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课 《在沙漠中心》学案 4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2课 《在沙漠中心》学案 4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12-23 20:36: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22课 《在沙漠中心》学案 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作家作品,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过程与方法目标:品味重点语句的含义,了解作者的优秀品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敢于面对挫折和失败的坚强意志与品质。
教学重点:
1品味文章语言;
2学习用心理描写塑造人物性格与形象。
教学难点:品味重点语句的含义。
教学方法:自学、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品味字词(字体倾斜的造句子);词典中的词语每天三个。
硌( )__________ 噎( )____________ 辐( )射_____________
筛( )糠_________ 遮( )蔽___________ 协奏_______________
躯壳( )_________ 脐( )带___________ 真谛( )___________
卷土重来___________ 芸( )芸众生________ 死得其所_____________
二、整体感悟
1、读后感(感悟重点词语句子以及全篇)
2、课文提要(写作思路),感悟作者之匠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眼(词语、句子或段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写作意图以及中心思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写作特点(要举例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研讨与练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质疑(你的疑难问题及探究结果),最少提出3个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课时
五、展示学习成果(总结你在本课的最大收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一课一得:
二十四节气: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雨水节气的涵义是降雨开始,雨量渐增,在二十四节气的起源地黄河流域,雨水之前天气寒冷,但见雪花纷飞,难闻雨声淅沥。雨水之后气温一般可升至0 ℃以上,雪渐少而雨渐多。可是在气候温暖的南方地区,即使隆冬时节,降雨也不罕见。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这段时间候平均气温多在10℃以上,桃李含苞,樱桃花开,确以进入气候上的春天。除了个别年份外,霜期至此也告终止。嫁接果木,植树造林,正是时候。华南继冬干之后,常年多春旱,特别是华南西部更是"春雨贵如油"。农业上要注意保墒,及时浇灌,以满足小麦拔节孕穗、油菜抽苔开花需水关键期的水分供应。西北高原山地仍处于干季,空气温度小,风速大,容易发生森林火灾。另外,寒潮入侵时可引起强降温和暴风雪,对老、弱、幼畜危害极大。所有这些,都要特别注意预防。
光阴易逝,季节催人,“一年之计在于春”。小春管理和大春备耕都应抓紧进行,争取今年胜过往年。
七、经典推荐:
(一)《论语》一则:子曰:“加(1)我数年,五十以学易(2),可以无大过矣。”「注释」(1)加:这里通“假”字,给予的意思。(2)易:指《周易》,古代占卜用的一部书。「译文」孔子说:“再给我几年时间,到五十岁学习《易》,我便可以没有大的过错了。”「评析」孔子自己说,“五十而知天命”,可见他把学《易》和“知天命”联系在一起。他主张认真研究《易》,是为了使自己的言行符合于“天命”。《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孔子“读《易》,韦编三绝”。他非常喜欢读《周易》,曾把穿竹简的皮条翻断了很多次。这表明孔子活到老、学到老的刻苦钻研精神,值得后人学习。
(二)【唐诗一首】《张说-蜀道后期》客心争日月,来往预期程。秋风不相待,先至洛阳城。
  【欣赏】这首诗是张说在校书郎任内出使西川时写的,虽只寥寥二十字,却颇能看出他写诗的技巧和才华。
  一个接受任务到远地办事的人,总是怀着对亲人的眷恋,一到目的地,就掐指盘算着回归的日期,这种心情是很自然的。但张说能把这种幽隐的心情“发而为诗”,而且压缩在两句话里,却不简单。
  “客心争日月,来往预期程。”“客心”是旅外游子之心,“争日月”,象同时间进行一场争夺战。这“争”字实在下得好,把处在这种地位的游子的心情充分表露出来了。“来往预期程”,是申说自己所以“争日月”的缘故。公府的事都有个时间规定,那就要事先进行准备,作出计划,所以说是“预”。十个字把诗人当时面临的客观情况,心里的筹划、掂量,都写进去了,简炼明白,手法很高明。
  这十个字又是下文的伏笔。本来使蜀的日程安排是十分紧凑的,然而诗人回归之心更急切,他要力争按时回洛阳。他是洛阳人,在洛阳有家,预期回归,与家人团聚。
  下文忽然来个大转折:“秋风不相待,先至洛阳城。”不料情况突变,原定秋前赶回洛阳的希望落空了。游子之心,当然怅惘。然而诗人却有意把人的感情隐去,绕开一笔,埋怨起秋风来了:这秋风呵,也是够无情的,它就不肯等我一等,径自先回洛阳城去了。
  这一笔,妙在避开了率直无味的毛病,而且把人格化了的秋风形容为“无情的秋风”。这秋风先至,自然要引起许多烦恼。可以试想,秋风一至洛阳,亲人们必然要翘首企盼;而自己未能如约的苦衷就更不用说了。淡淡一笔,情致隽永深厚。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