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邯郸市武安市第一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数学试题(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北省邯郸市武安市第一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数学试题(PDF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76.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A版(2019)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3-09-08 16:30:13

文档简介

高二年级开学考试数学试卷 10.下面四个结论正确的是( )

考试范围:选择性必修一第一章 第二章 2.1----2.3 A.已知向量 a 9, 4, 4 ,b 1, 2, 2 ,则 a在b上的投影向量为 1,2,2
一、单选题(每小题 5 分,共 40 分.在每小题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1 1
1.已知直线 x my 3 0的倾斜角为30 ,则实数m的值为( ) B.若对空间中任意一点O,有OP OA OB OC,则 P, A,B,C四点共面6 3 2
A 3 3

. 3 B. C.1 D. C.已知 a,b,c 是空间的一组基底,若m a c,则 a,b,m 也是空间的一组基底
3 2
2.已知 A(4,0) 到直线 4x 3y a 0的距离等于 3,则 a的值为( ) 2D.若直线 l的方向向量为 e 1,0,3 ,平面 的法向量 n 2,0, ,则直线 l
3
A. 1 B. 13或 19 C. 1或 31 D. 13
11.下列结论不正确的是( ).
3.已知两个向量 a 2, 1, 2 ,b 6,m,n ,且 a∥b,则m n的值为( ) A.过点 A 1,3 ,B 3,1 的直线的倾斜角为30
A.1 B.3 C.5 D.9
B.直线 3 m x 4y 3 3m 0 m R 恒过定点 3, 3
4.不论 k为任何实数,直线 (2k 1)x (k 3) y (k 11) 0恒过定点,则这个定点的坐标为( )
5
A. ( 2,3) B. (2,3) C. (2, 3) D. ( 2, 3) C.直线 x 2y 4 0与直线2x 4y 1 0之间的距离是 2
1
5.若直线 y x 2k 1与直线 y x 2的交点在第一象限,则实数 k的取值范围是( ) D.已知 A 2,3 , B 1,1 ,点 P在 x轴上,则 PA PB 的最小值是 5
2
5
A ,
1 2 1B , C
5 1
, 2 1 . . . D. , 12.如图,在正四棱柱 ABCD A1B1C1D1中, AA1 3AB 6,E,F 分别是 AB1, B1C的中点,则( ) 2 2 5 2 2 2 5 2
6.设点 A(2, 3) B( 3, 2),若直线 l过点 P(1,1)且与线段 AB相交,则直线 l的斜率 k的取值范围是( ) A. EF //平面 ABCD
k 3 3 1 3 3A. 或 k 4 B. k 或 k C. 4 k D. k 4 B. AF 14
4 4 4 4 4
mx ny 2 A 2,2 m n 1 2 C.直线 AF与平面
ADD A 141 1所成角的正弦值为7.若直线 过点 ,其中 , 是正实数,则 的最小值是( )
m n 7
D.直线 AF与平面 ADD A 5所成角的正弦值为
A.3 2 B C
9 D 5 1 1.3 2 2 . . 3
2

8.已知a 2,3,1 ,b 1, 2, 2 ,则 a在b上的投影向量为( ) 三、填空题(本题共 4 小题,每小题 5分,共 20 分.)
2 2 r r
A. 2b B. 2b C. b D. b 13.已知向量 a 1,1,0 ,b 1,0, 2 ,且 ka b与2a b互相垂直,则 k的值是 .3 3
二、多选题(每小题 5 分,共 2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选项中,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的得 5分, 14.已知直线 l1 : 2ax y 1 0与直线 l2 : a 1 x ay 2 0垂直,则实数 a的值为 .
部分选对的得 2 分,有选错的得 0 分)
15.已知M (4, 1),若点 P是直线 l : y 2x 3上的任意一点,则 PM 的最小值为 .
9.已知直线 l1 : ax 3y 4 0, l2 : x a 2 y a2 5 0,则( )
1 1
16.如图所示,已知正四面体 ABCD中, AE AB,CF CD,
4 4
A.若 a 1,则 l1的一个方向向量为 3, 1 B.若 l1∥l2,则 a 1或 a 3
则直线DE和 BF所成角的余弦值为 .
C.若 l1 l
3
2,则 a D.若 l1不经过第二象限,则a 02
{#{QQABBY6UogCAAAJAABgCEQWiCAEQkBGCCIgGQFAEIAABiQFABAA=}#}
四、解答题(本题共 6小题,共 70 分.解答应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答案必须写在 20.(满分 12分)如图,在三棱柱 ABC - A1B1C1中,AA1 底面 ABC,AB BC,AB BC AA1 2,M ,N
相应题号方框内,超出答案区域不给分.)
分别为 AB1, AC的中点.
17.(满分 10分)已知 ABC的三个顶点是 A 1,2 ,B 1,4 ,C 4,5 .
(1)求证:MN //平面 BCC1B1;(2)求直线 AB与平面 AMN所成角的正弦值.
(1)求BC边的高所在直线 l1的方程;
(2)若直线 l2过点C,且点 A,B到直线 l2的距离相等,求直线 l2的方程.
4
18.(满分 12分)直线 l过点 P , 2 ,且与 x轴的正半轴、y轴的正半轴分别交于 A,B两点,O为坐标 21.(满分 12分)如图,在四棱锥 P ABCD中,PA 平面 ABCD, AD∥BC, AD 2BC, ABC是等边三角
3
形, PA AB 1.
原点.
(1)求证:平面 PCD 平面PAC;(2)求平面PAC与平面PBC夹角的余弦值.
(1)若 OA OB 7,求直线 l的方程; (2)当 AOB的面积为 6时,求直线 l的方程.
22.如图,三棱锥 P ABC,PA PB 3, AB AC 4, BAC (0 π),平面 PAB 平面 ABC,点M
19.(满分 12分)如图,在棱长为1的正方体 ABCD A1B1C1D1中,M 为 BC1的中点,E1,F1分别在棱 A1B1, 为线段 PC上的动点.
C D B E 1 AB D F 11 1上, 1 1 1 1, 1 1 C D . (1)若点M 为 PC的中点时 AM AB,求 BC的长;4 4 1 1
(2)当
π
M BM ABC 165BE DF 时,是否存在点 使得直线 与平面 所成角的正弦值为 (1)求线段 AM 的长. (2)求 1与 1所成角的余弦值. 3 33
{#{QQABBY6UogCAAAJAABgCEQWiCAEQkBGCCIgGQFAEIAABiQFABAA=}#}
{#{QQABBY6UogCAAAJAABgCEQWiCAEQkBGCCIgGQFAEIAABiQFABAA=}#}高二年级开学考试数学答案 19.【详解】(1)以D为原点,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
uuur
A(1,0,0) M 1 ,1, 1 AM 1 1 一、单选题(每小题 5 分,共 40 分.在每小题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则 , , ,1, , 2 2 2 2
1-5.ACBBA 6-8.ABD 1 2AM 12 1
2 6 6
所以 ,即线段 AM的长为 .
二、多选题(每小题 5 分,共 2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选项中,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的得 5分, 2 2 2 2
部分选对的得 2 分,有选错的得 0 分) B(1,1,0) E 1, 3 ,1 (2) , 1 ,D(0,0,0) F

, 1 0,
1 ,1
4 4


9.ACD 10.ABC 11.AC 12.ABC 3 1 1 1
所以 BE1
1, ,1 (1,1,0) 0, ,1

,DF1 0, ,1
(0,0,0) 0, ,1 ,
三、填空题(本题共 4 小题,每小题 5 分,共 20 分.) 4 4 4 4

7 3 12 5 4 BE
17 17
1 ,a DF .13. 14. a 0或 15. 16. 4 15 2 13 45 1 1 15
四、解答题(本题共 6 小题,共 70 分.解答应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答案必须写在 所以 BE1 DF1 0 0 1 1 , 4 4 16
相应题号方框内,超出答案区域不给分.) 15

5 4 1 所以 cos BE ,DF
BE1 DF1 16 15 .
17.【详解】(1)因为 kBC ,所以 BC边的高所在直线 l 5
1 1
1的斜率为 , BE1 DF 17 17 174 1 5 1 4 4
所以 BC边上高所在直线为 y 2 5 x 1 即5x y 7 0. 15
所以, BE1与DF1所成角的余弦值为 .17
(2)因为点 A,B到直线 l2的距离相等,所以直线 l2与 AB平行或通过 AB的中点,
l 4 2①当直线 2与 AB平行,所以 kl kAB 1,所以 l2 : y 5 x 4 ,即 x y 9 0. 20.【详解】(1)连接CB1,由于M ,N分别为 AB1, AC的中点,2 1 1
②当直线 l2通过 AB的中点D 0,3 k
5 3 1 1
,所以 CD ,所以 l2 : y 3 x,即 x 2y 6 0. 所以MN //CB1,由于MN 平面 BCC1B1,CB1 平面 BCC1B1 , 所以MN //平面 BCC B .4 0 2 2 1 1
综上:直线 l2的方程为 x y 9 0或 x 2y 6 0. (2)由于 AA1 底面 ABC, BB1 //AA1,所以 BB1 底面 ABC
BC, AB 底面 ABC,所以 BB1 BC,BB1 AB,由于 AB BC,所以 BC, AB,BB1两两相互垂直,
x y
18.【详解】(1)设直线 l的方程为 1( a 0,b 0),(直线 l与坐标轴的交点位于正半轴)
a b 以 B为原点,建立如图所示空间直角坐标系, A 0,2,0 ,C 2,0,0 ,B1 0,0,2 ,
4
由题意知, a b 7 ①. 因为直线 l过点 P , 2
4 2
,所以 1 ②.
3 3a b AC 2, 2,0 ,AB1 0, 2,2 ,
a 7
a 4 3 设平面 AMN,即平面 ACB1的法向量为 n x, y, z ,
联立①②,解得 或 ,所以直线 l的方程为3x 4y 12 0或6x 3y 14 0
b 3
.
b 14
3 n AC 2x 2y 0
则 ,故可设 n 1,1,1 .
a 4 a 2 n AB 2y 2z 01 1
(2)由题意知, ab 6即 ab 12 ③,联立②③,解得 b 或 3 ,2 b 6 BA n 2 3
设直线 AB与平面 AMN所成角为 , 则 sin .
所以直线 l的方程为3x 4y 12 0或3x y 6 0 . BA n 2 3 3
{#{QQABBY6UogCAAAJAABgCEQWiCAEQkBGCCIgGQFAEIAABiQFABAA=}#}
21.【详解】(1) PA 平面 ABCD,CD 平面 ABCD, PA CD . 22.【详解】(1)在三棱锥 P ABC中, PA PB 3,取 AB的中点O,连接OP,则OP AB,
在 ACD中, AC 1, AD 2, CAD 60 , CD 3, 而平面 PAB 平面 ABC,平面 PAB 平面 ABC AB,OP 平面 PAB,则OP 平面 ABC,
在平面 ABC内过O作Oy AB,则Oy 平面 PAB,于是OB,Oy,OP两两垂直,
AC 2 CD2 AD2 , AC CD
以O为原点,以射线OB,Oy,OP分别为 x, y, z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如图,
又 PA AC = A,PA、AC 平面 PAC \CD^平面PAC,
而 AB AC 4, BAC (0 π),则 B(2,0,0), A( 2,0,0),P(0,0, 5),
CD 平面 PCD,所以平面 PCD 平面 PAC .
(2) 取BC的中点 E,连接 AE, C( 2 4cos , 4sin , 0),线段 PC中点M ( 1 2cos , 2sin ,
5 ),
2
则 AE, AD, AP两两互相垂直,以A为坐标原点, 于是 AB (4,0,0), AM (1 2cos , 2sin , 5 ),由 AM AB,得 AB AM 4(1 2cos ) 0,
2
AE, AD, AP所在直线分别为 x轴 y轴 z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
cos 1解得 ,而0 π,则 sin 1 cos2 3 ,即C( 4,2 3,0),
2
2
则 A 0,0,0 ,P 0,0,1 ,C 3 1 3 , , 0 ,B ,
1
, 0
2 2 2 2

所以 BC ( 4 2) 2 (2 3) 2 4 3 .



π

AP 0,0,1 , AC 3 ,
1 ,0 ,BC 0,1,0 ,PC 3 , 1 , 1 (2)由(1)知,当 时,点C(0,2 3,0),PC (0,2 3, 5),
2 2
. 3
2 2
由M 为线段 PC上的动点,得 PM tPC (0, 2 3t, 5t),0 t 1,即点 P(0,2 3t, 5(1 t)),
AP m

0,
设平面PAC的一个法向量为m x, y, z ,则
AC m 0, 则 BM (2, 2 3t, 5(1 t)),显然平面 ABC的法向量 n (0,0,1),令直线 BM与平面 ABC所成的角为 ,

z 0, sin | cos n, BM | | n BM | 5(1 t) 165 则 t
1

m 1, 3,0 | n || BM | 2 2 33 ,解得 ,即点
M 为 PC的中点,
所以 3 1 令 x 1,得 . 1 4 12t 5(1 t) 2
x y 0, 2 2
M PC BM ABC 165所以当点 为 的中点时,直线 与平面 所成角的正弦值为 .
PBC n
r
x, y, z 33设平面 的一个法向量为 ,

BC n
y 0,
0,


则 所以 3 1 令 x 2,得 n 2,0, 3 .
PC n 0,
x y z 0,
2 2
记平面PAC与平面PBC的夹角为 ,
则 cos 2 7 cos m,n ,
1 3 4 3 7
7
即平面PAC与平面PBC夹角的余弦值为 .
7
{#{QQABBY6UogCAAAJAABgCEQWiCAEQkBGCCIgGQFAEIAABiQFABAA=}#}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