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免疫与计划免疫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说出人体三道防线的组成和功能。
(2)区分人体的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
(3)概述抗原和抗体的概念及抗原、抗体与吞噬细胞之间的关系。
(4)说明计划免疫的意义,。
(5)说出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2.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举一反三、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2)联系生活,运用观察、推理、归纳的方法分析案例。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免疫知识的学习,形成健康生活的意识。
(2)认同计划免疫的意义。
(3)形成自尊自爱的价值观,建立关爱艾滋病病人、不歧视艾滋病病人的思想。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人体三道防线的组成和功能;人体的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区别。
2. 教学难点:人体三道防线的组成和功能;人体的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区别。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清洁工的图片。描述小明由生病到痊愈的漫画,病原微生物落在小明皮肤上的图片,烧伤的病人扎满了灭菌后的绷带的图片,吞噬细胞吞噬病原微生物的图片,伤口化脓的图片,过敏反应的图片,疫苗接种证的图片,“泡泡男孩”的图片等。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知道,在我们的生活环境中有着大量的病原体,可以说你时时刻刻被它们包围着,而我们却能健康地生活,这是为什么呢?
展示:①人打一个喷嚏喷出细菌的数量;②超市手推车扶手上细菌的数量;③清洁工的图片。
讲述:免疫系统就像是一支“军队”,时刻守护着我们的健康。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支“军队”的组成。
(二)互动授课
1. 展示小明患上乙型流感,一个星期后痊愈的漫画。讲述:有一群“不怀好意”的病原微生物正在空气中飘荡,寻找合适的地方栖身。它能否一举成功呢?它会遇到什么困难?我们身体的“免疫大军”又如何与它战斗?
(1)展示病原微生物落在小明皮肤上的图片及教材第80页的“图8-5 皮肤的保护作用”。提问:病原微生物能直接通过皮肤进入人的身体吗?为什么?
学生:病原微生物不能直接通过皮肤进入人的身体,因为皮肤能够机械性地阻挡病原微生物的入侵。
(2)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79页的“资料分析”中的资料①。提问:为什么涂在清洁皮肤上的链球菌会很快死亡?这说明皮肤具有什么样的功能?
学生:涂在清洁皮肤上的病菌被皮肤的分泌物杀死;这说明皮肤具有杀灭病菌的功能。
(3)展示烧伤的病人扎满了灭菌后的绷带的图片。提问:为什么要在烧伤部位涂上消毒药水,用无菌绷带包扎?
学生:因为烧伤病人的皮肤失去了阻挡功能,容易被细菌感染。
(4)展示鼻毛、呼吸道黏膜上的纤毛和黏液的图片以及教材第80页的图8-6。提问:呼吸道黏膜上的纤毛和黏液具有什么作用?
学生:呼吸道黏膜上的纤毛不断摆动,可清除异物;黏液可以吸附细菌和脏物并将之排出体外。
(5)展示胃、胃黏膜、胃液的成分。引导学生归纳第一道防线的组成与功能。
师生共同总结归纳:皮肤和黏膜是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它们不仅能阻挡大多数病原体侵入人体,而且它们的分泌物还有杀菌作用。呼吸道黏膜上有纤毛,具有清扫异物(包括病菌)的作用。
2. 提问:一群“幸运”的病原微生物穿过了第一道防线,抵达小明肺部的毛细血管。它们又会遇上什么麻烦呢?展示血液的图片,引导学生回忆白细胞的作用。
展示吞噬细胞吞噬病原微生物的图片。说明:吞噬细胞是白细胞的一种。
展示伤口化脓的图片。提问:身体受外伤,如果伤口较深,常会化脓。这是怎么回事呢?教师根据学生的知识联系生活经验讲述:“脓”是吞噬细胞与病原微生物战斗后,双方的“尸体”。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79页的“资料分析”中的资料②。提问:病菌在什么情况下能够侵入人体?人体的哪些组织中分布有吞噬细胞?
学生:当人身体虚弱,免疫力下降时,或当人的皮肤受伤时,病菌能够侵入人体;人体的血液、淋巴液等组织中以及胸腺、淋巴结和脾等器官中分布有吞噬细胞。
展示溶菌酶消灭细菌的动画。举例说明唾液、乳汁、泪液都含有溶菌酶。
指导学生观察教材第81页的图8-7和图8-8。引导学生总结第二道防线的组成与作用。
师生共同总结归纳: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是保卫人体的第二道防线。杀菌物质中的溶菌酶,能够破坏许多种病菌的细胞壁,使病菌溶解。分布在血液和组织、器官(如淋巴结、脾、肝脏等)中的吞噬细胞,可以将侵入人体的病原体吞噬消化。
过渡提问:病原微生物在穿越第二道防线的时候“损兵折将,伤亡惨重”,可是它们中的一支“精锐部队”——乙型流感病毒,却能逃过两道防线,到达小明的咽喉部细胞并攻击细胞。免疫系统这时是否束手无策了?
3.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79页的“资料分析”中的资料③。提问:为什么接种过水痘疫苗或出过水痘的人能够抵抗水痘病毒的侵袭呢?
学生:接种过水痘疫苗或出过水痘的人,体内产生了抵抗水痘病毒的抗体。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81页最后两个自然段。组织学生小组讨论自行解决问题。
(1)谁负责制造抗体?
学生:抗体由淋巴细胞制造。
(2)抗体的本质是什么?
学生:抗体的本质是蛋白质。
(3)淋巴细胞在什么情况下开始制造抗体?
学生:淋巴细胞在受到病原体刺激时会制造抗体。
教师归纳总结:
①当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可以产生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叫做抗体。
②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如病原体等异物)叫做抗原。展示抗原与抗体结合的示意图,进一步梳理抗原和抗体的概念。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81页第二自然段,学习免疫器官,引导学生尝试归纳总结第三道防线的组成和功能。
师生共同总结:人体的第三道防线主要是由免疫器官(如胸腺、淋巴结和脾)和免疫细胞(如淋巴细胞,白细胞的一种)组成的。
教师补充讲解:抗体与抗原的结合可以促进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将抗原清除;或使病原体失去致病性。当抗原被清除后,机体还将保持产生相应抗体的能力。当同样的抗原再次侵入人体时,机体会快速产生大量的相应抗体,再以同样的方式将抗原清除。
4. 提问:如果我们接种了乙型流感疫苗,是不是就再也不会患上流感了?
教师讲解:流感病毒有很多种,如甲型流感病毒。病毒不同,相应的抗体也不同。
展示天花病毒无法与麻疹抗体结合的图片,说明抗体与抗原结合的特点。
教师解答:抗体与抗原的结合是特异性的,好似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每一种抗体只能与其对应的抗原结合。
追问:第三道防线是一出生就有的还是后天逐渐建立起来的?
师生共同总结:第三道防线是人体在出生以后逐渐形成的后天防御屏障,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因而叫做特异性免疫(又称后天性免疫)。
展示资料:①婴儿的皮肤对外界病原体也有阻挡作用;②婴儿的唾液中有杀菌物质;③婴儿的血液中有吞噬细胞;④溶菌酶和吞噬细胞对多种病原微生物有效。
教师讲解: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的天然防御屏障,其特点是人生来就有的,不针对某一种特定的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因此叫做非特异性免疫(又称先天性免疫)。
5.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82页“免疫的功能”的相关内容,师生共同总结免疫的概念及三个功能。
免疫是人体的一种生理功能,人体依靠这种功能识别“自己”和“非己”成分,从而破坏和排斥进入人体内的抗原物质,及人体本身所产生的损伤细胞和肿瘤细胞等,以维持人体的健康。
免疫的功能:①抵抗抗原的侵入,防止疾病的产生。②清除体内衰老、死亡和损伤的细胞。③监视、识别和清除体内产生的异常细胞。
6. 提问:吃同样的鱼、虾,多数人安然无恙,有人却会出现过敏症状,这与免疫系统有什么关系?
学生:当人体免疫功能过强时,进入人体内的某些食物和药物会引起过敏反应。
教师补充说明: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在医学上被称为过敏原。当人体抵抗抗原侵入的功能过强时,在过敏原的刺激下,就会发生过敏反应。找出过敏原,并且尽量避免再次接触过敏原,是预防过敏反应发生的主要措施。发生过敏反应的人,应当及时去医院治疗。
7.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83页的“计划免疫”。组织学生小组讨论自行解决问题。
(1)什么是疫苗?
学生:疫苗通常是用失活的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
(2)由接种疫苗获得的免疫属于哪种免疫?
学生:属于特异性免疫。
(3)什么是计划免疫?
学生:将各种安全有效的疫苗,按照科学的免疫程序,有计划地给儿童接种,以达到预防、控制和消灭相应传染病的目的。这种有计划地进行预防接种称为计划免疫。
展示疫苗接种证的图片。提问:小时候你都接种过哪些疫苗?
学生讨论交流小时候接种过的疫苗。
8. 展示“泡泡男孩”的图片。讲述:“泡泡男孩”是由于先天性的免疫系统缺失,所以要住在“泡泡”里。世界上还有一类人,他们患有“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他们是因为病毒的感染,破坏了免疫系统,这种病又称为艾滋病。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84~85页的正文。组织学生小组讨论自行解决问题。
(1)艾滋病是由什么引起的?
学生: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简称HIV)引起的。
(2)艾滋病病毒攻击人体的什么系统?
学生:HIV主要侵犯并瓦解人体的免疫系统,使人体不能抵御病原体。
(3)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是什么?
学生: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有母婴传播、性传播、血液传播等。
(4)艾滋病可以治愈吗?
学生:目前没有彻底治愈艾滋病的方法。
教师补充讲解:既然目前只有控制艾滋病病情的药物,而没有能够有效预防艾滋病的疫苗,那我们怎么预防艾滋病?
学生:自尊自爱,不滥交友;远离毒品,不与他人共用注射器等。
教师肯定学生的回答,并展示红丝带中心提倡的防艾措施。讲述艾滋病发展的三个阶段。提问: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艾滋病病人?
学生:应该关爱艾滋病病人,不应歧视艾滋病病人。
五、板书设计
六、布置作业与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