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新”设计:《沁园春·长沙》 教学设计
一、教材内容分析
《沁园春 长沙》是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青春的价值”,属于高中语文18个学习任务群中的“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本单元共3课,包括一首词四首诗和两篇小说。其中《沁园春 长沙》是毛泽东的一首词,体现着毛泽东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的完美结合。引导学生抓住意象、品味语言,领会诗人主宰天地沉浮的博大胸襟和大无畏的革命气概,对学生思考青春价值,充实精神生活,激扬爱国热情起着重要作用。
二、 学情分析
首先,从学生的知识构成来看,学生们在初中就已经学习过了《沁园春·雪》,对于毛泽东的诗歌有一定的认识,也掌握了初步鉴赏诗歌的方法。其次,从学生的情感体验来看,高一学生正处于青春阶段,他们朝气蓬勃、比较容易感受到诗人积极乐观,昂扬向上的感情。学生的难点在于赏析意象,品味语言,把握诗歌情景交融之妙,体会诗人博大的胸襟和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意识,提高诗歌品读和审美鉴赏能力。
三、教学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词的相关知识及本词的创作背景,朗读并背诵本词。
2.思维发展与提升:抓住意象,感受雄浑阔大的深秋意境;品味语言,仔细揣摩词作中极富表现力的字词。
3.审美鉴赏与创造:品味诗歌,体会词中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的手法,掌握诗词鉴赏方法。
4.文化传承与理解:体味诗人蕴含于作品中的情感,感受革命前辈的博大情怀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历史责任感。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反复诵读,把握意象及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情景交融之妙,掌握诗词鉴赏方法。
2.教学难点:体会词作的雄浑意境,感受诗人的乐观精神、革命壮志和博大情怀,激发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奋发向上的激情。
五、教学方法 诵读法,探究法
六、教学过程与设计意图
课前任务:1.查阅毛泽东的相关资料,如他的诗歌创作、书法作品等。
2.搜集本课的背景资料,了解毛泽东的主要经历,革命活动。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毛泽东,一位伟大的革命家、政治家,他唤醒沉睡的东方巨龙,建立了新中国,成为一代革命领袖。他也是独树一帜的大诗人,我们学过他的《七律·长征》《沁园春·雪》,大家对他的许多诗词名句都比较熟悉(学生背诵),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他的另外一篇名作《沁园春·长沙》,回望昔日峥嵘岁月,缅怀伟人。
【设计意图】由作者政治家及诗人的身份作为切入点,通过对之前学习过的《沁园春 雪》等诗词的温习导入新课,联系学生已有知识,建构知识桥梁。
(二) 了解文体
词是唐五代以来产生发展起来的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词体萌芽于南朝,形成于唐代,中唐以后流行,宋代达到极盛时期。词有许多调子,每调有一个名称,叫做词牌,如【念奴娇】【沁园春】等。词牌规定了词的句数、字数,以及用韵的位置、字声的平仄等,即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词的标题概括了词的主要内容。
词的分类:根据字数的多少,词可分为三类: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根据流派可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
本首词,《沁园春》是词牌名,规定了词的格式;“长沙”为标题,表示内容。
【设计意图】了解并积累词的相关知识,为后面的研读打好基础。
(三) 研读文本
学习任务一:吟咏诵读
1. 观看朗诵视频,明确字音,感受基调。
舸gě 寥廓liáo kuò 遒qiú 稠chóu 遏è;
2. 学生自由朗读,画节奏、重音并标注韵脚。
①领字要重读,如“独立、看、怅、忆,恰”;
②动词要重读,如“争、击、遏”等
③韵脚如“秋、头、透、流、由、游、稠、遒、侯、否、舟”
3. 教师范读。
4. 学生朗诵展示。
教师指导: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读出意境的宏阔大气,作者的乐观豪迈。
【设计意图】朗读是学习诗歌的基本,通过多种朗读方式积累字词,领悟诗歌意境及情感,感受本词的情感基调和大气风格。
学习任务二:赏读秋景
问题探究:
1.这首词分上下两阙,它们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上阕:写景——抒情(问)
下阕:叙事——言志(答)
2. 品读前三句,你能从中得到哪些信息?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点明了时间、地点和写景抒情的独特环境,
3.“看”字是一个领字,由“看”字引出了哪些意象?词人通过这些意象描绘出一幅怎样的秋景?
“万山”“层林”“漫江”“百舸”“鹰”“鱼”等,词人远近仰俯,动静结合,从多角度描绘了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生机勃勃的深秋美景图。
4.这首词的语言极富表现力,在这几句写景的句子中,你觉得哪些动词用得比较好,好在哪里呢?
“染”字点出色彩的浓艳,“争”字写出千帆竞发,乘风辟浪的气势。
“击”字写出雄鹰展翅之迅猛有力(对比“飞”)
“翔”字写出鱼儿之自由轻快(对比“游”)
小结:词的上阙重在写景,却是景中含情,如此绚丽而富有生命力的秋景恰恰表现了抒情主人公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于是“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青年毛泽东抒发了改天换地的壮志豪情。
【设计意图】任务二赏读美景,主要赏读上阕内容。4个小问题从意象、关键词入手突破本课的重点知识,学习鉴赏诗歌的意象、品味语言,掌握情景交融的手法。
学习任务三:感悟壮志
思考讨论:
1. 在许多古典诗词中,“秋”总是和“悲”、“愁”等情感联系在一起,如“悲哉秋之为气也”“秋风萧瑟天气凉”,毛泽东的这首词写的同样是寒秋景物,为什么他笔下的秋如此绚丽多彩,生机勃勃?
这正与毛泽东的胸襟气度、精神性格有关。毛泽东心怀大志,有改天换地的胸襟壮怀,因此他的秋是一派“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生气勃勃、欣欣向荣的景象,且能有“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浩叹,读来豪情万丈。
2.请同学们朗读下阕“恰”字领起的七句,讨论词人刻画了怎样的“同学少年”形象。
“同学少年”神采飞扬、才华横溢、意气风发,他们关心国家命运,以天下为己任,蔑视权贵,敢于斗争,是一群激昂慷慨的革命斗士。这几句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革命者,包括作者和他的同学如蔡和森、何叔衡、张昆弟等立志救国的知识青年,他们正值青春年少,意气风发,他们关于斗争,发表激浊扬清的文章,抨击黑暗、宣扬真理,鄙视当年的“万户侯”,表现出昂扬的革命斗志和蔑视军阀的革命胸怀和勇气。
3.结合相关背景资料,仔细品味开篇的“独立”二字,你能读出什么意味?“独”是孤独的意思吗?
【资料补充】:
①1911—1925年,国内外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如辛亥革命、一战、俄国十月革命、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等,都是影响世界形势的巨大变革。这期间,毛泽东曾数度在长沙学习、工作和从事革命活动。如1915年袁世凯称帝,毛泽东曾印发反袁小册子,开展斗争;1916毛泽东组织了驱逐军阀张敬尧出湖南的运动;1919年创办《湘江评论》等。
②1925年,革命运动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在广州正式成立。但共产党内部,对革命统一战线由谁来领导,产生了分歧。
③1925年1月11日至22日,在上海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毛泽东不仅没有出席,而且连委员都被选掉。1958年毛泽东在对自己的诗词中作的一些“自注”中,曾言道:“一九二七年,大革命失败前夕,心情苍凉,一时不知如何是好。”从事革命活动,是诗人所从事所追求的事业。这时,诗人受到了事业上的第一次打击:被排挤出党中央。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带有豪迈之气,让人想到苏轼的“大江东去”,并无孤独之感,而是一种卓然而立的精神气概。毛泽东事业受到打击,遭遇军阀通缉,却能“独立寒秋”,可见革命伟人的胸襟境界。所以,“独”是沉着镇静的心态,是独立不羁的人格,是中流砥柱的气概。
小结:在个人事业遭受挫折的时候,诗人依然是奋而前行,愈挫愈奋,正如他曾说“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诗歌结尾,“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表露出激流勇进,意气风发的革命壮志,诗人以问句结尾,却是对“谁主沉浮”的巧妙回答。能够主宰天地的人,是敢于“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人,这也是毛泽东在《沁园春·雪》里写的“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4.感受毛泽东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思考本单元的主题“青春的价值”,结合本课的学习,你对这一主题有怎样的理解?对人生的理想与志向有怎样的思考?请同学们展开讨论,课后以“致青春”为题写下600字小作文。
【设计意图】任务三感悟壮志,设置探究问题3个,写作训练1个。结合相关背景,抓住关键词,辩证思考毛泽东“独立寒秋”境界的不同凡响,感受革命者积极奋发、敢于斗争的大无畏精神,激发学生树立人生大志和爱国报国的社会责任感,突破教学难点。
(四)课堂总结
本节课我们吟咏赏读了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感受到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我们看到了一群以天下为己任,敢于改造旧中国的革命青年。作为新一代“同学少年”,希望同学们拥抱新的时代,追寻自己的理想,立下志向,用扎实的行动去实现自己的凌云壮志!
(五)拓展延伸
欣赏毛泽东的诗词和书法作品,学生交流讨论。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完成“致青春”小作文;
2.课外阅读埃德加·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