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桃花源记
积累与运用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豁(huò)然 俨(yǎn)然 阡(qiān)陌 叹惋(wǎn)
B.衣着(zhuó) 诣(yì)太守 垂髫(jì) 郡(jùn)下
C.间(jiàn)隔 问津(jīn) 便要(yào)还家 舍(shě)弃
D.屋舍(shě) 邑(yì)人 怡(yí)然自乐 语(yù)云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世外桃园 落英缤纷 土地平旷
B.无论魏晋 咸来问迅 欣然规往
C.芳草鲜美 悉如外人 鸡犬相闻
D.阡陌交通 往来种做 无问津者
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落英缤纷( )
(2)仿佛若有光( )
(3)阡陌交通( )
(4)咸来问讯( )
(5)便扶向路( )
(6)诣太守( )
(7)欣然规往( )
4.下列各句中的加点字,不能用“都”解释的一项是( )
A.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B.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C.问所从来。具答之
D.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6.按原文填空。
(1)文中描写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 , , 。”
(2)文中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句子是:“① , 。”②“ , 。”
(3)《桃花源记》中描写老人和孩子生活幸福的句子是:“ , 。”
7.文学文化常识。
本文作者 ,一名潜,字元亮, (朝代)著名诗人。代表作有《归去来兮辞 并序》《归园田居》《 》《五柳先生传》等。
8.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陶渊明,东晋诗人,名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其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
《桃花源诗》《五柳先生传》等。
B.选文以武陵渔人的行踪为线索,按照“偶遇桃花林—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做客桃花
源—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的顺序来写的。
C.原文第1段中的景物描写带有神秘色彩,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
了气氛,也为桃花源的美好做铺垫。
D.原文第4、5段写渔人回来的路上“处处志之”,又“诣太守”,刘子骥也“欣然规往”,而结果却迷路,“寻病终”,未能找到桃花源,是要给人一个真实的感受,说明桃花源真实存在,只是它很神秘,难以找到。
9.班级要开展以“走近陶渊明”为专题的语文学习活动,请完成下面的任务。
(1)语文老师为本次专题学习提供了一个示例,请参照示例,确定专题学习内容,并策划自己小组的专题学习任务。
示例:
专题学习内容:渊明与酒专题学习任务:搜集阅读陶渊明与酒相关的诗文,探究“酒”与陶渊明文化性格的关系以及“酒”在陶渊明生命中的意义。
(2)有个小组在活动中发现刘禹锡与陶渊明在安贫乐道方面有相似之处,就用拟写对联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理解,请帮他们将下面的对联补充完整。
上联:刘禹锡 陋室读经,苔痕上阶绿
下联:陶渊明 ,__________
阅读理解
(一)阅读《桃花源记》,完成题目。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0、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1)处处志之 志:________
(2)无问津者 问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12.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当怎么评价?作者为何写它?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世传桃源事,多过其实。考渊明所记,止言先世避秦乱来此,则渔人所见,似是其子孙,非秦人不死者也。又云杀鸡作食,岂有仙而杀者乎 ……旧说南阳有菊水,水甘而芳,居民三十余家,饮其水,皆寿,或至百二三十岁。蜀青城山老人村,有见五世孙者。道极险远,生不识盐醯(xī,醋),而溪中多枸杞,根如龙蛇,饮其水,故寿。近岁道稍通,渐能致五味,而寿益衰,桃源盖此比也。使武陵太守得而至焉,则已化为争夺之场久矣。常意天壤间若此者甚众,不独桃源。
(选自苏轼《和陶桃花源并引》)
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饮其水皆寿( )
(2)或至百二三十岁( )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常意天壤间若此者甚众,不独桃源。
15.历代附会《桃花源记》的情况很多,其中有把桃花源说成神仙居住的境地的。苏轼在《和陶桃花源并引》中认为这种说法是 。(用选文中的原句回答)
16.在这段文字中,作者举了“南阳菊水”和“青城山老人村”的事例,是为了说明什么
(三)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明日,宿旦子冈①。甫②行数里,见四野禾苗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③美矣。偶舍骑步行,过一农家,其丈夫方担粪灌园,而妇人汲井且浣④衣。园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儿女啼笑,鸡犬鸣吠。余顾而慕之,以为此一家之中,有万物得所之意,自恨不如远甚也。
(选自戴名世《乙亥北行日记》)
【注释】①旦子冈:在江苏省江宁县附近。②甫:刚。③洵:确实。④浣:洗衣。
17.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⑴ 阡陌交通 ( ) ⑵屋舍俨然( )
⑶偶舍骑步行( ) ⑷方担粪灌园( )
1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⑴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⑵ 见四野禾苗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
19..语段【甲】寄托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
20.【甲】【乙】两段文字所展现的生活图景有什么共同之处?
答案
A 2.C
3.(1)繁多的样子 (2)隐隐约约,形容看不真切 (3)田间小路 (4)全,都 (5)先前的 (6)拜访 (7)打算,计划
4.C
5.(1)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
(2)村中人告诉(渔人)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6.(1)土地平旷 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①便要还家 设酒杀鸡作食 ②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皆出酒食 (3)黄发垂髫 并怡然自乐
7.陶渊明 东晋 桃花源记
8.D
9、(1) 专题学习内容:渊明与菊花
专题学习任务:搜集阅读陶渊明与菊花相关的诗文,探究“菊花”与陶渊明文化性格的关系以及“菊花”在陶渊明生命中的意义。
(2)东篱采菊,悠然见南山
10、(1)做记号 (2)询问渡口。这里是“访求、探求”的意思
11、(1)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鸣狗叫的声音可以互相听到。
(2)(他们)带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于是就同外界的人隔绝了。
12、第一问: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民风淳朴;这里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的社会。
第二问:这种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
第三问: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也反映了当时人民厌恶战争和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
13.(1)长寿 (2)有的人
14.一般来说,天下像这样的地方很多,不单单是桃花源。
15.多过其实
16.是为了说明桃花源并非仙境,只是它与世隔绝,水甘食简,人皆长寿罢了。
17.⑴ 田间小路 ⑵ 整齐的样子。⑶ 放弃,舍弃。⑷ 正,正在。
18.⑴ (渔人)又走了几十步,(洞口)突然变得宽 阔明亮了。⑵ 看见田间禾苗油然茂盛,男女老幼都在田间耕耘种作。
19.对没有战乱、宁静淳朴、安居乐业。幸福和谐的理想社会的向往。(意思对即可
20.和谐安宁;自得其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