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7张PPT)
1.3地球的圈层结构
课程分析
【课标分析】根据《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该节课的内容要求为:“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一方面,要从宏观上了解地球结构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认识自然环境的组成,以及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核心素养
【区域认知】 从地球圈层的角度,认识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
【综合思维】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说明各圈层之间的关系和变化过程。
【地理实践力】 观察、识别、描述与地球圈层有关的一些自然现象。
【人地协调观】 从人地关系的角度,描述地球各圈层和人类活动的关系。
俗话说得好
上天有路
下海有法
入地无门
上天
2015年美国当地时间7月14日,在太空中漫游了长达九年的新视野号近距离飞过在太空深处神秘的冥王星(Pluto),成为首个探测这颗遥远矮行星的人类探测器。
旅行者1号于1977年9月5日发射,至今仍然正常运作。它曾到访过木星及土星,是提供了其卫星高解像清晰照片的第一艘航天器。截至2019年10月23日止,旅行者1号正处于离太阳211亿公里的距离。
下海
2020年11月10日,中国万米载人深潜器“奋斗者”号在西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创造了10909米的中国载人深潜新纪录。随后,习近平总书记在贺信中说:“奋斗者”号研制及海试的成功,标志着我国具有了进入世界海洋最深处开展科学探索和研究的能力。
世界上最深的钻井就是位于俄罗斯库页岛上的Odoptu OP-11油井,其深度是达到了12345米,是在2011年的时候所建造。也成功超越了在2008年的时候美国在卡塔尔所创下的阿肖辛油井12289米的纪录,成为世界上钻地最深的油井,也是世界最深钻井,凭借此纪录坐上了“世界第一油井”的宝座。
入地
既然人类暂时无法直接探测到地球内部,有什么更加行之有效的办法呢?
震级:
烈度:
震级只有一个。
烈度有多个。
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地面震动。
1、地震
地震的大小。
地震对地表和建筑物等的破坏程度。
01
地震和地震波
震源:地球内部岩石发生断裂引起震动的地方。
震中: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即地面正对着震源的那一点。
等震线:将烈度相同的点连成封闭的曲线。
震中距:从观测点(如地震台)到震中的直线距离。
震源深度:
从震中到震源的垂直距离。
2、地震波
地震的能量以波动的方式向外传播,形成地震波。
地震波
纵波(P波)
横波(S波)
速度快
速度慢
固·液·气
固
上下颠簸
左右摇晃
01
地震和地震波
(1)某日,你在平静湖面的船只上钓鱼,此时突然发生了地震,你会有怎样的感受?
(2)某日,你在坐飞机去旅游,此时突然发生了地震,你会 有怎样的感受?
只能感觉到上下颠簸。
只能感觉到上下颠簸。
想一想
[情境] 人们利用地震波——横波(S)和纵波(P)的传播速度及传播过程中发生的显著变化来确定地球内部结构,这种手段同样广泛应用于生产实践活动中,如利用地震波寻找石油。请小组合作探究:
[探究] 遇到石油时,S波和P波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并在下图中画出S波和P波波速的变化。
提示 遇到石油时,S波完全消失,P波波速突然下降。
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今天(16日)4时33分,四川泸州市泸县发生6.0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此次地震造成部分房屋倒塌,截至目前,地震已造成2人死亡,60人受伤,6904名群众被转移安置。
深析利弊 · 认识地震
【活动一·读图探究】阅读P29页,思考下列问题。
3.地震预报与地震预警是否属于同一概念?为什么?
地震预报
地震预警
地震预报是指在地震发生前,对未来地震发生的震级、时间和地点进行预测预报,并及时公布于众,让预测受灾区人们做好预防工作,以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地震发生后,抢在携带更多能量的S波到达前,甚至P波到达前若干秒,以警报的形式告知地震动的可能大小或潜在破坏。
01
地震和地震波
地震波能探索地球的内部结构吗 为什么
02
地震波
中文名 莫霍洛维奇
国 籍 克罗地亚
出生日期 1857年
逝世日期 1936年
职 业 地球物理学家
主要成就 莫霍面1
主要事迹
1909年10月8日,莫霍洛维奇在研究距萨格勒布约40千米的地震记录后,发现在地表下50千米深度处由于物质发生急剧变化,使下层纵波传播速度大于上层纵波传播速度。人们将莫霍洛维奇发现的这个间断面命名为莫霍洛维奇间断面。
发现地壳和地幔的第一人
中文名 莫霍洛维奇
国 籍 克罗地亚
出生日期 1857年
逝世日期 1936年
职 业 地球物理学家
主要成就 莫霍面1
主要事迹
1909年10月8日,莫霍洛维奇在研究距萨格勒布约40千米的地震记录后,发现在地表下50千米深度处由于物质发生急剧变化,使下层纵波传播速度大于上层纵波传播速度。人们将莫霍洛维奇发现的这个间断面命名为莫霍洛维奇间断面。
发现地壳和地幔的第一人
02
地球的内部结构
中文名 莫霍洛维奇
国 籍 克罗地亚
出生日期 1857年
逝世日期 1936年
职 业 地球物理学家
主要成就 莫霍面1
主要事迹
1909年10月8日,莫霍洛维奇在研究距萨格勒布约40千米的地震记录后,发现在地表下50千米深度处由于物质发生急剧变化,使下层纵波传播速度大于上层纵波传播速度。人们将莫霍洛维奇发现的这个间断面命名为莫霍洛维奇间断面。
发现地壳和地幔的第一人
主要事迹
古登堡对地震波计算发现,从莫霍面往下,地震波速增大,至2885千米深处,纵波速度增至1364千米/秒,横波速度增至711千米/秒。自2885千米以下,纵波速度骤然下降为79千米/秒,横波突然消失。表明该面以上为固相,以下为液相。
古登堡何许人也
中文名 本诺·古登堡
国 籍 德国犹太人
出生日期 1889年
逝世日期 1960年
职 业 地球物理学家
主要成就 古登堡界面
02
地球的内部结构
中文名 莫霍洛维奇
国 籍 克罗地亚
出生日期 1857年
逝世日期 1936年
职 业 地球物理学家
主要成就 莫霍面1
主要事迹
1909年10月8日,莫霍洛维奇在研究距萨格勒布约40千米的地震记录后,发现在地表下50千米深度处由于物质发生急剧变化,使下层纵波传播速度大于上层纵波传播速度。人们将莫霍洛维奇发现的这个间断面命名为莫霍洛维奇间断面。
发现地壳和地幔的第一人
主要事迹
小组分配
莱曼何许人也
中文名 英厄 莱曼
国 籍 美国人
出生日期 1888年
逝世日期 1993年
职 业 地球物理学家
主要成就 地球内外核
1936年,英厄·莱曼发表了一份研究论文,提出地核是由内核和外核两层组成的。在这篇著名的以《P》为标题的研究论文中,莱曼提出地球结构中出现了新的地震波不连续面,此后这种不连续面一直被称为“莱曼不连续面”。
02
地球的内部结构
0
80
400
900
2900
5150
6370
内核
深度/km
外核
地核
地幔
下地幔
上地幔
岩石圈
地壳
软流层
岩石圈:包括地壳及上地幔顶部,由坚硬的岩石组成。
地幔:位于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之间,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上地幔的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
我们所说的岩石圈就是地壳吗?
发现地壳和地幔的第一人
小组分配
02
地球的内部结构
厚度:不均,海拔越高,地壳越厚;海洋比较薄,陆地较厚。
组成:氧、硅、铝、铁、钙、钠、等90多种化学元素。
结构:硅铝层:密度较小,不连续; 硅镁层:密度较大,连续。
高山
高原
平原
海平面
莫 霍 面
硅铝层
硅镁层
发现地壳和地幔的第一人
小组分配
02
地球的内部结构
外核: 液态或熔融状态
内核: 固态
地幔: 固态
地壳: 固态
03
地球的外部结构
03
地球的外部结构
在我们的视线之内,地球的外部结构人类是可以直接观察到的。
03
地球的外部结构
通常把地壳表层以外的由大气、水体和生物组成的自然界,划分为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三个圈层,统称为地球的外部圈层。
地核
地幔
地壳
水圈
生物圈
大气圈
03
地球的外部结构
含义:大气圈指环绕地球外部的气体圈层。主要由气体和悬浮物质组成的复杂 系统,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
作用:地球生命的保护伞,它不仅避免了大多数流星体对地球的撞击,而且削弱了紫外线对地球生物的影响,从而保护了地球上的生命。
大气圈
03
地球的外部结构
含义:地表和近地表的各种水体的总称。
分类:按位置包括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和生物水;
按状态包括液态水、固态水和气态水。
意义:在地球表面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水圈
03
地球的外部结构
含义: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范围:它渗透于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厚度约20千米。
作用:生物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同时也在促进太阳能转化,改变大气圈和水圈组成,改造地表形态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生物圈
地球四个主要圈层的位置关系
生物圈
大气圈
岩石圈
水圈
岩石圈
水圈
大气圈
生物圈
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03
地球的外部结构
外部圈层 概念 组成 其他
大气圈
水圈
生物圈
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包围地球的复杂系统
气体和悬浮物,主要
成分是氮和氧
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地表水、地下水、大气水、生物水等
是地球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厚度约为2 000~3 000千米
水圈里的水处于不断的循环运动之中
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大气层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
生物圈与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最活跃。
03
地球的外部结构
地球的圈层结构
内部圈层
划分依据
外部圈层
分层
地震波
纵波
横波
地幔
地核
地壳
大气圈
水圈
生物圈
莫霍界面
古登堡界面
04
本节课堂作业
发现地壳和地幔的第一人
04
本节课堂作业
位于板块交界处
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印度尼西亚是一个多火山、地震的国家。2018年7月,印度尼西亚巴厘岛阿贡火山再次喷发,如柱的火山灰高达2 000 m。下图为近一年来印度尼西亚5级以上地震震中位置图。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1)印度尼西亚多地震、火山的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
(2)除地震、火山喷发等灾害外,印度尼西亚还多
泥石流灾害,其形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地震发生时的自救方式,其中正确的是( )
A.如被压在废墟下,一定要连续大声呼喊
B.如在车站、商场等公共场所应快速冲向出口
C.如在室内应用被子、枕头等柔软织物保护头部
D.为快速脱离险境要乘电梯或者跳楼
多山地,地势起伏大;位于地震带,岩石破碎;靠近赤道,多暴雨;植被破坏
发现地壳和地幔的第一人
04
本节课堂作业
读我国大陆部分地壳等厚度线图,图示地区的地壳厚度说法正确的是( )
A. 湿润地区大于干旱地区 B. 南方大于北方
C. 海洋大于陆地 D. 山地、高原大于平原、谷地
发现地壳和地幔的第一人
04
本节课堂作业
读“地球各圈层划分示意图”,回答3-4题。
3. 下列关于地球圈层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地球具有明显的圈层结构特征
B. 地球可分为内部和外部两大圈层结构
C. 地幔属于地球内部圈层中中间的一层
D: 地壳既属于地球外部圈层又属于地球内部圈层
4. 下列关于图中地球各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C圈层是由岩石构成的,故称为岩石圈
B. B所在的圈层使地球表面形成了不同的自然带和自然景观类型
C. A圈层是外部圈层中厚度最大的
D. D圈层是一般认为的岩浆的发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