理意图的把握,西方侧重对文本所体现的伦理意图的解读。需要说明的是,中国侧重对真实作者伦理意图的把握,并不意味着对小说文本中的主体意图漠不关心,相反,它往往将真实作者的伦理意图和小说文本的伦理表现结合起来,来探寻叙述者和隐含作者的伦理意图。西方侧重对文本所体现的伦理意图的解读,主要是受叙事学研究以文本为中心的影响,也没有完全忽视真实作者的伦理意图。
中国古典小说研究对真实作者的重视,似乎是天然的:孟子的“知人论世”“以意逆志”为小说研究重视作者提供了理论基础,史传“春秋笔法”对小说叙事的影响,让寻找故事背后的作者意图成为小说研究的应有之事。叙事主体的意图伦理首先需要考察的是真实作者的身份以及这一身份所可能有的伦理意图。古典小说的真实作者无论是否隐姓埋名,都有强烈的伦理说教意图。在一般的作者看来,惩恶劝善这样的规范伦理是小说基本的伦理要求,所以像《椿杌闲评》这样虽然标榜“惩恶”而事实上以刻画人物复杂性为主的小说,真实作者索性隐身。
和中国古典小说的真实作者相比,西方小说的真实作者则体现出较为复杂的面貌。其复杂之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真实作者现身的方式多种多样,不同于中国古典小说相对单一的“序跋”“凡例”以及小说结尾程式化的“异史氏曰”;二是重视作者身份,作者大都署上真实姓名,有时署笔名,不同于古典小说多数时候隐姓埋名,而且其署真实姓名或署笔名,其直接动机未必与伦理有关,更不是都与规范伦理有关,这也不同于中国古典小说隐姓埋名与规范伦理直接有关;三是真实作者的小说观念多种多样,不同于中国古典小说相对单一的劝善惩恶的伦理说教。
中西小说的真实作者在署名问题上的情况差异较大,中国古典小说的作者往往需要考证才能知晓,西方小说作者即使用笔名,其真实身份一般也无疑问;中国古典小说作者从事小说创作虽然动机各异,但都打着伦理说教的旗号,西方小说作者即使有伦理说教的动机,也只是在各自的小说观念中来理解道德问题,从而让说教成为一种道德品性的理解,而不是一种道德规范的宣扬。
(摘编自江守义《中西小说真实作者意图伦理之比较》)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真实作者作为小说叙事主体之一,其意图伦理相对于其他两者而言是最重要的。
B.与西方侧重对真实作者伦理意图的把握不同,中国侧重对文本所体现的伦理意图的解读。
C.《椿杌闲评》是以刻画人物复杂性为主的小说,但作者受小说基本伦理要求的影响选择隐身。
D.西方小说作者署真实姓名或署笔名,其直接动机与伦理和规范伦理无关。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采用对比论证,指出中国古典小说真实作者和西方小说真实作者在现身方式、是否使用真名和伦理说教方面的不同。
B.文章提出叙事主体包含三个层面后,重点讲述真实作者,并且举例论证真实作者对中西方小说有直接的影响。
C.文章列举孟子“知人论世”“以意逆志”和史传“春秋笔法”,是为了说明中国古典小说研究重视真实作者似乎是天然的。
D.文章采用总分总结构,重点论证了中国古典小说和西方小说叙述者意图伦理的不同。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西方小说有女性作者使用男性笔名的现象,可见西方社会并非没有性别歧视。
B.中国古典小说研究盛行考证之风,法国圣伯甫等人提倡传记批评,这与真实作者的创作动机和伦理处境影响小说创作相关。
C.中国古典小说往往将真实作者的伦理意图和小说文本的伦理表现结合起来,可见中国古典小说对这二者同样侧重。
D.中西方小说创作动机各异,西方小说作者也不乏伦理说教动机,但不是让说教成为一种道德规范的宣扬。
(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共3小题,共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鲁迅先生曾说:“《红楼梦》的要点在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述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据此创作原则观察,红楼女子们构成了一个真实的“美”的世界。其显著特征有三。
美是散落的,不追求集大成。《红楼梦》中的女性美是不偏不倚地散落在多数女子特别是少女、少妇身上的。每个年轻女子都拥有某种单向优势,却没有全能冠军,是一种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态势。
美又是有分寸的、适度的,不追求绝伦超群。就像作者借石头之口所宣告的,他书中的女子没有班姑、蔡女之类的女性样板,而是各有一份智慧、一份善良、一份真性情,具有古往今来凡身心健康之女子人人拥有的普泛的、基础的美。
红楼女子的美,又是有个别性、互补性的。小才,微善,真性情。单以真性情而论,可谓千姿百态,呈现出中国文化人所喜爱的种种文化人格。有些女子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示着任情之美,而另一些女子则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示着中和之美。少有重合,少有雷同。
任情美的性格核心是较多地推重个性和自我。这种女子或活得洒脱,或心智锐敏,或性格刚烈,是古已有之的“不谄”“不趋”“不惕”的人文精神的自觉传承与任意流淌。中和美的性格核心是尊重自己、体恤他人。这种女子大都活得安详,待人谦和,且品行坚韧,是古已有之的“不矜不伐”“不卑不亢”的人文精神的自觉传承与清醒高扬。
(取材于刘敬圻《〈红楼梦〉的女性观与男性观》)
材料二
薛宝钗是一位“冷人”。曹雪芹写宝钗的冷性格,最为精彩的是写她有一种莫名的病症,需要服食一种名为“冷香丸”的药。
从第七回制药、用药的叙述中可以看出,宝钗的天性并非真冷,她从娘胎里带出来的是“热毒”。她放不下世俗功名,总是劝宝玉走仕途经济之路,让宝玉觉得她也入了国贼禄蠹之流,这正是热的表现。“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这分明也是热毒。但她为人处世端庄大方,竭力掩盖自己内心深处对荣华富贵的追求与迷恋,这样就形成内热外冷的分裂性格,变得十分世故。“冷香丸”的意义是解热毒的意义,也是治疗内外分裂的意义。
这种解释虽能自圆其说,但近乎苛评。我倒很欣赏胡菊人先生的另一种见解。他的立场有所不同,对宝钗有一种理解之同情。
他说:“这药丸可非同小可,是全书大悲剧的象征。”薛宝钗是个才、德、貌三全的人物,但她毕竟是个青春少女。她和林黛玉等少女一样,有生命激情,有爱恋向往,但她接受了一套儒家的道德规范,竭力掩盖、压抑自己的内热,以至于用“冷香丸”来化解自己的内热。在封建道德观的威慑下,她竟然把自己的生命激情视为一种病,认为需要药治。林黛玉的悲剧固然是悲剧,但她毕竟把自己的情感毫无掩饰地率性表露过、宣泄过,任自己的眼泪挥洒过、畅流过,而薛宝钗则把一切真情感深深地压在心底,然后装出一副冷清的面孔去对付那个虚假的缺乏真情真性的世界。她是真正的封建道德的点缀品、牺牲品,她的心性表面上是被“冷香丸”化解掉的,实际上是被封建道德专制理念埋葬掉的。薛宝钗的悲剧是对青春热情自我压抑、自我消灭的悲剧,是自己屈服于外部社会规范而牺牲自身心性的结果。这种自我压抑、自我消灭的悲剧,是更深刻的悲剧,所以胡菊人先生称之为“大悲剧”。
以往的评“红”者站在批判者的立场上,太过强调薛宝钗是封建关系的维护者,而忽视了她是封建规范、封建理念的牺牲者。而胡菊人先生则站在同情者的立场上,发现宝钗是一个不得不用“冷香丸”来冰冻青春热情,又不得不带着“冷人”面具去面对险恶社会的人。
(取材于刘再复《红楼人三十种解读》))
材料三
薛宝钗多年来蒙冤最甚的便是说她“奸”,直到20世纪80年代还有人以此相责,其实这说法有可商榷之处。
比如,说她破坏宝黛爱情,觊觎宝二奶奶的位置,甚至还为此耍了阴谋——移祸黛玉。首先得承认,宝钗是有缺点的。但读者如果不存先入之见,实事求是地分析此事的前因后果,则不难发现,指斥其“奸”过于严苛。那日正值芒种,宝钗与凤、纨、迎、探、惜等在园中玩耍,因独不见黛玉,故去潇湘馆找她。由于忽见宝玉进去怕自己也去“一则宝玉不便,二则黛玉嫌疑”,她便抽身回来。这恰好证明她心地纯正,不存妒忌之念。接着见一玉色蝴蝶,觉得十分有趣,遂追扑起来,又证明她当时并无醋意与不快。这时听见亭内红玉与坠儿说话,宝钗认为“奸淫狗盗”,这固然反映了她的封建正统观念,但她装着追寻黛玉,却是彼时彼境合乎实情之言。人们情急之下做出的反应往往与当时正在进行的事有关。宝钗当时就是为找黛玉而来的,因此,说寻黛玉实在是最正常不过的。毕竟,处境窘急,脱口而出,情有可原。
比如,在金钏自杀的问题上,宝钗说她“纵然有这样大气,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可惜”,确实是无情到了冷酷的程度。但说她将自己两套新衣拿来给金钏装裹,是为了对照贬损黛玉,实在有失偏颇。因为黛玉“素日是个有心的”之类的话是王夫人所说的,且宝钗历来心胸宽大,从不计较琐事,连庭院花木、房间布置、衣服首饰等都不大讲究,所以在王夫人精神上承受巨大压力这一情境之下,她主动提出此议是十分自然的。她在宽慰王夫人时说的一席话,除了表现其惊人的无情外,确实有讨好巴结之嫌,但也仅仅是嫌疑而已。因为人们为了安慰亲人、朋友,有时会说一些减轻其责任的话,这并不能完全代表她心中真实的判断,只能说有讨好之嫌。断言其“奸”,并无铁证。
曹雪芹正是这样以严重缺点、微妙处境和几处嫌疑的模糊手法,使宝钗形象复杂化,从而增加了对人物释读与评价的多种可能性,拓宽了审美的艺术空间。
(取材于周思源《探秘集》)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红楼女子之美是各美其美,美得适度,体现了一些古已有之的人文精神。
B.红楼女子的美是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示着的任情之美与中和之美。
C.材料二中,曹雪芹设计出以“冷香丸”治疗宝钗的“热毒”,这是一种精彩的写法。
D.“冷香丸”对宝钗治疗内热外冷的分裂性格有益,同时对宝钗扭曲真实心性又有害。
5.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理由阐释胡菊人先生认为薛宝钗是大悲剧人物的一项是(3分)( )
A.内热外冷的分裂,使其世故。 B.只能用假面对付虚假的世界。
C.把生命激情视为疾病。 D.不曾像黛玉那样率性。
6.对薛宝钗这一人物形象的评价,历来众说纷纭。请综合以上三则材料,分析造成对宝钗的评价众说纷纭的原因(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共15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大卫 科波菲尔(节选)
狄更斯
【大卫母亲克莱拉死后,他的继父谋得斯通先生把他送到谋得斯通-格林比货行工作,后来他来到贝特西姨婆处】
第二天早上下楼时,我发现我姨婆低头坐在早餐桌前,想得出了神,她的一只胳膊搁在茶盘上,水罐往茶壶里倒的水都漫出来了,整块台布都泡在了水中,直到我进来才把她从沉思中唉醒。我敢断定,她想的一定是关于我的事。
吃早饭时我老朝姨婆看。我看她看不了一会儿,发现她也在看我,我不知所措。我的刀子落在了叉子上,叉子又绊到刀子上。切下的咸肉还没送到嘴里,肉的碎片却飞到了空中,高得吓人。连茶都要呛我,不肯走正路下去,走了错路。
“喂!”过了很久,我姨婆才开口说话,“我已给他写了信了。”
“给——?”
“给你的后爸。”我姨婆说。
“你——把我——交给他吗?”我结结巴巴地问道。
“我还说不上来,”我姨婆说,“我们还得看一看。”
“啊,要是我得回到谋得斯通先生那儿去的话,”我喊了起来,“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这会儿我对这件事,还不知道该怎么办,”我姨婆摇着头说,“我只知道,我还没法说。我们还得看一看。”
我一听这话,心都凉了。我姨婆对我并没有太多理会,自顾自从柜子里拿出一条有围嘴的围裙。她围上围裙,亲自洗起茶杯来。
谋得斯通先生的回信终于来了。我姨婆告诉我说,他第二天要亲自来跟我姨婆谈我的问题。我听了吃惊不小。第二天,我坐在那儿计算着时刻,心里有时希望低落,有时恐惧上升,此起彼落地冲突着,弄得脸上一阵红,一阵白。我就这样坐在那儿,等待着那张阴沉的脸来吓唬我。
“我要走开吗,姨婆?”我战战兢兢地问道。
“别走,少爷,”我姨婆说,“当然别走!”
……
“特洛伍德小姐(我姨婆的名字),接到你的信,我觉得,为了表白我自己,更为了表示对你的尊敬——”谋得斯通先生说。
“谢谢你,”姨婆用锐利的目光看着他说,“你用不着考虑我。”
“这个淘气的孩子,居然丢下朋友和工作,出逃了。他在我那亲爱的亡妻生前死后,都给家里引来了许多的纷扰和不安。这孩子,性格乖戾,桀鹫不驯,态度粗暴,脾气倔强、执拗。我姐姐跟我,都曾尽力设法想把他的毛病改过来,可是毫无成效。”
谋得斯通小姐说道:“我再补充一句,世界上所有的孩子中,我相信,他是最坏的一个。”
“这话太过分了!”我姨婆立即说道。
“可事实上一点也不过分。”谋得斯通小姐说。
谋得斯通先生接着说:“我把这孩子托付给我的一个朋友照顾,叫他学一门体面的职业。可是他不喜欢这种职业,逃跑了,成了一个乡下的流浪汉,衣衫破烂地跑到这儿来,来向你诉冤来了,特洛伍德小姐。你要是听了他的一面之词就袒护他,那必然的后果,我愿就我所知,直率地对你说一说。”
“你还是先说说那体面的职业吧,”我姨婆说,“要是这孩子是你的亲生儿子,你也会要他去学那门职业吗?要是那可怜的孩子——他妈妈——还活着,你仍会要他去学那体面的职业吗,会吗?”我姨婆问。
“我相信,”谋得斯通先生点了点头说,“只要我跟我姐姐简 谋得斯通一致认为最好的事,克莱拉是绝不会有异议的。”
“哼!”我姨婆说,“不幸的娃娃!”
“那可怜的孩子一死,她的年金也没有了吧?”
“她一死也没有了。”谋得斯通先生回答说。
“那份小小的财产——那幢房子、花园——那座没有乌鸦的鸦巢——就没有她儿子的份了吗?”
“我的亡妻很爱她的第二个丈夫,”谋得斯通先生说,“她完全信赖他。”
“你的亡妻,先生,是一个最不通世事、最可怜、最不幸的娃娃。”姨婆对他摇摇头说,“你还有什么要说的吗?”
“特洛伍德小姐,”他答道,“我到这儿来是要把大卫带回去,按照我认为最为合适的方法安排他。如果你袒护了他一次,你就得永远袒护下去。我来这儿把他带走,如果他不打算走,我的门从此不再为他开着。”
我姨婆很专注地听他这番话。她身体坐得笔直,双手交叉放在膝盖上,两眼锐利地盯着那说话的人。
“这孩子有什么要说呢?”我姨婆说道,“你愿意跟他走吗,大卫?”
“不!”我乞求我的姨婆,“看在我父亲的份上照顾我,保护我吧!”
“狄克先生,”我姨婆说,“你看我该拿这孩子怎么办?”狄克先生考虑了一下,犹豫了一下,忽然喜上眉梢,回答说:“马上给他量量尺寸,做一套衣服。”
“你可以走了。”姨婆对谋得斯通先生说,“这孩子我倒要留下碰碰运气看了。即使他完全像你说的那样,那我替他做的事,至少也可以跟得上你替他做的。不过你的话,我是一句也不会相信的。”
“你以为我不知道,”我姨婆极其尖锐地说,“那个可怜、不幸、一步走错的娃娃,你给她过的是什么日子啊?你以为我不知道,你第一次遇见她时——我敢肯定,你对她一定大送媚笑,好像你连对鹅都不敢嘘一声——那一天,是那个软弱的小东西多么倒霉的日子!对那个单纯的娃娃来说,你是个暴君,你把她的心都砸碎了。你利用了她大部分的弱点,伤害她,要了她的命。呸!滚开!滚!”
谋得斯通先生一直站在门旁,脸带微笑地看着我姨婆,可是他那道浓眉却紧紧地锁在一起。
“再见了,先生!”姨婆说,“再见!跟你也再见了,小姐!”
谋得斯通小姐一言不发,审慎地伸出胳臂挽住弟弟的胳臂,以不屑一顾的傲慢态度,走出屋子。
我姨婆的脸渐渐舒展开来。我怀着极大的诚意,双臂紧搂着她的脖子去吻她。
(有删改)
7.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文章通过姨婆犀利的追问,揭露了以谋得斯通姐弟为代表的资产阶级自私、冷漠、金钱至上的丑陋嘴脸。
B. “我姨婆对我并没有太多理会,自顾自从柜子里拿出一条有围嘴的围裙。”姨婆的表现,说明她起初并不想收留“我”。
C. “只要我跟我姐姐简 谋得斯通一致认为最好的事,克莱拉是绝不会有异议的。”这说明大卫的母亲性格是软弱的。
D. “马上给他量量尺寸,做一套衣服。”当姨婆问及“我”的去留问题时,狄克看似答非所问,实际上坚定了姨婆收留“我”的决心。
8. 请简要分析姨婆这一人物形象(6分)。
本文是怎样叙述故事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共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学而》)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颜渊》)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阳货》)
10.下列对文中划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B.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C.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D.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1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可以兴,可以观 兴:激发人的感情
B.敏于事而慎于言 敏:敏捷
C.文胜质则史 史:虚饰,浮夸
D.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喻:知晓,明白
12.下列对课文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曾子认为,“仁”应该是读书人毕生追求的目标,而且责任重大,应为此奋斗终生。
B.“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可见孔子的义利观,从个人道德着眼,主张个人在面临选择之时,应舍利取义。这里的“利”,主要是私利。
C.“克已复礼”就是通过人们的道德修养自觉地遵守“礼”的规定。从这个层面来说,“礼”是“仁”的内化和自觉。
D.孔子认为学《诗经》好处很多,可以激发情志,可以观察社会,可以交往朋友,可以怨刺不平。近可以侍奉父母,远可以侍奉君王。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5分,共10分)。
(1)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共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南征
杜甫
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
偷生长避地,适远更沾襟。
老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
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
注:此诗是大历四年(公元769年)春,杜甫由岳阳前往长沙途中所作。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春岸”两句描写了诗人南行途中所见到的春江美景:春水方生,桃花夹岸;云帆一片,枫树成林。
B. “老病南征日”和“百年多病独登台”的情感一致,都表达了因病而不能上战场的无力报国的悲哀。
C. “君恩北望心”一句,道出了诗人虽已是年老多病之身,身处逆境,但报效朝廷的热忱未减。
D. 《登高》和本诗都写了景,但前者借凄清萧索之景抒诗人悲凉愁苦之情,后者以乐景衬哀情,极为沉痛。
15. 本诗尾联说“百年歌自苦”,诗中写出了哪些“苦”?请联系全诗概括并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牧在《阿房宫赋》中警示当朝统治者,如果不从历史中吸取教训,将重蹈灭亡的覆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桂枝香·金陵怀古》中,词人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感叹六朝的历史像流水一样流逝,未曾给当朝的人留下什么教训和反思。
(3)《谏太宗十思疏》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人们开始都能做得很好,但很少能坚持到最后。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9分)。
狄更斯十五岁进律师事务所当学徒,后来靠自学掌握了复杂的速记技术,当上了民事诉讼法庭的审案记录员,接着又担任报社派驻议会的记者。( )。同时,他还练就了奋笔疾书、____________的写作本领。他曾爱上一位家境较好的女孩, 后因阶级地位悬殊而遭到拒绝。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消沉,________更加奋力上进。他领到大英博物馆图书室的借书证,拼命读书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他善于向生活学习,社会上各色人物的体态样貌、生活习性、矛盾纠纷都是他观察、研究的对象。由于生活经验积累丰厚,再加上他特殊的天赋,他终于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狄更斯二十多岁时就以长篇小说《匹克威克外传》赢得声名,从此事业________,他一生创作了多部长篇小说和大量的其他作品,每一部都在文学界造成了轰动,他终于成为唯一可以与莎士比亚________的英语作家。他的小说《大卫科波菲尔》在清末早就被译成中文, 一百多年来是最受读者欢迎的外国小说家。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一蹴而就 反而 一路顺风 比肩
B.一挥而就 反而 一帆风顺 比肩
C.一蹴而就 而且 一帆风顺 媲美
D.一挥而就 而且 一路顺风 媲美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他年纪轻轻因这两项工作就对社会、人生有了丰富的认识,其深刻程度是无法比拟同
龄人的
B.他年纪轻轻因这两项工作就对社会、人生有了丰富的认识,其深刻程度是同龄人无法
比拟的
C.这两项工作使他年纪轻轻就丰富地认识了这个社会、人生,其深刻程度是无法比拟同
龄人的
D.这两项工作使他年纪轻轻就对社会、人生有了丰富的认识,其深刻程度是同龄人无
法比拟的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他的小说《大卫科波非尔》早在清末就被译成中文,他是一百多年来最受读者欢迎的
外国小说家。
B.他的小说《大卫科波菲尔》在清末早就被译成中文,是最受读者一百多年来欢迎的
外国小说家。
C.他的小说《大卫科波菲尔》在清末早就被译成中文,他是最受读者一百多年来欢迎的
外国小说家。
D.他的小说《大卫科波菲尔》早在清末就被译成中文,是一百多年来最受读者欢迎的外
国小说家。
20. 《老人与海》中有许多具有象征意义的形象,请分别指出“老人”“大马林鱼”和“狮子”的象征意义(6分)。
老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大马林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狮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1. 我国多个城市近年来兴起了一种名为“图书漂流”的读书活动。请你从下面几本名著中任选一本进行“放漂”,写一段话以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并提醒他继续参与“图书漂流”活动。要求字数在100字以内(含标点符号),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5分)
《论语》 《大卫科波菲尔》 《复活》 《老人与海》 《红楼梦》
四、写作(60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日前,《解放军报》首次披露解放军官兵在2020年6月中印边境对峙事件中牺牲和负伤全过程:在前出交涉和激烈斗争中,团长祁发宝身先士卒,身负重伤;营长陈红军、战士陈祥榕突入重围营救,奋力反击,英勇牺牲;战士肖思远,突围后义无反顾返回营救战友,战斗至生命最后一刻;战士王焯冉,在渡河前出支援途中,拼力救助被冲散的战友脱险,自己却淹没在冰河之中。
这5位英雄的家属、师友和战友告诉记者,边防军人眼前是界碑,身后是祖国,当国家受到侵犯时,唯一的选择就是冲锋向前。他们的人生,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宁洒热血,不失寸土。”
请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以复兴中学高二学生的身份完成写作。
①在学校升旗仪式上,面对全校师生作“学英雄做先锋”的国旗下演讲。
②给戍边英雄的家人写一封慰问信。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
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喀什第二高级中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测试
语文答案
1.C[解析] A 项,"最重要"曲解文意,原文第一段第一句说"真实作者的意图伦理同样重要"。 B 项,对西方和中国的理解说反了,原文是"中国侧重对真实作者伦理意图的把握……西方侧重对文本所体现的伦理意图的解读"。 D 项,"其直接动机与伦理和规范伦理无关"错,原文第四段是"其直接动机未必与伦理有关",注意是"未必"。
2. D [解析] D 项,"叙述者"错。原文第一段有"从中西小说比较的角度看,小说叙事主体的意图伦理不能局限于隐含作者和叙述者,真实作者的意图伦理同样重要",可见"叙述者"应为"真实作者"。
3.C[解析] C 项,"中国古典小说对这二者同样侧重"表述有误,原文第二段说"中国侧重对真实作者伦理意图的把握,并不意味着对小说文本中的主体意图漠不关心,相反,它往往将真实作者的伦理意图和小说文本的伦理表现结合起来,来探寻叙述者和隐含作者的伦理意图",可见中国古典小说侧重对真实作者伦理意图的把握。
4.B;B项“红楼女子的美是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示着的任情之美与中和之美”错误。原文材料第4段说“有些女子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示着任情之美,而另一些女子则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示着中和之美”,指的是“有些女子”和“另一些女子”,选项范围扩大。
5.A;A项材料二第2段说“这样就形成内热外冷的分裂性格,变得十分世故”,这不是胡菊人先生的观点,而是作者的观点。第3段说“我倒很欣赏胡菊人先生的另一种见解。他的立场有所不同,对宝钗有一种理解之同情”,认为薛宝钗是大悲剧人物的内容在第4段。
6.①从创作原则看,《红楼梦》是要塑造“真的人物”,人物形象的特点不是单一的;②从读者角度看,读者选取的立场及对人物的评价等都会影响对宝钗的评价;③从写作手法看,《红楼梦》运用了严重缺点、微妙处境和几处嫌疑的模糊手法,使宝钗的形象复杂化。
7.B B.“说明她起初并不想收留‘我’”错误。依据“‘我还说不上来,’我姨婆说,‘我们还得看一看。’”可知,文章开篇写到虽然姨婆给大卫的后爸写了信,但是姨婆还没有做最后的决定。故选B。
8.①贝西姨婆博爱、善良、仁慈、心软、重感情,虽然她犹豫,但是大卫投奔她后,她又收留了大卫。②在揭露谋得斯通姐弟俩罪恶时,姨婆表现出愤怒之情,把摩德斯通姐弟骂得痛快淋漓。③解决了“我”的去留问题后,姨婆自然流露出喜悦之情来。、
9.①文章使用第一人称(或以我的视角来叙事)。②多用对话形式。使情节更加集中。
③以“我的去留问题”为线索,使故事情节紧凑集中。便于展现人物性格,揭示矛盾冲突。
10.C;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子”为“曰”的主语,即“孔子说”的意思,中间不可断开,排除A;“克己”与“复礼”为并列结构,二者是“天下归仁焉”的前提,中间不可断开,排除BD。本句意思是: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抑制自己,使言语和行动都走到礼上来,就是仁。一旦做到了这些,天下的人都会称许你有仁德。实行仁德要靠自己,难道是靠别人吗?”故选C。
11.B;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B.“敏:敏捷”错误。句意:办事勤勉,说话谨慎。“敏”,勤勉。故选B。
12.C;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礼’是‘仁’的内化和自觉”理解错误。从这个层面来说,应该“仁”是“礼”的内化和自觉。故选C。
13.(1)质朴超过文采就会粗野鄙俗,文采超过质朴就会虚饰浮夸。文采和质朴兼备、匹配适当,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质”,质朴;“文”,文采;“野”,粗野鄙俗;“史”,虚饰、浮夸;“彬”,文质兼备的样子。
(2)聪明的人不会感到迷惑,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没有畏惧。“知者”,聪明的人;“不惑”,不会感到迷惑;“仁者”,仁德的人;“不惧”,没有畏惧。
14. B
15. ①羁旅漂泊之苦。“偷生”两句表达了诗人躲避战乱,远离家乡,长年颠沛流离,偷生落泪之悲苦。②年老体病之苦。“老病”一句表现了诗人年老多病、漂泊衡湘之苦。③无人赏识之苦。最后两句,表现了诗人一生苦吟,不被理解赏识之苦。
16. (1)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2)六朝旧事随流水 但寒烟衰草凝绿。(3)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17.B; 【解析】一挥而就:一动笔就完成了。形容才思敏捷。一蹴而就:踏一步就成功,形容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能完成。结合语境,此处在讲狄更斯的才华,故第一个横线处选“一挥而就”。反而:表示跟上文意思相反或出乎预料和常情。而且:表示进一步,前面往往有“不但、不仅”等跟它呼应。结合语境,此处表转折关系,故第二个横线处选“反而”。一帆风顺:形容非常顺利,毫无波折或挫折。一路顺风:比喻旅程平安或办事顺利,今常用作送行时的祝福语,犹言一路平安。从语境看,该处指他“事业”发展得很顺利,故选“一帆风顺”。比肩:指并肩;指相当,比美。媲美:美(好)的程度差不多;比美。从语境看,主要是说狄更斯的文学地位和莎士比亚相当,所以第四个横线处选“比肩”。
18 D; 【解析】从上下文语境可知,句子的主语是“这两项工作”,而且“这”又指代前句“当上了民事诉讼法庭的审案记录员,接着又充任报社派驻议会的记者”,衔接非常紧密,从而排除了A、B两项;C项,“丰富地认识了这个社会”中的“丰富”不能用作状语来修饰“认识”;“无法比拟同龄人”的意思是“不如同龄人”,显然违背了原文的意思,因此排除C项。
19 A;【解析】本题画横线的句子的语病主要是:语序不当,应将“早”放在“在清末”之前;另外,“一百多年来”应放在“最受读者欢迎”之前。因此可排除B、C两项。此外,原句还有搭配不当的语病。“《大卫科波菲尔》是外国小说家”,主宾搭配不当。据此可排除D项。
老人:人类顽强意志力的象征; 大马林鱼:美好理想和追求的象征;狮子:勇敢、自信、正义力量的象征
21.例《红楼梦》大观园里有衔玉而生的宝玉,有诗情画意的黛玉,还有温柔贤淑的宝钗和开朗爽直的湘云,他们是您的客人。请您听完他们的倾诉后,护送他们回到图书漂流中,让书香飘散开去。
【解析】此题考查语言表达的简明、连贯、准确和综合性学习的能力。读懂要求,组织答案。(1)抓特点。要注意抓住你要“放漂”图书的最鲜明最突出的特点。如内容的、主题的、语言的。手法的等;(2)激兴趣。为能有效地吸引读者兴趣,语言要简明、生动,有感染力。可考虑适当运用一些修辞手法,如对偶、排比等;(3)明要求。除了简要评价图书外,还应该明白题干里的要求,提醒其他读者继续参与该活动的内容;(4)注意按要求控制字数。
22.本题为情境式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材料是中印边境对峙事件中牺牲和负伤的5位英雄将士的事迹。题目设置了升旗仪式和与英雄的家人通信交流两种情境,要求以高三学生,的身份,在升旗仪式上演讲或者给英雄的家人写一封慰问信。从“学英雄做先锋”这个主题来看,本篇作文的立意,应该落在“学”和“做”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即“学英雄”,不是学英雄的行为,而是学英雄的精神。边防军人的职责就是戍边卫国,他们的责任就是保护国家的利益,保证国家领土的完整。这5位英雄的将士用鲜血和生命,很好地诠释了他们对职业的责任与担当,这就是爱国的表现。其实,每个人在自己的工作领域中,能够坚定自己的职业操守,信守自己的职责尊严,在危难时刻可以挺身而出,有舍小我以成大我的担当精神和责任意识,这就是爱国的体现。医疗领域的钟南山和走在抗疫一线的护士们;教育领域里的张桂梅、叶嘉莹;艺术领域的韩红、谷建芬等。他们都是英雄,他们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人。第二个层面是“做”。做什么?做先锋。什么是先锋?先锋的本义指的是作战或行军时的先头部队,现在多用来比喻起先进作用的人或集体,这是这篇作文应该强调的重点。高三的学生马上要根据自己的专业选择,步入理想的大学,未来的他们要走向不同的工作岗位,如何在他们选择的工作领域中成为先锋,这是他们需要考虑的,也是这篇作文谈“学英雄”的最终指向,把英雄的精神贯彻到他们的行为中去,在自己的本职工作中,做最好的自己。这就最广泛意义的爱国。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