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02张PPT)
十五从军征
(汉)《乐府诗集》
《乐府诗集》是一本书,现存汉乐府民歌40余篇,多为东汉时期作品,汉乐府民歌大多是叙事诗,这些诗真实地表达了人民的喜怒哀乐。有的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穷困生活;有的揭露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有的表现了反对封建婚姻、追求美好爱情的愿望;有的揭露了贵族的腐朽生活和社会的黑暗。
《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诗》合称“乐府双璧”。
乐府诗集
在汉朝,男子23岁起正式服兵役,直到56岁止。如遇战争,还要做好随时从军的准备,兵役时间可能会更长。这位老兵身处汉武帝时期,汉武帝是一个野心勃勃、好大喜功的人,年年对匈奴发起战争,于是,文中的主人公就“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背景介绍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里中阿谁?”
“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zhǒng
dòu
zhì
kúi
gēng
yí
chōng
十五从军征
汉《乐府诗集》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始:才 。归:回家。
道逢:在路上遇到。
阿:语气词,无实义。
冢:坟墓。 累累:形容坟丘一个连一个的样子。
狗窦:狗洞 。窦,洞穴。 雉:野鸡。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中庭:庭院中间。旅谷:旅,野生。旅谷,野生的谷子。
舂:放在石臼里把谷物的皮捣掉。
持:拿着。 作:当作。
沾:洒落。
十五岁就应征去参军,八十岁才退伍回到故乡家中。
路上碰到一个村里的人,问:“我家中还有什么人?”
“遥遥望去那就是你的家,已经变成是松柏树掺杂的一片墓地。”
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钻来钻去,野鸡在屋脊上飞来飞去。
院子里杂草丛生,长着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环绕着井台。
采集野谷舂米来做饭,摘下葵叶煮汤算是菜。
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却不知应该送给谁一起分享。
手执拐杖走出大门向着东方张望,老泪纵横洒落在征衣上 。
理解句子“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这句话极言从军之久,用两个数字概括了老兵悲苦的一生。“八十”与“十五”相对照,突出其“从军征”时间之久;“始得归”与“从军征”相呼应,则表明他中途一直未能回来。 这也就极其自然地引出下文——老兵在归乡途中与乡里人的对话。
“征”字表明主人公离乡、现在才回乡的原因----连年战争,被征入伍。
十五从军征,
八十始得归。
老兵回到家乡,他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又做了什么?画出诗句并作批注。
听到:
“遥望是君家,
松柏冢累累。”
(遥遥望去那就是你的家,已经变成是松柏树掺杂的一片墓地)
远看
主人公的思想脉络由六十五年的征战生活进入邈邈旷野、漫漫古道,对亲人和家园的现状由茫然无际的想象到急切地、盼知又怕知地询问。
乡邻不忍直接戳痛老翁,婉转地用象征死亡的松柏和坟茔回答他,这是以哀景写哀情的铺陈写法。
看到:
兔从狗窦入,
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
井上生旅葵。
近看
这两句是近看,承接上文加以描绘。 “兔”与“雉”(野鸡),均是动物,一在“狗窦”(下方),一在“梁上”(上方);“旅谷”“旅葵”,均是未经种植而自生自长的植物,一在“中庭”(庭院中),一在“井上”(井台上)。由远望到近看,写出一派凄凉破败的景象。家中空无一人,老人举目无亲,其凄楚、悲哀心情可以想象。
做的:
舂谷持作饭,
采葵持作羹。
羮饭一时熟,
不知饴阿谁。
“不知饴阿谁”一句,进一步突出极端老翁孤独凄凉的处境和心情。令人对不合理的兵役制度产生极度痛恨之情。
“不知饴阿谁”一句,进一步突出老翁孤独凄凉的处境和心情。令人对不合理的兵役制度产生极度痛恨之情。
出门东向看,
泪落沾我衣。
动作、神态描写,进一步抒发老兵心中的悲哀。突出老兵 “出门东向看” 与 “泪落沾我衣” 这一细节,将举目无亲、孤身一人的老兵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将其悲痛欲绝的茫然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
老兵的遭遇仅仅是他一个人吗 一个家庭吗?是什么造成了老百姓们悲惨的生活呢?
(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连年的战争)
畅所欲言:
全诗由远而近叙事,
大体脉络如下:
经历:得归→归途→返家→出门
情感:迫切→ 希望破灭→彻底绝望→ 茫然
行为:归→ 问 → 做饭 → 看,泪落
主旨:
这首诗中描绘了一位少年从军数十年后返回故里时,看到家破人亡的情景。反映了当时老百姓共同的命运,以及当时整个社会现实的动乱和黑暗,揭露了封建兵役制度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奴役和迫害。
远望:
近看
狗窦:
梁上:
中庭:
井上: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兔入
雉飞
生旅谷
生旅葵
舂谷、作饭、采葵、作羹
泪沾我衣
兵役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
十五从军征
从军之久:
回乡所见:
行动:
回乡心情:
1.语言描写,通过过路人说出的哀景来写出哀情;
2.环境描写,写出了家中的荒凉景像;
3.动作、神态描写,写出老兵举目无亲孤身一人而又悲痛欲绝的茫然之情。
本诗的描写手法及其作用:
全诗运用白描手法绘景写人,层次分明,语言质朴,且以哀景写哀情,情真意切,颇具特色,也颇能体现汉乐府即景抒情的艺术特点。
写作特点
一:注音:
葵、羹、贻、柏、冢累累、 舂、窦
二、填空:
(1)《十五从军征》 选自———朝———— ,是一首————诗,诗中描绘了——————————的情景, 揭露了————————。
(2)诗中表现老人从征历时之久的诗是————,————。
(3)描写久经征战的士兵归来时家中凄凉景象的句子是———— ,————,————,———— 。
(4)暗示老人孤苦伶仃,无依无靠的诗句是 ————,————。
(5)表现老兵极度伤心的诗句是————,————。
当堂检测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唐 岑参
学习目标
1.体味诗的意境,感悟诗人情怀。
2.理解作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3.送别诗的比较阅读。
名:岑参(cén shēn)
时:唐代
地: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
评:边塞诗人
作:《岑嘉州集》,诗气势豪放,色彩鲜明,风格多样,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
文学常识积累
常识积累
解题:
唐玄宗天宝十三年( 754 ),岑参再度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同任判官的武某归京, 岑参便写下了这首咏雪送别之作。“白雪歌”即“白雪之歌”,“送武判官归京”点明本诗是一首雪中送别诗。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zhé
sàn
qīn
zhuó
pí
pá
qiāng
qiú
chè
听读诗文注意读音、语调、停顿
折(zhé) 散(sàn)
薄( bó ) 裘(qiú )
衾(qīn ) 置(zhì )
掣(chè ) 瀚(hàn )
阑 (lán ) 琵琶(pí pá)
羌(qiāng ) 凝(níng )
齐读课文读准字音、语调、停顿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呼呼的北风卷地而来,连白草也被刮倒了。塞北的天空,才八月就已雪花纷飞。
好像是一夜之间春风突然吹来,千树万树的梨花同时盛开。
雪花飘进珠帘沾湿了帐幕,穿着狐皮大衣不觉得暖和,织锦的被子也显得太单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将军、都护的角弓冻得无法拉开,他们的铁甲战衣也寒冷得无法披戴。
辽阔的边塞地区覆盖着厚厚的冰层,万里长空阴云暗淡,好像凝固了似的一动不动。
军中主帅在营幕里设置酒席欢送回京的客人,伴奏助兴的有胡琴、琵琶和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擎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傍晚送客出辕门,又见大雪纷飞,被冻僵的红旗,就是强劲的北风也无法让它招展。
在轮台的东门,我送您踏上归途,分手时大雪已掩没了天山上的道路。
山路曲折,山峰环绕,渐渐看不到您的身影,雪地上只留下您马儿走过的脚印。
从诗的题目来看,此诗的内容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写雪景,一部分写雪中送别。试用将此诗分成两部分,并用简洁的语句概括每部分的内容。
想一想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咏雪——瀚海雪景图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送别——风雪送客图
合作交流
1.《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咏雪部分描绘了怎样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2.《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诗人写出了对友人怎样的情感?哪些语句表现了这种情感?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3. 既然是送别,为什么要咏雪?二者有什么联系?
4. 赏识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1.《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咏雪部分描绘了怎样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北风席卷着大地,把强韧的白草都折断了,塞北的天空,农历八月就飞起了雪花。就像是忽然刮了一夜春风,使千树万树开满了梨花。大风把雪吹进了珠帘里,沾湿了罗幕,就连狐裘、锦衾等御寒品也挡不住严寒。将军的角弓被冻得拉都拉不开,都护的铁衣冰冷得难以着身。沙漠结冰百丈纵横,万里长空凝聚着惨淡愁云。
2.《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诗人写出了对友人怎样的情感?哪些语句表现了这种情感?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依依惜别和无限惆怅之情。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设宴演奏饯别方式)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边塞奇寒背景)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送程之远,路之难行担忧)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目送归去之依恋)
3、既然是送别,为什么要咏雪?二者有什么联系?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为送别设置背景,渲染气氛;在边地奇异雄伟的风光,在大风雪的背景下,送别带上了雄浑悲壮的色彩。
4、赏识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1)精妙的用词。“忽”显示塞外气候变换的奇特和作者看到奇丽雪景的惊喜之情。
(2)新奇的比喻。以梨花喻雪,不仅写出了雪的皎洁,仿佛也闻到阵阵花香,将肃杀的冬雪当作春光来欣赏,给人以欣喜和暖意。
(3)春意盎然的意境和昂扬乐光的精神。只有乐观和热爱生活的人,才能表现出这种化苦为乐,积极向上的乐观情怀。
悟情
这首诗以 为线索,生动地描绘了唐代西北边塞 奇丽风光,抒发了诗人因朋友返京而产生的 之情。
雪
冰天雪地
依依惜别和无限惆怅
练习巩固
1.这首诗作者 , 代诗人,他和 并举,同为 诗派的代表诗人
2.请写出诗中咏雪的千古名句。
——————————————————
3.哪两句诗表现了雪天苦寒的生活情景
———————————————————
4.哪两句诗又表现了边塞冰天雪地、阴云重重的景象
——————————————————————
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岑参
唐
高适
边塞
练习巩固
5.诗人在这首诗中,抒发了许多真情实感,然
而诗人在送友人归京时又产生了怎样的情感
————————————————————
6.诗人将雪中送别写得独具特色,从哪些诗句中能够看出
————————————————————
因朋友返京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品诗
话题:雪与情
品诗
活动一:品雪
选择你喜欢的关于雪的一个词和一个句子进行赏析,并说说你的理由。
品诗
“长安柳枝春欲来,
洛阳梨花在前开。”
“梁园二月梨花飞,
却似梁王雪下时。”
“梨花千树雪,
柳叶万条烟。”
品诗
活动二:绘雪
请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画面,试着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出来,选一句或者两句都可以。
示例: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茫茫的边塞,强劲的北风呼啸而来,飞沙走石,白草被拦腰折断,在狂风吹卷之下,不停地打着滚儿……
悟情
唐代天宝年 间,李唐王朝与西北少数民族边境战事不断,许多文人也纷纷投入军人幕府,寻求个人发展,岑参是就是其中之一。
他怀着建功立业的志向,两度出塞,度过了六年艰苦的军旅生涯,对鞍马风尘的征战生活与冰天雪地的塞外风光有长期的观察与体会,《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就是他第二次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判官,在轮台幕府中送友人回京时所作。
小结
如何品诗、悟情
1、注意题目。
2、品味关键词、句,注意修辞。
3、关注背景资料。
4、运用联想和想象体会意、境。
用诗
引用: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我要移植杜甫的记忆。有了他的记忆,我会感受他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伟大之心;也会体味他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胸襟,品味他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欣赏他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化用:“前不见青山,后不见绿水,念天地之污染,独怆然而涕下。”(仿《登幽州台歌》)
背一背全文
据下面提供的诗句译文,请你写出相应的原句。
1、一夜之间,所有树枝上挂满了雪,就像春天里千万朵绽放的梨花。
2、雪花透过珠帘,沾湿了罗幕,穿上狐裘衣服也不觉得暖和,丝绸锦缎做的被子都让人觉得有些单薄了。
3、将士们都冻得拉不开弓弩,盔甲也很难穿在身上。
4、在大沙漠上纵横交错着百丈厚的坚冰,愁云暗淡无光,在万里长空凝聚着。
5、傍晚在辕门外,纷纷大雪飘落,红旗被冰雪冻硬,强劲的北风也不能让它飘动。
6、山岭迂回,道路曲折,看不见您的身影,雪地上只留下马蹄印。
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北固山图
北固山在镇江市区北面长江边上, 山壁陡峭,形势险固,南朝梁武帝曾题书“天下第一江山”盛赞。雄居山巅的甘露寺,有许多有关三国时代吴国的传说和遗迹 。
辛弃疾 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南宋爱国词人、军事家和政治家。 思想内容︰抒写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投降的不满。风格 ︰ 豪放 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作品有《稼轩长短句》。
书法作品欣赏
①南乡子:词牌名。京口:今江苏镇江市。北固亭在镇江东北固山上,西临长江。
②神州:中原地区。
③兴亡:指国家兴衰,朝代更替。
④悠悠:长远悠久。
⑤兜鍪:即头盔,此处借指士兵。鍪,音móu。万兜鍪:千军万马。
⑥休:停止。
⑦坐断:占据、割据。
⑧曹刘:指曹操与刘备。
⑨生子当如孙仲谋:曹操率大军南下,见孙权的军队威武雄壮,感叹道:“生子当如孙仲谋!”仲谋,孙权的字。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什么地方可以看见中原呢?在北固楼上,满眼都是美好的风光。然而,却沦陷金人 之手。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上片
问江山
问兴亡
壮丽河山,风景不再,山河变色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纵观千古成败,意味深长 。“悠悠” 指时间久远,和词人思绪之无穷。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
当年孙权在青年时代,做了三军的统帅,他能独霸东南,坚持抗战,没有向敌人低头和屈服过。天下英雄谁是孙权的敌手呢?只有曹操和刘备而已。这样也就难怪曹操说:“生子当如孙仲谋。”
曹操
孙权
下片 运用典故,借对青年孙权英雄有为,不惧强敌的盛赞,委婉地暗示了对于朝廷偏安江南的不满 。同时也表达自己的忧国忧民的情怀。
这首词时空纵横开阖,气势宏大,融典故入词,借古讽今, 寄情委婉深沉,达到很高的艺术境界。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过零丁洋
1.反复朗诵诗歌,领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
2.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3.加强合作学习,养成自主、探究、交流的良好习惯。
学习目标
?
走近作者
文天祥,宋理宗宝佑四年(1256)考取进士第一名。历任湖南提刑,知赣州。恭帝德佑元年(1275)元兵渡江,文天祥起兵勤王。临安危急,奉命至元营议和,因坚决抗争被扣留,后冒险脱逃,拥立益王赵罡,至福建募集将士,进兵江西,恢复州县多处。后兵败被俘至元大都,终以不屈被害。封信国公。作品有《文山先生全集》。
背景资料
这是一首咏志诗。祥兴元年(1278)十二月,文天祥兵败被俘。第二年元月,元军出珠江口,进军南宋最后据点崖山,文天像被押解同行,过零丁洋时写了这首诗,决心以死殉国。后来元军统帅张弘范逼他招降宋军抗战将领张世杰等,文天祥严正拒绝,说:“我自救父母不得,乃教人背父母,可乎?”遂出此诗以明心志。张弘范见诗中辞意坚决,“但称‘好人!好诗!’竟不能逼。”
整体感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苦辛,如今战火消歇已熬过了四个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个人又哪堪言说似骤雨里的浮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汗青。
细读感悟
1.首联回顾了诗人怎样的经历?
写了个人和国家的两件大事:一是21岁读经书入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关头,起兵勤王抗元。
2.颔联“风飘絮”“雨打萍”比喻什么?
“风飘絮”比喻国家命运惨淡,危在旦夕;“雨打萍”比喻自己家破人亡,孤苦伶仃。
3.颈联两个“惶恐”两个“零丁”各有什么含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前者各表地名,后者各表心绪。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
4.尾联表明了诗人怎样的气节?
表明诗人舍生取义,以死明志的决心。
感知诗歌主题
辛苦遭逢起一经,
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
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自己走上仕途,
国家危亡,勤政抗元。
国家分裂,命运艰辛,
形势险恶,境况危机
慷慨正义,舍生取义。直抒胸意。
个
人
国
家
抒发了作者以身殉国的浩然正气,充分体现他的民族气节。
比喻
双关
板书设计
叙 事
步入仕途
起兵抗元
国家危难
命运艰辛
形势险恶
境况危苦
抒 情
舍生取义
名垂青史
比喻
对偶
追忆抗元经历,表现忧国之痛和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
课堂小结
通过追忆自己抗元的艰辛经历,表现诗人忧国之痛和愿意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
山坡羊 · 潼关怀古
张养浩
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
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峰峦如聚,
波涛如怒,
山河表里潼关路。
张养浩(1270--1329) 元散曲家。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今属山东)人。曾 任监察御史,以批评时政为权贵所忌,免官。后复官至礼部尚书,参议中书省事。辞职归隐,屡召不赴。天历二年关中大旱,出任陕西行台中丞,办理赈灾,以积劳病卒。其散曲多描写弃官后田园隐逸生活,对官场黑暗时流露不满。又能诗,有《云庄休居自适小乐府》《云庄类稿》。他的作品题材广泛,风格清逸而豪放。
这首小令是作者路过潼关时写的。
《元史·张养浩传》说:“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张养浩)为陕西行台中丞。……登车就道,遇饥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并说他“到官四月,忧劳以死”。就他的作品和有关史料看,他对元朝的黑暗统治深感不满,对人民的疾苦相当关心。他在“关中大旱,饥民相食”之时写的这首《山坡羊》,尽管题为“怀古”,实际上重在“伤今”,其揭露、批判的锋芒,既指向历史上历朝累代的统治者,更指向当时的元朝统治者。
张养浩自幼才学过人,因评时政,得罪当权者被罢官,为避祸不得不隐姓埋名;后被召起,官至礼部尚书。50岁时辞官归隐于济南云庄,关中旱灾时被重新任命,赶赴陕西救赈灾民。多年的宦海沉浮,让他把功名富贵都参破,不再在意统治者对自己的评判;济南云庄的归隐生活,不仅让他欣赏礼赞自然的风光,更让他体察民生只艰辛;尊奉孟子民本之思想,让他深深懂得民生之重要;刚正不阿、仗义执言的性格,让他有勇气面对现实说出心中真实的想法。
元代百姓生活之苦被作家以怀古的形式表现出来。这种忧民之心使他“到官四月,倾囊以赈灾民,每抚膺痛哭,遂得病不起。”这是一个有良知的读书人真实的本性和真实的生活,也是当时社会所难得一见的。
山坡羊 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1.给这首曲划分层次,概括大意。
第一层,前三句,写潼关的雄伟气势。
第二层,中间四句,写作者途径潼关时的所见所感。
第三层,后两句,总写作者的感慨。
2.“如聚”“如怒”描写了怎样的形象?
“如聚”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之中。
“如怒”形容黄河之水汹涌澎湃。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作者从东方走来,纵目四望,看到了潼关。
“峰峦如聚”
第一句写山,一个“聚”字,不仅写出“峰峦”的众多,而且赋予众多的峰峦以生命和意志,从而表现出它们向潼关聚集的动势。那许多峰峦,仿佛为了同一目的,从不同的方向奔来,拱卫潼关。
“波涛如怒”
第二句写河,一个“怒”字,不仅概括了黄河波翻浪涌、奔腾咆哮的气势,而且赋予它以生命和
感情。它为什么发“怒”呢?这就给读者打开了驰骋想象的广阔天地。
“山河表里潼关路”
总括山、河,归到“潼关”。一“路”字,表明诗人此时正行进在“潼关路”上,那“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的景象,都是他亲眼看见的,因而都涂上了他的感彩。他在“潼关路”上行进,其目的地,就是用潼关作东方屏障的“西都”。因此,在看清了眼前的潼关形胜之后,自然要遥望“西都”了,“潼关路”三字,既收束上文,又为向“望西都”过渡架好了桥梁。
3.“望西都,意踌躇”描写了怎样的情景?
却是一片荒凉,顿生悲哀伤感之情。 写作者远望长安,往日辉煌的西都,如今都做了土。
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望西都”
潼关内有高山,外有大河,形势险要,为兵家所必争,关系着在关中建都的那些封建王朝的兴亡。因此。当诗人在“潼关路”上“望西都”的时候,自然就想到历代的兴亡了。关中,曾经有西周、秦、西汉、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等10个王朝在那里建都,历时达千年之久。那些都城,可以统称“西都”。当他“望西都”之时,由于想到了那许多王朝的兴亡带给老百姓的苦难,心情很沉重……
4.怎样理解“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这是国家由盛到衰的真实写照。
“意踌躇”
踌躇,本指犹豫不决,徘徊不前。这里在前面加一“意”字,形象地表现了心潮起伏,思想上找不到出路的苦闷。“意踌躇”一顿,下面所写,就是“意踌躇”的原因和内容。
“伤心秦汉经行处”
上承“望西都”,下启“宫阙万间都做了土”。所谓“处”,指的正是“西都”。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点出无限伤感的原因。 “宫阙万间都作了土”,便是这由盛到衰的过程的真实写照,是何等令人“伤心”啊!这一层看起来只是回顾历史,而没有直接提到战争,然而历代改朝换代的战争的惨烈图景读者很容易想象。
5.为什么说“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请展开讨论。
一代王朝兴起,必大兴土木,建筑宫殿,劳民伤财的是百姓——苦;一代王朝灭亡,首当其冲,深受其害的还是百姓——苦。
“亡,百姓苦”
王朝灭亡之际战乱频繁,民不聊生。
“兴”,怎么也“百姓苦”呢?
王朝之“兴”必大兴土木,搜刮民脂民膏,百姓不堪其苦。像秦王朝兴起时,筑长城,开驰道,造官室,劳役繁重,百姓受尽了苦。“兴,百姓苦”一句,发人所未发,深刻而警策。兴则大兴土木,亡则兵祸连结,不论“兴”、“亡”受苦的都是百姓。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诗人从“望西都”所激起的情感波涛中理出了这样的思路,并循着这样的思路,倾吐出惊心动魄的诗句:“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是全曲之眼,是全曲主题的开拓和深化。正因为最后两句就使得这首曲的境界大大高出同题材的其它作品。这首曲可贵之处在于它有深切的人文关怀,有对老百姓疾苦深切同情与关怀。
诗人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封建统治阶级与劳动人民的根本对立,敢于为百姓的苦难大声疾呼,这是难能可贵的。
这首小令语言精练,形象鲜明且富有人民性,是整个元散曲中的优秀作品。
归纳总结
小令,以深邃的历史眼光揭示出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即不管封建王朝如何更迭,在他们的争城夺地的战争中蒙受灾难的,还是那些无辜的老百姓。它像一支高烧的红烛,照亮了人们的眼睛,使之认识到象征封建政权的宫阙,它的兴建是无数老百姓的白骨垒起来的;它的倒塌也有无数老百姓的白骨做了它的殉葬品。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深切的同情。
内 容 评 析
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
2.认真准备综合性学习——古诗苑漫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