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大气的运动
第三节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第二课时 气候与自然景观
课程标准:
运用示意图,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并分析气压带、风带对气候形成的作用,以及气候对自然地理景观形成的影响。
教学目标:
运用示意图等手段,分析气候对自然景观形成的影响。教学难点:气候对自然景观的影响。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主要教学活动 设置意图
回顾已学知识,从
景观,被地理学家视为自然地域综合体,是由各种具 概念切入分析,引
导入新课 有空间位置的地理要素组成的,包括地貌、土壤、气候、 发学生兴趣;整体
水文、植物群系、动物群系、人类及其创造物。 把握本节课的具体
内容。
区域认知判断 【展示】某区域气候要素信息:年平均气温 15.5- 16.4℃,其中最冷月均温 2.8℃,最热月均温 27.4℃, 无霜期 236 天,大部分地区冬无严寒,年降水量 1395- 1702mm,最高达 2708mm,年均降水天数 180.5 天, 最大雨量一般出现在 5-7 月,12 月为降水最少月,年内降水分布不均,且年际变化大,平均风速 5-6m/s, 即 3-4 级风。【提问】可以根据所展示的资料归纳这个地区的气候 通过判读某地气候要素数据,归纳气候特征, 判断气候类
特征并分析出这是哪一种气候类型吗? 型,培养学生综合思
【归纳】该区域夏季高温,冬季温和,降水充沛且集 维能力
中在夏季,并年际变化较大,为亚热带季风气候。
【转折】所展示的数据其实就是我们所在黄山市的气
候资料统计数据。
今天我们就以黄山市为案例,探究分析在亚热带季风
气候的背景下的气候与自然景观。
【探究一】分析气候对地貌的影响
【展示】四幅景观图片,通过已学知识判断分别属于
在哪种外营力作用下形成的地貌呢?
【回答】风沙地貌、流水地貌、冰川地貌、海浪地貌
【分析】这四幅景观图中哪一幅最符合黄山市常见的
地貌形成呢?
【整理】通过对黄山市气候资料的分析,我们知道本
地区气候湿润、降水充沛,所以外力作用以流水作用
为主,形成了以流水地貌为主的地貌景观。
展示黄山市流水侵蚀地貌和流水堆积地貌景观图。
【探究二】分析气候对水文的影响 以提供相关自然景
【展示】黄山市水系分布图 观为载体,引导学生
【引导】气候对水文的影响首先是湿润的气候下河流 分析不同的气候要
的数量,河流发育众多,河网密布;结合必修一中水 素对地貌、水文、植
探究气候 循环的内容进行思考,还会影响河流的补给以及河流 被、土壤等特点的影
与 的水文特征。 响,突出案例教学,
自然景观 本地区的河流补给方式以大气降水为主,并且由于深 以合作探究方式,引
受季风不稳定的影响,河流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及年际 导学生学会推理、提
变化都较大,有明显的夏汛,由于最冷月均温高于0℃,所以河流没有结冰期。结合水系图我们发现河流流动过程中存在有明显的地势落差,所以河流还蕴藏 升能力、形成素养
着丰富的水能资源。
【探究三】分析气候对生物的影响
【展示】校园香樟树照片,现在已经进入冬季,香樟
树也依然保持有绿色叶片,它被称作常绿林。继续观
察叶片也不难发现,香樟树的叶片叶薄革质,叶片表
面光泽无毛,这也都是常绿阔叶林的基本特征。
【提问】香樟树所表现出的特征与气候怎样的关联
呢?
【归纳】气候影响了生物的空间分布、生物的特点,
以及对生物空间分布的变化。
【探究四】分析气候对土壤的影响
【提问】黄山市的地带性土壤是什么?你能从气候角
度分析地带性土壤为黄壤和红壤的原因吗?
【解析】红壤主要在亚热带气候和常绿阔叶林作用下
发育而成,因为气候湿润,降水丰沛,土壤淋溶作用
强,钾、钠、铝、镁积存少,铁、铝的氧化物较丰
富,所以土壤往往呈红色,一般酸性较强,土性较
粘。
而黄壤形成过程中的重要过程是黄化,通常在水热状况较稳定,大气湿度较高,土体经常保持在湿润状况下形成,土壤中游离氧化铁大部分与水分子结合成含水氧化铁,因而使土壤呈黄色。【总结】气候决定着成土过程的水热条件,影响着岩石的风化强度和速度,从而影响土壤的形成,同时气候还影响着土壤的有机质积累和分解,决定着养分物质的生物循环速率和规模从而影响了土壤的肥力,所以土壤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气候的影响。
课堂小结与课后思考 【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以学校所在的黄山市为例,了解了气候在自然景观的形成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不同的气候类型有不同的水热条件,不同的水热条件组合,对自然景观的形成产生不同的影响。【思考】那请同学们课后再进一步去收集资料并进行分析,气候是一成不变的吗?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当气候要素发生变化后,自然景观又会作何改变呢? 帮助学生构建体系, 引导学生认识分析不同的水热组合对自然景观差异的影响
板书设计 气候与自然景观气候与地貌(外营力)水系气候与水文水文特征生物的空间分布、生物特点气候与生物生物空间分布的变化土壤的形成气候与土壤土壤的肥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