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课件(共21张PPT) 2023-2024学年高二历史同步优质教学课件(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课件(共21张PPT) 2023-2024学年高二历史同步优质教学课件(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9-07 13:50: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1张PPT)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第6课 西方的文官制度
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中国科举制影响
影响中国公务员制度
各国国家制度和国情不同,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方式各异,
但呈现出相互学习、借鉴的特点。 ——单元导言
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是国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治理的必要前提。
——单元导言
选择性必修1 第二单元
第5课 中国古代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Contents
目录
一、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制度
二、中国古代官员的考核制度
三、中国古代官员的监察制度
【课标要求】
通过本课学习,了解中国古代官员选拔方式的更迭过程和不同阶段的特征,知道中央集权体制下古代中国的官员考核和监察制度。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制度
时期 选官制度 选官方式 选官标准
西周
春秋战国


魏晋
隋唐 两宋

明清
阅读教材,探究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历程
世官制
世袭
血缘
荐举功劳制、军功
荐举、军功
尚贤、军功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察举制
考核荐举
品行
才能
家世、道德、才能
才能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蒙古传统,科举制
科举制
考核荐举
考试
考试
血缘贵族政治
官僚政治
选官权 地方 中央
选官权:门阀 中央
思考:世官制为何被取代?变化趋势?
不以禄私其亲,功多者授之。
——《战国策·燕策二》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
—《史记·商君列传》
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
——《礼记》
1.西周至春秋:世官制
选官标准:血缘
官位世袭,贵族世代垄断高官,
2.战国时期:举荐为官或军功爵制
尚贤思想兴起和争霸图强的需要,各国鼓励举荐有才能的人为官,
或依据军功大小授予官职。
原因:
趋势:由看重血缘向看重能力转变
①世官制自身的局限性(血缘固化);
②世官制受到冲击: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需要尚贤择能。
③在思想领域,尚贤择能的观念在春秋时期也蓬勃起来。
但是:荐举功劳制,是一种适合于战争状态或临时状态的官员选拔方式。
“明主之国,无书简以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
——(战国)《韩非子》
向官吏学习律令而为官
3.秦朝:“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汉武帝时期,由郡、国定期或不定期向中央推举人才为官的制度。
4.汉朝:察举制
“(汉武帝元光元年)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
——《汉书·武帝纪》
方式:先考察后举荐。 (在形式上吸收了荐举的因素)
与荐举的不同:
①察举的权力掌握在皇帝和各级官员手中
②被察举的人必须以信奉或践行儒家思想为主
③ 有固定的时间、地域、名额规定。
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晋书·段灼传》
察举制存在的问题:
察举制得以推行的原因:
六年过去了,各地都不重视,有的郡甚至一个人也不举。……有大臣提出“不举孝,不奉诏,当以不敬;不察廉,不胜也,当免”,当即获得汉武帝的批准。
——教材P30
汉武帝的这道诏书的颁布,是中国历史上具有标志性的一个重大事件,是中国封建社会官员选拔制度的重大变化。
这样,察举制成为一种较荐举制理念更为健全完善的官员选拔制度,适应了汉武帝时代加强大一统国家中央集权的需要,保障了官员的来源渠道。
察举制在两汉推行了300多年。
注重品行、才学,打破血缘、世袭。
容易任人唯亲;
操纵在世家大族手中;
难以选拔到真正的人才。
下下 九品
下中 八品
下上 七品
中下 六品
中中 五品
中上 四品
上下 三品
上中 二品
上上 一品
中正九品
八 品
七 品
六 品
五 品
四 品
三 品
二 品
一 品





九 品
官品九品
存在的问题:后来中正对人物的评定流于形式,
门阀士族垄断用人权,只看家世。
积极:
将选官权收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①时代背景:人口流动加剧,乡里清议失去社会基础
②地方大族操纵选拔权,不利于中央集权
③曹魏求贤若渴,需要人才,察举制不适应选拔需求
思考:为什么九品中正制会取代察举制呢?
5.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
“上品无寒门,
下品无势族”
中央
地方
吏部 授官
中正 评定等级
家世、道德、才能
史料阅读 今台阁选举,涂塞耳目,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
——《晋书·段灼传》
隋文帝
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隋炀帝
始建立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形成
唐太宗
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最为主要。
武则天
扩大了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了武举和殿试。
唐玄宗
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
10
宋代
完善科举考试制度
…………
宋朝进一步完善
①“取士不问家世”,严查荐举,严管官僚世家子弟的考试。
②严格考试制度,“锁院”“糊名”“誊录”等,保障考试的公平性。
③考试程序和内容有了明显的变革。南北分卷制度、殿试制度、以经义取代诗赋,注重真才实学。
6.隋唐时期:科举制
第一名:会元
第一名:解元
第一名:状元
1905年9月2日,袁世凯、张之洞奏请立停科举,光绪帝诏准。延续1300多年的科举制废至此正式废除了。
7.明清时期:科举制
是走向繁荣的时期,也是步入衰落的时期。
这是根据各地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状况采取的一项重要措施,对巩固明朝政权、加强君主专制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八股取士
①选拔人才的权力收到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打破了贵族垄断官场,扩大了统治基础,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转化 ,缓和了民众与朝庭之间的关系。具有公平、竞争、择优的合理性;
③选拔范围扩大,扩大了统治基础;
④把读书考试、做官联系起来,保证了官员文化素养,为行政效率提高创造了条件,推动了古代文化(儒学、诗歌)教育的发展;
⑤有利于社会形成重学风的风尚。
神童诗 汪洙(宋)
自小多才学,平生志气高;
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学乃身之宝,儒为席上珍;
人生四大喜:
久旱逢甘雨,
他乡遇故知,
洞房花烛夜,
金榜题名时
登科后 孟郊(唐)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唐太宗
社会整合功能 打破了历史上的特权垄断,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具有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合理性内核和价值理念。
提升从政士人的文化素养,有益于社会向学风气的形成
积极影响 推动儒学发展 以儒家学说为主要考试内容,推动儒家思想和文化的传承与繁衍。
巩固国家统一 适应了中央集权制度下“大一统”意识形态的需要,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融合,巩固了封建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稳定。
推动世界文明 早在唐朝时期,科举制就被“东亚文化圈”国家采用,并成为这些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被西方国家吸收,对西方近代文官考试制度产生了较大影响。
消极影响 重才轻品 过于侧重学问标准,忽视品德的考察,造成一些官员道德素质低下。
官本位思想 直接促进了官本位社会观的发展,“学而优则仕”的思想至今还存在。
禁锢思想 强化儒学正统地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抑制了新知识、新学科的渗透和发展;
压抑了科学技术的进步。
评价
思考:图示反映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呈现出什么趋势?
1.选官标准:由家世门第逐渐发展为才学。
2.选拔方式:由推选逐渐发展为公开考试。
3.选官原则:逐步制度化、公开、公平、客观。
4.选官基础:日益扩大,官员的素质不断提高。
5.作用:各种选官制度在执行初期都起到了巩固统治的积极作用,逐渐影响和阻碍了社会的发展。
主要启示:公开公正、德才兼备、考试录用
从汉至唐选官制度的变化充分反映出封建政府将官员的选拔权收归中央,加强中央集权这一实质。

中国古代官员的考核制度
时期 制度 考核 机构 考核 方式 考核
标准
秦汉
隋唐两宋


吏部
御史
上计制
考满
考察
考课
土地人口、
财政收入、
治安情况
品德和才能
京察(京官)
大计(外官)
(三年一次)
①考核制度渐趋完善
②品德与政绩并重
③地方官和中央官分开考核
④考核日趋严格,标准细化
⑤奖惩结合,考核与惩贪结合
归纳:
中国古代官员考核制度发展总趋势:
思考:
如何认识中国古代官员考核制度?
积极:
一定程度监督作用;提升良好素养,推动政治清明和行政效率的提高,社会秩序良性发展。
局限:
本质是维护君主专制“只唯上,不唯实”,不能从根本上杜绝官僚队伍中的腐败和低效等现象。

中国古代官员的监察制度
秦汉 隋唐 宋 元 明清
中央
地方
特点:
①垂直管理,独立体系
②以轻制重,不受权位干扰
③监察方式多样化
④为皇权服务,皇帝握有最高的监察权
作用:
①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
②对于监察官规范执政,防止官员贪腐等有一定作用。
③对于国家权力、政府权力、官僚权力有一定的约束作用。
④有利于强化皇权、巩固封建统治
局限性: ①受制于皇权,不能约束皇权;
②不能杜绝官僚队伍的腐败和低效现象。
以御史大夫为首的中央监察体系
秦:监察御史
汉:刺史


机构:御史台
长官:御史大夫
机构:御史台
长官:御史大夫
谏官
“台谏合一”
机构:
御史台
行御史台
肃政廉访司
机构:都察院
六科
明:御史巡按各省
⑤明清时期的顶峰阶段:
中央设都察院和六科给事中,地方设按察使司。
中国古代官员管理的制度设计与智慧
①先秦时期的萌芽阶段:
夏商周三代已有监察的因素和活动,但严格意义上的监察制度并未确立。
②秦汉时期的形成阶段:
秦朝的御史大夫、汉代的刺史,表明从中央到地方出现完整的监察制度。
③隋唐时期的成熟阶段:
隋唐时期,门下省负责谏议和封驳,出现谏议制度,形成较严密的监察网。
④宋元时期的强化阶段:
宋代设独立机构谏院,元代制定整套监察法规。
至此,我国古代监察制度达到高度的统一和严密。
实质:三大制度始终围绕着皇权的强化、中央集权的加强而不断变化,
三大制度是巩固封建统治、强化专制的一种手段。
公元前 公元前 公元前
475 221 202
220年 581年 618年 907年 1271年 1368年 1644年 1840年
先秦时期


魏晋
南北朝


两宋


前清
选官
世官制
荐举制
军功制
以法为教
以吏为师
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八股取士
南北卷制度
考核
都察院
六科
考察、考满
考课
监察
上计制
考核大多
流于形式
严格考核标准
御史大夫
监察御史
御史大夫
刺史
御史台

御史台
“台谏合一”

御史台
行御史台
肃政廉访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