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战争中的诗意”——《荷花淀》
【教学设想】
《荷花淀》是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苦难与新生”的一篇课文,这一单元属于“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任务群,包括散文、报告文学和小说等体裁的文章。思想内容上,引导学生理解革命文化的精神内涵,深刻认识革命传统;知识技能上,着重了解纪实和虚构作品各自的特点和表现手法,欣赏作家塑造艺术形象的深厚功力和富有个性的艺术风格。
从作品来看,《荷花淀》是形成孙犁“荷花淀派”风格的代表作,领略其清新优美、富有诗意的艺术风格是阅读鉴赏上的重点,《荷花淀》人物刻画细致传神,景物描写诗意唯美,都可以成为学生着重分析的对象。
从学情来看,有必修教材当中小说作品的鉴赏的基础,通过环境描写与人物刻画的分析自然能够领略《荷花淀》之美,但超出学生认知的是作者用优美来表现战争,这固然可以用作家的个人风格与审美倾向来解释,但更应引导学生从创作目的和艺术技巧的角度来认识它的合理性,尤其是认识到“虚构”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
综合上述原因,我为学生设置以下学习目标:学习表现人物性格和感情的手法;领略小说的写作风格,认识作品的创作意义;理解文学作品中“真实”的意义。
总体设计上呈现为“发现美——理解美——欣赏美”的教学过程。
【课堂实录】
一、发现《荷花淀》之美
【学习任务一】有人评价说:“《荷花淀》是战争小说的一曲纯美的绝唱。”请结合文本,谈谈《荷花淀》是如何表现“美”的。
提示:可以从小说的人物和环境两个角度着重进行探讨。
(学生短暂交流,教师巡视)
生1(女):我觉得小说的环境很美,从文章的第一段可以看出来,“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潮润润的,正好编席。”还有,女人们在一块儿编席子的那种环境,很有美感,很纯。
师:女人们在一起编席子的描写是在第四段,请你再来读一下。
生1(女):“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
师:以上文字,作者用诗意的语言描写月下编席的场景,表现了白洋淀地方的特色,营造了一种优美、宁谧的氛围,体现出小说的环境美。还有哪些?
生2(男):我觉得读这小说就有“感觉”写得很美。比如在第64页,“她们轻轻划着船,船两边的水哗,哗,哗。顺手从水里捞上一棵菱角来,菱角还很嫩很小,乳白色。顺手又丢到水里去。那棵菱角就又安安稳稳浮在水面上生长去了。”不知道为什么这段文字令我感到很舒服。
生3(女):这一段写的是女人们思念丈夫的状态,前面是写女人们认为丈夫“一到军队里,他一准得忘了家里的人”,才联想自己家里来过的队伍唱歌和练习射击,这其实是女人们在想象自己的丈夫此时此刻在做什么,表现了对他们的思念。中间这段写女人顺手从水里捞上一棵菱角,又顺手丢到水里去,这个动作表现了女人们内心的失落、空虚和无聊,承接上面的内容,实际上是思念丈夫的一种表现。
师:分析得好!作者用这几句描写了中午时分寂静的水面风光,烘托出一种平静、闲适的气氛,表现了人物细腻的心理,我想令那位男同学感到舒服的正是这份平静与闲适的气氛(生2点头),作者依靠文字的力量把我们带入了他设置的情境。小说的字里行间流露荷花淀的美,环境的美更好地烘托了白洋淀儿女的美。下面我们再来分析一下作品的人物。哪个人物美?这位女同学。
生4(女):我觉得水生嫂很美,作者没有写她长得美,而是在很多地方表现了她的心灵美,尤其是与水生的对话。
(生4与生5朗读了“女人抬头笑着问……你明白家里的难处就好了”一段)
生4(女):我想表现的是水生嫂的为难与委屈。当水生说出“明天我就到大部队上去了”后,水生嫂只说了三句话,“你总是很积极的”“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你明白家里的难处就好了”,水生嫂应该有满肚子话和水生说,但都没有说,可以看出中国妇女的隐忍。
师:那水生呢?(看向生5)
生5(男):我想表现水生的愧疚。水生后边讲了很多话,为自己解释,但都没有他前边的话更能表现愧疚。水生回家后,话很少,“吃过饭了,你不要去拿”“他们几个哩?”“还在区上。爹哩?”“小华哩?”女人开始很热情,问这问那,水生回答却很少,应该是不好意思说出要离开家,所以我把水生前边的话读得声音很小。
师:两位同学预习得很好。他们发现了人物语言上的细节与前后不同的态度,而且两位同学的回答内容又很契合,你们自己发现了吗?
生4(女):我注意到水生嫂后半段话讲得少,他注意到水生前半段讲得少。分界线是水生说出要到大部队上去。
师:很好,抓到了这段对话写得非常有特点的地方。水生嫂一个人持家不易,应该委屈满腹,为什么越说越少呢?
生4(女):这才是她可爱的地方,一个女人要承担几乎全部的生产劳动,还要照顾老人和孩子,她的负担是很重的,所以她说,“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她想让丈夫明白自己的难处,但不能再说了,再说就是拖后腿了,自己再难也要支持丈夫去打鬼子。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女性的伟大。
生6(男):我认为男性也很伟大。水生也不容易啊,家里有老父亲,还有孩子,以前的男人谁不想过“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生活啊?去打鬼子,是玩命啊!(大家笑)
师:这位同学代表男同胞说出了心声,两位同学都说得很好,水生嫂独挑家庭重担,支持丈夫上战场,水生将生死置之度外打鬼子保家卫国,同时还能体恤妻子的不易,一个温柔美丽又深明大义,一个朴实无华又英勇无畏,令我们感受到抗日根据地人民的革命精神和家国情怀。《荷花淀》一文处处表现美,这一点与我们熟悉的一般战争题材的作品区别很大。下面就让我们完成第二个任务,一同探讨荷花淀派风格的创作意义。
二、理解《荷花淀》之美
【学习任务二】比较阅读《荷花淀》和拓展阅读材料《野狼峪白刃战》,思考:在对战争的表现上,二者风格截然不同,你更支持哪种风格?为什么?二者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生1(男):我更支持野狼峪白刃战的风格,它更像战争。比如说,“这是场硬碰硬的肉搏战。双方杀红了眼,刺刀相交的铿锵声,枪托击中肉体发出的闷响声,濒死者的惨叫声,杀得性起的吼声响成一片。李云龙的刀锋从右至左,从上而下斜着抡出了一个180°的杀伤半径。军曹的身子飞出两米开外,还怒视着李云龙呢。”这段战争描写非常真实,给人身临其境的感受,画面感非常强。
生2(男):我也更喜欢《野狼峪白刃战》的战争描写,而且我想说我不喜欢《荷花淀》的战斗描写,太假了。(很多男生眼睛望向老师重重点头)
师:嗯,这似乎又是很多同学的心声。具体说说,哪里假?
生2(男):比如64页开始这一段:“她们看见不远的地方,那宽厚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战士们,正在聚精会神瞄着敌人射击……枪声清脆,三五排枪过后,他们投出了手榴弹,冲出了荷花淀……手榴弹把敌人大船击沉,一切都沉下去了……”我有很多疑问,站在水中能放枪吗?站在水中如何冲出荷花淀?以游泳的方式冲出荷花淀?枪弹进水还能用吗?手榴弹沾水还能爆炸吗?非常明显,这些描写都不符合实际情况,所以,我认为《荷花淀》的战争描写非常假,因为战争是残酷的,不可能如此轻而易举就能打败鬼子。
生3(男):老师,我有不同意见。《荷花淀》也表现了战争的危险和残酷。
师:好,哪里?
生3(男):水生夫妻的对话:“家里,自然有别人照顾。可是咱的庄子小,这一次参军的就有七个。庄上青年人少了,也不能全靠别人,家里的事,你就多做些,爹老了,小华还不顶事。……‘不要叫敌人汉奸捉活的。捉住了要和他拼命。’那最重要的一句,女人流着眼泪答应了他。”水生夫妻的话别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生离死别。这还不能体现战争的危险与残酷吗?
师:很好,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战争令大量青壮劳动力参军,在生产上已经给乡村生活带来了极其沉重的负担;同时,水生对妻子最后的交代说明敌人已经深入乡村,后文妇女们遭遇敌人的情节也充分说明战争的危险无处不在,人民随时可能遭遇生命危险。
师:同学们,其实,《荷花淀》已然表现了战争的残酷,只是更加的隐晦。这又是为什么呢?请大家关注一下两篇文章的写作时间。《野狼峪白刃战》节选自当代作家都梁的长篇小说《亮剑》,创作于21世纪初,距离抗日战争结束已有50多年,战争早已远去,和平环境持久,作品当然要着重表现战斗的惨烈,促使人们铭记革命先烈的功绩,使中华民族永葆忧患意识;《荷花淀》写于1945年,抗日战争还没有完全结束,人人眼见侵略者面目狰狞,亲历城市乡村满目疮痍,战争的残酷无需再言,人民最需要的是鼓舞,着重表现家园环境的美好,中华儿女人性的美好,是当时文学创作的需要,从这个角度来看,《荷花淀》无疑是顺应时代潮流的优秀作品。
生2(男):老师,为了鼓舞人民的勇气,就可以写得这样假吗?老师们不都要求我们作文要写得真实吗?写作不是要有真情实感吗?
师:好,我们还是不能绕开你所谈到的“假”的问题,这也恰恰是我们今天要完成的第三个任务。
三、欣赏《荷花淀》之美
【课堂任务三】请结合《荷花淀》或者你熟悉的其它文学作品谈谈如何看待文学作品中“不真实”的现象?
师:我想请大家先思考一下:着重表现战争残酷的《野狼峪白刃战》有没有“不真实”的地方?
生1(男):有。比如:“和尚手中的枪杆呼啸着贴地一个360°扫膛棍,五个日本兵惨叫着栽倒。白蜡杆的力道之大,五个日本兵的踝骨全被扫断……”这就不太符合实际。
师:骨骼的强度还是很可靠的,即使是练过“少林功夫”魏和尚也不太可能一下就打断五个日本兵的踝骨。但同学们,你爱不爱看?
生(多人):爱看!
师:为什么?
生(多人):好看,过瘾!
师:这招360度的扫堂棍带来的画面感和暴力美学冲击力令我们热血澎湃。我们明知这是假的,但仍然赞赏这种带有主观想象的描写。想象,也可以叫假定,假定了,感情才自由。如果要保证文字的绝对真实,就不能想象,就没有超越客观真实的主观自由,文字就失去了魅力,也就不能称之为文学,可见,文学的真实,是一种带有想象的真实,也就是假定的真实。(学生点头,教师进而继续提问)
师:但如果我们写和尚凭借少林功夫用他的白蜡杆红缨枪挑翻日本坦克车,大家还爱看吗?
生(多人):不爱看。
生1(男):那是漫威超级英雄。
师:嗯,挺像!我认为,如果那样,《亮剑》就从经典作品变成了……?
生(多人):抗日神剧!
师:对啊。可这又是为什么呢?不是说有想象才是文学吗?
生2(男):可是这种想象也太过了……(很多同学重重地点头)
师:大家好像都持这样的观点。打个比方,篮球比赛,科比布莱恩特快攻到篮下,无人防守,投篮是得两分,扣篮也是得两分,该怎么选?
生(多人):扣篮啊,好看……
师:同样是得两分,观众更喜欢看扣篮,因为扣篮更具有想象力、更精彩。可是,用脚扣篮比用手更有想象力,你爱看吗?(生迟疑)大家未必觉得它更精彩,尤其是裁判,因为这触犯了规则。同样,红缨枪挑翻坦克车,大家不爱看,因为它超越了想象的边界,违反了文学的规则。
师:大家高一时学过蒲松龄的《促织》,最精彩的情节是哪个?
生(多人):斗鸡。
师:蟋蟀斗赢公鸡是作品的高潮,将小说的传奇色彩推到了极致,可如果把鸡换成“狮子”“老虎”“狼”……?
(大家笑)
师:显然这是不行的,因为这样写就突破了想象的边界,传奇变成了离奇,作品就会“失真”。我们都很熟悉《堂吉诃德》,公认的说法是,小说最为精彩的一笔是堂吉诃德同风车搏斗,如果堂吉诃德挑战的不是风车,而是马车、火车……那将是一部美国三流惊悚片。(大家笑)
师:好,书归正传,我们已经懂得文学的真实不是客观的真实,而是假定的真实。那么,《荷花淀》对于战争描写所进行的假定有没有突破文学想象的边界?我想,这是见仁见智的,因为文学的规则并不像篮球的规则那样清晰明确,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边界,所以,这应该由同学们自己去体会、思考和评价。不可否认的是,《荷花淀》是孙犁先生创作的文学经典,历史上它带给中国人民以鼓舞,今天它带给我们清新、自然的美的享受。我们敬畏经典,但不盲从权威,希望同学们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做出自己的判断,爱上文学的同时,也能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谢谢大家,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