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贵港市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入学联考
语 文
注意事项:
①试卷共8页,答题卡共2页。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②正式开考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用黑色水性笔填写清楚并张贴条形码;
③请将所有答案填涂或填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直接在试卷上作答不得分。
一、现代文阅读(37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森林的枢纽
戎 可
红日待升,晨雾绿缈,远山如幻。林中某处,黑啄木鸟凌厉的叫声一如既往,转眼间百鸟齐鸣,如歌如湖。百鸟来朝是人类的想象,天下万物实在无高下之分。但是确实,某些物种似乎更加重要,如同枢组。试想一下,如果没有了啄木鸟,森林将会怎样
《辞源》说,枢纽,“比喻事物互相联系的中心环节”。这个中心环节如枢如组,本身并不起眼,然而一旦缺少,整个系统会发生重大改变。1969年,美国生态学家佩因提出了关健种的概念,它的英文是keystone species ,其中keystone的本义是指石拱门上方中间的那块石头,它在所有组成拱门的石头中受力最小,但没有它,拱门就会倾倒,keystone的含义与汉语里的“枢纽"异曲同工.
关键种的概念并非凭空而来,佩因教授分析了一系列的例证,特别是他在1966年发表的一项研究。这项研究开始于1963年,他在马考海湾做了一个有趣的去除实验。佩因选择了一块海滩作为样地调查底栖生物。样地的中段——中潮间带,布满了贻贝、藤壶和一种被称为茗荷儿的节肢动物,这些动物都固着在岩石上。有一种海星以这些动物为食,哪种动物增多,海星便优先取食哪种,所以没有谁能占据绝对优势。
实验中精彩的部分来了,佩因取走了样地里的海星。3个月后,原本只分布在低湖间带的藤壶,竞然占据了样地60%~80%的空间。随后的9个月里,小个头儿的贻贝和茗荷儿迅速生长,到处都是它们。再往后,茗荷儿也消失了,遍地贻贝。它们侵占了几乎所有的岩石,其他生物无处附着。这样演替的结果,虽然生物量大大提高,但物种数却从15种迅速降到了8种,甚至更少。生态系统中物种数目减少的问题在于,一旦环境变得不适于这区区几个物种的生存,整个生态系统将面临崩渍。而这一切,仅仅是因为去除了几只能够控制固着生物生长的海星。
这个例子里的海星,便可称之为“关键种”。它们虽数量不多,却对生态系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关键种这个概念的意义在于,如果我们能够找到一处生态系统中的关键种,我们只要保护好这个物种,那么生态系统就能够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自我维持着它的结构和功能。而从理论上讲,保护一个关键种,所花费用应该不大,四两拨千斤,何乐而不为
像海星这样通过捕食稳定生态系统结构的例子很多,比如地上的老虎、天上的雄鹰和海边的海獭,这也是我们为什么特别强调保护这些动物的意义所在。但是关键种至少还有另外两种可能的形式,其中一种是基于互利共生关系的关键种。比如在澳大利亚西部,食蜜鸟给很多种植物传粉,也取食它们的花蜜,披此互患互利、互相依赖。但到橡子山龙眼开花的季节,它的花却是食蜜鸟的唯一蜜源。在这种情况下,橡子山龙眼就成了关键种,因为一旦它开不了花,食蜜鸟种群就会衰落,其他的植物也将跟随着无法繁殖。
与上面两类关键种不同,生态工程师为其他生物创造生态位,是另一种形式的关键种。比如啄木鸟,它在树上凿出的大大小小的洞,为真菌、昆虫的生存提供了便利,给各种小型普类、鸟类的隐蔽和繁殖提供了空间。
关键种是个美丽的保护生物学概念,但在真实世界要找到这样一个枢纽却难上加难,这是因为物种间的复杂关系,往往远超常人想象。我们能做的,就是到森林里多走走、多观察、多体会、多分析,大自然也许会告诉我们答案。也许,这就是荒野精神。
(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关键种在英文里的含义与枢纽的含义相近,二者的作用也类似,关键种缺失会导致整个系统发生重大改变。
B.在马考海湾做的去除实验,在去除样地“关键种”海星后,导致生物量大大提高,而物种数却迅速减少。
C.只要保护好一处生态系统中的关键种,这个生态系统就能自我维持着它的结构和功能,较长久地生存下去。
D.由于物种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因此要在现实世界里找到一个关键种很难,但保护一个关键种更难。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以"红日待升,晨雾缥缈,远山如幻"的描写,表现百鸟和鸣的美好景象,是为了激起人们对美妙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
B.在提出“关键种”概念时,文章先引用《辞源》中关于“枢纽”的解释,再用英文的构成,准确而形象地说明其作用,这体现了科普文的特点。
C.文章写去除实验的部分主要运用叙述和描写的表达方式,详细地讲解了实验的样本特点和实验的过程,让读者能够清楚地理解实验的意义。
D.作者在马考海湾做的海星去除实验,证明了海星在维护海滩生态系统多样性上的不可或缺,海星是海滩生态系统的关键种。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关键种一共有三种形式,它们分布在海洋和森林里。由于物种之间有着复杂关系,因此要在现实世界里找到一个关键种很难。
B.海星通过捕食稳定生态系统结构,啄木鸟为其他生物创造生态位。海星和啄木鸟都可被称为生态环境中的“关键种”。
C.关键种影响着生态系统的平衡。如果到森林里多走走,多观察,多体会,多分析,大自然可能会告诉我们答案。
D.本文虽然是一篇科普文章,但行文活泼,语言生动,如“四两拨千斤”之类的词语贴切、形象,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4.请结合文本分析本文的行文思路。(4分)
5.文中提到了关键种的三种可能形式。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并各举一个例子。(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百合花(节选)
茹志鹃
我们走进老乡的院子里,只见堂屋里静静的,里面一间房门上,垂着一块蓝布红额的门帘,门框两边还贴着鲜红的对联。我们只得站在外面向里“大姐、大嫂”地喊,喊了几声,不见有人应,但响动是有了。一会儿,门帘一挑,露出一个年轻媳妇来。这媳妇长得很好看,高高的鼻梁,弯弯的眉,额前一溜蓬松松的刘海。穿的虽是粗布,倒都是新的。我看她头上已硬挠挠地挽了譬,便大嫂长大煌短地向她道歉,说刚才这个网志来,说话不好别见怪等等。她听着,脸扭向里面,尽咬着嘴唇笑。我说完了,她也不作声,还是低头咬着嘴唇,好像忍了一肚子的笑料没笑完。这一来,我倒有些尴尬了,下面的话怎么说呢!我看通讯员站在一边,眼睛一眨不眨地看着我,好像在看连长做示范动作似的。我只好硬了头皮,讪讪地向她开口借被子了,接着还对她说了一遍共产党的部队打仗是为了老百姓的道理。这一次,她不笑了,一边听着,一边不断向房里瞅着。我说完了,她看看我,看看通讯员,好像在括量我刚才那些话的斤两。半昀,她转身进去抱被子了。
通讯员乘这机会,颇不服气地对我说道:“我刚才也是说的这几句话,她就是不借,你看怪吧!……"
我赶忙白了他一眼,不叫他再说。可是来不及了,那个媳妇抱了被子,已经在房门口了。被子一拿出来,我方才明白她刚才为什么不肯借了。这原来是一条里外全新的花被子,被面是假洋缎的,枣红底,上面撒满白色百合花。她好像是在故意气通讯员,把被子朝我面前一送,说:“抱去吧。”
…………
乡干部又来了,慰劳了我们几个家做的干菜月饼。原来今天是中秋节了。
啊!中秋节,在我的故乡,现在一定又是家家门前放一张竹茶几,上面供一副香烛、几碟瓜果月饼。孩子们急切地盼那炷香快些焚尽,好早些分摊给月亮娘娘享用过的东西,他们在茶几旁边跳着唱着:“月亮堂堂,敲锣买糖……"或是唱着:“月亮嫌婚,照你照我……”我想到这里,又想起我那个小同乡,那个拖毛竹的小伙儿,也许,几年以前,他还唱过这些歌吧!………我咬了一口美味的家做月饼,想起那个小同乡大概现在正趴在工事里,也许在团指挥所,或者是在那些弯弯曲曲的交通沟里走着哩!……
一会儿,我们的炮响了,天空划过几颗红色的信号弹,攻击开始了。不久,断断续续地有几个伤员下来,包扎所的空气立即紧张起来。
我拿着小本子,去登记他们的姓名、单位,轻伤的问问,重伤的就得拉开他们的符号,或是翻看他们的农襟。我拉开一个重彩号的符号时,“通讯员”三个字使我突然打了个寒战,心跳起来。我定了下神才看到符号上写着XX营的字样。啊!不是,我的同乡他是团部的通讯员。但我又莫名其妙地想问问谁,战地上会不会漏摔伤员。通讯员在战斗时,除了送信,还干什么——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问这些没意思的问题。
战斗开始后的几十分钟里,一切顺利,伤员一次次带下来的消息,都是我们突破第一道鹿寨、第二道铁丝网,占领敌人前沿工事打进街了。但到这里,消息忽然停顿了,下来的伤员只是简单地回答“在打”,或是“在巷战”。但从他们满身泥泞,极度疲乏的神色上,甚至从那些似乎刚从泥里掘出来的担架上,大家明白,前面在进行着一场什么样的战斗。
包扎所的担架不够了,好几个重彩号不能及时送后方医院,耽搁下来。我不能解除他们任何痛苦,只得带着那些妇女,给他们拭脸洗手,能吃得了的喂他们吃一点,带着背包的,就给他们换一件干净衣裳,有些还得解开他们的衣服,给他们拭洗身上的污泥血迹。
做这种工作,我当然没什么,可那些妇女又羞又怕,就是放不开手来,大家都要抢着去烧锅,特别是那新媳妇。我跟她说了半天,她才红了脸,同意了,不过只答应做我的下手。
前面的枪声,已响得稀落了。感觉上似乎天快亮了,其实还只是半夜。外边月亮很明,也比平日悬得高。前面又下来一个重伤员。屋里铺位都满了,我就把这位重伤员安排在屋糖下的那块门板上。担架员把伤员抬上门板,但还围在床边不肯走。一个上了年纪的担架员,大概把我当作医生了,一把抓住我的膀子说:“大夫,你可无论如何要想办法治好这位同志呀!你治好他,我……我们全体担架队员给你挂匾!………”他说话的时候,我发现其他的几个担架员也都睁大了眼盯着我,似乎我点一点头,这伤员就立即会好了似的。我心想给他们解释一下,只见新媳妇端着水站在床前,短促地“啊”了一声。我急拔开他们上前一看,我看见了一张十分年轻稚气的圆脸,原来棕红的脸色,现已变得灰黄。他安详地合着眼,军装的肩头上露着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
“这都是为了我们……”那个担架员负罪地说道,“我们十多副担架挤在一个小巷子里,准备往前运动,这位同志走在我们后面,可谁知道反动浪不知从哪个屋顶上撂下颗手榴弹来,手榴弹就在我们人缝里冒着烟乱转,这时这位同志叫我们快趴下,他自己就一下扑在那个东西上了……”
新媳妇又短促地“啊”了一声。我强忍着眼泪,跟那些担架员说了些话,打发他们走了。我回转身看见新媳妇已轻轻移过一盖油灯,解开他的衣服,她刚才那种怛坭羞涩已经完全消失,只是庄严而度诚地给他拭着身子,这位高大而又年轻的小通讯员无声地躺在那里……我猛然醒悟地跳起身,磕磕绊衅地跑去找医生,等我和医生拿了针药赶来,新媳妇正侧着身子坐在他旁边。
她低着头,正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医生听了听通讯员的心脏,默默地站起身说:“不用打针了。”我过去一摸,果然手都冰冷了。新媳妇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掌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我实在看不下去了,低声地说:“不要缝了。”
她却对我异样地昧了一眼,低下头,还是一针一针地缝。我想拉开她,我想推开这沉重的氛围,我想看见他坐起来,看见他羞涩地笑。但我无意中碰到了身边一个什么东西,仲手一摸,是他给我开的饭,两个干硬的慢头……
卫生员让人抬了一口棺材来,动手揭掉他身上的被子,要把他放进棺材去。新媳妇这时脸发白,熨手夺过被子,眼很地瞪了他们一眼。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展展地铺在棺材底,半条盖在他身上。卫生员为难地说:“被子………是借老百姓的。”
“是我的——”她气汹汹地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在月光下,我看见地眼里晶莹发亮,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
1958年3月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选文没有重点叙写战争,而是通过描写包扎所里的担架员、救护人员、普通妇女,特别是新媳妇不停地救护伤员的场面,来反映战争的残酷。
B.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中的“负罪”一词表现了担架员悲痛、自贵的心理,因为是他和其他担架员的过失造成了战友的牺牲。
C.选文中有两处写到新媳妇“短促地‘啊’了一声”,第一处表现了她认出通讯员时的惊讶,
第二处表现了她听到通讯员的事迹时的震惊与悲痛。
D.“我”无意中摸到两个干硬的馒头,想到了先前通讯员留下馒头给“我”开饭的情景,赌物思人,表达出“我”对通讯员牺牲的无比痛惜之情。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通过想象,描绘了故乡过中秋节的美好画面,与战争的残酷形成一种强烈的反差,使小通讯员的牺牲更加刺痛人心,增强了艺术张力。
B.作者采用正面描写,塑造了通讯员在危急关头,为了保护战友,毫不犹豫地扑向手榴弹而英勇牺牲的高大形象,表现了他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
C.作者反复通过“一针一针地”缝通讯员衣肩上那个破洞的细节描写,表现新媳妇悔恨自己没能早点补上那个破洞,也表现了她对通讯员的敬佩和尊重。
D.作者以第一人称来讲述故事,通过“我”的视角来塑造人物形象,推动了情节发展,并通过“我”的细腻感受,增强了小说的抒情性。
8.请赏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6分)
新媳妇这时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
9.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百合花”在文中的含义。(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佚之狐,郑人,佚之俅之子也。狐少善思辩,多才识。为幕僚,常得郑君宠之。
晋侯、秦伯围郑,郑危在旦夕。狐求见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
武使秦,秦晋师还,郑遂安。郑伯欲厚赏武。狐闻之,言于郑伯曰:“武,舌辩之士,以口舌退师,功高莫大,厚赏,理也;然,武终为隐者之徒,非臣举之,终老亦未见其名,何功之有 窃以为当赏者,臣也。”郑伯愕然,赏之。
异日,村夫有拜于郑廷者,郑伯迎之。问之,乃烛之武之兄文也。文曰:“君恩四海,天下惠之,万民之幸也。武以口舌还军秦晋,三军不能敌,厚赏以利郑也。然,家有老母,八旬又三,日必付之。武往说师老母系之臣昼夜傅母目不交睫,亦宜赏之。况武本不欲说奏,区数劝方为之也!”郑伯赏之。
未几,宫廷左右及三军将士上书求赏者络绎不绝,郑哗然。晋闻之,复攻之,郑危矣。史臣曰:“郑危而遂安者,君明而士贤也;郑安而复危者,赏功之过欣,抑邀功妒贤欤 ”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的字母填在横线上,每答对一处给1分,答案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武往A说师B老母C系之D臣E昼夜F侍G母H目不交睫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秦晋师还,郑遂安 还:这里指撒军。
B.君恩四海,天下惠之 惠:得到恩惠。
C.厚赏以利郑也 利:利益。
D.抑邀功妒贤欤 抑;还是。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因为烛之武劝退秦师有功于国,郑伯打算重重地奖赏他,可是这件事传出来后,引起了来自各方面的连锁反应。
B.佚之狐凭借自己是老臣,德高望重,平时对郑伯尊重有加,觉得这次举荐烛之武有功,要奖赏,首先应该奖赏自己。
C.烛之武的哥哥烛之文认为自己侍奉老母亲而劝说烛之武面见秦君退秦师有功,应该得到奖赏;其他大臣也想分功。
D.郑伯身边的人和将士纷纷求荣,郑国国内一片哗然,这引得晋军又来攻击,让郑国再次陷入危险的境地。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非臣举之,终老亦未见其名,何功之有 (4分)
(2)况武本不欲说秦,臣数劝方为之也!(4分)
14.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郑国转危为安的原因和转安为危的原因。(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舟行即事·杜荀鹤
年少昆须雪欲侵,别家三日几般心。朝随贾客忧风色,夜逐渔翁宿苇林。
秋水鹭飞红蓼晚,基山猿叫白云深。重阳酒热莱萸紫,却向江头倚样吟。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抒情。诗人年龄不大,却须白如雪,可见其常年奔波劳苦。此联写诗人离家,不能与家人同乐,不免感慨万千。
B.颌联记事。诗人白天跟随商人乘舟旅行,担心刮风下雨误了行程;夜晚和渔夫一起寄宿在芦苇荡,风餐露宿,随遇而安。
C.尾联写景抒情。诗人手端新酿好的菊花酒,眼见紫色茱萸盛开,面对滔滔江水,为美好的节令里不能与亲友团聚而感到惆怅。
D.整首诗清新自然,洗练隽永,既有对风光的描绘,也有对风俗的反映,寄托了诗人丰富的情感体验,可谓写重阳的佳作。
16.全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 请结合诗句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曹操《短歌行》中,借“山”和“海”来比喻,表示自己渴望多纳贤才的两句是“ , ”。
(2)《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李白敢于向权贵挑战、蔑视权贵而追求个性自由的两句是
“ , ”。
(3)《琵琶行并序》中将琵琶女与作者白居易的不幸身世互相联系的两句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那日,当我赶到浙江师范大学报到时,天已经完全黑下来。我在夜幕中拎着行李,跟随接我的师姐前往中文系宿舍楼。我们绕过灯火通明的教学楼,转入一条石子铺就的林间小道。月华如水,一阵风带来一股_①的清香。我忍不住叫出了声:“好香啊!"师姐停住脚步说:“这一片全是桂花树。"原来,是桂花树在月下静静开着花。虽然于我而言,这是一座陌生的城市,但在这样的月色下,这样的晚风里,静静地站在桂花树下,我因_②_而产生的孤独感似乎渐渐消散了。
校园草木茂业。春天,楼前的紫藤花开得_③_,我和同桌在紫藤花下看书,谈笑,花瓣拂过我们的头发和脸颊,香气弥漫在我们的身旁。紫藤花飘落的时候,蝴蝶兰开了,蓝幽幽的花开在我们的脚下,成片成片的。接着,所有的玫瑰像约好了似的,在校因的各处和你捉迷藏——去食堂的路上,去电影院的路上,去操场的路上,一不小心你就会发现它们的情影。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写恰当的成语。(3分)
19.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加点处的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如果一个人用尽全身之力,把噪门憋得尖尖的,发出“哦——啊”的叫声,虽说比不上大鹦鹉的气势,听起来也蛮像了。
B.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铜钱,买一碗酒,——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现在每碗要涨到十文,——靠柜外站着,热热的喝了休息。
C.八年之久,我没有在院子里看蓬花了——但故乡的园院里,却有许多;不但有并蒂的,还有三蒂的,四蒂的,都是红莲。
D.我似乎能感觉得到,她就是那个来对我启示世间的真理、给我深切的爱的人——安妮·莎莉文老师。
20.请简要分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6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6分)
21.阅读下面这首小诗《梦想》,请仔细揣摩内容与句式,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6分)
梦想是一缕阳光,① ;梦想是一阵春风,复苏你蛰伏的灵魂;② ,洗净你心中的铅华。梦想,她是旅途不灭的明灯,有了她,才有了速茫征程上的方向;梦想,她是沙漠永恒的绿洲,有了她,③ ,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于2023年7月28日至8月8日在我国四川成都举办。大运会不仅是竟技体育的激烈比拼,也是当代青年精神风貌的集中展示。大运会能更好培养青年学生团结协作、应对挑战的能力,激发他们不断超越自我、勇攀高峰的青春力量。读了以上材料,你对“青年”有怎样的认识和感悟 请结合你的见闻与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