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蝌蚪找妈妈 教案(2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1小蝌蚪找妈妈 教案(2课时)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07 11:37: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小蝌蚪找妈妈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小蝌蚪找妈妈
二、课时目标:
1.会认15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掌握多音字“教”。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
3.了解青蛙的生长过程以及它在不同阶段的体型变化。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点初读课文,理解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懂得独立生活,遇事主动探索的道理。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1.谜语导入,说说对青蛙的了解,引入课题。
2.出示小蝌蚪的图片,指导学生观察其形状、颜色。
3.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词。
1.自由朗读课文,圈画生字,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字音。
(1)指认生字,交流识字方法。
(2)开火车认读生字。
(3)用生字组词。
2.小组交流识字方法。
3.仔细观察“我会认”中的生字,找出这些字的特点,并组词。
4.仔细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说出怎样才能写好这些字。
5.教师范写,学生观察、描红、临写。
6.小组成员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整体感知,理清层次。
朗读课文,理清层次。标出自然段序号。
(1)第一段写池塘有一群小蝌蚪,介绍了小蝌蚪的外貌特征。
第二、三段写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遇见了鲤鱼妈妈和乌龟。
最后三段写小蝌蚪找到了它们的妈妈,并和妈妈一起去捉害虫。
(2)大家知道小蝌蚪长什么样吗?(引入课文学习)
(四)总结
1.学生畅谈本课学习所得。
2.继续描红、临写、抄写词语,进一步巩固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导入课文。
1.学生读生字、新词。
2.学生回忆课文内容。
(二)精读课文,读中感悟。
1.学生齐读第1自然段,思考后回答问题。
学生齐读第一自然段,思考:这时的小蝌蚪是什么样子的?
小蝌蚪有着大大的脑袋,黑灰色的身子,甩着长长的尾巴。
注意“袋”在不同词语中的读音。
用“快活地”这个词造句。
2.全班交流回答,互相补充。
2.学习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
(1)学习第2自然段,思考:
(1)小蝌蚪们在找妈妈的过程中遇见了谁,而它自己又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小蝌蚪在看见鲤鱼妈妈时用了个什么动词?说明了什么?我们从鲤鱼妈妈那里知道了小蝌蚪的妈妈长什么样?
遇见了鲤鱼妈妈和乌龟。它们先是长出了两条后腿,再长出了两条前腿,然后尾巴变短了,最后变成了一只青蛙。(分角色对话)
小蝌蚪看见鲤鱼妈妈时是“迎”上去的。正面主动上前叫“迎”,在这里表示小蝌蚪有礼貌,也表示鲤鱼是迎面而来。
小蝌蚪的妈妈长着四条腿,宽嘴巴。
(2)学习第3自然段,引导学生讨论:
1)①告别鲤鱼妈妈后,小蝌蚪在找妈妈的途中又发生了什么变化?他们把谁错认成他们的妈妈?
①告别鲤鱼妈妈后,小蝌蚪长出了两条前腿。他们把乌龟错认成他们的妈妈。小蝌蚪听了鲤鱼阿姨的话,只知道妈妈是四条腿,宽嘴巴,错把乌龟当成妈妈。
②小蝌蚪看见乌龟后“追上去”说明了什么?
说明小蝌蚪和乌龟前进的方向相同,乌龟在前,小蝌蚪在后,表现出小蝌蚪急于找到自己妈妈的心情。
2)乌龟描述的小蝌蚪的妈妈长什么样?
头顶上有两只大眼睛,披着绿衣裳。
学习4-6段,学生大声地自由朗读第4~6自然段,并请同学用课文中的语句说说青蛙的样子以及小蝌蚪长成青蛙后发生的变化。
齐读第4自然段,最后小蝌蚪们在哪里找到了它们的妈妈?它们的妈妈是什么样的?说一说课文是如何描写青蛙的外貌的?找出来读一读。
在荷叶上。
小蝌蚪们在荷花旁边找到了它们的妈妈。它们的妈妈是一只大青蛙,披着碧绿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鼓着一对大眼睛。
(2)练习:按照课文第四段填空。(量词及词语的搭配)
“看见荷叶上蹲着一只大青蛙,披着碧绿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鼓着一对大眼睛。”小蝌蚪长成青蛙后他们的尾巴不见了。
(3)齐读第5-6自然段,把课文补充完整,再用“-- ”画出小蝌蚪和青蛙妈妈的对话。
(三)总结课堂,生活感知。
1.总结全文。小青蛙找到了妈妈。
2.想一想:小青蛙可以帮助人类做些什么呢?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小青蛙?
学生借助课外资料体会:青蛙是捕捉害虫的能手,是人类的朋友,我们要保护青蛙。
课堂练习
板书设计
小蝌蚪找妈妈:长出后腿 四条腿,宽嘴巴
长出前腿
尾巴变短 大眼睛 绿衣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