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引领 情境支架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设计创意
1.设计一个聚焦于字词的大问题统领全课,凸显整合意识。
2.设置一个矛盾对立的认知情境,加强实践性,促进深度学习。
3.组织打靶纠错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发展高阶思维。
设计理念及意图
1.以大问题统领全课。聚焦一点,用一个问题去统领全课。针对以往教学中的散点教学、碎片化教学的弊端,新课标提出“整合”理念。“整合”一词,是2017年版《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高频词语。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要有高度的整合意识。具体到一节课的教学,也要从整体去架构,从顶层去设计,以较高的站位、开阔的视野,将整节课一把拎起来。聚焦于一个问题,打通各个教学环节之间的关节,将各个教学任务统领在一个问题下,使一节课变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变散乱为整编;而不是零敲碎打,不是一盘散沙,不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2.创设矛盾对立的认知情境,在情境下完成教学任务。针对以往教学中出现的机械学习、被动学习、浅层学习的弊端,新课标要求开展“情境”教学,“情境”一词,在2017年版《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共出现34次。语文教学活动的意图是什么?让语文核心素养落地。核心素养具有内在性、情境性等特征,素养只有在需要素养的情境活动中才得以形成。要让核心素养落地,就要加强情境性,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学习不应只是静坐听讲、死记硬背、刷题考试的过程,更应是实践、行动、体验、感悟的过程。没有个体真实、完整、深刻的活动及体验,相应的素养就无法形成。在情境中、在活动中、在体验中学习,让学习成为学生的一段真实、现实、切实的行动过程和生命历程。
3.引导学生打把纠错,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创新精神。《高考评价体系》中指出,高校选拔人才的一个标准是具有创新精神。创新精神必须建立在自主思维、独立思维、批判性思维的基础上。针对文本特点,因“课”施教,教师有意卖破绽给学生,亮出错误观点,给学生树立靶子,学生围绕具有挑战性的问题,积极主动的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在挑战教师权威、打靶纠错的过程中进行深度学习,既去伪存真,领悟了真知,达到对文本的深层解读,又发展了批判性思维,提升了自信心;同时,使课堂生动活泼,波澜起伏。
教学目标
1.品味诗词,分析形象,把握象外之意。
2.掌握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联系语境理解词句的阅读方法。
3.感受诗人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分析形象
难点——感受诗人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
教学方法:
诵读法、问题教学法、讨论法、点拨法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课件运用多媒体学生熟读成诵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诗人任先青《诗人 领袖》的中的诗句:
你用/平平仄仄/的枪声
写诗
二万五千里/是最长/一行
轻易/不朗诵
天安门城楼上/只那一句
便成了/世界的/诗眼
嘹亮了/东方
二、诵读感知
1. 自由诵读,划分节奏。
2. 请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生点评,教师补充,明确字音、节奏、语气轻重缓急。
三、出示情境问题
1. 教师就课下注释质疑设靶:
“怅寥阔”一句中的“怅”字怎么理解?我觉得课下解释是错误的。查汉语字典,解释为“不如意”,即“不痛快,失意惆怅”,是一种比较消极的情绪。而教材的编者将它解释为“表达由深深思而引发激昂慷慨的心绪”,变成了一种昂扬的、积极的情绪、有力度的情绪,情感类型、分量都大不相同,大家觉得呢?
2. 明确情境问题:
一个“怅”字的词义,到底是编者、你们理解的“表达由深思而引的发激昂慷慨的心绪”还是老师理解的“不如意”?我们到底谁对谁错?
四、组织解决情境问题
<活动一>提问点拨
1. 文章的一词一句都是为主题服务的,为表情达意而服务的。如果能把握全文的思想情感,就可以据此来倒推局部某个词语的含义。整首词作要表达抒发怎样的思想感情呢?是豪情还是悲情?如果抒豪情,是什么豪情?
2. 学生发言,教师相机质疑:
你凭什么说这首诗是抒豪情的?诗人有没有这样直接抒情:啊!我要以天下为己任,我要拼搏进取!我要振兴中华,复兴祖国!没有这样的词句。你从哪里读出来的?
3. 别林斯基说,诗歌是用形象和画面来说话的。诗歌讲求蕴藉含蓄,通常会拐弯抹角的间接抒情,借助形象的人事景物去表达抽象的思情理志。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写人,那么景和人到底替诗人传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活动二>分析上片景物形象,体悟诗人情感
1. 明确赏析景物形象方法:找出意向,把握特点,挖掘意义。
2. 教师示范赏析。
找出形象:“万山红遍”中的万山。
形象特点:
数量——“万”,毛泽东诗文中经常出现的数词,可见数量之多。
颜色——“红”,山上的枫树经霜变红变。
红的程度范围——“遍’,放眼望去一片火红,熠熠夺目。
挖掘意义:这一形象,有层峦叠嶂的壮美,有热情如火的绚丽。结合创作背景,红是热情的象征,革命的象征,看到火红的江山,内心涌动的应该是火热的激情,一腔豪情油然而生。
3. 学生分析其他意象。
生生互评,教师相机点评质疑:
“鹰击长空”一句中,为什么用“击”不用“飞”呢?(击更能体现出一种力度之美。)
“鱼翔浅底”一句中,为什们用“翔”不用“游”呢?(物体在空气中受到的阻力远远小于水中,更能突出轻快自由的状态特点,)
“百舸争流”一句中的“争“字好在哪里?(表达了争先恐后、千帆竞发的热闹。)
4.教师小结:
上片选用万山、层林、漫江、百舸、鹰、鱼等意象,描绘了一幅湘江秋景图,整幅图色彩斑斓,生机勃勃,蓬勃向上,是美景壮景。假如你观览此景,内心感受如何呢?只怕整天哀哀切切,只会伤春悲秋的人,也会心胸为之一开,精神为之一振,更何况原本就胸怀天下的一代伟人?蓬勃昂扬的壮景,激发的是蓬勃昂扬的豪情,借壮景抒豪情。
<活动三>分析下片人物形象,把握诗人志向
1.小组合作学习:找出并分析上的人物形象。
2.教师巡回指导。
3.小组代表上台展讲,其他小组补充点评。
4.小结:
人物形象:同学少年,这是一组群像。
人物特点:
年龄——“风华正茂,”青春年少;
精神面貌——“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意气风发;
行为才华——“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评论国家大事,写激浊扬清的文字,才华横溢。
思想性格——“粪土当年万户侯,”关心国事。蔑视权贵,不畏强权。
胆识勇气——“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敢于在水流湍急的江心游泳,不怕风浪,敢于拼搏。
挖掘意义:艺术的回答了上面提出的问题。上片提出一个气壮山河的大问题——谁主沉浮?答案就在下片,就是这些英勇无畏、积极进取的同学少年。结合背景,这里同学少年其实就是早期的青年革命者。当年不怕风浪,敢于投身于自然的风浪之中,如今在革命风浪中更会发扬当年的精神,为革命,为新中国而奋斗,而积极进取。谁主沉浮?就是这些以天下为己任,积极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诗人借这一人物群像表达了自己的凌云壮志。
<活动四>:解决问题
1.请学生结合语境解释“怅”字含义并说明理由。
2.把握了上片的景物形象、下片的人物形象,上片借湘江壮景抒豪情,下片借英雄人物表壮志。再回到这个“怅”字,这句前承壮景豪情,后启英雄壮志。一个“怅字,不抒悲情抒豪情,编者的课下解释是正确的。
五、小结:
今后该如何理解文中个别字词语的含义?
学生发言。
应该联系上下文,在整体的语境意识的指导下去推敲局部词词句的含义,要有整体意识。要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篇不离作者背景,要联系上下文,瞻前顾后,左顾右盼。不能断章取义,不能孤立的去理解一个词,断章取义。
六、课堂练习:
“自古逢秋悲寂寥,”文人写秋景,以悲景为多见,大多是写衰败之景、萧瑟之景,为何毛泽东一反悲秋传统,将秋景写得如此昂扬蓬勃呢?笔下之景与心中之情有什么关系呢?你能就反衬举出一例吗?(正衬、反衬。本文为正衬。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景语即是情语。湘江之景,一定也有萧瑟肃杀的一面,但与毛泽东要抒的豪情壮志不和谐,所以诗人不取。马致远要抒断肠之情,就选了断肠之景。极度伤心的人会看到黑色的太阳,杜甫也说“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此皆为正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