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2.1《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课件(共32张PPT)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核心素养目标】2.1《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课件(共32张PPT)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19.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07 14:59: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2张PPT)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郭沫若》精品课-统编版高中语文
用雄奇的想象,表达青春呐喊
01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 语言建构与运用:品味诗歌语言,了解郭沫若诗歌风格及新诗特点;
2. 审美鉴赏与创造: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大胆联想,领略诗中所展现的意境美和情感美;
3. 思维发展与提升:把握意象特征和抒情主人公的形象,赏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文化传承与理解:知人论世,体会诗人摧毁旧事物、创造新世界的热情与决心,感受“五四”时期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
02
环节一:朗读导入,知识铺垫
环节一:朗读导入,知识铺垫
1.这是一首五四时期的新诗,请同学们从这首诗中找出你觉得可以体现出“新”的地方。
2. 明确“新诗”与“自由诗体”的概念。
【自由诗】是新诗的一种,指在诗歌语言形式上不受格律限制的、较为自由的诗体。作为五四文学革命的一项成果,与当时诗歌内容革命性变化密切联系在一起。这类诗运用现代白话写作,打破僵硬的格律要求,诗行长短不定。
【新诗】:新诗也叫现代诗歌、白话诗,是与古典诗歌相对而言的。一般指五四运动前后产生的新体诗歌,包括现代格律诗、自由诗、散文诗等。形式上采用白话,打破了旧体诗的格律束缚;内容上主张表现诗人的真情实感,反映新生活,表现新思想。新诗在建立和发展过程中,受到外国诗歌较大的影响,对新诗的艺术手法的形成起了积极的作用。从五四运动以来,新诗一直成为中国现代诗歌的主体。
走入作者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字鼎堂。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学者、文学家、历史学家。出生于四川乐山沙湾,家乡优美的自然风光熏陶了郭沫若的浪漫主义情怀。1906年,郭沫若进入新式学堂,期间,他多次参加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1914年赴日本留学,就读医学专业。后接受美国诗人惠特曼等人的思想,决心弃医从文。
1921年,与成仿吾、郁达夫等人一同成立“创造社”。同年,第一本诗集《女神》出版。《女神》摆脱了中国传统诗歌的束缚,充满浪漫主义气息,充分反映了“五四”时代的精神。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1928年2月,被迫流亡日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曾任中国文联主席等要职,主持科学和文化工作,为我国现代文学和科学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03
环节二:分析诗题,整体感知
环节二:分析诗题,整体感知
思考:
1. 诗题“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能否换成“站在地球边上放号”?(联系“独立寒秋”)
2.“谁”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04
1. 提问:诗题“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能否换成“站在地球边上放号”?(联系“独立寒秋”)
1. 提问:诗题“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能否换成“站在地球边上放号”?(联系“独立寒秋”)
明确:不能。“立”比“站”更具有一种审美意蕴,能够让人联想到巍峨的山、肃立的士兵等,更能展现一种高俊挺拔、庄重威严的姿态,让人回味。
05
2. 提问:“谁”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2. 提问:“谁”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明确:抒情主人公“我”。“我”立在地球边上,站在“全方位”俯瞰地球的立足点上,向整个世界呼喊,“我”应当是一种巨人的形象。
过渡:跟着这个巨人的目光,我们看到了地球上哪些景象呢?默读课文,圈点勾画。
06
环节三:深入文本,品味意象
环节三:深入文本,品味意象
1.抒情主人公在“地球边上”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象呢?圈画出诗中的意象,并思考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
2.结合创作背景,分析“洪涛”的象征意义。
07
1.抒情主人公在“地球边上”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象呢?圈画出诗中的意象,并思考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
1.抒情主人公在“地球边上”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象呢?圈画出诗中的意象,并思考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
明确:写景集中在前四行。
(1)白云:怒涌的白云。
明确:“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白云给人的感觉总是高洁、飘忽、轻盈的,往往表达了一种思乡离别之情或是归隐心志。但在郭沫若笔下,无数的白云攒聚、堆叠在一起,使其具有了厚重感和动态感;用“怒涌”来修饰白云,使原本轻盈的白云也沾染上狂飙激荡的情绪,暗含着令人心惊动魄的力量,开启了一幅壮阔的景象。
(2)北冰洋
(3)洪涛
(4)太平洋
明确:三者都是与海洋有关的意象。
08
2.结合创作背景,分析“洪涛”的象征意义。
2.结合创作背景,分析“洪涛”的象征意义。
明确:诗人写这首诗的时候,正值五四运动爆发不久,所产生的巨大影响迅速席卷全国,就像洪涛在太平洋上滚滚而来,以巨大的破坏力,冲决一切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思想罗网,同时也带来了崭新的科学与民主的现代文明。
09
环节四:深入情境,体会情感
环节四:深入情境,体会情感
诗人所选取的景物都是蕴含着无穷的力量的。所以当抒情主人公看到这样壮阔的景象时,不禁对这样的力量开始感叹。后三行都是抒情,抒发对“力”的赞美。
010
1.“毁坏”什么?“创造”什么?为什么“努力”?
1.“毁坏”什么?“创造”什么?为什么“努力”?
明确:“毁坏”是毁坏旧世界、旧中国、旧社会、旧文化,荡涤黑暗与污浊;“创造”是创造新世界、新中国、新社会、新文化,创造新时代的文明。毁坏与创造需要以人的热情和伟力而完成,“不断的努力”是实现毁灭与创造的希望所在。
011
2.如何理解最后一句“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
2.如何理解最后一句“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
明确:“力的绘画,力的舞蹈”是力的形态,照应之前怒涌的白云、滚滚的洪涛等;“力的音乐,力的诗歌”是力的声响,仿佛让人听到滚滚洪涛拍岸的声音,“力的律吕”则是力的韵律,是内在所蕴含的一种积极进取、奋发昂扬的精神,以及摧毁旧事物的勇气与坚定。
012
3.总结归纳“力的内涵”。
3.总结归纳“力的内涵”。
明确:“力”是全诗的诗眼所在。“力”既是自然、宇宙之力,是自然界运转的动力;也是毁坏、创造之力,是人类社会革新之力。
013
总结
总结
这首诗的描写的巨人形象,不仅是诗人的自我形象,也是当时无数致力于除旧布新、改变中国现状的青年志士们的化身。通过对于这种革新之力的歌颂,表达了五四青年渴望破坏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热情和决心。
014
作业
作业
试分析归纳本诗的艺术特色(不少于三点)。
阅读郭沫若同时期作品《炉中煤》,从形式、内容和艺术手法上说说这首诗的特点。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