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泰和高中2024届高三暑期语文质量检测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西省泰和高中2024届高三暑期语文质量检测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6.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07 08:43:47

文档简介

江西省泰和高中2024届高三暑期语文质量检测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现代文阅读Ⅰ
材料一
作为两种最主要、也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文学和图像之间既存在对立或相互竞 争,也存在合作或相互模仿。一方面,语词的时间性使其在叙事上,具有图像叙事难以 企及的天然优势,而图像的直观性和在场感,不可避免地给文学叙事带来冲击。另一方 面,为了强化叙事效果,两者都会或多或少地受彼方叙事策略的影响,进而突破自身媒 介的限制展开故事。比如,当代小说受图像的影响,突破传统小说的因果线性逻辑和语 词叙事的时间性,追求图像的直观性和在场感,从而凸显故事的空间维度,达到不同以往的艺术境界。
文学受图像的影响,首先体现在对故事内容或题材的选取上。敏锐的现代作家往往 会因某幅图像带来的视觉震撼而产生创作冲动,借语词将图像内容部分或整体地转译、 再现出来,形成故事从图像到文字的同质异构转化。鲁迅先生在《示众》中,用细致的 语言对看客们围观杀头的情景进行反复刻画。相比语词解读的私人性,图像解读的公共 性创造了一个主客体转换的空间,受众由解读主体变成被解读与被言说的对象。正是在 这个基于图像而创设的空间中,充当看客的、愚钝麻木的同胞给鲁迅带来了强烈的心灵冲击,使他意识到国民劣根性的根深蒂固。
除了直接转译图像内容之外,文学家还注意到图像在唤起知性和强化记忆方面的强 势作用。劳拉·里斯曾将宣传广告语比作“钉子” ,而将视觉形象比作“锤子” ,指出只有 依靠“ 图像之锤” 才能更准确有力地将“产品之钉”嵌入消费者的大脑。文学创作对颜色、 形状等造型艺术的表现媒介加以利用,从而引发受众视觉层面的联想。鲁迅的小说中有 大量对于颜色的运用,如《药》中“ 红红白白的”破灯笼映照下,老栓从“ 碧绿的” 包中掏 出“ 红黑的”人血馒头,一连串颜色的对比描写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使受众如见其形、如临其境,凸显封建社会的黑暗及人的麻木与愚昧。
此外,文学作品中借助语词来营造场景画面和故事三维空间,也可形成视觉层面的 “ 图像之锤”,使受众产生深刻的体悟和持久的印象。通过弱化或消隐故事发展的时间线 而将多种意象并置组合,从而形成类似“视觉锤” 的空间画面感。在鲁迅的短篇小说《伤 逝》中,故事的时间序列被消隐甚至切断,作者视线移动所形成的空间场景为读者绘制了一幅生动的图景。随着“镜头” 的缓慢移动,由外到内、由远及近,破窗、半枯的槐树、老紫藤、方桌、败壁、床板等一系列意象被逐个呈现在受众眼前,故事的线性发展被中 断,此刻会馆的沉寂与破败强化了“ 我” 当下际遇的无望和艰难。故事场景的再现性描写 及建构的空间带给读者强烈的在场体验和具象的画面感,语词叙事达到空间立体化效果。
(摘编自李小君、龙迪勇《从图像到文学: 中国现代小说的空间叙事》)
材料二
我们一直强调图像对文学的冲击和遮蔽,却忽略文学自身的特性。今天,我们要有 勇气去挖掘并强调文学功能的异质性,即它在图像时代不同于以往时代、也不同于其他艺术的特有功能。
首先,与二十世纪文学注重历史思考与现实批判不同, 当下文学的功能越来越细 致、切实, 个体经验的书写代替道德情操的弘扬成为作品的主题。 图像传播的发达使 文学写作与阅读、观看无障碍化,人人可以借助自媒体分享经历和观点,文学已成为公 共领域的个人实践。文学的功能更多地指向敞开自我而非给出意义。比如,属于网络类型小说之一的职场小说,凭着实用好看、贴近草根、展示成功而成为大众的新宠。
其次,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媒介是文学最具区别性的特质和优势,语言使人们 在图像的多义中找到核心。图像凭着多维立体的成像方式将所有信息一股脑儿地抛向观 众,共时的具体化和多义性使人们面对图像时需要认知、筛选和领悟。越是多元就越要 强调核心,而这一过程是借助语言完成的。图像时代信息的发达,使我们比以往任何时 候都能更迅捷、更直观地了解世界、感受世界;然而,我们也因此被表象轰炸得眩晕, 而无法接近世界的本质。图像的局限性在于无法将人的心理变化过程一层层地揭示出来。 而语言有能力使非语言信息语言化,使图像符码化,人们透过语言解码去感受、理解、 提升图像。语言具备将并不现成、也不确定的东西加以分离、辨别、归置的能力,从而 到达事物本质的深度。罗中立的《父亲》如果去掉标题,画面中的老者不过是中国几亿 农民肖像的典型。只因标题的点睛,“ 父亲”脸上的皱纹才更显沧桑,其画作才更具撼人 心魄的力度。它不只是一个被看到的对象,也是内涵深刻、需要解读的意义载体,而语 言帮助人们清除理解的障碍。语言/文学的这种钩沉本质的认知作用对图像来说是不可替代的功能。
(摘编自刘巍《图像时代的文学功能》)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传统小说注重因果线性逻辑和语词叙事的时间性,当代小说通过模仿图像叙事、凸显故事的空间维度,获得新的发展。
B.鲁迅在《示众》中刻画的看客群体,既是围观杀人场景的主体,同时作为被审视的客体,成为鲁迅解读、批判的对象。
C.图像传播的发达对文学产生较大影响,当下的文学作品尤为重视个人经验的展示,而不愿意进行历史思考与现实批判。
D.图像时代,自媒体的流行让文学写作与阅读、观看变得很容易,而职场小说的火热说明文学的新功能得到公众的认同。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图像与文学的不同,都承认图像对文学造成了冲击,也都赞成或倾向于赞成图像与文学间存在合作关系。
B.我们常用“ 眼花缭乱”表达对复杂图像的观感,这表明图像虽然直观、形象,但也容易让人迷失在庞杂、多元的图像信息之中。
C.马致远的诗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借助语词来营造场景画面,与鲁迅的小说《伤逝》对会馆的描写有相似之处。
D.罗中立的画作标题“父亲”具有点睛之妙,如果改为“农民” ,人们对画作的解读将大不相同,这说明语言使图像产生了多义性。
3.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中国十大传世绘画名作之一《洛神赋图》,是东晋画家顾恺之依照曹植的名篇《洛神赋》而创作出来的绝世精品。
B.某同学在公众号中谈到,观赏仇英的名画《兰亭修禊图》时,想起学过的课文《兰亭集序》,更觉画作情韵悠长。
C.魏晋至隋唐时期,诗与画是分离的,题画诗也并非题在画内,虽然画作本身已经不知所踪,但诗歌依然流传至今。
D.英国学者豪厄尔斯认为在“视觉世界”里,公众离开了图像几乎寸步难行,“按图索骥” 已经成了一种思维定势。
4.比喻论证是指利用两个事物的相似点来论证一个比较抽象的事理。请分析劳拉 · 里斯“ 图像之锤”这一比喻所包含的相似点及论证的事理。
5.有同学表示, 自己非常喜欢看根据文学名著改编的电视剧,但并不喜欢读原著,因 为图像比语言文字更有意思。请你根据材料劝说他多读原著,列出要点即可。
现代文阅读Ⅱ
与一根芦苇站在一起
王子君
“ 芦苇!”表姐亦男一声惊呼,欣喜地奔向水边的芦苇荡。河岸有坡度几许,表姐突然奔跑,实在吓坏了我们,连忙喊:“ 小心点小心点!”要知道,表姐七十八岁了呢。表姐却已站在河边,手握一枝芦苇拢在胸前,笑脸如花。
表姐来京,我请她去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一游。清洋河边,树木高耸,忍冬木红果晶 亮,空气清悠舒畅。表姐却一眼看见了河畔的芦苇。表姐痴痴地望着芦苇,喃喃自语道:“ 我最喜欢芦苇。”她的声音很轻,但那话里饱含着的深浓情感,“咕咚” 落进我的心。 表姐是我姨妈的二女儿。她出生在湖南邵阳,自小和姐姐、母亲跟随祖父母一起生 活,十岁又随祖父母去武汉定居。她的祖父、父亲都是教育家。祖父李剑农,为拯救苦 难的中国,1906 年就加入中国同盟会,远赴异国求学,既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也是 著名史学家。父亲李琮池,是生物学家、昆虫病毒专家,美国康奈尔大学博士毕业后, 于 1939 年毅然回到战火纷飞的祖国,践行他教育救国的理念。亦男表姐和我大表姐, 都受祖父、父亲影响,投身教育事业,且颇有建树。表姐的一家是真正的教育世家。表姐后来做了省示范中学的校长,治校 口碑不错,正直开明、坚忍不拔。
表姐回武汉后,发来了她在奥森公园的照片。照片中,那芦苇的紫红花穗迎着光,表姐笑靥如花,明艳而优雅。
我问表姐,你为什么“ 最喜欢芦苇”?
表姐说:我喜欢芦苇始于少女时代。最早接触它时还是幼年。那时父亲不在身边, 母亲坐在窗前织毛衣时,常哼唱“ 望穿秋水,不见伊人影” ,曲调有些哀婉。当时不懂何 意,但日子久了我也会唱了。大学读《诗经》时才知道它出自那首《蒹葭》,一下子就 喜欢上了芦苇。我打小酷爱旅行,尤爱山林水泽。实地接触了太多的不同季节的芦苇, 发现它生命力极强。水边、沼泽、山坡、盐碱地、湖边……不择地域, 自生自长。苇秆 细细的,高高的,柔柔的,却很有韧性,即使临风也不易被折断吹倒,且摇曳生姿。我 喜欢它的形象,喜欢它的性格。联想到自己的一生,可以说是历尽苦难,但不曾被折断压垮,像极了芦苇;联想到为人处世,就该有芦苇那样坚韧坚强、 自尊自爱的性格……
表姐嘱咐我,再去奥森公园时拍几张芦苇照发给她。
我去了奥森公园。天气晴好,那芦苇,花穗已经绽开,枝叶变成明亮的黄,雪白的 花絮如白云落在清洋河两岸,连绵不已,云、树、水、芦苇,影姿重重叠叠,秋色纯净无尘。
受表姐的影响,我对芦苇也格外留意起来。每次走到清洋河边,就想折一枝芦苇渡 水到小岛去。“谁谓河广?一苇杭之。”在诗经《河广》中,浪漫的诗人站在一根芦苇上可以渡过浩荡宽广的黄河,我为什么不能凭一枝芦苇渡过小小的清洋河呢?
没过多久,北京突降大雪。隔天,我去看雪后的芦苇。
清洋河边,前两天还有着浓密的枯黄叶片的芦苇,大部分倒伏了,厚厚的积雪压在它们身上,乍一看,枝干折断,叶枯花败,凄迷凋零。但是,也有许多没有被压伏、带 着芦花的芦苇仍在风中飘摇,低下、倾斜,就是不倒下,不折断,风一停,它们又挺立 起来。红红的晚霞把芦苇染成橘褐色、暗红色、褐黄色、金黄色,有一种浩渺、魔幻、魅惑的斑斓光彩。它们舞蹈着,成为这个即将万物凋零的季节的绝美画面。
我拍了照片发给表姐,表姐激动不已。
“壮美!壮美!悲壮而不屈!看到没?风狂雨横,冰雪摧残,芦苇它就是不折腰,不倒伏,兀自昂然挺立!
表姐是个坚韧如芦苇的人。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表姐本该像芦苇花开一样的青春 却黯然失色。在祖父和母亲与世长辞后,最懂她的爱人又突然去世,成为永远的痛……
但她像芦苇一样,痛而不语,仍勇敢而美丽地前行。
我们每一个独自奋斗、艰难前行的人,谁不是表姐,谁不是芦苇呢?在芦苇般起伏 不定的生命旅途中,我们一次次被风吹雨打,一次次被雪压霜欺,承受着孤独寂寞、坎 坷凄苦,但是我们从不抛掷自己的信仰和尊严,一直激励自己不蹉跎、不堕落。我们挺起腰杆,向上向善向美。
这一夜,我仿佛梦见了芦苇,梦见了表姐,梦见我们和芦苇倾心欢谈,相挽而舞。
牵挂着芦苇,第二天下午,我去看它们。
真是奇迹呀,几乎所有的芦苇都直立起来了,而且看上去比任何时候都高大密实。 叶子全变成了金黄色,在晚霞的映射下,金光灿灿。多么奇妙的芦苇呀,越是深秋,越是壮阔!
我靠在一棵树上看芦苇,看了很久。云彩不想分散我的视线,凝住不动。
心境明净清澈。
眼前的芦苇,是具象植物,又仿佛一个柔软而庞大灵魂的象征。
我看见在春天,万物复荣, 自由生长,水面波光耀眼,湿地被芦苇和其他水草点缀 得一片绿油油;我看见整个奥森公园的水系,因为许许多多这样的芦苇伴生而欣欣向荣;我也看见祖国万千江河湖海、溪边池边的芦苇,茁壮繁茂,生生不息……
(有删改)
6.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清洋河边美景颇多,但表姐眼中只有清洋河畔的芦苇,可见她对芦苇的深情。
B.表姐对芦苇的喜欢始于《蒹葭》,后来她历经人世间的苦难,对芦苇就越发喜欢。
C.大雪过后,“我”去欣赏芦苇,红红的晚霞映照下的芦苇洗涤了“我” 的精神。
D.本文从表姐的个人境遇,写到国家发展,意在表明祖国像芦苇一样生机勃勃。
7.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咕咚’落进我的心” ,这句话将声音描绘成具体形象,表现了表姐这句话给“我”的心灵带来了巨大的震撼。
B.受表姐影响,雪后,“我”两次去看芦苇,发现芦苇两次情形完全不同,第一次全部呈凋零状,第二次全部呈直立貌。
C.文章多次描绘芦苇的外在形象特征,运用了比喻、拟人手法,描绘了它的花穗、枝叶、秸秆,重点渲染了它的颜色。
D.文章从秋天的芦苇联想到春天的芦苇,春天的芦苇将散发出勃勃生机,这是芦苇不屈服于逆境的精神的延续。
8.本文将对芦苇的描述和对表姐人生历程的叙述交织进行,请问这样布局有什么好处?
9.本文作者王子君曾说:“我的创作,充满了爱和美,也有一种充满力量的感觉。这样 的感觉传导给读者,可以产生光谱一样的精神价值。”请结合本文,谈谈你的理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文言文阅读
材料一:
申屠蟠字子龙,陈留外黄人也,少有名节。蟠父母卒,哀毁思慕,不饮酒食肉十馀 年,遂隐居学治京氏《易》,严氏《春秋》,小戴《礼》,三业先通, 因博贯五经,兼明图纬,学无常师。
(节选自皇甫谧《高士传》)
材料二:
同郡缑氏女玉为父报仇,杀夫氏之党,吏执玉以告外黄令梁配,配欲论杀玉。蟠时 年十五,为诸生,进谏曰:“玉之节义,足以感无耻之孙,激忍辱之子。不遭明时,尚当表旌庐墓,况在清听,而不加哀矜! ”配善其言,乃为谳得减死论。乡人称美之。
家贫,佣为漆工。郭林宗见而奇之。同郡蔡邕深重蟠,及被州辟,乃辞让之曰:“申 屠蟠禀气玄妙,性敏心通,丧亲尽礼,几于毁灭。至行美义,人所鲜能。安贫乐潜,味道守真,不为燥湿轻重,不为穷达易节。方之于邕, 以齿则长, 以德则贤。 ”
后郡召为主簿,不行。遂隐居精学,博贯《五经》,兼明图纬。始与济阴王子居同 在太学,子居临殁,以身托蟠,蟠乃躬推辇车,送丧归乡里。遇司隶从事于河、巩之间, 从事义之,为封传护送,蟠不肯受,投传于地而去。事毕还学。太尉黄琼辟,不就。及琼卒,归葬江夏,四方名豪会帐下者六七千人,互相谈论,莫有及蟠者。
先是京师游士汝南范滂等非讦朝政,自公卿以下皆折节下之。太学生争慕其风,以 为文学将兴,处士复用。蟠独叹曰:“昔战国之世处士横议列国之王至为拥篲先驱,卒 有坑儒烧书之祸,今之谓矣。 ”乃绝迹于梁、砀之间, 因树为屋, 自同佣人。居二年, 滂等果罹党锢,或死或刑者数百人,蟠确然免于疑论。后蟠友人陈郡冯雍坐事系狱,豫 州牧黄琬欲杀之。或劝蟠救雍,蟠不肯行,曰:“黄子琰为吾故邪,未必合罪。如不用吾言,虽往何益! ”琬闻之,遂免雍罪。唯蟠处乱末,终全高志。
(节选自《后汉书·列传第三十》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昔战国 A 之 B 世 C 处 D 士 E 横 F 议 G 列 H 国 I 之 J 王 K 至 L 为 M 拥 N 篲 O 先 P 驱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常师,固定的老师,与韩愈《师说》中“圣人无常师” 的“常师”含义相同。
B.哀矜,哀怜;怜悯,“哀”与《赤壁赋》中“哀吾生之须臾” 的“哀”字含义不同。
C.辞让,推辞谦让,“辞”与《廉颇蔺相如列传》中“乃辞谢” 的“辞”字含义相同。
D.易节,改变节操,与《愚公移山》“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的“ 易节”含义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申屠蟠遵守孝道,牢记父母之恩。他年轻时就以良好的名声和高尚的气节闻名,父母去世之后,为了表示对父亲的怀念,十多年不吃酒肉。
B.申屠蟠敢于伸张正义,能够主持公道。在同乡妇女缑玉为了替父报仇而杀死仇人后年仅十五岁的他就能劝谏县令以缑玉的节义而免除了其死罪。
C.申屠蟠读书博贯五经,深得蔡邕看重。当申屠蟠被州府征召做官时,蔡邕曾赞扬他,说他安于贫困,乐于修身,赞扬申屠蟠的美德是别人难于做到的。
D.申屠蟠具有美好品行,信守友人托付。他的太学同学王子居在临死之际将后事托付给他,他亲自推着装载王子居灵柩的车,送丧回到王子居的家乡。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配善其言,乃为谳得减死论。乡人称美之。
②黄子琰为吾故邪,未必合罪。如不用吾言,虽往何益!
14.文中蔡邕称赞申屠蟠“至行美义,人所鲜能” ,请结合文中具体事例简要说明。
古代诗歌阅读
暑旱苦热
王令
清风无力屠得热,落日着翅飞上山。
人固已惧江海竭,天岂不惜河汉干① ?
昆仑之高有积雪,蓬莱之远常遗寒②。
不能手提天下往,何忍身去游其间。
【注】①河汉:银河。②昆仑、蓬莱:古代传说中的仙山。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用清风无力来衬托暑旱之甚,酷热难当,紧扣诗题中的“苦”字。
B.颔联把“人已惧”与“天不惜”形成对比,暗含对老天爷的怨恨之情。
C.颈联所写“ 昆仑雪”“蓬莱寒” ,体现了诗人身不能至的苦闷与无奈。
D.诗人最后尽情抒发了愿与天下人共苦难的豪情,显示了其博大的胸襟。
16.有人评价此诗“构思新奇,造语精辟,充满丰富的浪漫主义色彩”,对此你怎样理解?
17.名句名篇默写
(1)在《登泰山记》中,    ,     写出了日观峰 以西诸山在晨曦的映照下红白错杂,都似弯腰俯首,显得矮小。这两句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
(2)《诗经 ·邶风 · 静女》中写从远郊归来赠送我初生的茅草,确实美好而且与众不同的句子是“    ,    ”。
(3)“杏花”是中国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如“居邻北郭古寺空,杏花两株能白红” ,
又如“   ,    ”等。
三、语言文字应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之所以每天早出门,是因为小子早餐要吃煎饼馃子,他喜欢的煎饼馃子摊是在学校 侧门外的那一家。学校边,校车、小汽车、电瓶车、单车, ____ ; 行人也一如既往的多, 上学的、散步的、上班的都有。这里离幸福市场近,不时也有运肉的、搬蔬菜的、拉水 果的加入到流动的人群,形成了一个喧哗的人群漩涡。我家小子吃东西,比我还固执, 他的 口味____, 早上喜欢吃煎饼馃子,从小学二三年级开始,一喜欢就是几年。中午和 晚上,如果有牛排和紫菜蛋花汤,他会觉得是天下至美之味。有一段时间,家里只有我们俩吃饭,连续几天都是牛排和紫莱蛋花汤,他竟然顿顿吃得津津有味。有时,我跟他讲《射雕英雄传》里的洪七公吃的那才是天下至美之味,洪七公是对吃有追求、有境界的人,我们应该向洪七公学习。他____ , 认为洪七公经常偷吃,算不上光明正大,而 且叫花鸡不新奇,还老吃蜈蚣,太恶心。我启发他,问:“《红楼梦)里写的菜和美味,算不算? ”他果断否定: “ 小说里写的,能当真? ”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20.文中画波浪线的两个句子都是问句,但问号作用不同,请结合语境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竹子,通常指禾本科竹亚科的植物,与同为禾本科的水稻、小麦等常见的低矮草 本类作物是近亲。但这位亲戚在“身高 ”上独树一帜:亚热带地区广泛栽培的毛竹可高 达 20 米,中国云南的一种巨龙竹“身高 ”可超过 30 米,同热带雨林的巨树一同竞争水 分和阳光。竹子的生长之快,堪称自然界最神奇的“魔术 ”之一。一个刚从土里探出“小脑袋 ”的竹子嫩芽(竹笋),一夜之间就能长成 2 米高的“参天大竹 ”。
那么, ① ____ ?
首先是生长方式。通常,树木生长主要是靠树干顶端一些特殊细胞的不断分裂,一 点点地把树顶加高;而竹子中,这种生长分裂的细胞不仅分布在枝干的顶端,②____ 。 如果说竹子是一辆驶向云霄的动力飞车,那么它的每个车厢(竹节)都有发动机,这就
比只有一个“车头 ”带动生长的树的速度快多了。
其次,为了满足竹节里这些细胞高速分裂时的营养需求,竹节间还配备了“粮仓 ”。 竹节间不仅装载了各种植物激素,还储备了很多糖和分解这些糖所需的催化剂。不仅如 此,最新的基因组学研究显示:演化过程中,竹子体内 ③____ , 这些新基因会合成 更多的蛋白质帮助竹子生长。因此,这些充盈的“粮仓 ”让竹子毫无后顾之忧只管向上生长。
21.下列选项中的引号,和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中引号的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有几个“慈祥 ”的老板到小菜场去收集一些莴苣的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包身工》)
B.我深深理解了古人一首情诗里的句子:“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一个消
逝了的山村》)
C.晚 6 时 15 分,象征英国管治结束的告别仪式在距离驻港英军总部不远的添马舰东面 举行。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邮轮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了这个“ 日落仪式 ”的背景。(《别了,“不列颠尼亚 ”》)
D.检验真理的标准是什么?这是早被无产阶级的革命导师解决了的问题。但是这些年来,由于“ 四人帮 ”的破坏和他们控制下的舆论工具大量的歪曲宣传,把这个问题搞得混乱不堪。(《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2 个字。
四、写作(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荀子·劝学》
“ 中华民族奋斗的基点是自力更生,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是自主创新。”“年 轻一代要继承和发扬自力更生的精神,像我们的父辈一样把青春热血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
—— 习近平
上述两段材料能给追求美好人生的当代青年以启示。请你结合材料的含意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 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少于 800 字。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C
2.D
3.B
4.①相似点:锤子具有冲击力,而图像具有视觉冲击力;锤子能使钉子深入木板,而图像能使广告语深入脑海。②事理:图像在唤起知性、强化记忆方面具有强势作用。
5.①文学借鉴图像的叙事策略,同样能带给读者强烈的在场体验和具象的画面感。②文学在揭示心理、洞察本质方面优势明显,在阅读原著之后再观看电视剧,能获得更深的理解和更美妙的体验。
【知识点】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文艺理论、文学评价类;论证方法的具体运用、效果、作用;论据支撑
【答案】6.D
7.B
8.①从叙述上看,打破了惯常的叙述方式,使叙述富于变化,跌宕多姿,增加了艺术感染力。②从内容上看,交替叙述,便于读者理解芦苇的映衬和象征作用,突出了坚忍不拔的精神,深化了文章主题。
9.①芦苇的形象是美的。芦苇有着顽强的生命力,风狂雨横,冰雪摧残,它不折腰,不倒伏,兀自昂然挺立,具有悲壮之美。②表姐是个坚韧如芦苇的人,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表姐遭遇了种种不幸,但她仍像芦苇一样,坚韧勇敢而美丽地前行。③表姐和芦苇一样,能给每一个独自奋斗、艰难前行的人,带来力量,鼓舞我们从不抛弃自己的信仰和尊严,不蹉跎岁月、不堕落,使我们挺直腰杆向善向美,产生光谱一样的精神价值。
【知识点】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对文本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判断;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中国现当代小说
【答案】10.CGK
11.B
12.C
13.①梁配认为他的话说得好,于是审判定罪改变了对缑玉所判处的徒刑。乡里的人称赞申屠蟠做得好。
②黄子琰是我的老友啊,他未必会判冯雍的罪。如果他不采纳我的话,我即使去了又有什么好处!
14.“至行美义”就是好的行为与道义。“人所鲜能”就是别人很少能做到。例如申屠蟠看重别人托付,信守自己承诺,这是“至行美义”。他在太学接受王子居的托付后,亲自推着丧车将王子居的丧车送回王的家乡,这是“人所鲜能”。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文言语段综合训练;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
【答案】15.C
16.①首联将清风、热、落日拟人化,清风无力屠热,落日着翅飞上山,生动地突出了天气酷热的特征。②颔联使用反问的方式,指斥上天任旱情肆虐,不顾人间黎民,形象地表达了对上天的怨恨、无奈的情绪。③后两联由实转虚,由人间苦热联想到“有积雪、常遗寒”的仙境,表达了愿与天下人共苦难的情怀。
【知识点】形象、意象、意境类题目;表达技巧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17.【答案】(1)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2)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3)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答案】18.川流不息;一成不变;不以为然
19.①使用比喻手法,将“人群”比作“漩涡”,形象地写出了行人众多且不断急速流动的特点;②用“喧哗”一词描述当时嘈杂的环境,准确生动,有画面感。
20.第一个句子是选择问句,意在启发对方做出“算是天下至美之味”的回答;第二个句子是反问句,加强了“不能当真”之意的否定语气。
【知识点】标点符号的使用;修辞手法的分析、运用;成语的使用;字词在语境中的含义
【答案】21.C
22.竹子为什么能长这么快;还分布在每个竹节里;会产生更多的新基因
【知识点】标点符号的使用;语句补写
23.【答案】略
【知识点】材料作文
1 / 1江西省泰和高中2024届高三暑期语文质量检测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现代文阅读Ⅰ
材料一
作为两种最主要、也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文学和图像之间既存在对立或相互竞 争,也存在合作或相互模仿。一方面,语词的时间性使其在叙事上,具有图像叙事难以 企及的天然优势,而图像的直观性和在场感,不可避免地给文学叙事带来冲击。另一方 面,为了强化叙事效果,两者都会或多或少地受彼方叙事策略的影响,进而突破自身媒 介的限制展开故事。比如,当代小说受图像的影响,突破传统小说的因果线性逻辑和语 词叙事的时间性,追求图像的直观性和在场感,从而凸显故事的空间维度,达到不同以往的艺术境界。
文学受图像的影响,首先体现在对故事内容或题材的选取上。敏锐的现代作家往往 会因某幅图像带来的视觉震撼而产生创作冲动,借语词将图像内容部分或整体地转译、 再现出来,形成故事从图像到文字的同质异构转化。鲁迅先生在《示众》中,用细致的 语言对看客们围观杀头的情景进行反复刻画。相比语词解读的私人性,图像解读的公共 性创造了一个主客体转换的空间,受众由解读主体变成被解读与被言说的对象。正是在 这个基于图像而创设的空间中,充当看客的、愚钝麻木的同胞给鲁迅带来了强烈的心灵冲击,使他意识到国民劣根性的根深蒂固。
除了直接转译图像内容之外,文学家还注意到图像在唤起知性和强化记忆方面的强 势作用。劳拉·里斯曾将宣传广告语比作“钉子” ,而将视觉形象比作“锤子” ,指出只有 依靠“ 图像之锤” 才能更准确有力地将“产品之钉”嵌入消费者的大脑。文学创作对颜色、 形状等造型艺术的表现媒介加以利用,从而引发受众视觉层面的联想。鲁迅的小说中有 大量对于颜色的运用,如《药》中“ 红红白白的”破灯笼映照下,老栓从“ 碧绿的” 包中掏 出“ 红黑的”人血馒头,一连串颜色的对比描写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使受众如见其形、如临其境,凸显封建社会的黑暗及人的麻木与愚昧。
此外,文学作品中借助语词来营造场景画面和故事三维空间,也可形成视觉层面的 “ 图像之锤”,使受众产生深刻的体悟和持久的印象。通过弱化或消隐故事发展的时间线 而将多种意象并置组合,从而形成类似“视觉锤” 的空间画面感。在鲁迅的短篇小说《伤 逝》中,故事的时间序列被消隐甚至切断,作者视线移动所形成的空间场景为读者绘制了一幅生动的图景。随着“镜头” 的缓慢移动,由外到内、由远及近,破窗、半枯的槐树、老紫藤、方桌、败壁、床板等一系列意象被逐个呈现在受众眼前,故事的线性发展被中 断,此刻会馆的沉寂与破败强化了“ 我” 当下际遇的无望和艰难。故事场景的再现性描写 及建构的空间带给读者强烈的在场体验和具象的画面感,语词叙事达到空间立体化效果。
(摘编自李小君、龙迪勇《从图像到文学: 中国现代小说的空间叙事》)
材料二
我们一直强调图像对文学的冲击和遮蔽,却忽略文学自身的特性。今天,我们要有 勇气去挖掘并强调文学功能的异质性,即它在图像时代不同于以往时代、也不同于其他艺术的特有功能。
首先,与二十世纪文学注重历史思考与现实批判不同, 当下文学的功能越来越细 致、切实, 个体经验的书写代替道德情操的弘扬成为作品的主题。 图像传播的发达使 文学写作与阅读、观看无障碍化,人人可以借助自媒体分享经历和观点,文学已成为公 共领域的个人实践。文学的功能更多地指向敞开自我而非给出意义。比如,属于网络类型小说之一的职场小说,凭着实用好看、贴近草根、展示成功而成为大众的新宠。
其次,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媒介是文学最具区别性的特质和优势,语言使人们 在图像的多义中找到核心。图像凭着多维立体的成像方式将所有信息一股脑儿地抛向观 众,共时的具体化和多义性使人们面对图像时需要认知、筛选和领悟。越是多元就越要 强调核心,而这一过程是借助语言完成的。图像时代信息的发达,使我们比以往任何时 候都能更迅捷、更直观地了解世界、感受世界;然而,我们也因此被表象轰炸得眩晕, 而无法接近世界的本质。图像的局限性在于无法将人的心理变化过程一层层地揭示出来。 而语言有能力使非语言信息语言化,使图像符码化,人们透过语言解码去感受、理解、 提升图像。语言具备将并不现成、也不确定的东西加以分离、辨别、归置的能力,从而 到达事物本质的深度。罗中立的《父亲》如果去掉标题,画面中的老者不过是中国几亿 农民肖像的典型。只因标题的点睛,“ 父亲”脸上的皱纹才更显沧桑,其画作才更具撼人 心魄的力度。它不只是一个被看到的对象,也是内涵深刻、需要解读的意义载体,而语 言帮助人们清除理解的障碍。语言/文学的这种钩沉本质的认知作用对图像来说是不可替代的功能。
(摘编自刘巍《图像时代的文学功能》)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传统小说注重因果线性逻辑和语词叙事的时间性,当代小说通过模仿图像叙事、凸显故事的空间维度,获得新的发展。
B.鲁迅在《示众》中刻画的看客群体,既是围观杀人场景的主体,同时作为被审视的客体,成为鲁迅解读、批判的对象。
C.图像传播的发达对文学产生较大影响,当下的文学作品尤为重视个人经验的展示,而不愿意进行历史思考与现实批判。
D.图像时代,自媒体的流行让文学写作与阅读、观看变得很容易,而职场小说的火热说明文学的新功能得到公众的认同。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图像与文学的不同,都承认图像对文学造成了冲击,也都赞成或倾向于赞成图像与文学间存在合作关系。
B.我们常用“ 眼花缭乱”表达对复杂图像的观感,这表明图像虽然直观、形象,但也容易让人迷失在庞杂、多元的图像信息之中。
C.马致远的诗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借助语词来营造场景画面,与鲁迅的小说《伤逝》对会馆的描写有相似之处。
D.罗中立的画作标题“父亲”具有点睛之妙,如果改为“农民” ,人们对画作的解读将大不相同,这说明语言使图像产生了多义性。
3.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中国十大传世绘画名作之一《洛神赋图》,是东晋画家顾恺之依照曹植的名篇《洛神赋》而创作出来的绝世精品。
B.某同学在公众号中谈到,观赏仇英的名画《兰亭修禊图》时,想起学过的课文《兰亭集序》,更觉画作情韵悠长。
C.魏晋至隋唐时期,诗与画是分离的,题画诗也并非题在画内,虽然画作本身已经不知所踪,但诗歌依然流传至今。
D.英国学者豪厄尔斯认为在“视觉世界”里,公众离开了图像几乎寸步难行,“按图索骥” 已经成了一种思维定势。
4.比喻论证是指利用两个事物的相似点来论证一个比较抽象的事理。请分析劳拉 · 里斯“ 图像之锤”这一比喻所包含的相似点及论证的事理。
5.有同学表示, 自己非常喜欢看根据文学名著改编的电视剧,但并不喜欢读原著,因 为图像比语言文字更有意思。请你根据材料劝说他多读原著,列出要点即可。
【答案】1.C
2.D
3.B
4.①相似点:锤子具有冲击力,而图像具有视觉冲击力;锤子能使钉子深入木板,而图像能使广告语深入脑海。②事理:图像在唤起知性、强化记忆方面具有强势作用。
5.①文学借鉴图像的叙事策略,同样能带给读者强烈的在场体验和具象的画面感。②文学在揭示心理、洞察本质方面优势明显,在阅读原著之后再观看电视剧,能获得更深的理解和更美妙的体验。
【知识点】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文艺理论、文学评价类;论证方法的具体运用、效果、作用;论据支撑
现代文阅读Ⅱ
与一根芦苇站在一起
王子君
“ 芦苇!”表姐亦男一声惊呼,欣喜地奔向水边的芦苇荡。河岸有坡度几许,表姐突然奔跑,实在吓坏了我们,连忙喊:“ 小心点小心点!”要知道,表姐七十八岁了呢。表姐却已站在河边,手握一枝芦苇拢在胸前,笑脸如花。
表姐来京,我请她去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一游。清洋河边,树木高耸,忍冬木红果晶 亮,空气清悠舒畅。表姐却一眼看见了河畔的芦苇。表姐痴痴地望着芦苇,喃喃自语道:“ 我最喜欢芦苇。”她的声音很轻,但那话里饱含着的深浓情感,“咕咚” 落进我的心。 表姐是我姨妈的二女儿。她出生在湖南邵阳,自小和姐姐、母亲跟随祖父母一起生 活,十岁又随祖父母去武汉定居。她的祖父、父亲都是教育家。祖父李剑农,为拯救苦 难的中国,1906 年就加入中国同盟会,远赴异国求学,既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也是 著名史学家。父亲李琮池,是生物学家、昆虫病毒专家,美国康奈尔大学博士毕业后, 于 1939 年毅然回到战火纷飞的祖国,践行他教育救国的理念。亦男表姐和我大表姐, 都受祖父、父亲影响,投身教育事业,且颇有建树。表姐的一家是真正的教育世家。表姐后来做了省示范中学的校长,治校 口碑不错,正直开明、坚忍不拔。
表姐回武汉后,发来了她在奥森公园的照片。照片中,那芦苇的紫红花穗迎着光,表姐笑靥如花,明艳而优雅。
我问表姐,你为什么“ 最喜欢芦苇”?
表姐说:我喜欢芦苇始于少女时代。最早接触它时还是幼年。那时父亲不在身边, 母亲坐在窗前织毛衣时,常哼唱“ 望穿秋水,不见伊人影” ,曲调有些哀婉。当时不懂何 意,但日子久了我也会唱了。大学读《诗经》时才知道它出自那首《蒹葭》,一下子就 喜欢上了芦苇。我打小酷爱旅行,尤爱山林水泽。实地接触了太多的不同季节的芦苇, 发现它生命力极强。水边、沼泽、山坡、盐碱地、湖边……不择地域, 自生自长。苇秆 细细的,高高的,柔柔的,却很有韧性,即使临风也不易被折断吹倒,且摇曳生姿。我 喜欢它的形象,喜欢它的性格。联想到自己的一生,可以说是历尽苦难,但不曾被折断压垮,像极了芦苇;联想到为人处世,就该有芦苇那样坚韧坚强、 自尊自爱的性格……
表姐嘱咐我,再去奥森公园时拍几张芦苇照发给她。
我去了奥森公园。天气晴好,那芦苇,花穗已经绽开,枝叶变成明亮的黄,雪白的 花絮如白云落在清洋河两岸,连绵不已,云、树、水、芦苇,影姿重重叠叠,秋色纯净无尘。
受表姐的影响,我对芦苇也格外留意起来。每次走到清洋河边,就想折一枝芦苇渡 水到小岛去。“谁谓河广?一苇杭之。”在诗经《河广》中,浪漫的诗人站在一根芦苇上可以渡过浩荡宽广的黄河,我为什么不能凭一枝芦苇渡过小小的清洋河呢?
没过多久,北京突降大雪。隔天,我去看雪后的芦苇。
清洋河边,前两天还有着浓密的枯黄叶片的芦苇,大部分倒伏了,厚厚的积雪压在它们身上,乍一看,枝干折断,叶枯花败,凄迷凋零。但是,也有许多没有被压伏、带 着芦花的芦苇仍在风中飘摇,低下、倾斜,就是不倒下,不折断,风一停,它们又挺立 起来。红红的晚霞把芦苇染成橘褐色、暗红色、褐黄色、金黄色,有一种浩渺、魔幻、魅惑的斑斓光彩。它们舞蹈着,成为这个即将万物凋零的季节的绝美画面。
我拍了照片发给表姐,表姐激动不已。
“壮美!壮美!悲壮而不屈!看到没?风狂雨横,冰雪摧残,芦苇它就是不折腰,不倒伏,兀自昂然挺立!
表姐是个坚韧如芦苇的人。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表姐本该像芦苇花开一样的青春 却黯然失色。在祖父和母亲与世长辞后,最懂她的爱人又突然去世,成为永远的痛……
但她像芦苇一样,痛而不语,仍勇敢而美丽地前行。
我们每一个独自奋斗、艰难前行的人,谁不是表姐,谁不是芦苇呢?在芦苇般起伏 不定的生命旅途中,我们一次次被风吹雨打,一次次被雪压霜欺,承受着孤独寂寞、坎 坷凄苦,但是我们从不抛掷自己的信仰和尊严,一直激励自己不蹉跎、不堕落。我们挺起腰杆,向上向善向美。
这一夜,我仿佛梦见了芦苇,梦见了表姐,梦见我们和芦苇倾心欢谈,相挽而舞。
牵挂着芦苇,第二天下午,我去看它们。
真是奇迹呀,几乎所有的芦苇都直立起来了,而且看上去比任何时候都高大密实。 叶子全变成了金黄色,在晚霞的映射下,金光灿灿。多么奇妙的芦苇呀,越是深秋,越是壮阔!
我靠在一棵树上看芦苇,看了很久。云彩不想分散我的视线,凝住不动。
心境明净清澈。
眼前的芦苇,是具象植物,又仿佛一个柔软而庞大灵魂的象征。
我看见在春天,万物复荣, 自由生长,水面波光耀眼,湿地被芦苇和其他水草点缀 得一片绿油油;我看见整个奥森公园的水系,因为许许多多这样的芦苇伴生而欣欣向荣;我也看见祖国万千江河湖海、溪边池边的芦苇,茁壮繁茂,生生不息……
(有删改)
6.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清洋河边美景颇多,但表姐眼中只有清洋河畔的芦苇,可见她对芦苇的深情。
B.表姐对芦苇的喜欢始于《蒹葭》,后来她历经人世间的苦难,对芦苇就越发喜欢。
C.大雪过后,“我”去欣赏芦苇,红红的晚霞映照下的芦苇洗涤了“我” 的精神。
D.本文从表姐的个人境遇,写到国家发展,意在表明祖国像芦苇一样生机勃勃。
7.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咕咚’落进我的心” ,这句话将声音描绘成具体形象,表现了表姐这句话给“我”的心灵带来了巨大的震撼。
B.受表姐影响,雪后,“我”两次去看芦苇,发现芦苇两次情形完全不同,第一次全部呈凋零状,第二次全部呈直立貌。
C.文章多次描绘芦苇的外在形象特征,运用了比喻、拟人手法,描绘了它的花穗、枝叶、秸秆,重点渲染了它的颜色。
D.文章从秋天的芦苇联想到春天的芦苇,春天的芦苇将散发出勃勃生机,这是芦苇不屈服于逆境的精神的延续。
8.本文将对芦苇的描述和对表姐人生历程的叙述交织进行,请问这样布局有什么好处?
9.本文作者王子君曾说:“我的创作,充满了爱和美,也有一种充满力量的感觉。这样 的感觉传导给读者,可以产生光谱一样的精神价值。”请结合本文,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6.D
7.B
8.①从叙述上看,打破了惯常的叙述方式,使叙述富于变化,跌宕多姿,增加了艺术感染力。②从内容上看,交替叙述,便于读者理解芦苇的映衬和象征作用,突出了坚忍不拔的精神,深化了文章主题。
9.①芦苇的形象是美的。芦苇有着顽强的生命力,风狂雨横,冰雪摧残,它不折腰,不倒伏,兀自昂然挺立,具有悲壮之美。②表姐是个坚韧如芦苇的人,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表姐遭遇了种种不幸,但她仍像芦苇一样,坚韧勇敢而美丽地前行。③表姐和芦苇一样,能给每一个独自奋斗、艰难前行的人,带来力量,鼓舞我们从不抛弃自己的信仰和尊严,不蹉跎岁月、不堕落,使我们挺直腰杆向善向美,产生光谱一样的精神价值。
【知识点】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对文本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判断;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中国现当代小说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文言文阅读
材料一:
申屠蟠字子龙,陈留外黄人也,少有名节。蟠父母卒,哀毁思慕,不饮酒食肉十馀 年,遂隐居学治京氏《易》,严氏《春秋》,小戴《礼》,三业先通, 因博贯五经,兼明图纬,学无常师。
(节选自皇甫谧《高士传》)
材料二:
同郡缑氏女玉为父报仇,杀夫氏之党,吏执玉以告外黄令梁配,配欲论杀玉。蟠时 年十五,为诸生,进谏曰:“玉之节义,足以感无耻之孙,激忍辱之子。不遭明时,尚当表旌庐墓,况在清听,而不加哀矜! ”配善其言,乃为谳得减死论。乡人称美之。
家贫,佣为漆工。郭林宗见而奇之。同郡蔡邕深重蟠,及被州辟,乃辞让之曰:“申 屠蟠禀气玄妙,性敏心通,丧亲尽礼,几于毁灭。至行美义,人所鲜能。安贫乐潜,味道守真,不为燥湿轻重,不为穷达易节。方之于邕, 以齿则长, 以德则贤。 ”
后郡召为主簿,不行。遂隐居精学,博贯《五经》,兼明图纬。始与济阴王子居同 在太学,子居临殁,以身托蟠,蟠乃躬推辇车,送丧归乡里。遇司隶从事于河、巩之间, 从事义之,为封传护送,蟠不肯受,投传于地而去。事毕还学。太尉黄琼辟,不就。及琼卒,归葬江夏,四方名豪会帐下者六七千人,互相谈论,莫有及蟠者。
先是京师游士汝南范滂等非讦朝政,自公卿以下皆折节下之。太学生争慕其风,以 为文学将兴,处士复用。蟠独叹曰:“昔战国之世处士横议列国之王至为拥篲先驱,卒 有坑儒烧书之祸,今之谓矣。 ”乃绝迹于梁、砀之间, 因树为屋, 自同佣人。居二年, 滂等果罹党锢,或死或刑者数百人,蟠确然免于疑论。后蟠友人陈郡冯雍坐事系狱,豫 州牧黄琬欲杀之。或劝蟠救雍,蟠不肯行,曰:“黄子琰为吾故邪,未必合罪。如不用吾言,虽往何益! ”琬闻之,遂免雍罪。唯蟠处乱末,终全高志。
(节选自《后汉书·列传第三十》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昔战国 A 之 B 世 C 处 D 士 E 横 F 议 G 列 H 国 I 之 J 王 K 至 L 为 M 拥 N 篲 O 先 P 驱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常师,固定的老师,与韩愈《师说》中“圣人无常师” 的“常师”含义相同。
B.哀矜,哀怜;怜悯,“哀”与《赤壁赋》中“哀吾生之须臾” 的“哀”字含义不同。
C.辞让,推辞谦让,“辞”与《廉颇蔺相如列传》中“乃辞谢” 的“辞”字含义相同。
D.易节,改变节操,与《愚公移山》“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的“ 易节”含义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申屠蟠遵守孝道,牢记父母之恩。他年轻时就以良好的名声和高尚的气节闻名,父母去世之后,为了表示对父亲的怀念,十多年不吃酒肉。
B.申屠蟠敢于伸张正义,能够主持公道。在同乡妇女缑玉为了替父报仇而杀死仇人后年仅十五岁的他就能劝谏县令以缑玉的节义而免除了其死罪。
C.申屠蟠读书博贯五经,深得蔡邕看重。当申屠蟠被州府征召做官时,蔡邕曾赞扬他,说他安于贫困,乐于修身,赞扬申屠蟠的美德是别人难于做到的。
D.申屠蟠具有美好品行,信守友人托付。他的太学同学王子居在临死之际将后事托付给他,他亲自推着装载王子居灵柩的车,送丧回到王子居的家乡。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配善其言,乃为谳得减死论。乡人称美之。
②黄子琰为吾故邪,未必合罪。如不用吾言,虽往何益!
14.文中蔡邕称赞申屠蟠“至行美义,人所鲜能” ,请结合文中具体事例简要说明。
【答案】10.CGK
11.B
12.C
13.①梁配认为他的话说得好,于是审判定罪改变了对缑玉所判处的徒刑。乡里的人称赞申屠蟠做得好。
②黄子琰是我的老友啊,他未必会判冯雍的罪。如果他不采纳我的话,我即使去了又有什么好处!
14.“至行美义”就是好的行为与道义。“人所鲜能”就是别人很少能做到。例如申屠蟠看重别人托付,信守自己承诺,这是“至行美义”。他在太学接受王子居的托付后,亲自推着丧车将王子居的丧车送回王的家乡,这是“人所鲜能”。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文言语段综合训练;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
古代诗歌阅读
暑旱苦热
王令
清风无力屠得热,落日着翅飞上山。
人固已惧江海竭,天岂不惜河汉干① ?
昆仑之高有积雪,蓬莱之远常遗寒②。
不能手提天下往,何忍身去游其间。
【注】①河汉:银河。②昆仑、蓬莱:古代传说中的仙山。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用清风无力来衬托暑旱之甚,酷热难当,紧扣诗题中的“苦”字。
B.颔联把“人已惧”与“天不惜”形成对比,暗含对老天爷的怨恨之情。
C.颈联所写“ 昆仑雪”“蓬莱寒” ,体现了诗人身不能至的苦闷与无奈。
D.诗人最后尽情抒发了愿与天下人共苦难的豪情,显示了其博大的胸襟。
16.有人评价此诗“构思新奇,造语精辟,充满丰富的浪漫主义色彩”,对此你怎样理解?
【答案】15.C
16.①首联将清风、热、落日拟人化,清风无力屠热,落日着翅飞上山,生动地突出了天气酷热的特征。②颔联使用反问的方式,指斥上天任旱情肆虐,不顾人间黎民,形象地表达了对上天的怨恨、无奈的情绪。③后两联由实转虚,由人间苦热联想到“有积雪、常遗寒”的仙境,表达了愿与天下人共苦难的情怀。
【知识点】形象、意象、意境类题目;表达技巧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17.名句名篇默写
(1)在《登泰山记》中,    ,     写出了日观峰 以西诸山在晨曦的映照下红白错杂,都似弯腰俯首,显得矮小。这两句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
(2)《诗经 ·邶风 · 静女》中写从远郊归来赠送我初生的茅草,确实美好而且与众不同的句子是“    ,    ”。
(3)“杏花”是中国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如“居邻北郭古寺空,杏花两株能白红” ,
又如“   ,    ”等。
【答案】(1)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2)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3)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三、语言文字应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之所以每天早出门,是因为小子早餐要吃煎饼馃子,他喜欢的煎饼馃子摊是在学校 侧门外的那一家。学校边,校车、小汽车、电瓶车、单车, ____ ; 行人也一如既往的多, 上学的、散步的、上班的都有。这里离幸福市场近,不时也有运肉的、搬蔬菜的、拉水 果的加入到流动的人群,形成了一个喧哗的人群漩涡。我家小子吃东西,比我还固执, 他的 口味____, 早上喜欢吃煎饼馃子,从小学二三年级开始,一喜欢就是几年。中午和 晚上,如果有牛排和紫菜蛋花汤,他会觉得是天下至美之味。有一段时间,家里只有我们俩吃饭,连续几天都是牛排和紫莱蛋花汤,他竟然顿顿吃得津津有味。有时,我跟他讲《射雕英雄传》里的洪七公吃的那才是天下至美之味,洪七公是对吃有追求、有境界的人,我们应该向洪七公学习。他____ , 认为洪七公经常偷吃,算不上光明正大,而 且叫花鸡不新奇,还老吃蜈蚣,太恶心。我启发他,问:“《红楼梦)里写的菜和美味,算不算? ”他果断否定: “ 小说里写的,能当真? ”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20.文中画波浪线的两个句子都是问句,但问号作用不同,请结合语境简要分析。
【答案】18.川流不息;一成不变;不以为然
19.①使用比喻手法,将“人群”比作“漩涡”,形象地写出了行人众多且不断急速流动的特点;②用“喧哗”一词描述当时嘈杂的环境,准确生动,有画面感。
20.第一个句子是选择问句,意在启发对方做出“算是天下至美之味”的回答;第二个句子是反问句,加强了“不能当真”之意的否定语气。
【知识点】标点符号的使用;修辞手法的分析、运用;成语的使用;字词在语境中的含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竹子,通常指禾本科竹亚科的植物,与同为禾本科的水稻、小麦等常见的低矮草 本类作物是近亲。但这位亲戚在“身高 ”上独树一帜:亚热带地区广泛栽培的毛竹可高 达 20 米,中国云南的一种巨龙竹“身高 ”可超过 30 米,同热带雨林的巨树一同竞争水 分和阳光。竹子的生长之快,堪称自然界最神奇的“魔术 ”之一。一个刚从土里探出“小脑袋 ”的竹子嫩芽(竹笋),一夜之间就能长成 2 米高的“参天大竹 ”。
那么, ① ____ ?
首先是生长方式。通常,树木生长主要是靠树干顶端一些特殊细胞的不断分裂,一 点点地把树顶加高;而竹子中,这种生长分裂的细胞不仅分布在枝干的顶端,②____ 。 如果说竹子是一辆驶向云霄的动力飞车,那么它的每个车厢(竹节)都有发动机,这就
比只有一个“车头 ”带动生长的树的速度快多了。
其次,为了满足竹节里这些细胞高速分裂时的营养需求,竹节间还配备了“粮仓 ”。 竹节间不仅装载了各种植物激素,还储备了很多糖和分解这些糖所需的催化剂。不仅如 此,最新的基因组学研究显示:演化过程中,竹子体内 ③____ , 这些新基因会合成 更多的蛋白质帮助竹子生长。因此,这些充盈的“粮仓 ”让竹子毫无后顾之忧只管向上生长。
21.下列选项中的引号,和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中引号的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有几个“慈祥 ”的老板到小菜场去收集一些莴苣的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包身工》)
B.我深深理解了古人一首情诗里的句子:“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一个消
逝了的山村》)
C.晚 6 时 15 分,象征英国管治结束的告别仪式在距离驻港英军总部不远的添马舰东面 举行。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邮轮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了这个“ 日落仪式 ”的背景。(《别了,“不列颠尼亚 ”》)
D.检验真理的标准是什么?这是早被无产阶级的革命导师解决了的问题。但是这些年来,由于“ 四人帮 ”的破坏和他们控制下的舆论工具大量的歪曲宣传,把这个问题搞得混乱不堪。(《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2 个字。
【答案】21.C
22.竹子为什么能长这么快;还分布在每个竹节里;会产生更多的新基因
【知识点】标点符号的使用;语句补写
四、写作(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荀子·劝学》
“ 中华民族奋斗的基点是自力更生,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是自主创新。”“年 轻一代要继承和发扬自力更生的精神,像我们的父辈一样把青春热血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
—— 习近平
上述两段材料能给追求美好人生的当代青年以启示。请你结合材料的含意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 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少于 800 字。
【答案】略
【知识点】材料作文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