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与海》教学设计
1
教学札记
又读了一遍《老人与海》,感到好压抑。
一个被视作霉运的老头,孤独到只能以大海为伴,永远沉浸在自己的回忆里。
我常常一个人开车出去,漫无目的,就想听听窗外的车水马龙,还有树叶的簌簌作响。
人啊!其实,活或不活,都不过是在人间滥竽充数而已。
我老觉得我跟现实中的人隔着一道玻璃,无论我看见谁,都觉得有一种遥远的疏离感。
余华有本书,叫《兄弟》,我最欣赏李光头。我欣赏他,就是他做的事儿,我都做不到而已。我鄙视里面的宋钢,因为我就是现实中的宋钢而已。我们所有的愤怒,都是因为自己无能而已。
我眼睁睁看着我死掉了,腐烂了。随后,灵魂一直往天上飘……
2
教学设计
1.导入
(1)教材节选的是《老人与海》这部小说的最后一部分——人鲨大战。
“人鲨大战”的桥段,对于大家来说,应该并不陌生。
善良的美国人民,一直很热衷于拍摄鲨鱼题材的电影作品。
不仅拍摄出了豆瓣评分3.1的科幻恐怖电影《夺命双头鲨》,还拍出了豆瓣评分2.9的《夺命三头鲨》,以及豆瓣评分3.0《夺命五头鲨》,豆瓣评分2.9《夺命六头鲨》。
当然,老美对鲨鱼的执念还不至于此,他们还脑洞大开得拍出了《鬼鲨》,豆瓣评分3.5。
人类用炸药对付鲨鱼,结果被炸死的鲨鱼怨念化身为复仇的鬼鲨,闪着荧光,向所有人类展开报复!
《变种鲨鱼人》,2005年,豆瓣评分4.3
一位从事非法干细胞研究的科学家寻找治疗癌症的方法,结果移植鲨鱼细胞失败,产生了半鲨鱼和半人类!
《远古食人鲨》,2010年,豆瓣评分3.5
阿拉斯加的冰川中封存着一亿五千年前鲨鱼的幼苗,冰川冻结,远古生物重现海洋张开了血盆大口!
《章鲨》,2010年,豆瓣评分3.3
在军方资助下,某公司通过转基因等手段制造出半鲨鱼半章鱼的怪物,后来章鲨脱离控制,在沿岸展开了肆无忌惮的大屠杀!
《鲨鱼星球》,2016年,豆瓣评分3.1
未来冰川融化,水面覆盖地球98%面积,鲨鱼统治着地球,而人类要在夹缝中求生存!
等等一系列精彩的鲨鱼题材科幻/恐怖电影。
看到老美这么折腾鲨鱼,你们内心作何感受?
(2)当然,《老人与海》这部小说,也被拍成了电影和动画。
海明威对电影的态度实在很矛盾,一方面他同好莱坞关系密切,从不拒绝对他的小说作改编,有时还主动地提供建议,乐意参予剧本的修改,另一方面,他又从来没有满意过根据自己的小说拍成的影片,每次看了,不是同片方大吵一场,发誓要同电影界断绝关系,就是声明这不是自己的东西。但到了下一次,却又会答应出让改编权,如此反复再三,从30年代到去世前都是这样,这未免让人有点纳闷。
不过我想海明威也是凡人,电影的巨大影响和高额的酬金——如1958年华纳公司拍《老人与海》付了他25万美元,外加分成三分之一的约定——这样的诱惑任是谁都难抵御的。
片:1958年斯本塞.屈赛主演的《老人与海》(豆瓣评分7.8),平心而论,华纳电影公司的制作,说得上小心翼翼,力求“忠于原著”,尽力想让海明威和评论家满意。
在《老人与海》的拍摄中同样出现,海明威不光参加剧本的改编,还花了几个月的时间陪摄影师在加勒比海上四处寻找影片里不可缺少的金枪鱼,结果小鱼倒是捕得到,但那条堪称影片主要角色的大马林鱼仍然要人工材料做出来,海明威对此大发脾气。文人的豪放脾气使他根本不愿意考虑电影拍摄条件的限制。这样,不出所料的,在看到影片后,他又是脸色阴沉,一言不发地拂袖而去。
(3)动画版《老人与海》
该片获得2000年第72届奥斯卡最佳动画奖,由俄罗斯人亚历山大·皮德洛夫Alexander Petrov,制作,每一帧都是画家在玻璃上画的油画,20分钟历经15年,极具震撼,唯美到极致。
2.任务一
(1)如果你是电影导演,你将如何拍摄这部分内容,请谈一谈你的拍摄思路。
例子:鲨鱼接连攻击的内容如何处理会更加流畅,更加简洁,更加具有视觉冲击力?
例子:老人的内心独白如何处理?
例子:老人的台词如何设计?
围绕其中的一两个点,进行深入的思考。
(2)下面,我们观看动画版《老人与海》,看看亚历山大·皮德洛夫是如何处理这部分内容的?(可以看两遍)
(3)请结合原著内容,为动画版《老人与海》写一段影评。(300字)
(4)示例:
恣意汪洋的大海、不断变幻的蓝、日出日落,显然是从印象派的开山鼻祖莫奈那儿吸取营养。日出,老人下海,那一幕,可以说是直接向莫奈的《日出·印象》致敬。大海在不同时间、不同光照下呈现不同的蓝,色彩变幻多端的云彩,这些印象派对光与影的创造性表达,都被彼得罗夫“拿来”,让观众飘摇在汪洋大海。
由于动画时长的问题,对原著内容进了大量的删减压缩处理,加快了故事的叙事节奏,加上极具视觉冲击力的场景展现,如老人声嘶力竭的形象,向大海中不断渗出的殷红鲜血,突然崩坏的鱼叉,急忙绑住在船桨上的钝刀,断裂的船桨等等细节,忠实于小说原本,但在处理上,进行了创新。
3.任务二
(1)在海明威的作品中,最有魅力和打动人心的,是他塑造了众多顽强拼搏的硬汉形象。早期的硬汉多出现在斗牛场和拳击场上,他们孤独/倔强/争强好胜,为了人格尊严和职业荣誉不惜孤注一掷,以死相搏。
《老人与海》中的老渔夫桑地亚哥,是晚期海明威笔下硬汉形象的集中体现。
这个硬汉同前期的艺术形象不一样,具有浓厚的哲理性和象征性。
(2)在写法上,海明威多用心理独白或独语的方式,将老人的内心世界坦露在读者面前,以求达到描写的纯粹客观,这是海明威美学思想的核心部分。
4.任务三
(1)老人在结束了与最后一条鲨鱼搏斗后,带着他“从鼻子到尾巴有十八英尺长”大马林鱼骨回到了村庄。有些读者认为,这个结局太悲惨了,而且令老人“英雄”的形象受影响,应该改成让老人带着大马林鱼回到村庄,而不是鱼骨头,这才是最终的胜利。你认为小说的结局是否需要改动?并说说你的看法。
(2)小说情节:
两天两夜的搏斗,老人最终征服了大马林鱼,此时他又饥又渴又困,浑身受伤,手/背被钓索勒得皮开肉绽。
老人还没来得及喘口气,第一条鲨鱼就出现了,这条鲨鱼就开始吞吃他的胜利成果,老人不得不与这一条大鲨鱼进行搏斗,但是赶走了一条,又来了两条,赶走了两条,又来了一群。
从中午开始,老人就投入了这一场和鲨鱼的搏斗当中。
他打退了许多鲨鱼的进攻,但是他也在不停得失去他的大鱼。
到了夜半时分,迎来了最猛烈的一个鲨鱼群的进攻,等到老人把最后这群鲨鱼给打败之后,他回到了岸边,他的鱼一点也不剩。
所以最后老人实际上带回岸边的,只是一个空空的鱼骨架。
他在这一场三天两夜的海上的搏斗,就是一场徒劳。
如果故事在老人顺利得带回自己的胜利成果那里结束,它当然是美好的,是振奋人心的。
可是如果那样的话,我们无法看到人类生存的残酷性。
(3)生命的设置是很荒诞的,那就是每个来到这个世界上的人,都没有办法活着离开,无论我们人生的历程中,我们得到过什么,等我们离开的时候,什么都不能带走,这就是生命设置本身的一个虚无。
在生命终极层面,人类世世代代都必须面临的一个难题,假如生命当中有死,我们活着是为了什么?假如生命的终点是,我们没有办法带着我们所拥有过的一切离开这个世界,那么我们所有的奋斗,我们所有设置为目标和价值的东西,它对于我们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卡夫卡对这个问题的感慨,他就曾经说过:“人生就像是在澡盆里面钓鱼,其实你知道你什么也钓不到,人类的生存就像一场漫长的自虐。”
5.结语
(1)小说的结尾有这样一段对话:
孩子拿着那罐热咖啡直走到老人的窝棚,在他身边坐下,等他醒来。有一回眼看他快醒过来了。可是他又沉睡过去,孩子就跨过大路去借些木柴来热咖啡。
老人终于醒了。
“别坐起来,”孩子说。“把这个喝了。”他倒了些咖啡在一只玻璃杯里。
老人把它接过去喝了。
“它们把我打败了,马诺林,”他说。“它们确实把我打败了。”
“它没有打败你。那条鱼可没有。”
“对。真个的,是后来才吃败仗的。”
(2)人生总要被定义,总要被衡量。
那最后,老人到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
那对于一个人来说,什么是成功,什么是失败?
(3)我们总是活在固有的价值评价体系之中,是选择接受,还是选择反抗,进入另一个价值评判体系之中?
(4)读《老人与海》的价值,不在于故事本身,而在于故事引发我们的更深层次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