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唐诗五首 课件(共13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3 唐诗五首 课件(共13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7.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五四学制)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07 14:08: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36张PPT)
13 唐诗五首
野望
走进唐诗,走进唐诗中的写景诗,感触的不仅是美景,更是诗中耐人寻味的意境,和诗人那颗独特的心。让我们走进《野望》,感触诗人的心语。
课文导入
1.背诵诗歌,感知诗歌内容,感悟诗歌意境。(重点)
2.品析诗的语言,读出诗人的情怀,学习本诗借景抒情的写法。(难点)
出示目标
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诗人。隋末举孝悌廉洁及第,除秘书正字。不乐在朝,求为扬州六合县丞。因简傲纵酒被弹劾,弃官还故乡。唐武德中,诏以前朝官待诏门下省。贞观中,以疾罢归河渚间,躬耕东皋。工诗赋,尤擅五言诗。其诗多写饮酒与田园隐逸生活,平淡质朴,不染梁陈雕琢浮华旧习,于唐初诗坛独具面貌。
资料链接
王绩入唐后以前朝官待诏门下省,任太乐丞。贞观中以足疾罢归。此诗当作于诗人辞官隐居之时。
资料链接
一、读一读字音
东皋( ) 徙倚( )
落晖( )
ɡāo
huī
xǐ yǐ
二、写一写字形
驱dú( ) 采wēi( )


导思1:你从这首诗里读到了怎样的自然美景?
自然之美
关键词:
孤独
导思2:你从诗歌中读出了怎样的情感?
情感
借景抒情
导思4:诗人是如何将景与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
情景交融
导思3:诗中选取了哪些意向?意向与感情之间有何关系?
意向
初读感知
请同学们朗读古诗,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的风格。
1.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双竖线、单竖线。
2.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方框。
3.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
4.有疑问的地方,用问号标注。
圈点要求
初读感知
原文: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注释:
东皋:地名,在今山西万荣,作者弃官后隐居于此。皋:水边高地。
薄暮:傍晚。薄:接近。
徙倚:徘徊。
依:归依。
落晖:落日。
初读感知
黄昏伫立在东皋向远处望,徘徊着不知归依何处。每棵树都披上枯黄的秋色,每一座山峰都涂上余晖。
译文:
初读感知
初读感知
野望
原文: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犊:小牛。这里指牛群。
禽:泛指猎获的鸟兽。
采薇:采食野菜。据《史记 伯夷列传》,商末孤竹君之子伯夷、叔齐在商亡之后,“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后遂以“采薇”比喻隐居不仕。
注释:
初读感知
放牧的人赶着牛群回圈,猎人骑着骏马带回猎物。大家相对无言并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放牧的人赶着牛群回家。
译文:
初读感知
1.首联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有何作用?
【答案】首联写傍晚诗人在东皋伫望山野秋景及感受。这两句诗以平平淡淡的叙述,写在暮色之中,诗人伫立在东皋之上,举目四望,一种不可名状的孤寂无依的愁绪涌上心头,且无法平静下来,以此观景自然会涂上一层心理上的不平静色彩,表现了孤寂无依的彷徨心情。同时为中间四句写景提供巧妙的铺垫。
精读品味
2.赏析“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这两句诗的精妙所在。
【答案】这两句诗是诗人对眼前景观的粗线条的描绘,着重于色彩的透明度,棵棵树木已染上萧瑟的枯黄的秋色,起伏的山峦唯见余晖,这是多么宁静、开阔、美丽的画面。纵使在淡淡的暮霭之中,人们还是能够感觉到山野间秋林、余晖的光与色的强烈辉映。
精读品味
3.赏析“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两句诗。
【答案】这两句诗着力刻画视野所见山野放归的生动场景,为整个静谧的画面,注进一股跳动的情致和欣然的意趣。句中的几个动词“驱”“返”“带”“归”,用得自然而精练。这种动态式的描写愈发衬托出秋日晚景的安详宁静。
精读品味
4.试着赏析本诗后三联。
【答案】“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四句诗宛如一幅山野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显得那么自然和谐,令人不能不沉浸,甚至忘情在安逸闲适的秋景之中。“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两句诗完全道出诗人内心的苦闷和怅惘,既然在现实中找不到相知的朋友,那就只好追怀伯夷、叔齐那样不食周粟、上山采薇的隐逸之士。
精读品味
【答案】“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是诗人对眼前景观的粗线条的描绘,着重于色彩的透明度,层层树林已染上萧瑟的金黄的秋色,起伏的山峦唯见落日的余晖,这是多么宁静、开阔、美丽的画面。纵使在淡淡的暮霭之中,人们还是能够感觉到山野间秋林、落晖的光与色的强烈辉映。接着,诗人的笔锋又转向动的叙写,即“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着力刻画视野所见山野放归的生动场景,为整个静谧
【难点探究】这首诗是如何体现动静结合、光影相映的?试结合诗句分析。
研读探究
的画面,注进一股跳动的情致和欣然的意趣。句中的几个动词“驱”“返”“带”“归”用得自然而精警。这种动态式的描写愈发衬托出秋日晚景的安详宁静,诗人于一静一动的描写之中,把山山树树、牛犊猎马交织成一幅绝妙的艺术画卷。光线与色彩的调和,远景与近景的搭配,都显得那么自然和谐,令人不能不产生某种遐想,甚至忘情在安逸闲适的田野之中。
研读探究
野望
首联
颔联 远景 静态
叙事抒情
惆怅孤寂
颈联 近景 动态
尾联 抒情
归纳总结
全诗于萧瑟恬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诗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归纳总结
全诗语言质直清新,自然流畅,以情写景,景中寓情,借日暮山野秋景,写忧郁苦闷、彷徨无依、孤独寂寞的心情。
归纳总结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唐 王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夏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拓展延伸
寒山转变得格外郁郁苍苍,秋水日日舒缓地流向远方。我拄杖伫立在茅舍的门外,迎风细听着那暮蝉的吟唱。渡头那边太阳快要落山了,村子里的炊烟一缕缕飘散。又碰到裴迪这个接舆酒醉,在恰如陶潜的我面前讴狂。
译文:
拓展延伸
作业:完成教材上的课后习题。
课后作业布置
谢 谢
黄 鹤 楼
崔 颢
“ 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黄鹤楼故址在_________蛇山的黄鹄(hú)矶上,始建于
___________(公元223年)。它背靠蛇山,俯瞰长江,享有“___________”的盛誉,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
黄鹤楼介绍
三国时期
湖北武汉
天下绝景
湖南岳阳楼
江西滕王阁
1.古代蛇山上有一座酒楼,老板姓辛,此人慷慨。某日有道士来饮酒,辛氏不收其酒钱。道士为了感谢辛氏盛情,临别时,在墙上画一仙鹤,谁知这仙鹤在客人来时,会跳舞劝酒,从此酒店生意红火。十年后道士重来,歌笛一曲,只见白云朵朵空中来,仙鹤随之起舞,道士也骑鹤而去。辛氏为纪念此事,在蛇山上兴工动土,建高楼一幢,取名黄鹤楼。
2.有一位名叫费祎的人,在此山中修炼成仙,然后乘黄鹤升天。后来人们为纪念费祎,便在这山上建造了一座黄鹤楼。
传说
听读诗文——明节奏
1.齐读诗歌。
2.听范读,划节奏。
3.个人朗读。
黄鹤楼
崔 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仙人早已乘着黄鹤飞去,这里只剩下了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再回返,千百年来只有白云在此飘浮。
晴日平野上汉阳一带的树木历历可见,芳草碧绿长满鹦鹉洲。
黄昏中看不到远方的家乡,烟雾笼罩的长江更激起思乡的哀愁。
译读诗文——解文意
资料补充一
1.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句五个字或七个字,简称“五律”或“七律”。
2.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八句,每两句成一联。(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3.律诗的二、三两联(颔联、颈联),必须是对偶句。
4.律诗要求全诗通押一个韵,限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
5.一般来说,律诗每句中用字平仄音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音相对。
七律
颔联不对偶,颈联对偶
押ou韵
平仄不规范
四联
严羽《沧浪诗话》谓:“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
小组讨论:读了这首诗你最喜欢哪一联?为什么?
(试从炼字、意境、表现手法、情感等分析本诗)
品读诗文——悟情感
“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
“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
——《红楼梦》
秋,草木凋零、
令人感伤惆怅的季节。
心,表示内心
感伤忧虑。
造字本义:形容词,内心感伤忧虑。
(小篆)
乐景反衬哀愁
思乡之愁
——
崔颢(?——754年)唐朝汴梁人,公元723年进士。他才思敏捷,善于写诗。但他宦海浮沉,终不得志,极为失意。
资料补充二
“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
——白居易
乐景反衬哀愁
思乡之愁
——
人生失意之愁
主旨
这首七言律诗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抒发了诗人_________之情。
诗人登黄鹤楼的所见所思
吊古怀乡
黄鹤楼
崔 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配乐诗朗诵
鹦鹉洲
登金陵凤凰台
鹦鹉来过吴江水,
江上洲传鹦鹉名。
鹦鹉西飞陇山去,
芳洲之树何青青。
烟开兰叶香风暖,
岸夹桃花锦浪生。
迁客此时徒纵目,
长洲孤月向谁明。
凤凰台上凤凰游,
凤去楼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
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
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
长安不见使人愁。
1.搜集关于“江南三大名楼”的诗句。
2.背诵全诗。
课后作业
感谢大家
使至塞上 王维
课文导入
长河落日圆
课文导入
长河落日圆
1.背诵诗歌,感知诗歌内容,感悟诗意境。(重点)
2.品析诗的语言,理解诗人蕴含的思想感情。(难点)
出示目标
王维(约701—761),字摩
诘,唐代著名诗人。进士出身,官至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有《王右丞集》。王维是个多才多艺的艺术家,在诗、画、音乐等方面均有很高的成就。苏轼盛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资料链接
作者简介
背景: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河西节度副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前往边塞宣慰,实际上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这首诗即是他在途中所写。
资料链接
征蓬( ) 萧关( )
候骑( ) 燕然( )
一、读一读字音
pénɡ
xiāo

yān
预习反馈
归yàn( ) dū( )护
二、写一写字形


预习反馈
长河落日圆
(古义:黄河;今义:长的河流)
萧关逢候骑
(名词作状语,在萧关)
三、文言知识积累
预习反馈
导思1:你从这首诗里读到了怎样的自然美景?
自然之美
关键词:
爱国、苍凉
导思2:你从诗歌中读出了怎样的情感?
情感
借景抒情
导思4:诗人是如何将景与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
情景交融
导思3:诗中选取了哪些意向?意向与感情之间有何关系?
意向
初读感知
请同学们朗读古诗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的风格。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初读感知
原文: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单车:一辆车,表明此次出使随从不多。
问边:慰问边关守军。
属国:汉代称负责少数民族事务的官员为典属国,诗人在这里借指自己出使边塞的使者身份。
居延:古县名,在今甘肃张掖北。这里泛指辽远的边塞地区。
注释:
我轻车简从到边疆去察看,经过了属国居延。
译文:
初读感知
原文: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征蓬:飘飞的蓬草,古诗中常用来比喻远行的人。
归雁:向北飞的大雁。
胡天:这里指西北地区。
注释:
像随风而去的蓬草飘出汉塞,似北飞的大雁飞入了胡地的天空。
译文:
初读感知
原文: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孤烟:指烽烟。
长河:黄河。
注释:
茫茫沙漠中远处独起的炊烟直上云霄,滔滔黄河边落日又大又圆。
译文:
初读感知
原文: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萧关:古关名,故址在今宁夏固原东南。
候骑:负责侦察、巡逻的骑兵。
都护:官名,是大都护府的最高长官,这里指前线统帅。
燕然:古山名,即今蒙古国杭爱山。这里代指前线。
注释:
在萧关遇到了侦察的骑兵,得知都护还在前线。
译文:
初读感知
1. 说说“征蓬出汉塞,归燕入胡天”两句的含义,这两句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案】蓬草成熟后枝叶干枯,根离大地,随风飘卷,诗人去国离乡,感情总是复杂万端的,不管是出于有家难奔、有国难投的情势,还是像本诗中听写乃是因为负有使命。大约诗人这
精读品味
次出使塞上,本已心境不佳,并不同于汉代司马相如初得武帝青睐,出使西南夷地那样的威风、气派。诗人以“蓬”“雁”自比,这两句蕴含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应。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精读品味
2.请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
【答案】这两句形象地描写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一“直”一“圆”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融情于景,寓悲凉之情于壮美景色之中,从侧面烘托了守边将士凄凉艰苦的生活环境,借以反映他们不畏艰苦,积极保卫边疆的爱国主义精神。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色,是被王国维赞叹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精读品味
赏析古诗词名句法。
诗词中要赏析的句子多为名句,赏析时要考虑三点:一是内容,采用意译法理解诗(词)句,明确含义;二是赏析角度,修辞或表现手法或意象,明确情感或哲理;三是句子的效果,抒发作者某种情感,或具有某种深刻的人生哲理,等等。答题模式:运用……手法,形象生动(委婉含蓄)地描绘了……,抒发(揭示)了……情感(哲理)。此题主要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分析其表达效果及其所表现的人物的精神或情感。
精读品味
3.最后两句诗蕴含了作者什么情感?
【答案】诗人到达目的地以后,从骑兵那里得知都护正在边防前线准备战事,这两句可以看出诗人对边关将士的敬慕之情。
精读品味
4.尾联从侧面表达了什么内涵?
【答案】尾联叙述边塞将士紧张的战斗生活,从侧面表现了战事的频繁。
精读品味
长河落日圆
精读品味
【答案】①几何构图美。无垠的沙漠远远望去是一个巨大的平面,升空的孤烟像垂直的线,绵长的黄河水一直延伸到远处,落日看上去很圆。孤烟冲云意谓其高,夕阳西下意言其低,直线与平面相垂,线与圆相切。既具立体感,又具流动感,虽寥寥几笔,而意象丰富,令人叹为观止。②自然天成的色彩美。黄色的大漠,灰黑色的直入蓝天的孤烟,滚滚的黄河水,如血的残阳,自然天成。淡远的色彩衬托出大漠的广袤,浓丽的色彩凸显出大漠的生机,既雄浑又秀美。
【手法探究】如何理解“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艺术美?
研读探究
抒情→内心抑郁
使至塞上
叙事→出使边塞
单车欲问边
属国过居延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绘景→塞外风光
地域特殊
微露失意
征蓬出汉塞
归雁入胡天
边塞情势 绘塞外奇景
感伤飘零 赞爱国之情
荒漠奇观 气势充沛
壮阔奇雄 景象宏阔
叙事→留下回味
萧关逢候骑
都护在燕然
流露赞叹
板书设计
归纳总结
本诗记述了诗人出使边塞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既反映了边塞生活,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的孤寂、悲伤之情以及在大漠的雄浑景色中情感得到升华后的慷慨悲壮之情。
归纳总结
本诗主旨:
笔墨传神,意境深远。
诗歌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尤以颈联笔力苍劲,意境雄浑。
归纳总结
凉州词
(唐)王之焕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类文拓展
拓展延伸
作业:完成教材上的课后习题。
课后作业布置
谢 谢
渡荆门送别
(唐)李白
朗读诗歌,可以使我们从心灵里感受诗人的所思、所感;朗读诗歌,可以让我们的心灵插上翅膀;朗读诗歌,可以使我们的心灵得到美的熏陶。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走进李白这位大诗人的心灵吧!
课文导入
课文导入
渡荆门送别
背诵诗歌,感知诗歌内容,感悟诗意境。(重点)
2. 品析诗的语言,体会诗歌的意境美、情感美。(难点)
出示目标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名篇有《蜀道难》《将进酒》《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望庐山瀑布》等。他的诗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韵律和谐多变。
资料链接
这首诗是诗仙李白青年时期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家乡而作。李白在公元724年(开元十二年)辞亲远游。诗人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远渡荆门,一向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此次李白离别家乡,发青溪,向三峡,下渝州,渡荆门,轻舟东下,意欲“南穷苍梧,东涉溟海”。这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资料链接
荆门( )
一、读一读字音
jīnɡ
预习反馈
仍lián( )故乡水
二、写一写字形

预习反馈
导思1:你从这首诗里读到了怎样的自然美景?
自然之美
关键词:
不舍
导思2:你从诗歌中读出了怎样的情感?
情感
借景抒情
导思4:诗人是如何将景与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
情景交融
导思3:诗中选取了哪些意向?意向与感情之间有何关系?
意向
初读感知
请同学们朗读古诗,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的风格。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初读感知
原文: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荆门:荆门山,在现在湖北宜都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对峙,形势险要。
楚国:楚地。这里指湖北荆门一带。
平野:平坦广阔的原野。
大荒:辽远无际的原野。
注释:
初读感知
我乘舟远渡到荆门山以外,来到了楚地准备尽情游览。群山随着平坦广阔的原野的出现渐渐隐去,长江仿佛流进了广阔无际的原野。
译文:
初读感知
原文: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海楼: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多变形成的美丽景象。
怜:喜爱。
万里:形容行程之远。
注释:
初读感知
月亮映入江水,如同天上飞下的明镜,空中云霞如同绮丽的海市蜃楼。我更加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不辞万里为我送行。
译文:
初读感知
颔联中“随”字用得好,谈谈好在何处。
【答案】“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原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的情形,真切地表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精读品味
精读品味
2.颈联变换视角,描写长江的近景,谈谈这一联诗所描绘的意境。
【答案】“月下飞天镜”是月夜俯视所见。明月本在天上,倒映在流速缓慢的长江水中,好像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云生结海楼”是白昼眺望所见。云多,则天空高远,反衬原野低平、江岸辽阔、两岸平旷的景色,在自然美景中融入了诗人见到平原时欣喜的感受。
精读品味
3.揣摩尾联,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答案】尾联中的“故乡水”是指流经故乡的水,“万里送行舟”指的是故乡水如今怀着深情厚意载“我”远行。用拟人的手法,借写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恋不舍地送“我”远别故乡,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的思想感情。
精读品味
【答案】诗歌从乘舟远游写起,第一、二句点题:诗人远离蜀地,乘船沿江游览楚地。中间四句描绘长江之水出荆门山之后的壮阔气象:长江出荆门山,水面宽广,景象雄奇,使人顿感前程开阔;山峦追随原野,渐渐消失,长江奔赴旷野,滔滔不绝。月亮倒映在江水中,就像从天上飞来一面镜子;云气簇拥,就像海上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这四句写景层次分明,且景中寓情,
【手法探究】 《渡荆门送别》一诗中,诗人是怎样做到情景交融的?
研读探究
反映出年轻的李白离开蜀地追求理想的喜悦与热情。结尾两句,诗人发出心声:这长江是故乡的水啊,所以它才不远万里为我送行,抒发了诗人热爱自然、热爱故乡的深挚感情。诗中写的长江之水,是来自故乡的水,它在蜀楚交界的荆门山送别诗人,把诗人送入了更加广阔的天地之中。这一描写,表现了诗人对家乡的深深依恋和思念。
研读探究
渡荆门送别
写景
送别——尾联:思乡、惜别
渡荆门
颔联
颈联
首联:叙事
激动
喜悦
归纳总结
本诗描绘了诗人从楚地到荆门一带沿途所见的壮阔、奇丽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对故乡的思念和依依不舍之情。
归纳总结
意境高远,风格雄健,极具画面感。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两句,写得逼真如画,犹如一幅长江出峡渡荆门长轴山水画。
归纳总结
芙蓉楼送辛渐 (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译文:
迷蒙的烟雨,连夜洒遍吴地江天;
清晨送走你,孤对楚山离愁无限!
朋友呵,洛阳亲友若是问起我来;
就说我依然冰心玉壶,坚守信念!
拓展延伸
作业:完成教材上的课后习题。
课后作业布置
谢 谢
白居易(公元772年-846年),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著有《白氏长庆集》。
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代表作品有《长恨歌》《琵琶行》等。
白居易的诗歌语言通俗易懂,相传老妪都能听懂。
忆江南(其一)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白居易
忆江南(其二)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山寺月中寻桂子,
郡亭枕上看潮头。
何日更重游!
写作背景
长庆年间,白居易任杭州刺史,任期内修建了一条横亘西湖,将西湖分为外湖和内湖的长堤,修成后成为西湖一景,引来众多游客观赏。
杭州市民为了纪念其功绩,将这条长堤命名为白沙堤,即白堤。
钱塘湖春行
杭州西湖
季节
出行,游玩
解诗题 感受诗之美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读诗文 领略诗之韵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第一句点明诗人春游的起点。
第二句写诗人瞭望湖面(远景)。
西湖平静的水面与天上低垂的云幕构成了一幅水天相接的早春湖面图。
析诗句 通晓诗之意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有几处早来的黄莺,争先恐后地飞向向阳的枝头。不知是哪家新来的燕子在湖边衔泥筑巢。
初春时早来的黄莺
向阳的树
刚从南方飞来的燕子
衔取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五颜六色的野花渐渐地使人眼花缭乱,新长出的嫩草才刚刚能盖过马蹄。
五颜六色的野花
逐渐,渐渐
使人眼花缭乱
新长出的嫩草
mò 淹没,盖住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百游不厌。足,满足。
这两句充分表达了诗人对湖东一带景色的迷恋,又交代了这次春游的终点。
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新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暗示早春景色的词语
悟诗情 探寻诗之妙
诗歌炼字
一个“争”字,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用一个“啄”字,来描写燕子那忙碌而兴奋的神情,似乎把小燕子也写活了。这两句着意描绘出莺、燕的动态,从而使得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
修辞:对偶、拟人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思考:能否将“几处”改为“处处”,
“谁家”改为“家家”?
因为初春时节飞鸟不多, “几处”“谁家”分别对应“早莺”和“新燕”。(逻辑)
漫步西湖,见到这些属于春天的新事物,表达出诗人对初春的欣喜之情。换成“处处”“家家”之后,就没有这种表达效果。(思想感情)
“乱花”“浅草”写出了花的繁多,草的柔嫩,突出春的妩媚动人。同时,“浅草”对应早春时节。
“渐欲”二字含有野花越开越多的意思。 “渐欲”
“才能”描绘了春的发展变化,突出了春的勃勃生机。
初稿:我爱湖东行不足
定稿:最爱湖东行不足
西湖是属于大家共同的美景,是大自然的对人类的馈赠。
总结: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表达了对西湖美景的赞美,对大自然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
苏堤春晓
曲院风荷
花港观鱼
雷峰夕照
诗歌积累
你还会哪些赞美西湖美景的诗歌?
你积累过哪些赞美春天的诗歌?
诵诗句 体味诗之奇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中华诗词
源远流长
1、《钱塘湖春行》中运用对偶手法描写动物迎春的句子是: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2.《钱塘湖春行》中,表现春天花草茂盛的句子是: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展诗心 积累诗之魂
练习
3、下面是对这首诗内容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从总体着眼描绘了钱塘湖蓬勃的春意。
B、颔联、颈联写莺、燕、花、草四种最能体现春色的景物。
C、诗人善于把握景物特征,运用最准确、最具有表现力的词语加以描绘和渲染。
D、尾联详细描写了“白沙堤”的美丽景色。
D
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诗的一二句交代了踏春的去处,简洁明快地勾勒了西湖早春的轮廓。
B.三四两句从莺歌燕舞的动态中,展示了春天的活力,把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C.五六句诗人用“乱”字勾画出了春天百花竞放,万紫千红的美丽画卷;用“没马蹄”写出了西子湖畔春草深深,绿色醉人的景象。
D.在西湖,有关湖光山色的题咏很多,但这首诗紧紧扣住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刚刚披上春天
C
拓展阅读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
比较一下这首诗与《钱塘湖春行》的异同,谈谈你对春天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