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6.2《插秧歌》课件(共27张PPT)统编版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核心素养目标】6.2《插秧歌》课件(共27张PPT)统编版必修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4.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07 15:02: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插 秧 歌
杨万里
语言文字与运用:了解杨万里的生平及创作。
思维发展与提升:梳理字词,积累基础知识。
审美鉴赏与创造:理清思路,熟读成诵,了解诗歌的主旨、寓意。
文化传承与理解:培养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作品的能力和方法。
学习目标
一、




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南宋文学家、官员,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南宋“中兴四大诗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
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杨万里登进士第,历仕宋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曾任国子博士、广东提点刑狱、太子侍读、秘书监等职,累官至宝谟阁直学士,封庐陵郡开国侯。开禧二年(1206年),杨万里病逝,终年八十岁。获赠光禄大夫,谥号“文节”。
作者介绍
创作背景
淳熙六年(1179)春,杨万里常州任满,西归故乡吉水,途经衢州(今浙江衢州),时值农田大忙季节,诗人目睹一户农家插秧之辛劳,作该诗。
二、




明确字音
兜(dōu) 鍪(móu) 蓑(suō) 胛(jiǎ) 渠(qú) 朝(zhāo)
霎(shà) 莳(shì) 匝(zā)
划分节奏
插秧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所谓“插秧”,是指将稻秧栽到稻田里。《插秧歌》生动地表现了农民插秧劳作的情景。
题目解说
①育苗:在苗圃、温床、温室或直接在水田里培育幼苗,以备移植。
②抛秧:水稻已经长成秧苗,在长得不高的时候就把它抛在田里。
③插秧:育种的时候水稻比较密集,不利于生长,经过人工移植或机器移植,让水稻有更大的生存空间。
④施肥、杀虫:水稻长成后需要及时补充肥料和杀虫,否则可能减产甚至绝收。
⑤排水(补水):水稻前期生长需要适宜的水量,农民需要根据天气状况和田里的水量进行排水或者补水。
⑥收获:水稻穗变黄后,要及时采收并晾晒。
你知道种植水稻的步骤吗?
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层:首联写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抛秧接秧图、拔秧插秧图)
第二层:领联点明雨中抢插秋苗的情形。(雨中插秧图)
第三层:颈联写劳作的忘我程度。(呼唤早餐图)
第四层:尾联写田夫对送饭人的回应。(农夫应答图)
结合种水稻的基本步骤,看看杨万里的《插秧歌》具体描写了哪些场景?
三、




知识拓展:炼字类题目答题思路
第一步:解释该字的含义;
第二步: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第三步:点出该字构成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或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点出表现手法) 。
鉴赏诗歌的结构特色
高考链接 提升学科素养
考点解读·知考向
古诗词的结构是体现诗歌形式之美、反映社会内容、表现诗人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
所谓“诗歌结构”,是指诗人对作品内容的组织安排。体现在人、事、场景的布局,局部与整体的协调,首尾的照应,段落的过渡,线索的安排,详略虚实的设计,时空动静的调度等。
出题者常从“结构”着手,引导进入审美境界,体会诗人的匠心睿智。
考查角度一般有辨识结构类型、把握结构技巧的特征、分析其作用。
高考重点是考查分析结构技巧对抒发思想感情的作用。
答题指津·寻路径
鉴赏诗词结构技巧类题目的解题方法
认识诗歌的结构特点 古诗词通常的结构形式是先写景叙事后议论抒情,写景叙事为议论抒情做铺垫,而观点态度、思想感情也一定在写景叙事的基础上阐发。
寻找诗词中的标志性语言 如在以时空为序的诗词中要注意寻找表示时空转换的词语、句子;写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诗词中要注意末尾卒章显志的抒情议论句。
1.首联写紧张繁忙的劳动场面诗人在首联连用四个动词“抛”“接”“拔”“插”,用的非常精彩,请尝试赏析。
(1)开篇直奔主题,用了四个动词“抛”、“接”、“拔”、“插”。
(2)勾勒出一幅紧张繁忙、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
(3)刻画出这家老小低头插秧、全神贯注的神态。
赏析首联: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2、颔联 点明雨中抢插的情形。 “笠是兜鍪蓑是甲”此句看似游离诗外,实则堪称“神来之笔”,请作简要赏析。
(1)结构上,此句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内容上,运用比喻的修辞,将“笠”比作“兜鍪”,将“蓑”比作“甲”,暗示抢插秧苗就像一场紧张的战斗,突出了农忙抢种的题旨。
赏析颔联: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3、“雨从头上湿到胛”有什么表达效果?
写出了雨势之猛,表现出农人在恶劣的天气条件下插秧不辍的艰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赏析颔联: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赏析颈联: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颈联 写劳作的忘我程度。
家人送饭让歇一会儿却无人答话,连抬头看一眼的工夫也没有,如此便写出抢插的紧张程度。
(1)模拟农夫的口吻说这块田里还没有栽插完毕,让赶紧提防那帮鹅鸭。
(2)诗人在此处从细微处着眼(细节描写),写农夫对妻子的嘱咐,真是事事操心,时时尽力,农家的勤劳、艰辛,全都凝聚在这朴实的答话中。
赏析尾联: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写出全家其乐融融的画面。
1、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该是怎样描绘江南农户紧张忙碌而又秩序井然的插秧情景的。
问题探究
①动作描写。“抛”“接”“拔”“插”四个动词描绘出全家老少齐上阵,为抢农时忙碌不停而又秩序井然的场景。
②环境描写。“雨从头上湿到胛”极写雨势之猛,插秧之艰辛。农人在这样的环境下插秧不辍,表现农事的繁忙与紧张。
③语言描写。通过写田夫的对答语言,可以看出送饭人也被安排护秧苗的任务。
通过这些描写,江南农户紧张忙碌而又秩序井然的插秧情景映现在读者眼前。
问题探究
2、请结合诗歌的后四句,分析农夫这一人物形象。
诗中的农夫是一位时时尽力、事事操心、忘我劳作的农人。
面对家人的呼唤,农夫“低头”“折腰”,继续劳作,甚至连抬头的功夫也没有。撷取田夫的肢体动作,塑造了一位无暇饮食、时时尽力、忘我劳作的农民,最后两句用极富生活气息、生动实的农家语言勾勒出一位勒劳质朴、事事操心的农人形象。
作者通过塑造农夫这一形象,赞美了广大勤劳淳朴的农民,同时表达了对民生疾苦的关怀。
从内容上来看,直接从现实生活中 选取日常生活场景,因而既形象自然,又新鲜风趣,富有生活趣味。
从语言特点来说,不用奇奥生僻的字句,却用浅近明白的语言,清新自然,近于口语,生动活泼。
3、本诗鲜明的反映了“诚斋体”的特点,再读本诗,尝试归纳“诚斋体”的主要特点。可以从诗的内容、语言特点等角度入手。
问题探究
思考:同样是描写劳动的场景,《芣苢》和《插秧歌》有什么不同?
《芣苢》句式整齐,节奏明朗、轻快,自然流露出劳动的喜悦;“采”“有”“掇”等一系列动词的变换,细腻地描绘出劳动的过程,富于诗情和画意。
《插秧歌》运用民歌手法,选取日常劳动场景,描绘一家四口趁着农时冒雨插秧的紧张生活,他们齐心协力,分工合作,干得热火朝天而秩序井然。诗作表现出农家生活的辛苦与农事的繁忙,富于生活情趣,字里行间洋溢着吃苦耐劳、勤奋乐观的精神。
两首诗各具不同的艺术魅力。《芣苢》重章叠唱,回环往复,令人神往;《插秧歌》善用口语,浅白流畅。富有自然、新鲜的意趣。
四、




小结
《插秧歌》运用民歌手法,选取日常劳动场景,描绘一家四口趁着农时冒雨插秧的紧张生活,他们齐心协力,分工合作,干得热火朝天而秩序井然。诗作表现出农家生活的辛苦与农事的繁忙,富于生活情趣,字里行间洋溢着吃苦耐劳、勤奋乐观的精神。
当堂检测
1.写全家动员、共同参与劳作的两句是:——————,——————。
2.运用比喻修辞,表现雨中劳作的诗句是:——————,——————。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