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压带与风带》教学设计
——选自人教版地理选择性必修1第三章第二节
课时:第1课时(共2课时)
课程标准分析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要求学生能够“运用示意图,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并分析气压带、风带对气候形成的作用。”
本条要求关注的对象是大气圈中的全球性大气环流,重点是全球性大气环所形成的气压带和风带;前置限定“运用示意图”,也就是要充分运用感性认知的手段,如利用教具、学具,或者绘制示意图,构架起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的认知框架,进一步加深理解;行为动词“说明”,属于知识理解水平,意在学生能够通过所绘示意图,总结并说出气压带、风带分布和移动规律。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教学内容是大气圈与天气、气候教学的核心内容,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它既是对前一部分“大气的运动”中“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相关知识的运用,也是由小尺度大气运动到大尺度大气运动知识的迁移,还是学习下一节课程“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的前提与基础。
学情分析
1、知识储备:通过“地球的运动”知识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太阳直射点的季节性移动规律”、“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向规律”;通过对“大气的运动”内容的学习,学生已基本掌握“热力环流”、“大气的水平运动”等知识,为学习本节课内容奠定了基础。
2、能力水平:通过前几部分内容的教学,学生初步了解了自然地理的学习方法;通过形象思维能力的训练和严谨的逻辑推导分析过程,学生具备了初步的空间想象能力和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部分形象思维能力较强的学生能较好地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理解和掌握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过程;但由于此时学生还未进行立体几何相关知识的学习,故部分学生在空间想象能力上稍有欠缺。
3、心理特征:高中阶段的学生对自然现象具有较强的好奇和探索心理,但由于本节内容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和抽象性,可能使学生产生畏难心理,教师在授课时应注意采用多种方式加以引导。
教学目标设计
能简要说出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绘制出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模式简图,并说出其分布特征;(区域认知、综合思维)
运用等压线分布图和实例,指出冬、夏季北半球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及对应的气压中心,并说明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区域认知)
分析气压带和风带以及季风对气候的影响,总结各气候类型的分布、成因和特征,并运用相关知识解释世界各地气候的差异、成因及其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影响。(综合思维、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
学业水平要求
本节位于新教材地理选择性必修1,学生需要达到学业质量水平4的相关要求:能够从自然环境各要素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的角度,分析岩石、地貌、大气、水的运动与变化规律,以及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能够从人地关系系统的角度,分析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和作用等。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理念:根据新版课程标准教学与评价的实施建议,以培养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为出发点,教师应秉承多样化理念,开放教学思路与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引导学生在地理学习中学会认知、学会思考、学会行动。基于此理念,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进行了如下设计:
教学环节与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方法 设计意图
导入 热力环流原理回顾 带领学生复习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提问】如果把热力环流原理应用到全球,那么全球的大气将会表现出怎样的运动状况? 在老师的引导下绘制热力环流示意图,并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讲授法、谈话法 复习旧知,锻炼动手绘图能力,为引出单圈环流做好知识铺垫;鼓励猜想假设,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新授 单圈环流 讲授单圈环流的形成原理,并绘制单圈环流示意图。【提问】如果考虑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大气的运动又会怎样? 尝试绘制单圈环流模式图,并思考地转偏向力对大气运动的影响。 讲授法 引发学生的思考,调动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学习知识的积极性。
三圈环流与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重点) 1、绘制示意图,具体讲解三圈环流的形成,以及近地表的四个气压带。引导学生对比思考南半球的三圈环流与气压带分布特征。2、引导学生结合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等分析大气运动状况,分组讨论得出全球风带的分布情况。 跟随老师共同绘制三圈环流及北半球气压带与风带分布示意图;依照北半球三圈环流、气压带的分布特征,经过对比,思考南半球的三圈环流与气压带的分布特征;分组讨论、判断全球风带的分布情况。 地图法、讨论法、互动式教学法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锻炼学生的读图、绘图能力,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迁移利用能力,有利于增强对新知识的把握。
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难点) 出示风带与气压带移动示意图,提问:气压带与风带发生了怎样的移动?你认为是什么因素导致了气压带与风带的移动?气压带与风带的移动有无周期性? 读图并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地图法、问题式教学法 培养学生观察示意图、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通过对这一系列问题的思考与讨论,建立全球气压带、风带的移动与太阳直射点移动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海陆分布对气压带与风带的影响(难点) 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在1月和7月,陆地和海洋上会出现高(低)压中心,形成东亚季风环流。 跟随老师讲解,完成PPT上的填空。 地图法、讲授法、谈话法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既对前面知识进行巩固,又对本节课的知识点建立层次联系,同学易于掌握与消化。
小结 全球气压带与风带 请一位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如有不全面等问题,再请其他同学补充、纠正。 认真听讲,做好小结笔记。 互动式教学法 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及时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知识,形成系统和体系。
反馈拓展 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 引导学生阅读“活动”部分内容,并依次分析解释北半球冬季和夏季高、低气压中心形成的原因。 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活动”部分,理解海陆差异对气压带的影响。 讲授法 通过活动,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
作业布置 气压带与风带 复习本节课学习内容预习“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记录作业,课后认真完成 课后及时复习巩固,提高知识的运用能力。
本节主要教学活动与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的基本理念:以形成性评价和结果评价、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的基本方式,以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与学习表现、学生的能力与思维发展为重心,对本节主要学习活动进行如下的教学评价设计:
主要学习活动 评价主体 评价内容
绘制示意图 学生、教师 在绘制过程中,教师采用个别学生上台绘制与多数学生在练习本上绘制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示意图的评价、纠正与完善,同时同学采取自评与组间互评的方式对示意图做出评价,注意绘制要素完整性、美观性、科学性等。
提问 学生、教师 教师在提问过后,对学生回答的问题给予及时有效的反馈,同时班级其他同学对答案作出补充,或提出不同观点,注意学生思维流畅性、完整性。
小组讨论 学生、教师 对小组讨论过程的流畅性、积极性等进行评价,设置组间互评表,在讨论活动结束后进行记录。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反思:
1、教学理念的体现:本节课立足“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从地理核心素养出发,重在引导高中生形成结构化的地理知识、高阶的思维发展、完备的地理情感,通过小组合作、课堂提问增强课堂互动,最大程度调动学生参与课堂;
2、教学目标的达成度:通过课堂提问、课堂观察和课下检测等方式进行综合分析判断;
3、教学方法使用是否得当:通过课堂学生反映、课后反思来判断教学方法是否能够和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有机结合起来;
除此之外,还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反思不足:
1、学生的思维发展是否走向高阶思维;
2、课堂互动怎样才能顺利进行,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能够有效展开课堂组织。
讲课反思:
开头用情景导入;
单圈环流这里稍微带一下单圈环流,不讲高、中、低纬环流圈,在讲完各个气压带和圈之后统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