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邯郸市武安市第一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北省邯郸市武安市第一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3.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07 09:43:35

文档简介

武安市第一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
语文 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家国天下是中华文化无论走向何方都割舍不了的道德前提和伦理情结。它指涉三种伦理实体:家是本源而直接的伦理实体,是最小的共同体;天下是普遍而抽象的伦理实体,是最大的共同体;国作为现实的伦理实体,既是家的扩展,又关联着天下之想象。家国天下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道德诠释的中心,它使中国人在不同的实践境域中,无论是作为家人、国人还是作为天下人,都与其所在的世界结成唇齿相依的关联。
中华文化中各种共同体的道德前提离不开家国天下的伦理情结。以此观家、观国、观天下,就是用一种关联性思维把个体与整体相贯通的家国天下的伦理观。用这种伦理观看待家国天下,则一切共同体都是相互关联的命运共同体。从家国天下到命运共同体的内在延展看,中华文化作为世界文明体系的一部分,内蕴着一种走向世界的伦理情结,并由此预设了中华文化走出去的精神轨迹。
共同体的想象是中华文化礼治德治之本和文明教化之根。它从历史深处走来,构成了中华文化将个人命运与共同体整体命运相融贯的伦理型文化特质。中华文化的根脉深植于共同体之中。所谓家国同构,移家为国,移孝为忠,进而在家国之上,扩展为一种公天下的世界意识。这使中国人的世界观或天下观成为一种本于家国同时又大于家国或高于家国的世界意识,使得中国人的价值观内蕴着一种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伦理自觉。
(节选自田海平《从家国天下到命运共同体》)
材料二:
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指向“天下情怀”。在谈到“天下”的时候,中国古代总是将它和“公”与“太平”联系在一起,表现出非常可贵的平等、友爱、和平理念。《老子》说:“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认为只有以天下为怀,其德才能称得上“普”。《管子》云:“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他的意思是,处理不同的事,要有不同的胸怀,处理到天下事,要有天下胸怀。《礼记》引录孔子的话——“天下为公”。“公”可以理解为公正、公平、合理,强调人与人之间、诸侯国与诸侯国之间、诸侯国与中央政权之间的相处,要友爱,要互利,要公平。
宋代大儒张载则提出“为万世开太平”。天下太平是天下公平基础上的提升。太平有两义:一是人与自然之间和谐,这中间含有生态平衡之义;二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由于“太平”概念视界阔大,这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主要指国与国之间的友好相处,这种友好相处就是没有战争。张载提出的“为万世开太平”的理念,最重要意义不在于提出了“太平”的理念,而在于这一理念认为,这种太平不能只是一时的,而应是“万世”的。换句话说,张载要的是永久的太平。这万世的太平、永久的太平如何来?张载提出“开”这一重要理念。既然是“开”就不能靠等,靠恩赐,事实是太平等不来,也没有谁能恩赐。“开”,就是开拓、开发、开创。它需要最大的努力、最高的智慧,必要时也会有最大的牺牲。
家国情怀以及家国情怀的放大版——天下情怀,是中华美学精神的内核。这一精神在范仲淹的名文《岳阳楼记》里得到彰显。在同一个时期,张载倡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而曾让张载师事之的范仲淹则高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由于种种原因,张载、范仲淹的愿望也都只能体现在有限的实践中,而绝大部分只是作为一种梦想而存在。然而,在今天,时代不同了。中华民族遇到了从来没有过的历史机遇。振兴中华不再只是梦,而是正在真正化为现实。在举国上下都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砥砺奋斗的今天,我们的诗人、作家、艺术家、美学家是不是应该有不负时代的新作为新创造呢?回答无疑是肯定的。
(节选自陈望衡《中国美学的“家国情怀”》)
材料三:
家族观念基于血缘的原初信赖关系,安土重迁的中国农耕文明进一步充实了家族的机能。人伦情感亦因血缘而来,在情感依托的层面上,家的意义超越任何经济的“成本—收益”分析。现代社会主张的公共精神与家庭伦理的建设并不矛盾。正如搬用熟人社会的伦理原则到陌生人社会是不合理的,反过来将陌生人社会的规则搬用到家庭也是不合理的。关键是如何能够在不同的关系当中正确切换。在现代化生产和协作上依照公共理性、法制精神;在家庭与私人领域,弘扬孝悌之道,忠恕相待,爱敬相与。这要求对家庭伦理和孝道进行理性的阐发和合理的引导,使得家庭伦理与公共理性彼此呼应。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家与国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家是社会的细胞,国是维护家的外部屏障,家国的良性互动与发展有利于促进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协调。儒家家国天下的教化传统历史地塑造了中国人的内在人格与精神世界,《中庸》的“修齐治平”深入到一代代中国人的内心世界,内化为热爱祖国与家园的担当精神。在今天,心怀家国天下便是个体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与忧患意识,是主动追求民族统一、国富民强的精神,也是国家认同感和责任意识的来源。
(节选自金香花《“家国天下”观念的历史形成及其现代意义》)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国”是将“家”和“天下”串联起来的现实的伦理实体,它使得中国人与其所在的世界紧密地联系起来,相互依存。
B.中华文化的礼治德治和文明教化植根于历史悠久的共同体想象,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成为中国人价值观中的伦理自觉。
C.“为万世开太平”“先天下之忧而忧”尽管境界不凡,但因为历史条件的限制,这些愿望本质上还是空想,不可践行。
D.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和社会形态的变化,引导人们在意识形态上从家庭伦理逐渐向公共精神转变,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材料二引用《老子》《管子》《礼记》中的话,强调了中国古代谈及“天下”时总是将它和“公”“太平”相联系的观点。
B.张载“为万世开太平”的理念是孔子“天下为公”思想的发展提升,“开”字体现了一种积极入世、勇于开拓的进取精神。
C.基于中国国情,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完全沿用熟人社会的伦理原则,或照搬现代社会的公共理性、法制精神,都是有局限的。
D.儒家“家国天下”的教化传统塑造了中国人的内在人格与精神世界,造就了中国人共同的爱国情怀、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
3.下列说法中,与材料三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 )(3分)
A.“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 B.“大河无水小河干。”
C.“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D.“治大国若烹小鲜。”
4.试简要说明材料二是如何对“天下情怀”展开论证的。(4分)
5.我们今天应当如何践行“家国天下”观?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贝尔·兰金小姐
[美]杜鲁门·卡波特

我第一次看见贝尔·兰金小姐是在我八岁那年。
我坐在门廊的台阶上,身材矮小,一身黑衣上满是灰尘和条痕的贝尔小姐出现了。她看上去不可思议地老,满脸皱纹。几缕稀疏的灰色头发被汗水浸湿,覆在前额上。她走路时低头盯着未铺过的人行道,仿佛在寻找什么丢失的东西。一只棕黑色的老猎狗跟在她身后,盲目地追随着女主人的踪迹。
几年后的一天,我坐在乔布先生的街角杂货店里,大口喝着他家的招牌奶昔。我坐在柜台的一头,另一头是两个镇上臭名昭著的小混混,还有一个陌生人。
“你们知道附近谁有上好的日本山茶花树出售吗?有位东方女士要在纳齐兹盖房子,我替她采购一些。”陌生人说。
两个小混混对视了一眼,其中那个平时喜欢嘲弄我的大眼睛胖男孩开口:“先生,我跟你说,附近我只知道一个这样的人,有几株顶漂亮的日本山茶花树。她是个奇怪的老姑娘,叫贝尔·兰金,住的地方大概离这里半英里远,看起来也挺奇怪的,是个衰败的老房子,南北战争之前就有了。虽然怪得要命,但如果你就要找日本山茶花树的话,她那儿的是我见过最好的。”
“是啊。”另一个长着青春痘的金发男孩尖声说道,他看起来是那胖孩子的跟班。“她应该会卖给你。我听说她在那儿快要饿死了。那儿什么都没有,只有一个住在那儿的老黑鬼用锄头打理一块杂草地,他们把那个叫花园。哎,前几天我听说她去季特妮丛林市场,到处拣些烂菜叶,逼着欧力·彼得森送给她。你见不着比她更古怪的巫婆了,像是阴影里的饿鬼。那些黑鬼都很怕她——”
然而陌生人打断了这个喋喋不休的男孩,问道:“所以你认为她肯卖?”
“当然了。”那胖男孩说道,脸上带着一丝肯定而得意的笑。
陌生人道了谢,向外走去。突然他转过身来问道:“你们愿不愿意带我过去?之后我会送你们回来。”
这两个小痞子立马就同意了。

我听到这件事的结局是在大约一个星期后,那天我又去了乔布先生店里。
虽然听众只有乔布先生和我两个人,那胖男孩却讲得很起劲。他越说声音就越大,语气也越夸张。
“我告诉你们,那老巫婆就该给赶出镇子。她是个疯子。我们一到那里她就要撵我们走。她还放出那条古怪的老猎狗追我们。弗格森先生,就是那个陌生人,解释说他想收购她的日本山茶花树,你知道,就是那些有些年头的日本山茶花树。她回答说她从来没听说过有这回事,她一棵树也不会卖,因为她爱这些树胜过她所拥有的一切。嗳,你们可听好了,弗格森先生提出他愿意掏两百美金,就买其中一棵树,你们能想到吗?两百美金!她居然拒绝了。”
“见鬼,”他说,“一出手就两百美金,买这些老树是图个啥呢?那又不是玉米。”
我离开乔布先生那儿回家时,一路都在想着贝尔小姐。我不明白她为什么那么想留下那些日本山茶花树。它们是很漂亮,但既然她那么穷——好吧,我那时还年轻,而她已经太老了,生命所余无多。

那天是二月的第一天。破晓时分,天空灰蒙蒙的,一片阴沉,从中现出一道道珍珠白的日光。外面很冷,空气纹丝不动,间或掠过一阵饥饿的强风,啃噬着巨树光秃秃的灰色枝干。巨树环绕着一片衰败的废墟,那里曾是瑰丽的“玫瑰坪”。兰金小姐就住在这里。
她醒来时,房间冰冷彻骨,屋檐下凝着一挂冰的眼泪。她环视周遭死气沉沉的一切,微微打了个寒战。她费了好大力气才从颜色艳丽却残破的被子里爬出来。
她跪在壁炉前,想要点燃伦恩头天晚上收集的枯树枝。她那皱巴巴的枯黄小手费力地同火柴和刮花了的石灰石抗争着。
过了一会儿,火点着了。火苗蹿起来,木柴发出噼啪的响声,就像骨头在咯吱作响。她在温暖的火光边站了一会儿,迟疑地挪向结了冰的洗脸盆。
穿好衣服,她走到窗前。下雪了,南方冬天湿润稀疏的雪。雪一落在地上就融化了,但是贝尔小姐想到这天要走很远的路去镇上找吃的,仍然觉得头晕且不适。这时她瞥见窗下的日本山茶花树竟开花了,不禁深吸一口气——她从未见过它们如这般美丽。鲜红的花瓣凝成了冰,静静地立在枝头。
她记得许多年前,当她的女儿莉莉还是个小姑娘时,她会摘几大篮子花,那时玫瑰坪高高的空旷房间里充满了山茶花淡淡的香气。莉莉会把它们偷去送给黑人小孩,她那时多么生气啊!但是现在,她一边回忆,一边微笑。
可怜的莉莉,她现在年纪也大了。她出生时我才十九岁,年轻貌美。我站在日本山茶花树下,我的爱人杰德曾说我是他认识的最漂亮的女孩——但那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我记不清我究竟是从什么时候起变成这样的。我不记得我第一次没钱的时候——我开始变老的时候。我想是在杰德走了以后——我不知道他后来怎么样了。他只是过来跟我说我又丑又憔悴,然后他就走了,什么都没留下,除了莉莉。
(摘编自《世界开始的地方》[美]杜鲁门·卡波特/著,伏波/译,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我”眼中的贝尔小姐“身材矮小”“满脸皱纹”,小混混口中“那些黑鬼都很怕她”,这些描写塑造了贝尔小姐令人讨厌的形象。
B.小说写到贝尔小姐居住的“南北战争之前”就有了的“衰败的老房子”,其作用主要是象征着她如同这房子一样年迈且与众不同。
C.“山茶花树”与“两百美金”在文中出现多次,小混混看重美金、玉米等实用品,贝尔小姐看重山茶花树,表现出个人审美观上的差异。
D.莉莉摘茶花偷送给黑人小孩,贝尔小姐当时很生气,但是现在回忆时却“微笑”了,这一转变表现了她经历坎坷后,面对生活磨难的坦然心态( )。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以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为线索组织材料,时间跨度大却脉络明晰,塑造了贝尔小姐鲜明突出的形象,为读者呈现了她非常完整的一生。
B.两个“小混混”的出现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他们帮陌生人购买山茶花树,汇报事件结果,评价贝尔小姐,从侧面丰满了人物形象。
C.小说对贝尔小姐居住环境的描写颇具特色且具有对比意味,作者用寒冷衰败的环境暗示贝尔小姐的现实境遇,在今昔对比中凸显人物命运。
D.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细节描写形象地揭示了贝尔小姐在生活与情感的重压下形容枯槁、力不能支的惨状,但她依然不屈服,对生活充满希望。
8.贝尔小姐为什么不愿意高价卖掉山茶花树以改善她的生存状况?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9.小说在行文时交替使用不同的叙述视角,这种行文方式有什么效果?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吴王寿梦有四子,长曰谒;次曰余祭;次曰夷昧;次曰季札,号曰延陵季子,最贤,三兄皆知之。于是王寿梦薨,谒以位让季子,季子终不肯当。谒乃为约曰:“季子贤使国及季子则吴可以兴乃兄弟相继。”饮食必祝曰:“使吾早死,令国及季子。”谒死,余祭立;余祭死,夷昧立;夷昧死,次及季子。季子时使行,不在。庶兄僚曰:“我亦兄也。”乃自立为吴王。季子使还,复事如故。谒子光曰:“以吾父之意,则国当归季子;以继嗣之法,则我嫡也,当代之君。僚何为也!”于是乃使专诸刺僚,杀之,以位让季子。季子曰:“尔杀吾君,吾受尔国,则吾与尔为共篡也。”卒去之延陵,终身不入吴。君子以其不杀为仁,以其不取国为义。夫不以国私身,捐千乘而不恨,弃尊位而无忿,可以庶几①矣。
秦始皇帝既吞天下,乃召群臣而议曰:“古者五帝禅贤,三王世继,孰是?将为之。”博士七十人未对。鲍白令之对曰:“天下官②,则让贤是也;天下家,则世继是也。故五帝以天下为官,三王以天下为家。”秦始皇帝仰天而叹曰:“吾德出于五帝,吾将官天下,谁可使代我后者?”鲍白令之对曰:“陛下行桀纣之道,欲为五帝之禅,非陛下所能行也。”秦始皇帝大怒曰:“令之前!若何以言我行桀纣之道也?趣说之,不解则死。”令之对曰:“臣请说之。陛下筑台干云,宫殿五里,建千石之钟,立万石之簇。妇女连百,倡优累千。兴作骊山宫室,至雍相继不绝。所以自奉者,殚天下,竭民力。偏较自私,不能以及人。陛下所谓自营仅存之主也,何暇比德五帝,欲官天下哉?”始皇闇然无以应之,面有惭色。遂罢谋,无禅意也。(节选自《说苑·至公》)
注:①庶几:差不多,在文中指接近“至公”的境界。②官:公有,与“私”相对。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选出答案。(3分)
季子A贤B使C国D及E季子F则G吴H可I以J兴K乃L兄M弟N相O继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当”意为“承担”,与《谏太宗十思疏》中“人君当神器之重”的“当”的意思相同。
B.“之”在这里作代词,与《阿房宫赋》中“杳不知其所之也”的“之”的用法不同。
C.“以”在这里表示原因,这与《六国论》中“苟以天下之大”的“以”的用法不同。
D.“是”与《答司马谏议书》中“是而不见可悔故也”的“是”意思相同,用法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谒不得已继承王位,他每次饮食都会虔诚祷告,祈求自己早日死去以传位贤能的季札。
B.季子一直不愿接受王位,夷昧死时,他借出使逃避继位;光让位给他时,他逃到延陵。
C.鲍白令之认为,是实行禅让制还是世袭制,取决于君王是以天下为公还是以天下为家。
D.鲍白令之以事实为依据批评秦始皇施行“桀纣之道”,令秦始皇哑口无言,面露惭色。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乃自立为吴王。季子使还,复事如故。(4分)
(2)若何以言我行桀纣之道也?趣说之,不解则死。(4分)
14.请结合文木,简要概括治国者怎样做才能达到“至公”的境界。(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金陵怀古(其三)
王安石
地势东回万里江,云间天阙古来双。
兵缠四海英雄得,圣①出中原次第降。
山水寂寥埋王气,风烟萧飒满僧窗。
废陵坏冢空冠剑,谁复沾缨酶一缸。
【注】①圣,指宋太祖赵匡胤。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首联运用夸张的手法描写长江和山峰,显示了金陵险要的地理位置。
B. 颔联叙写赵匡胤从中原南下,在金陵一战中荡平群雄,最终获取胜利。
C. 颈联描写赵匡胤据守金陵后,宋朝“王气”黯然而收,营造一种苍凉的氛围。
D. 尾联感慨废陵中只剩下随葬的冠剑,谁会再因此落泪,以酒祭奠他们呢?
16.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结合诗句内容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论语》十二章中,曾子认为读书人“任重道远”的具体原因是“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2)《老子》四章中指出自我夸耀行为的不良后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春江花月夜》中含蓄地表现思妇想要向离人传递信息却不能实现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有我之境,是把读书当作人生的避风港。作家毛姆曾说过,养成读书的习惯,就如给你自己建造了一座逃避人生几乎所有不幸的避难所。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面对坎坷、遇到挫折,①马不停蹄、一往无前是一种态度,掩卷沉思、反思自己也是一种态度。前者的精神是雄健的,( a )。通过读书,在历史中寻找借鉴,从他人那里汲取经验,未尝不是②以守为攻、站在问题之外看问题的大智慧。不仅如此,以读书修身正己,能让人少几分“卷帷望月空长叹”的烦恼纠结,多一分“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淡定从容,反而有助于我们迈过这些坎。
无我之境,是把读书( b )。有人说,读一本好书,是一次精神的修行,是一次灵魂的洗礼。确实,阅读和思考是每个人都不会虚度的旅程。它能让人放慢原本急匆匆的步伐,撤掉③火急火燎,摆脱内心浮躁,在流连字里行间的风景里,找到一个安静的精神角落。苏州有一家大型书店,一个特点就是拥有非常长的楼梯,其意图就是为了让每个来到书店的人在④拾级而上的过程中,能够放慢脚步,感受书香,从容沉淀。在这个意义上,读书绝不仅仅是一种放松身心的休闲,更是一种拯救灵魂的生活方式。
18.文中标序号的四个成语中有两处使用错误,请指出序号并修改。(4分)
19.请在文中括号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每当回家,我便有一种踏实的感觉,那感觉牢牢地贴在心口。家里的门是一种呵护。记得幼时,妈妈就常常唠叨,在家千般好,出门一时难。当时,对这话总是似懂非懂,也就不屑一顾。现在想来,真是年少不识愁滋味。没有想到的是,这种踏实感,坚守了几十年的精神依偎,却在偶然之间,被一缕细风轻轻颠覆。
风从窗口吹进,礼貌而轻柔。风是无意的,不应该对我有敌意,也不会给我带来什么痛苦,只是一种习惯。风一吹,我就掉过头,顺着那一习凉,把目光聚焦窗口。我不仅发现了窗外的一切,还看到了一种悬空。树枝轻轻地向我招手,晃动的只是它纤细的指尖。
我不知道在什么时候,已经悬空在这个城市中。一幢楼房,撑起双臂,轻轻地把我高高举起。然后悬空放置,身不由己。两脚之下,华丽的实木地板,还有地板上的荼几、沙发、电视,都与我一样悬空着。我的心空荡荡的,仿佛一艘无法泊岸的船,飘忽在浩瀚的海面。天再蓝,离我太远,托起我的是我唯一的依靠——飘忽不定的水。在这个城市生存了这么多年,我不知道自己是怎样被悬空的,面对黑洞洞的窗口,我找不到答案,孤独的身影,幻化成小孩的柔弱的手。
20.下列语句中,与其他三项的修辞手法不同的一项是( )(3分)
A.风从窗口吹进,礼貌而轻柔。
B.树枝轻轻地向我招手,晃动的只是它纤细的指尖。
C.一幢楼房,撑起双臂,轻轻地把我高高举起。
D.孤独的身影,幻化成小孩的柔弱的手。
21.下列句子中破折号的用法与画线句子的破折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他还有宏伟的设想;还要栽树……
B.让人留恋的歌声响起,标志着这是一年的最后一个夜晚——大年夜。
C.到山上打柴的记忆,至今都是幸福而快乐的——尽管那是童年时期一种十分辛苦的劳作。
D.这位选评者把“含香之署”讲成“有香味的房子”;把“怀刺”讲成“怀抱着有刺的东西”一一都是全无根据地乱说一通。
22.文中有三个加点的重叠形式“牢牢”“常常”“轻轻”,说说它们和“牢”“常”“轻”相比,语意上各有什么不同。(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假设时间来到10年后,你已经成为一名独立带领一个实验室的博导,你拥有所需要的所有资源,那你最想探索的科学问题是什么?换一种说法,这一辈子有什么科学问题或者技术难题,你能解答或者突破,就觉得今生无憾了?"近日,著名学者颜宁分享了在一次博士生推免面试中提出的问题,不无遗憾地表示,20多位基本是国内生物医药领域所能招到的资质最好的本科生和硕士生中,并没有让她眼前一亮的回答。(2023.07.12《人民日报》)
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激发青少年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培育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少年群体。(2023.07.14《杭州网·新闻中心》)
请围绕上述材料,结合你自身的学习经历和人生理想,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感受和体会。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能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武安市第一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
语文 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1.(3分)B(A偷换概念,“它”指的应是“家国天下”;C“本质上还是空想,不可践行”错,原文为“只能体现在有限的实践中”;D不合文意,“现代社会主张的公共精神”与“家庭伦理的建设”并行不悖,“关键是如何能够在不同的关系当中正确切换”。)
2.(3分)A(引用《老子》《管子》《礼记》中的话,侧重强调证明的是将“天下”和“公”联系在一起,尚未谈及“太平”。)
3.(3分)D(“治大国若烹小鲜”是比喻的说法,只是强调了“治国”这一方面,不能用来说明“家”“国”二者之间的关系。)
4.(4分)①先指明“天下情怀”在古代呈现“天下为公”和“天下太平”两种理念形态,分别运用引证法和例证法加以分析论证;(2分)②后阐发“天下情怀”是中华美学精神的核心,通过古今对比,指出其现实意义,提出时代要求。(2分)
5.(6分)①继承并发扬中华传统文化中“家国天下”的价值观念,积极投身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实践;②厚植家国情怀,追求“天下为公”“天下太平”,抓住机遇,努力创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③将传统的家庭伦理原则和现代社会的公共理性、法制精神有机结合起来,爱国爱家,勇于担当。(一点2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6.D 小说将贝尔小姐今昔情感态度的对比,表现了她在经历爱情磨难后的成熟与圆融,以及对美好往昔的眷恋。虽然没有了甜美的爱情,但是莉莉当初天真的行为与当前已“年纪已大了”的现实让她内心坦然接受了现实。理解正确。A项,贝尔小姐是小说着力塑造的主人公,虽然性格有点怪异,但有着执著而坚韧的优秀品质,此处界定为“令人讨厌”不妥。B项,牵强附会,此处是用环境烘托贝尔小姐处境的艰难,并没有明显的象征意味。“与众不同”理解错误。C项曲解文意,“表现出个人审美观上的差异”理解错误,贝尔小姐不愿意卖掉山茶树,不愿意接受“两百美金”,主要还是因为“山茶树”寄予了她深厚的情感,见证了她曾经美好的生活,它成为对往昔可贵的念想。因此,不能理解为主要是“审美观”上的问题。
7.A “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为线索”错,应该以“山茶花树”为线索;“为读者呈现了她较为完整的一生”错,根据文章记叙,“我”八岁第一次见到贝尔小姐的时候,她就已经“不可思议地老”,小说后半部分回忆贝尔小姐年轻时也只是简单交代其经历。
8.对美的执著追求。贝尔小姐不愿意卖掉山茶花树,因为她的日本山茶花树是“上好”的品种,能开出“如此美丽”的花。
对往昔美好生活的眷恋。贝尔小姐不愿卖掉山茶花树,她曾经有过如同山茶花一般甜美的爱情,亲情,因为杰德的变心而毁灭,但依然眷念往昔美好的生活。
不屈服于命运的安排。虽然处境艰难,但她不屈服于命运的安排,执著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任答两点即可,一点2分,共4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人物形象的特征的能力。首先从最基本的层面理解贝尔小姐为什么不愿意高价卖出山茶花,是因为山茶花本身的珍贵与美丽。其次,是因为山茶花见证了当年他们甜美的爱情,她依然保留当年的记忆。最后,是不屈服命运的安排,凌寒而开的山茶花正象征着她不屈的精神品质。
9.使用第一人称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和感染性。如小说一、二部分以“我”的口吻讲述故事,告诉读者“我”亲身经历的一个故事。小说结尾部分“我”则转换为贝尔小姐,交代了贝尔小姐的经历,让读者对贝尔小姐有全面的了解。
小说在第三部分使用第三人称讲述故事,不受时空限制,可以全面深入地叙述贝尔小姐的生活情况。如对贝尔小姐心理的细致刻画,只有使用第三人称才能描述出来。
交替使用叙述视角,可以更灵活、全方位叙述事件,刻画人物。本文交替使用叙述视角,突出了贝尔小姐坚韧、顽强,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形象特点,表达了作者对她的同情与钦佩之情。(每点2分,共6分,其他答案可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类文本阅读中表达技巧的能力。小说叙事的口吻从开篇的第一人称继而变换为第三人称再到最后再次变换为第一人称,但是开篇的第一人称与小说末尾的第一人称其指代对象已经发生了改变。然后,我们需要了解第一人叙事和第三人称叙事各自的优点并结合文本赏析即可。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10.B F K(选对一处得1分,超过3处不得分)
11.D
12.B(“借出使逃避继位”于文无据。)
13.(1)僚就自立为吴王。季子出使回国,侍奉僚跟侍奉从前的吴王一样。
(2)你凭什么说我做的是桀纣那样的事?赶快说清楚,说不出道理就处死你。
14.①不恋权位;②爱惜民力;③推己及人。
参考译文:
吴王寿梦有四个儿子:长子叫谒;次子叫余祭;三子叫夷昧;少子叫季札,被称为延陵季子,在兄弟中数他最贤能,三个兄长都知道这一点。于是吴王寿梦死后,长子谒要将王位让给季子,季子始终不肯接受。谒便作誓约说:“季子贤能,如果君位传给季子,那么吴国就能兴盛。我们就按照兄弟次序继承王位。”(他)每当吃饭时便祈祷说:“但愿我能早死,把君位传给季子。”谒死后,余祭继位;余祭死后,夷昧继位;夷昧死后,轮到季子继位。这时季子出使在外,不在国内。他的庶兄僚说:“我也是兄长。”就自立为吴王。季子出使回国,侍奉吴王僚跟侍奉从前的吴王一样。谒的儿子公子光说:“按照我父亲的意愿,君位应当归于季子;按照继承王位的礼法,我是嫡子,应当代替他继承君位。僚凭什么做吴王!”于是派专诸刺杀吴王僚,行刺成功后,将王位让给季子。季子说:“你杀死我的国君,我再接受你的国家,那么我就是和你一同篡位的人了。”(他)最终离开吴国去到延陵,终身不再进入吴国。君子认为他不行杀戮是仁慈,不要王位是道义。不将国家作为自身的私产,抛弃诸侯之位不觉得遗憾,放弃尊贵地位没有愤恨,可以说接近“至公”的境界了。
秦始皇吞并了天下之后,便召集群臣商议说:“古代五帝传位让贤,夏、商、周三代之君世袭,哪一种作法对?我将采用对的作法。”七十个博士官没有一人回答。鲍白令之回答说:“天下公有,那么禅让贤人就对;天下私有,那么世袭就对。所以五帝是以天下为公有,三王是以天下为私有。”秦始皇仰天长叹说:“我的德行超过五帝,我将以天下为公有,谁可以在我之后接替君位呢?”鲍白令之回答说:“陛下做的是桀纣那样的事,却想模仿五帝禅让王位,这不是陛下所能做到的。”秦始皇大怒说:“令之上前来!你凭什么说我做的是桀纣那样的事?赶快说清楚,说不出道理就处死你。”鲍白令之回答说:“请允许我说一说。陛下修筑楼台上接云霄,建造宫殿连亘五里,造重达千石的大钟,铸重达万石的钟鼓架。嫔妃数百,艺人上千。兴建骊山宫室,到(咸阳的)雍门接连不断。为了一己的享乐,耗尽天下的资财,竭尽全国的民力。自私自利,而不顾及他人。陛下是所谓的只为自己谋利的君主,怎能与五帝的德行相比,竟然想要以天下为公有呢?”秦始皇默不作声,无言以对,脸上有羞惭的神色。于是放弃了这个打算,再也没有禅让天下的意思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答案】15. C 16. ①金陵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但赵匡胤仍能在群雄争霸中攻下金陵,表达了对宋太祖夺取金陵的功勋的赞美之情;②对南唐占据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但仍被灭国的惋惜之情,并以此来告诫统治者要积极作为;③借对自然风物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金陵物是人非,人事已变,繁华易逝的感慨。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思想内容、艺术特色的能力。
C.“颈联描写赵匡胤据守金陵后,宋朝‘王气’黯然而收”错,这万里东下的长江和高入云间的天阙山的双峰,一向都是据守金陵者的天然屏障,但在五代十国的群雄角逐中,胜利者终归于从中原南下的赵匡胤。这时割据者在金陵的“王气”就黯然而收,只剩下萧飒的寒风吹拂着佛寺的僧窗了。选项张冠李戴,宋朝应为南唐金陵。
故选C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1)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
(2)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3)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10分)
18.(4分)①无所畏惧 ②以退为进
19.(4分)a.但后者未必就是逃避(后者的态度却是沉稳)b.作为诗意的栖居地(意思接近即可)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2分)
20.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ABC三项使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D项是比喻。故选D。
21.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文中的破折号表示解释说明。A.表示递进。B.表示解释说明。C.表示转折。D.对前文内容的总结。故选B.
22.(6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语言表达效果的能力。
①三个重叠词语“牢牢”常常”轻轻”与“牢”常”轻”相比,语意得到了强化。
②“牢牢”是牢固的意思,比“牢”的程度更甚,能突出家的踏实感之重。
③“常常”是经常的意思,比“常”频率更高,突出了妈妈的叮咛、唠叨对孩子的影响之深。
④“轻轻”是轻微之意,突出了家给我的踏实感被颠覆的偶然性,颠覆在不经意间。
四、写作(60分)
23.根据高考评分标准评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