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圈环流”教案
【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他们已经学习了这一章前2节的地理课程,这一节主要说的《气压带和风带》是前2节知识的延伸。他们对于阅读和利用地图已掌握了一些技能和方法,但要在地图中能获取的地理信息进行挖掘,甚至运用多幅地图和相关资料结合分析时,他们就有难度了,因此需要通过多读图来加强和提高学生读图用途的能力。他们对大气运动有一定的认识和判断能力,但有一些概念还是比较抽象,因此我们可以采用授课和活动相结合的形式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在活动过程中增进同学们之间的合作能力,交流能力,使一些相对枯燥的知识点在课堂上也能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起来。因为在一个班里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基础的参差不齐,所以每节课的教学设计都需要特别注意将复杂的问题分步骤的进行化解,使学生能听懂,愿意听,愿意动手,愿意交流,愿意合作。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高一年级上册第2章《地球上的大气》的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教材内容包括有3个部分,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气庄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大气环流是产生风云变幻的天气现象的直接原因,也是气候形成的重要因子,对世界各地的天气和气候有着重大影响,因此在第二单元中起着关键作用,是承前启后的纽带。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形成,是教学大纲中要求学生能够理解掌握并灵活应用的重点内容,同时也是教学中的难点内容。在“气压带和风带”这一部分中,先引导学生复习前节中学习的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同时在提问过程中引出大规模大气运动,并让学生们理解大规模的大气运动的表现形式。从而引入大气环流的概念和作用,在“三圈环流”这一部分中,先假定好前提由单圈环流到三圈环流,用这种层层递进的方法不仅让学生容易理解本节内容的新知识,同时也巩固了原有知识,也同时体现出一些地理要素图具有的相似处,用同样的方法都可以解快的。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生能绘制三圈环流的示意图并说出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
2.说出各个气压带风带的位置、特性及分布规律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三圈环流模型演示,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2.通过阅读分析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提高读图析图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3.理论联系生活实际,体现学以致用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空间思维能力;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了解事物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树立事物联系的观点和运动的观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三圈环流的形成与示意图;气压带、风带的成因与分布
难点: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教学方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组讨论法、地图法、演示法
【教学设计】
环节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下面老师就要来检验一下同学们上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
【老师活动】如图所示,箭头指示方向为流动方向,判断高低压。
【学生活动】学生运用已学知识思考并进行回答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导入的方式,回顾已学知识,检验反馈学生所学指示的掌握情况,并由此进入新课知识点讲授,加强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单圈环流
【老师活动】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它是由于局部地区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那请大家思考一下,全球高低纬度之间是否存在热量差异呢?那么是否存在热力因素引起的空间环流呢?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并回答,全球赤道地区气温高,两极地区气温低,形成热量差异。
【设计意图】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其学习兴趣。
【教师活动】没错,由于全球也存在着冷热分布不均的情况,所以也存在着热力环流的现象。假设地球表面是均匀的,也不考虑地球自转的影响,赤道和极地存在温差,就会形成强大的热力环流。那这个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是怎样的呢?请大家分小组讨论以下的几个小问题:1. 赤道近地面空气在垂直方向上是上升还是下沉?极地垂直方向上空气的运动状况又如何呢?2.赤道与极地之间的近地面,空气在水平方向是由赤道向极地运动,还是由极地向赤道运动?3.极地和赤道近地面气压差异形成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给学生5分钟的时间讨论,并在学生讨论的时间在黑板上绘制板图,方便讲解)
【学生活动】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
【教师活动】好的,时间到。请各小组的代表向同学们分享一下你们小组的答案。
【学生活动】回答问题:生1:赤道近地面空气在垂直方向上是上升,极地垂直方向上空气产生下沉运动。
生2:赤道与极地之间的近地面,空气在水平方向由极地向赤道运动赤道与极地之间的高空,空气在水平方向由赤道向极地运动。
生3:极地和赤道近地面气压差异形成的根本原因是受热不均。
【教师活动】同学们回答的都很不错,看来都有认真思考并讨论,那接下来请同学们看黑板,跟着老师来绘制一下理想状况下,地球上的热力环流是怎样形成的。赤道地区接收到的太阳辐射多,终年高温大气受热膨胀上升。寒冷的两极附近接收到的太阳辐射小,大气冷却下降。因此在高空,赤道地区为高压,两极地区为低压,气压梯度力由赤道指向两极,大气由赤道流向两极。在近地面,赤道地区形成低压,两极地区形成高压,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指向赤道,大气由两极流回赤道。这样就会形成赤道和极地见得闭合环流。
【教师总结】地球表面受热不均导致极地和赤道近地面气压差异的形成,产生了赤道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故称为热力因素。在赤道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之间形成一个热力环流,即单圈环流。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讨论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在交流中学习,提高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
(二)三圈环流
【教师活动】这样的单圈环流是否完全反映了大气的真实情况呢?(没有)。因为地球是在不停自转着的,地球上水平运动的物体都会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大气运动自然也不里例外。因此大气环流不是简单的单圈闭合环流。刚才我们假设的是不考虑地球自转的因素下一个理想的状况,那我们将地球自转这一因素加上,也就是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大气环流的情况又是怎样的呢?
【学生活动】认真聆听并思考问题。
【教师活动】那我们就以北半球为例,共同思考、讨论并绘制在地转偏向力影响下的大气环流是怎样形成的。(在黑板上边绘制北半球大气环流分布图边向学生解释)
老师引导学生并共同绘制三圈环流示意图:
1.首先赤道地区最热大气膨胀上升形成低气压,我们称为赤道低气压带,极地地区最冷,大气收缩正常形成高气压。我们称为极地高气压带。
2.赤道上空形成相对同一水平面的高气压,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开始向北移动,移动的过程中受到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向右偏,最终在北纬三十度的地方形成东西走向不能继续北移大气积累被迫下沉,在近地面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
3.副高作用下地表气流分别向南和向北走,形成风带。其中向北走的气流和来自极地地区的气流相遇,一冷一热相遇,热的被近抬升,在近地面形成副极地低气压带。
4.抬升的气流在上空形成相对同一水平面的高气压带,向北向南分别回到副热带高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的上空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环流圈,这就叫三圈环流。
【设计意图】师生共同讨论并绘制示意图,增加学生的参与度,让学生能更好地掌握知识点。
【教师活动】北半球形成了几圈环流?南半球是否会形成同样的环流?
【学生活动】形成低、中、高的三圈环流,南半球也同样形成。
【教师活动】气流由高压吹向低压,那么,风就由副热带高气压带吹向副极低低气压带,在北半球向右偏向转,形成盛行西风带,吹西南风。同时,风由极地高气压带吹向副极地低气压带,形成极地东风带,吹东北风。至此,分别形成中纬环流圈和高纬环流圈。也就形成了“三圈环流”。根据刚才我们所讲解的北半球三圈环流,请同学上黑板画出南半球的三圈环流。
【学生活动】上黑板画图,其余学生在在草稿纸上作图。
【教师活动】对学生画图情况进行差缺补漏,对出现的问题进行逐一讲解。并总结南半球的三圈环流:在南半球的30°附近、60°附近、极低附近也分别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与北半球不同的是,风由副热带高气压带吹向赤道低气压带,形成东南信风带;吹向副极地低气压带的风形成盛行西风带,吹西北风;由极地高气压带吹向副极地低气压带的风形成极地东风带,吹东南风。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以致用,同时提高学生绘图能力。
【教师活动】那大家思考一下,咱们的三圈环流是否都是热力环流
【学生活动】回答问题
【教师讲述】低纬环流及高纬环流是热力环流,成因是地表受热不均。而中纬环流中,副热带高气压带是由于高空气流在重力作用下沉集聚形成,副极地低气压带是冷暖气团抬升后近地面气压降低而形成,是动力因素,因此形成了动力环流。在形成的气压带风带中,低压带及西风带为多雨带,且西风带降雨为锋面雨;而高压带、信风带和极地东风带为少雨带。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思考,从而更好地掌握知识。
环节三: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的知识点较多,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
1.单圈环流和三圈环流的形成:
2.三圈环流的名称和范围:
a、低纬度环流(赤道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
b、中纬度环流(副热带高压带——副极地低压带);
c、高纬度环流 (副极地低压带——极地高压带
3.气压带及其主要原因
a、赤道低压带(热力);
b、副热带高压带2个(动力);
e、副极地低压带2个(动力);
d、极地高压带2个(热力)
4. 风带(6个):
北半球:a、东北信风带;b、盛行西风带;c、极地东风带(东北风)。
南半球:a、东南信风带;b、盛行西风带;c、极地东风带(东南风)
【设计意图】梳理知识,构建知识框架,突出重点,复习巩固。
环节四:板书及课后作业
板书
课后作业
1.绘制三圈环流分布图;
2.思考副热带高压控制下的地区天气特征是怎样的?为什么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绘图能力;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提高学生收集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