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3第20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共2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必修3第20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共21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4-12-21 09:19: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1张PPT。 第14课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一、“双百”方针的提出1.“双百”方针提出的必要性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为了建设社会主义,除了必须依靠工人阶级和广大农民的积极劳动外,还必须依靠知识分子的积极劳动。我国知识分子的面貌在过去六年来发生了根本变化,绝大部分已经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1956年周恩来《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
材料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是促进艺术方针和科学进步的方针,是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方针。
——1957年毛泽东作《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报告 根据以上材料,概括“双百”方针提出的必要性。1.“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我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开始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需要调动广大知识分子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2.在意识形态领域中,某些争论混淆了不同性质的矛盾,也不利于经济和文化发展。 2.“双百”方针的内涵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 “双百”方针的特点:基本性、长期性、包容性
“双百”方针的前提:不违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请思考: “双百”方针中的“百家争鸣”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从争论内容上讲有何主要不同?“双百”方针中所说的“自由”,同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所主张的“自由”有何不同?现在春天来了嘛,一百种花都让它开放,不要只让几种花开放,还有几种花不让它开放。这就叫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说春秋战国时期,两千年前那个时候,有许多学派,诸子百家自由争论,现在我们也需要这个。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宪法范围之内,各种学术思想,正确的、错误的,让他们去说,不去干涉他们。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1956年5月2日) “双百”方针中的“百家争鸣”是指科学研究的自由争论和发展,而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指政治主张的不同。
“双百”方针的核心是“放”,放手让各种文艺观念自由讨论和争鸣,文学艺术创作的题材应该丰富多样,作家艺术家有选择和处理题材的充分自由。也就是说,就是要在文化领域体现民主、自由。但这里所说的“自由”,同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所主张的“自由”有本质不同,即必须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前提,这是必须要坚持的基本原则。有一位卫生部的老同志,知道了苏联的巴甫洛夫学说之后,要改造中国的医学,说:“中医是封建医,西医(以细胞病理学者微尔啸的学说为主导)是资本主义医,巴甫洛夫是社会主义医。” 请思考:上述材料中的观点是否符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为什么? 不符合。盲目崇拜苏联造成的学术研究中存在的教条主义倾向容易禁锢创新思维,不利于学术文化争鸣,不利于科学进步。 3.中国文学艺术的春天情境创设20世纪50年代……当他读到老舍先生的《茶馆》第一幕的时候,就兴奋得像个小孩儿,不但拍案叫绝,而且大声疾呼:“这是经典!经典!”他还说:“我的心怦怦然,几乎要跳出来。我处在一种狂喜之中,这正是我一旦读到了好作品的心情。这第一幕是古今中外剧作中罕见的第一幕。”
——摘自梁秉垄、东冉《老师曹禺的后半生》请思考:当时为什么会出现被曹禺称之为“经典”的剧作《茶馆》? 20世纪50年代,“双百”方针的提出极大地调动了广大知识分子创作的积极性。老舍《茶馆》剧照二、“以阶级斗争为纲”
对“双百”方针的破坏1.一批被点名批判的电影1964年3月1日,第三届“百花奖”开始征集选票。原拟定于6月下旬发奖。但这时文艺界的整风、思想大批判如火如荼。有的获奖者正在作检查、接受批判;有的作品被诬陷。……影协不得不于1964年底,呈请撤消了这次评奖。至此,第三届“百花奖”,黯然隐入了历史深处,停办了17年之久。
——摘自李多钰《中国电影百年》请思考:为什么“第三届百花奖”会于1964年底黯然撤消? 由于“双百”方针受到极“左”思潮的破坏,一些学术问题被当做政治问题进行批判。从1964年8月开始,全国各大报刊对一大批文艺作品如电影《北国江南》《早春二月》《林家铺子》《怒潮》《红日》等进行批判。许多作家、艺术家被打倒。 被批判
的电影2.一出成为“文化大革命”导火线的历史剧1959年4月,毛泽东针对干部中不敢讲真话的问题,提倡学习海瑞“刚正不阿,直言敢谏”的精神。但是,1965年11月,著名明史专家吴晗的《海瑞罢官》剧本被捕风捉影地同“单干风”“翻案风”联系在一起受到了批判,也成为发动“文化大革命”的导火线。 3.八个一枝独秀的“样板戏”你能认出是哪八个“样板戏”吗? 《智取威虎山》 《海港》 《红灯记》 《沙家浜》 《奇袭白虎团》 《白毛女》 《红色娘子军》 《沙家浜》各抒己见 材料一:由于最大限度地忽略了人民群体的欣赏需要和艺术趣味,样板戏普遍存在着以政治说教强加给剧中人物同时也强加给观众的表现套路。这些彻底政治化了的样板戏其实在艺术上从来并无精心构建的痕迹,它们从根本上说就不是正常的艺术作品,更不用说是有生命力的艺术品。
——摘自朱寿桐《样板戏的艺术缺失》 材料二:样板戏是对传统艺术的革新,它的唱词唱腔极富艺术感染力,取得了一定的艺术成就。样板戏之所以被广为传唱,首先是它来自于民间,它本质上的东西是属于人民的。
——摘自邵宇彤《对样板戏艺术价值的重新审视》请思考:材料一、二从艺术价值的角度对样板戏的评价有何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不同的评价? 材料一认为样板戏是政治化的剧种,没有艺术价值;材料二认为样板戏是对传统艺术的革新,是属于人民的,具有艺术价值。
这种评价只能是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后,通过拨乱反正,“双百”方针重新得以贯彻执行,文艺批评步入正常的轨道。 三、欣欣向荣的新时期文艺随着1976年10月“文化大革命”的结束,长期遭受压抑的知识分子的精英意识和“五四”新文学传统开始逐渐复苏。在此后一年半时间里,当文艺界尚未普遍地自觉摆脱“文化大革命”话语时,最早隐隐展露出这种复苏迹象的,是“三只报春的燕子”:白桦的剧本《曙光》……首先揭开了几十年来压在人们心底的对极“左”路线的仇恨;刘心武的短篇小说《班主任》以中学生的愚昧无知为警钟,写出了“文化大革命”十年盛行的反知识、反文化的政治风尚造成的现实危害;徐迟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则直接为知识分子在“文化大革命”中的遭遇鸣不平,正面表达出对文化知识的尊重和对知识分子的赞美。这“三只报春的燕子”正预示着中国当代文学新的精神走向。
——摘自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请思考:为什么会飞来“三只报春的燕子”?其中《班主任》和《哥德巴赫猜想》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有着怎样的地位? 左边两枚邮票是为纪念1979年10月30日召开的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而发行的,第一枚为“文艺的春天”,第二枚为百花簇拥的篆体字“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情境创设 爷爷讲,在那段日子里,在电影院只能看到《红灯记》、《沙家浜》、《红色娘子军》等样板戏,哪像你们现在看美国大片,看韩剧等,丰富多彩。请思考:“那段日子”为什么只会出现那样单一的文化生活?现在能看“美国大片”“韩剧”,说明了什么? “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以阶级斗争为纲”极“左”思潮对“双百”方针的破坏,大批优秀艺术作品被打成“毒草”,“样板戏”一枝独秀。现在能看美国大片、韩剧,说明在“双百”方针指引下,文学艺术呈现出多元发展、五彩缤纷、百花齐放的新局面,人们的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要始终坚持“双百”方针,尊重客观规律,尊重知识,尊重知识分子,重视人才,保护人才,建立自由、平等、宽松的政治环境;要处理好文艺、学术与政治的关系、与人民生活的关系,要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必须从实际出发;等等。讨论:在贯彻执行“双百”方针过程中,我们从中能得到什么经验教训?1978年后“双百”方针1956年“文化大革命”时期课堂小结国家邮电部于1987年9月5日为中国首届艺术节发行的纪念邮票《中国艺术节》(左图)。邮票以北宋著名书画家米芾的行书“艺”字为主图。龙飞凤舞的一个繁体“艺”字,极尽中国书法线条灵活之美,令人赏心悦目,也展现了中国艺术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