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海陆变迁
第一课时(沧海桑田和漂移的大陆)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举例说出地球沧海桑田的变化。了解大陆漂移假说的基本观点。
过程与方法 学生重演地理学家发现大陆漂移的历程,像地理学家那样观察、思考、提出假设、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探究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讲述海陆变迁的事实,培养学生树立事物在不断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
二、目标导航
㈠知识回顾
1.地球表面由 和 构成,其中71%是 ,29%是 。
㈡预习热身
2.陆地可以变成海洋,海洋也可以变成陆地,即人们所说的“ ”。
3.德国物理学家和气象学家魏格纳提出了轰动世界的“ ”。
创立:a: 大陆凸出部分和 大陆凹进去部分几乎吻合。
b: 大陆和 大陆以前有可能是连在一起的。
c:从 等方面,找到了 和 同是一块大陆的证据。
老师点拨:
仔细阅读教材哦,相信上面的题目一定难不倒你!
思考感悟:
三、活动与探究一
㈠活动的内容及方式
内容:体会海陆变迁。
方式:借助课本插图,学生在观察图片中,体会地壳的变动。
㈡探究的方法及所得规律
提示:
1.读图3.11,应从赭山位置的变迁,推断杭州湾北岸、南岸的海陆变迁。首先观察第一幅图和第二幅图,赭山的位置发生了什么变化?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2.接着观察第二幅图和第三幅图,赭山的位置又发生了什么变化?这种变化又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
3.观察图3.12时,说出5000年前,江阴以东的情况与现在有什么不同?
㈢评价与交流(启示)
活动与探究二
㈠活动的内容及方式
内容:了解魏格纳发现大陆漂移的过程。
方式:根据提示,体验科学发现的过程。
㈡探究的方法及所得规律
提示:
1.观察南美大陆轮廓图和非洲大陆轮廓图,发现了什么?得出假设。
2.这种假设是否符合实际,大家去寻找证据。
3. 读图3.13,观察三幅年代不同的海陆分布图。分析2亿年来南美洲、北美洲、非洲、大洋洲和南极洲位置的变化。
㈢评价与交流(启示)
四、巩固提高
㈠达标自测
4.“沧海桑田”一词说的是: ( )
A.地球上只有茫茫大海和农田
B.比喻海陆的变迁
C.比喻世事的变迁
D.在海边种植桑树
5.喜马拉雅山区发现海洋生物化石,说明这里曾经:( )
A.发生地震 B.发生海啸 C.是陆地 D.是海洋
6.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是:( )
A. 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 B.人类的生产活动
C.人为的填海造陆 D.海浪的侵蚀作用
7.读大陆漂移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 请按时间顺序重新排列:2亿年前的是 图,6500万年前是 图,现在的是 图。
(2) “大陆漂移假说”认为,在2亿年前,地球上大部分陆地是连在一起的,称为 大陆,陆地被 包围着,称作 大洋。随着时间推移, 开始破裂,破裂的大陆像浮冰一样缓慢地 ,逐渐演变成现在的 大洲和 大洋。
(3) 从图中可以看到, 洲向西漂移,形成了 洋,并且在不断地扩大; 洲向南漂移。
㈡巩固提高
1.大陆漂移假说的提出者是:( )
A.哥伦布 B.魏格纳 C.达尔文 D.麦哲伦
2.关于“大陆漂移假说”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自古地球上就是分布着七大洲、四大洋
B. 将来地球上的大洲和大洋的分布永远和现在一样,是固定不变的
C. 2亿年前地球上只有一块大陆和一个大洋
D.七大洲和四大洋是大约6500万年前形成的
3.读右图,完成下列各题
(1) 图中的两个大洲分别是 和 。
(2) 鸵鸟和海牛在两个大洲的分布说明了什么?
拓展训练
4.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台湾海峡澎湖海域发现巨大的石墙及城市遗迹。距今至少10000年! 而且人们在台湾海峡底还发现了古森林的遗迹。
材料二:在江西临川城南县,唐代书法家颜真卿的《麻姑山仙坛记》碑刻中刻有这样一段文字:“麻姑山……高石中犹有螺蚌壳” 意思是说,南城县麻姑山……高耸岩石上发现了螺类和蚌类的化石。
材料三: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写道:“予奉使河北,遵太行而北,山崖之间往往衔螺蚌壳及石子如鸟卵者,横亘石壁如带。此乃昔日之海滨,今距东海已近千里。”说的是在沈括奉王安石之命,到河北一带察访,沿着太行山区向北的大道上前进,发现路旁的悬崖峭壁里衔着螺蚌壳和卵石,并且这条如带的石壁延伸不断。沈括认为这里当年曾为海滨,而现在已距离大海近千里了。
(1) 为什么台湾海峡海底会发现巨大的石墙及城市遗迹?海底怎么会有古森林的遗迹?
(2) 山中的螺蚌壳说明了什么问题?
㈢我的疑惑
我还有问题的题目是
我没有弄懂的知识点
解决问题的方法
㈣课外阅读
台湾海峡的变迁
地质工作者研究认为:台湾海峡经历了多次海陆变迁。2亿多年以前为海洋,在距今约4 000万年左右,海峡地区受喜马拉雅运动的影响,第一次上升为陆地,成为台湾山脉和福建山地之间的带状山间平原。以后,海峡地区的地壳时升时降,使台湾地区与大陆之间时连时分,海峡地区时而成为大陆与台湾之间的陆桥,时而变成被海水淹没的海峡。尤其是第四纪时,每当冰期,气候寒冷,海面下降,海峡地区便成为陆桥;每当间冰期,气候变暖,冰雪消融,海面升高,陆桥又被淹没成海峡了。由于海峡地区几度成为陆桥,所以,台湾岛上发现了许多与大陆类似的同时代的生物化石。
地壳运动的证据
地壳自形成以来,每时每刻都在运动着,这种运动引起地壳结构不断地变化。地震是人们直接感到的地壳运动的反映。更普遍的地壳运动是在长期地、缓慢地进行着,也是人们不易觉察到的,必须借助仪器长期观测才能发觉。例如,大地水准测量资料证明,喜马拉雅山脉至今仍以每年0.33~1.27厘米的速度在上升。
地球在地质时期的地壳运动,虽然不能通过直接测量得知,但在地壳中却留下了形迹。在山区岩石裸露的地方,沉积岩层常常是倾斜、弯曲的,甚至断裂错开了,这都是岩层受力发生变形的结果。在我国山东荣城沿海一带,昔日的海滩现已高出海面20~40米。福建漳州、厦门一带,昔日的海滩也已高出海面20米左右,说明这些地方的地壳在上升。我国渤海海底发现了约达7千米的海河古河道,这表明渤海及其沿岸地区为现代下降速度较大的地区。再如,美丽的雨花石产于南京雨花台,这些夹有美丽花纹的光滑的卵石,是古河床的天然遗物。雨花台大量堆积着卵石,说明这里过去曾有河流,以后地壳上升,河道废弃,才成了如今比长江水面高出很多的雨花台砾石。
第二课时(板块运动与火山、地震)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并能解释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及成因。
过程与方法 尝试用板块构造的基本理论,解释一些地理现象(如:红海和喜马拉雅山的形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教学,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
二、目标导航
㈠知识回顾
德国物理学家和气象学家魏格纳提出了轰动世界的“ ”。
㈡预习热身
1.地球的坚硬岩石表层,不是一个完整的圈层,而是由 大板快组成。
2.板块都处在不断的 之中。
3.一般来说,各板块自身比较 ;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运动比较 ,容易引发 和 。
老师点拨:
仔细阅读教材哦,相信上面的题目一定难不倒你!
思考感悟:
三、活动与探究
㈠活动的内容及方式
内容:板块运动与火山、地震。
方式:图文结合,根据提示进行学习。
㈡探究的方法及所得的规律
提示:
1.阅读课文,整体感知板块构造的基本理论。
2.读图3.14,识记地球表面六大板块的名称,分析板块与板块之间的和表示的含义。再结合图3.15和图3.16说出它们产生的不同地理现象。
3.运用上述理论,解释科迪勒拉山系的形成和红海、东非大裂谷的发展。
4.通过读图3.17初步了解:环太平洋沿岸地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山是世界上主要火山、地震的分布地区。观察图3.17与3.14,理解火山、地震与板块分布的关系。
㈢评价与交流(启示)
四、巩固提高
㈠达标自测
4. 和 是世界著名的火山、地震带。
5. 和 相互挤压,形成了 和 ; 和 相互张裂,形成了 。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地球的岩石圈由五大板块拼合而成 B、板块交界地带是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分布带
C.板块内部稳定、不可能再分成小块 D.板块都处于静止状态
7.读六大板块示意图,回答问题:
(1)写出图中字母所表示的六大板块名称
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
D.________,E.________,F.________。
(2)六大板块中,几乎全部是海洋的是________板块。
(3)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运动比较活跃,多________和________。
(4)板块是不断运动着的,根据测量,亚洲和非洲之间的红海在不断_______(扩张、缩小)。
㈡巩固提高
1.几乎全部是海洋的板块是: ( )
A.南极洲板块 B.印度洋板块
C.太平洋板块 D.非洲板块
2.下列区域面积在不断缩小的是: ( )
A.地中海 B.红海 C.东非大裂谷 D.大西洋
3.澳大利亚大陆属于: ( )
A.太平洋板块 B.南极洲板块
C.印度洋板块 D.亚欧板块
4.世界上的火山主要分布在 : ( )
A.亚欧大陆内部 B.太平洋的岛屿上
C.板块交界处 D.北美大陆
5.由于板块发生碰撞挤压:( )
A.地中海将会扩大 B.红海将会缩小
C.喜马拉雅山将会升高 D.东非大裂谷将会消失
6.有人说,红海因位于板块的碰撞挤压地带,面积会不断缩小;大西洋因位于板块的张裂地带,面积会不断扩大…… 请你根据六大板块示意图,说说珠穆朗玛峰、东非大裂谷、红海、地中海等地方地表形态可能发生的变化。
7.读下图,完成下列要求。
(1)世界火山、地震分布有什么规律?火山、地震主要集中在哪里,填在图上。
(2)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底发生地震并引发东南亚8个国家发生海啸,给印度洋北岸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想一想,地震还会产生哪些危害。
㈢我的疑惑
我还有问题的题目是
我没有弄懂的知识点
解决问题的方法
㈣课外阅读
生生灭灭的岛屿
1973年4月12日,一位日本气象厅官员飞到西之岛上空,排下了面积只有77平方千米的西之岛的照片。
在这位日本人拍摄的照片上,西之岛附近的洋面变黄了。而5月30日,日本一艘渔轮经过西之岛发现小岛东端的海面上冒出一股水柱和白烟。5月31日,一架海滩搜索机发现在西之岛东边500米的海水中,白沫翻滚。这说明该地的火山喷发了。三周后,西之岛的旁边升起了高度分别为1米和1.5米的黑色岩礁。
可是7月4日,当各大报的记者兴致勃勃地赶往现场时,这两个岩礁却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大自然是仁慈的,两个月以后,两个黑色的岩礁又从海里冒了出来。探险家们目睹了这一奇观。
夹带着火山灰的黑色水柱冲出了海面,一股浓烟直升1000米以上的高空,在海啸声、爆炸声中,一个新的小岛诞生了。
火山不断喷发,小岛面积越来越大,逐渐与西之岛连成一体,变成了一个面积为0.32平方千米的小岛。
以上这种现象,说明了“沧海桑田”的道理。
A B C
B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