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清导航】2015春八年级语文下册(人教)教学课件:第25课+诗词五首(12份)

文档属性

名称 【四清导航】2015春八年级语文下册(人教)教学课件:第25课+诗词五首(12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1.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12-22 19:40:31

文档简介

课件61张PPT。第一课时25.诗词曲五首 浅层阅读——整体感知1、作者链接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中期诗人、哲学家。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被贬为郎州司马、连州刺史,晚年任太子宾客。其代表作有《乌衣巷》《秋词》《竹枝》(六)《浪淘沙》(一)《浪淘沙》(八)《杨柳枝》(一)《西塞山怀古》《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等。其诗集有《刘宾客集》。 杜牧(803-约852),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文天祥(1236-1283),汉族,吉州吉水(今江西吉安县)人,南宋民族英雄。2、背景链接(1)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罢和州刺史任返洛阳,同时白居易从苏州归洛,两位诗人在扬州相逢。白居易在筵席上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一诗相赠。
刘禹锡便写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来酬答他。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2)赤壁是东汉末年周瑜大败曹操的地方,在今湖北赤壁市长江南岸。但杜牧所咏之赤壁并非此地,而是湖北黄冈的赤鼻矶,所以说杜牧此诗虽为咏史诗,其实也是借题发挥。 (3)公元1275年,元军进逼南宋,文天祥在江西赣州组织义军,开赴临安(今浙江杭州)帮助朝廷抗敌。第二年担任右丞相,奉命去元营谈判时被扣留。后来脱险,冒着九死一生到达福州,继续抗元。最后兵败被俘,被送往燕京(今北京市),因禁了三年。元朝统治者千方百计利诱威胁,要他投降,但他坚贞不屈,从容就义。 3、文体常识唐诗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其体裁之完整,技巧之纯熟,风格之遒劲,境界之高远,都达到了完美与辉煌,堪称中国传统诗歌之集大成者。3、文体常识宋词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种独立的重要的文学形式。它原是配合隋唐“新声”(燕乐)而创作的歌词,直到晚唐五代才逐渐脱离按曲拍填词的束缚,成为一种长短句的诗体,以格律诗的形式流传至今。3、文体常识元曲起源于金、元之际民间流行的“俗谣俚曲”因而带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乡土风味。4、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柯( ) 畔( )
暂( ) 折( )
戟( ) 戈( )
寥( ) 絮( )
惶 ( )kēpànzànjǐzhégēliáoxùhuáng深层阅读(一)学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整体感知
(1)读准节奏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2)读通诗意我在巴山楚水这个凄凉的地方,度过了二十三年沦落的时光。
怀念旧友我徒然吟诵起《思旧赋》,回到家乡才感到人事皆非。
沉船的旁边正有千万艘帆船驶过,病树的前头已是万木争春。
今天听了你为我吟诵的诗章,我暂且借这一杯美酒振奋精神。2、文本探究(1)首联交代了什么?“凄凉地”和“弃置身”表露出诗人怎样的心情?交代:贬地之荒僻,贬时之漫长。
心情:痛苦而又孤寂。(2)颔联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描写了怎样的现状?试体会作者此时此刻的心情。特点:用典。
现状:写回乡所见,人事俱非,今昔对比,恍如隔世。
心情:面对此景诗人百感交集,不胜感慨。(3)颈联写的是什么意思?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境界?原意是表达对现实的愤懑:“沉舟”与“病树”自比遭贬;“千帆过”与“万木春”则比喻被贬后,新贵们仕途得意。这两句诗在客观上饱含着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充满了哲理,或可理解为诗人心胸豁达。后人用此诗句,并不和刘诗原意契合,而指新生事物无比美好,社会总是向前发展。(4)结合诗题,说说尾联的用意。回应题目,点明酬谢之意,答谢友人并与之共勉,表现诗人虽遇挫折而意志不衰,积极乐观的思想境界。(5)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既表现了作者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的思想感情,也表现了诗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二)学习《赤壁》1、整体感知
(1)读准节奏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2)读通诗意沉埋在沙中折断的战戟还没有腐蚀,自己拿起来磨洗认出是前朝的兵器。
如果不是东风给周郎方便,铜雀台中深锁的就会是二乔。2、文本探究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诱发岁月流逝物是人非的感慨。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过踪迹的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的时光销蚀掉,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但又常因偶然机会被人记起。正由于发现了这把铁戟,使诗人无法平静,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从而为下文作铺垫。(1)《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2)历史上一般怎样评价赤壁之战?诗人是怎样评价赤壁之战的?周瑜火烧赤壁,是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多赞美之词。诗人不以成败论英雄。认为赤壁之战的胜利上,不过是借助东风而已,有很大的偶然性,否则就会有相反的结果。(3)体会“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两句议论的妙处。诗人并未从正面去评论战胜的原因,而是提出一个与事实相反的假设,不刮东风,不用火攻,周瑜就有可能战败。对于这个结局诗人没有直说,而是以两个美女象征国家命运,以小见大,别出心裁。这两句也曲折地反映了诗人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也会大有作为。(4)全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同时,诗人借古讽今,告诫当朝统治者要把握时局,不要因轻敌而亡国。(三)学习《过零丁洋》1、整体感知
(1)读准节奏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舟心/照汗青。(2)读通诗意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辛苦,如今战火消歇已熬过了四年。
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个人身世遭遇好似骤雨里的浮萍。
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
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汗青。2、文本探究(1)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哪几件大事?
一是在他21岁时,因科举走入仕途;
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的关头,起兵勤王抗元。(2)颔联上下两联有何联系?都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国家山河分裂,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暗示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3)颈联中的“惶恐”“零丁”有双层含义,请谈谈有哪双层含义?一是指两个地名,
另一层意思是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4)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明诗人舍生取义,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语文积累——爱国诗词积累千年史册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
(宋·陆游《金错刀行》)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宋·李清照《夏日绝句》)
一寸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
(明·于谦《立春日感怀》)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清·谭嗣同《狱中题壁》)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魏·曹植《白马篇》)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典故:闻笛赋 烂柯人
名句:沉舟 病树——
哲理:旧事物必将被新事物代替
思想:坚定 乐观赤壁咏故:折戟——前朝
感叹:生不逢时过零丁洋 (述怀诗)首联——回顾一生 深挚沉痛
颔联——追忆过去 国破家亡
颈联——映照千古 悲愤忧惧
尾联——以死明志 激情慷慨丹心垂史 感叹眼前第二课时浅层阅读——整体感知1、作者链接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张养浩(1270-1329),汉族,字希孟,山东济南人,号云庄。元代著名散曲家。诗、文兼擅,而以散曲著称。2、背景链接《水调歌头》作于丙辰年,即宋神宗熙宁九年,苏轼因乌台诗案备受折磨,被贬黄州。写此词时,作者41岁,除政治不得意外,苏轼兄弟情谊深厚,他与苏辙在颍州分别后已有六年不见了,但无缘相会。时值中秋,苏轼赋词怀之。 《潼关怀古》是作者于元文宗天历二年在就任陕西行台中丞的途中所作。潼关位于东西两京(洛阳、长安)之间,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常常触动经行者的怀古之情。这首曲借凭吊潼关古迹,表现了一个历史的主题: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人民依旧过着痛苦的生活。深层阅读(一)学习《水调歌头》
1、整体感知
(1)读准节奏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2)读通诗意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怀念(弟弟)子由。
明月从何时才有?手持酒杯来询问青天。不知道天上宫殿,今天晚上是哪年。我想要乘御清风归返,又恐怕月宫里美玉做成的楼宇让人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冷落、风寒。起舞翩翩玩赏着月下清影,归返月宫怎比得上在人间。(2)读通诗意明月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却为何总在亲人离别时候才圆?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以来难以周全。但愿离人能平安健康,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月色的明媚皎然。2、文本探究(1)词的上下两阕各主要写什么?两者的联系何在?
上阕望月(写景)
下阕怀人(抒情);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2)“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有何深意?我想驾着风到天上去,又怕那美玉建成的宫殿,高高在上,让人经受不住那份清寒。这句话反映了词人对天上生活的向往,政治上的失意让他产生了乘风归去的奇想,但他又顾虑“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反映了作者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也是针对政治遭遇而言,想回到朝廷中去,但是又怕党争激烈,难以容身。(3)词中蕴含生活哲理的诗句是什么?说说你对它的理解。人世间总有悲伤、欢乐、离别、相逢的变迁,月亮也有阴、晴、圆、缺的变化,这些事自古以来就难以周全。这句话写出了人月无常,自古皆然的道理,人的悲欢离合与月的阴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的常理,是人生无法克服的遗憾,词人受到月的启发,惆怅的心情得到慰藉,表现了词人旷达的胸怀。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4)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什么感情?表达了诗人的旷达胸襟和对亲人的怀念。(5)名句赏析:只希望人人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赏这美好的月光。词人希望自己和弟弟以及分离的人们从共赏明月中互相慰藉,互相祝福,希望大家岁岁平安,推己及人,表现了词人博大的思想境界和乐观的情怀。(二)学习《潼关怀古》1、整体感知
(1)读准节奏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2)读通诗意像是群峰众峦在这里会合,像是大浪巨涛在这里发怒,(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潼关地势坚固。遥望古都长安,思绪起起伏伏。途经秦汉旧地,引出伤感无数,万间宫殿早已化作了尘土。一朝兴盛,百姓受苦;一朝灭亡,百姓还受苦。2、文本探究(1)分析结构特点,给这首曲划分层次,概括各层大意。
第一层(前三句),写潼关的雄伟气势。
第二层(中间四句),写作者途径潼关时的所见所感。
第三层(后两句),总写作者的感慨。(2)“如聚”“如怒”描写了怎样的形象?山本是静止的,“如聚”化静为动,一个“聚”字表现了峰峦的众多和动感。黄河水是无生命的,而“如怒”则赋予了河水以人的情感和意志,一个“怒”字,写出了波涛的汹涌澎湃。(3)“望西都,意踌躇”写出了怎样的感情?作者遥望古都长安,思绪万千,曾经的辉煌,如今却是一片荒凉,顿生悲凉伤感之情。(4)如何理解“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句话?兴则大兴土木,亡则兵祸连结,不论“兴”“亡”受苦的都是老百姓。带给百姓的都是灾祸和苦难。在这里,作者对广大人民的痛苦境地寄予同情,对封建统治者热衷于争权夺利而不顾广大人民的死活也有所谴责。(5)这首曲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忧虑国计民生的思想感情。
语文积累——富含人生哲理的诗词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潼关怀古(咏史诗)凭吊潼关古迹—峰峦、波涛、宫阙成土
抒发深沉感慨—兴、亡,百姓苦上阕由月感发—求美好生活把酒问天 不知何年
欲归又恐 起舞弄影下阕月照无眠 不应有恨
人有离合 千里婵娟水调歌头感月怅别—表思念情怀情景交融
情趣盎然课件54张PPT。诗 词 曲 五 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唐诗
《赤壁》 ——唐诗
《过零丁洋》 ——宋诗
《水调歌头》 ——宋词
《山坡羊 潼关怀古》 ——元曲

唐诗、宋词、元曲是中国文学史上三座绮丽的高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学习目标】
1.学习并了解诗歌的意境。
2.学习并了解诗、词、曲等诗歌的体裁特点。
3.熟读并背诵课文。
【学习重点】
理解诗歌的内容,熟读并背诵课文。【学法指津】
学习古代诗歌讲究“知人论世”的特点,如果对作者的经历和遭遇有所了解,会有助于更多、更深、更全面地理解诗歌的内涵。因而要有意识地培养查询资料、利用资料的学习习惯;要学习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学习古代诗歌讲究反复诵读,细心品味。要在疏通词句,初步把握字面意思,初步理解作品所描写的内容——景、事、物,初步感知作者所表现的情感的基础上,通过反复诵读,发挥想象,展开联想,以加深理解,丰富感悟,领略作品的语言美、意境美。
酬 乐 天 扬 州 初 逢 席 上 见 赠作者:刘禹(yǔ)锡(772─842)
字梦得,唐朝大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通俗清新,精炼含蓄,善用比兴手法,多有弦外之音。他以《竹枝词》、《杨柳枝词》和《浪淘沙》为名的三组组诗,富有民歌特色,是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他的《乌衣巷》、《石头城》是传世的精品,对后世的诗人和词人很有影响。酬 乐 天 扬 州 初 逢 席 上 见 赠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yínkēpànzànzhǎng听录音酬 乐 天 扬 州 初 逢 席 上 见 赠2、借助注释,理解诗意。参 考:
巴山楚水凄凉地,
巴郡的山楚地的水好凄凉的地方
二十三年弃置身。
我被扔到那里二十三年确实久长。
怀旧空吟闻笛赋,
怀念老朋友时徒然把“思旧赋”吟唱,到乡翻似烂柯人。回家来反而像烂了斧柄的人一样。
沉舟侧畔千帆过,
千只帆船已驶过沉没船只的近旁,
病树前头万木春。
万株树木展春容就在病树的前方。
今日听君歌一曲,
今日初逢听你唱赠诗歌在筵席上,
暂凭杯酒长精神。
暂凭杯中酒引出振奋精神的力量。
酬 乐 天 扬 州 初 逢 席 上 见 赠3、说一说诗中所蕴涵的思想情感。
方法提示:
联系该诗的写作背景
写作背景:
刘禹锡谪迁二十三年(实则二十二年)后,应诏回京。途经扬州,与同样被贬的白居易相遇。同是天涯沦落人,惺惺相惜。白居易在席上吟诗,对刘禹锡的遭遇表示同情,刘禹锡因写此诗回赠。参考答案:
既表现了作者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
4、说一说你对名句的理解。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两句,历来为人所称道。
这两句的本意是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是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但其中包含的事物新陈代谢的哲理,使诗句具有了普遍意义。后人用此诗句,并不和刘诗原意契合,而指新生事物无比美好,社会总是向前发展等。赤 壁作者:杜牧(803—约852),字牧之,晚唐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属县)人。他喜欢兵法,注释过《孙子》,他的诗文亦受兵法影响,意气纵横,抑扬跌宕。其诗与李商隐齐名,人称“小李杜”。艺术上最有特色的是写景抒情的七绝。有《樊川文集》。赤 壁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听录音翻译诗文
折戟沉沙铁未销,
断戟沉没泥沙中,六百年来竟未销熔;
自将磨洗认前朝。
自己拿来磨洗,认出是赤壁之战所用。
东风不与周郎便,
假使当年东风不给周瑜的火攻计方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大乔小乔就要被曹操锁闭在铜雀台中。
赤 壁《赤壁》诗所咏赤壁,并非赤壁之战发生地, 你认为诗人想要借此表达什么? 咏史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个重要类型。许多咏史诗,不仅是对历史沧桑的歌咏,更包孕了作者的认识和感情,即所谓名为咏史,实为咏怀。在这首诗中,赤壁之战已不是作者关注的重点,历史兴亡之感才是本诗所要表达的情感,只是表现得形象含蓄而已。过 零 丁 洋文天祥过 零 丁 洋 文天祥(1236——1282) 字宋瑞,又字履善,号文山、浮休道人,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理宗宝佑四年(1256)举进士第一。恭帝德佑元年(1275),元兵长驱东下,文于家乡起兵抗元。次年,临安被围,任右丞相兼枢密使,奉命往敌营议和,因坚决抗争被拘,后得以脱逃,转战于赣、闽、岭等地,兵败被俘,坚贞不屈,就义于大都(今北京)。过 零 丁 洋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听录音gēliáo理解诗文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靠自己的刻苦努力,精通了一种经书,终于取得功名,开始了动荡艰辛的政治生涯;从率领义军抗击元兵以来,经过了整整四年的困苦岁月。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祖国的大好河山在敌人的侵略下支离破碎,就像狂风吹卷着柳絮零落飘散;自己的身世遭遇也动荡不安,就像暴雨打击下的浮萍颠簸浮沉。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想到前兵败江西,从惶恐滩头撤离的情景,那险恶的激流、严峻的形势,至今还让人惶恐心惊;想到去年五岭坡全军覆没,身陷敌手,如今在浩瀚的零丁洋中,只能悲叹自己的孤苦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自古人生在世,谁没有一死呢?为国捐躯,死得其所,留下这颗赤诚之心光照青史吧! 过 零 丁 洋3、说一说诗中所蕴涵的思想情感。
方法提示:联系该诗的写作背景
文天祥,状元出身,官至丞相。在国家危急存亡之机,奉朝廷之命至元营议和,被扣,冒险脱逃。后继续抗敌,然兵败被俘,在狱中,虽经敌人百般折磨诱降,终以不屈被害。这首诗写与被俘次年过伶仃洋时,元军统帅张弘范逼他招降宋军抗战将领张世杰等人,文天祥遂写此诗以明志节。参考答案:
通过追忆自己抗元的艰辛经历,表现诗人忧国之痛和愿意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
4、说一说你对名句的理解。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两句诗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这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民族气节。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水调歌头 苏 轼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写作背景:
这首词诗苏轼任密州太守时所作。当时他在政治上处境失意,又与胞弟七年未能团聚,心情可以想象。
词中由抑郁忧伤到超然豁达的情绪转变,表明了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这首词是咏仲秋词中最著名的一首,脍炙人口。前人有论:“仲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1.理解这首词的内容。
2.这首词的上阕、下阕各写了什么内容?是怎样写的?听录音【参考译文】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明月何时出现的呢?端起酒杯仰问上苍。(又)不知天上的宫殿楼台,今夜是什么年月。我(有心)想驾风前去,又怕琼楼玉宇的极高处,(我)耐不住那里的清寒。(况且在那里)起舞只能玩赏自己的孤影,哪如在人世间(痛快)呢!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月亮转过朱阁,低照着美丽的窗户,照着不眠的诗人。不应有什么怨恨,(但它)为什么总是赶在(我)离别亲人的时候露着圆脸呢?(退而思之)人世本有悲欢离合,月亮总有阴晴圆缺,此事自古难以圆满。只求亲人平安,千万里之外共赏此美月吧。上阕——望月问天(抒发人生感慨)下阕——对月怀人(抒写离合之情)}借景抒情
情景交融明月—天上宫阙—玉宇琼楼 月圆—人圆想象联想景物{明月、酒、青天、“我”、风、清影、朱阁、绮户宫阙、琼楼玉宇实写虚写参考答案2.诗人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上阕 望月—问天—思归—恐寒—留人间下阕 月照—无眠—恨月—悟理—愿人久 水调歌头3.想一想,这首词的情感内涵
方法提示:联系词的写作背景及作者的人生经历。情感内涵:
1.对朝廷既留恋又恐惧的矛盾心情,在逆境中的自我慰藉。
2.对亲人的思念,对天下人的良好祝愿。
3.对人生的乐观旷达的态度。
【作者小传】张养浩山坡羊 潼关怀古 其散曲多描写弃官后田园隐逸生活,对官场黑暗流露不满。又能诗,有《云庄休居自适小乐府》、《云庄类稿》。他的作品题材广泛,风格清逸而豪放。
峰峦如聚, (听录音)
波涛如怒,
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山坡羊 潼关怀古luánchóuchú 当时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灾情十分严峻。经历过宦海浮沉的张养浩本已厌倦官场生活,弃官归养;但得知关中百姓外境危困,毅然受命,出任陕西行台中丞,赈济灾民,因此途经潼关。后因积劳成疾,客死任所。写作背景山坡羊
潼关怀古 【参考译文】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
华山的山峰从西面聚集到潼关来,黄河的波涛汹涌澎湃,潼关古道连接着关内华山和关外黄河。西望长安,心神不定,感慨万端。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令人伤心的是经过秦汉宫殿的遗址,昔日秦皇汉武的万间宫阙都已荡然无存,所剩的只有眼前的一片萧条。国家兴起,受苦受难的是黎民百姓;国家灭亡,受苦受难的还是黎民百姓合作探究:
1.怎样理解“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参考答案:
这是国家由盛到衰的真实写照。2.为什么说“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参考答案:
一代王朝兴起,必卷土重来,建筑宫殿,劳民伤财的是百姓——苦;一代王朝灭亡,首当其冲的还是百姓——苦。 这首曲即充分表现了作者忧虑国计民生的思想感情。
知识链接? 曲是由词进一步发展而成的。发展到元代,就形成了与唐诗、宋词并称的元曲(又称北曲)。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是清唱曲,包括小令与套数;杂剧是可以演出的戏曲。
??? 小令一般常以一支曲子为独立单位,只有几句到十几句,必须按曲牌规定的字数、平仄、韵脚填写。 ??? 套数又称套曲或散套,是成套的曲子,由两支或两支以上的曲子组成,其组成有一定的规则。 ??? 杂剧是戏曲,有唱词、科介、宾白。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全剧由科介、宾白、唱词互相配合推动情节发展,刻画人物性格。角色有旦、末、净、丑。
全剧曲子由主角一人唱到底。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被称为元曲四大家。 ????补充材料
下面就宋词欣赏的策略简单讲几点: 第一方面必须重视诵读,有感情的全身心投入的诵读,词是语言的艺术,它讲究音韵的和谐,追求美的旋律,因为美,所以我们学习欣赏。
反复的诵读,能够对词由浅入深的进行体味和理解,进而形成语言的感觉。在诵读的基础上进行背诵。语文素养的形成需要相当长的积累,由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其中没有捷径,不重视背诵学好宋词永远只能是水中月,镜中花。而且许多的东西的理解是跟随一个人的成长的,经历了人生,方能更深的理解,体味其中真谛,形成情感的共鸣。 第二方面要有开放的胸襟,有句名言“凡是开始就去考察可疑之点的人,是绝不能够进入智慧的庙堂的,必须首先有着接受、欣赏的过程,而且是全心的接受,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便是其中的道理。有了开放的胸襟,保证了欣赏的前提和基础,有利于形成自己的欣赏力,鉴别力。没有欣赏喜欢便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宋词的学习。 第三方面重视基本的欣赏技巧的养成,这些是一个反复学习的过程,同时也是欣赏的有效途径。理解一些概念和文学常识,譬如作家、作品、生活历史,以及压韵、意象、意境等等,这样便能够使欣赏多了许多有力的工具感受宋词更开阔的世界。 课外畅游
推荐阅读:《古诗一束》
阅读指导:这里选录的六首古诗,从不同的角度谈读书勤学的问题。
杜甫在孩子的生日时,不是给他吃、穿、玩的礼物,而是郑重写诗,告诉他“诗是吾家事”,要趁青春年少,及早努力,不辜负父辈的期望。
孟郊则劝勉青少年勤奋学习,不依赖他人,不虚度青春
杜牧邀友人到山中发愤苦读。临川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要实现美好理想,首先要勤奋学习,充实自己。杜荀鹤为晚辈在战乱之中,还能静心学习而高兴,热情鼓励他们“莫向光阴惰寸功”。
王安石希望外孙自幼培养爱书、学习的兴趣,长大成为一位饱学之士。
但是古人并不主张死读书,成为一个书呆子,而是要求不仅要努力学习书本知识,还要付诸实践,
所以陆游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联系你和他人读书的情况,谈谈你读这组古诗后的体会。
课件10张PPT。制作:傅纪元刘禹锡(772-842),字梦得 ,汉
族,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人,唐朝
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
后裔。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
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
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
,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
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
州司马(今湖南常德)。刘禹锡卓有
文学才能,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作
品,受到同时代大诗人白居易等人的
推崇,作品有《刘宾客文集》刘禹锡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变革,失败后被贬到
外地做官二十多年。公元826年(唐敬宗宝历二年)
初,刘禹锡由和州(今安徽和县)返回洛阳,途经扬
州时,遇到白居易。在筵席上白居易写了一首诗《
醉赠刘二十八使君》赠他,他就写了这首诗作为答
谢。写作背景【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白居易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唐)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
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
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
暂凭杯酒长精神。 在巴山楚水这些凄凉的地方,我度过了二十三年沦落的光阴。巴山楚水凄凉地, 二十三年弃置身。巴山楚水:指四川和两湖一带。刘禹锡先后被贬到朗州、连州
、夔州、和州等地,夔州古属巴国,其它地方大都属楚国。
二十三年:从公元805年(唐顺宗永贞元年)“永贞革新”失败后
刘禹锡被贬官为连州刺史到写此诗时,前后共二十二年,因第
二年才能回到京城,所以说23年。意思是他被贬谪到巴山楚水这些荒凉的地区,二十三年就如同
弃置在道旁一样。刘禹锡想改革时弊,遭到打击,被贬到朗州
、连州、夔州等地。夔州属于古代巴国。朗州、连州等属于古
代楚国。这些地区古代都很荒凉,所以用“巴山楚水凄凉地”来
概括。“凄凉地”,指寂寞冷落的地区。这两句写出了作者长期
被贬的愤慨心情。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怀念故友徒然吟诵闻笛小赋,久谪归来感到已非旧时光景。 闻笛赋:指西晋向秀的《思旧赋》。序文中说:自己经过嵇康旧居,因写此赋追念他。刘
禹锡借用这个典故怀念已死去的王叔文、柳宗元等人。
翻似:倒好像。翻,副词,反而的意思。
烂柯人:传说晋人王质进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看到局终,童子问王质为何不去,
王质才惊悟过来,见斧柄已经腐烂。回到家乡,已历百年,无人相识(见《述异记》)。
刘禹锡借这个故事表达世事沧桑,人事全非,暮年返乡恍如隔世的心情。 贬谪到异地,空有怀念老朋友的心情也无由见面,一再吟诵《思旧赋》也没有用,所以说
“空吟”。“闻笛赋”,指向秀的《思旧赋》。西晋时,向秀和嵇康是好朋友,嵇康因不满当时
掌握政权的司马氏集团而被杀。向秀很悲痛,一次他从嵇康的旧居路过,听到有人在吹笛
子,笛声使他想起被杀害的好友,就以悲愤的心情写了一篇《思旧赋》来悼念嵇康,从侧
面显示出对时政的不满。刘禹锡借这个典故寄托了他对因参与政治改革而被害致死的老友
的怀念。“烂柯人”是传说晋人王质入山砍柴,见两个儿童在那里下棋,就在一旁观看。一
局棋刚完,儿童对他说,“你的斧柄(柯)已经烂了。”王质回到家乡,见同代的人都已死
了,原来已经过去一百多年了。作者借这个典故比喻自己长期贬谪在外,乍回家乡,仿佛
有隔世之感。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沉船的旁边正有千帆驶过,病树的前头却是万木争春。 白居易的赠诗中有“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这
样两句,意思是说同辈的人都升迁了,只有你在荒凉的地
方寂寞地虚度了年华,颇为刘禹锡抱不平。对此,刘禹锡
在酬诗中写道:“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
禹锡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固然感到惆怅,却又相当达
观。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他
从白诗中翻出这二句,反而劝慰白居易不必为自己的寂寞
、蹉跎而忧伤,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表现出豁达
的襟怀。这两句诗意又和白诗“命压人头不奈何”、“亦知合
被才名折”相呼应,但其思想境界要比白诗高,意义也深
刻得多了。二十三年的贬谪生活,并没有使他消沉颓唐。
正象他在另外的诗里所写的: “莫道桑榆晚,为霞犹满天。
”他这棵病树仍然要重添精神,迎上春光。因为这两句诗形
象生动,至今仍常常被人引用,并赋予它以新的意义,说
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今天听了你为我吟诵的诗篇,暂且借这一杯美酒振奋精神。 总体来说,诗的首联以伤感低沉的情调,回顾了诗人的贬
谪生活。颔联,借用典故暗示诗人被贬时间之长,表达了
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以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颈联是全诗
感情升华之处,也是传诵千古的警句。诗人把自己比作“
沉舟”和“病树”,意思是自己虽屡遭贬谪,新人辈出,却也
令人欣慰,表现出他豁达的胸襟。尾联顺势点明了酬答的
题意,表达了诗人重新投入生活的意愿及坚忍不拔的意志。 88课件9张PPT。  继唐朝诗、宋词之后蔚为一文学之盛的元曲有着它独特的魅力:一方面,元曲继承了诗词的清丽婉转;一方面,元代社会使读书人位于“八娼九儒十丐”的地位,政治专权,社会黑暗,因而使元曲放射出极为夺目的战斗的光采,透出反抗的情绪;锋芒直指社会弊端,直斥“不读书最高,不识字最好,不晓事倒有人夸俏”的社会,直指“人皆嫌命窘,谁不见钱亲”的世风。元曲中描写爱情的作品也比历代诗词来得泼辣,大胆。这些均足以使元曲永葆其艺术魅力。
  但相形之下,元曲的流传绝不及唐诗宋词之广,这是人们对元曲的体式感到陌生缘故,我们在此对其予以简略介绍。
  元曲有杂剧、散曲之分。散曲又有套数,小令带过曲之别。
  元曲简介 山坡羊 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作者小传】张养浩给这首曲划分层次,概括大意。第一层,前三句,写潼关的雄伟气势。第二层,中间四句,写作者途径潼关时的所见所感。第三层,后两句,总写作者的感慨。 4 为什么说“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请展开讨论。
一代王朝兴起,必卷土重来,建筑宫殿,劳民伤财的是百姓——苦;一代王朝灭亡,首当其冲,深受其害的还是百姓——苦。1、赏析: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练习] 描写了潼关内外地势险要的特点。“峰峦如聚”,一个“聚”字写出了山形气势;“波涛如怒”,一个“怒”字写出了大河的水势和声势。作者的笔下景物壮观,气势雄奇。写潼关地理形势的险要是为下文抒发感慨做的必要而充分的铺垫。2、试描绘“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一句所展现的画面。 潼关四周,群山聚集,黄河之水波涛汹涌,潼关内外地势险要,前有黄河,后又华山。3.“伤心秦汉经行处”,作者“伤心”什么? 表面是说“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实际是抚今思昔,为人民的苦难而痛心。4.你是怎样理解“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句话的? 一个朝代兴起了,必定大兴土木,修建豪华宫殿,从而给人民带来巨大灾难;一个朝代灭亡了,在战争中遭殃的也是人民。它表达了诗人忧虑国计民生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