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4张PPT)
七年级语文上课内阅读复习
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课件★★
《春》
1、整体把握课文,《春》分层;
2、主旨情感把握,描绘的景象?表达的情感?精神?
3、语句赏析。
1、整体把握课文,《春》分层
第一部分(1) :
盼春(反复和拟人)
第二部分(2~7) :
绘春(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
第三部分(8-~10):
赞春(三个比喻)
2、主旨情感把握,描绘的景象?表达的情感?凸显的精神?
描绘了大地春回、生机勃发的动人景象。
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赞美与喜爱之情;
凸显了作者热爱生活、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
(1)“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第一段的作用是什么?用了什么修辞?
3、语句赏析
开篇点题,总领全文,奠定了全文清新活泼的感情基调。
反复和拟人,表现了对春天到来的急切盼望和喜悦之情。
(2)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拟人。“偷偷地”“钻”写出了小草破土而出的挤劲;
写出了不经意之间,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
表达了作者的惊喜之感。
(3)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
动词连用,表现了人们在草地上的活动和感受,侧面写出了春草勃发给人们带来的欢乐。
(4)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拟人。写出了春花争春比美、竞相开放的动态。
(5)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比喻、排比。写出了春花争艳,万紫千红的景象。
(6)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甜”从味觉上写出了花的香味儿。
想象,由实到虚,由眼前的春花想到秋实。
(7)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侧面衬托出春花的竞相开放,万紫千红,香味浓郁。
“闹”字不仅写出了声音,也写出了情态,可以使人联想起蜜蜂忙碌着采蜜的情景。
渲染百花争春的气氛,给人们呈现一幅春天生机勃勃的画面。
(8)“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引用、比喻和拟人,突出春风和煦的特点。
触觉,“抚摸”一词巧妙地表达了春风的温暖和柔情。
(9)“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比喻、拟人,写出春雨的细、密、多的特点。“渲染了春雨的轻柔、湿润。
(10)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
写出雨中植物新而亮的特点,“逼你的眼”突出草之青,激发读者的想象。
(11)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动静结合。“静默”,拟人。
烘托出春雨中安静和平的气氛。
《济南的冬天》
1、整体把握课文,济南的冬天整体特点;
2、描绘了哪些景物?分别有什么特点?
3、语句赏析;
4、主旨情感。
1、整体把握课文,济南冬天的整体特点
2、描绘的景物及其特点。
温晴(对比)
济南的山、水、城、雪
①阳光朗照下的山——可爱
②薄雪覆盖下的山——秀气
③城外的远山 ——淡雅
①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 ——暖
②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绿
③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 ——清
山
水
(1)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
3、语句赏析
拟人,将老城人格化。写出了济南“暖和安适”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2)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
“卧”,拟人,赋予了村庄、雪等生命和感情,凸显了济南冬天的“温晴”;
与第二段中的“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相呼应,写活了济南。
(3)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拟人。“不忍得”将水人格化,使水富有了灵气,写出了水的“绿”,珍贵、可爱、美丽;表达了作者对济南的水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本文是怎样描写小雪点染后的山的?
先写山的色彩。空间顺序,山上、山尖、山坡再到山腰
它是白的,“树尖上顶着一会儿白花”,
它是银白,“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
它是彩色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
再写山的情态。小雪点染的山的“妙”处
“等到快回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彩色。……那些小山太秀气!”
本文是怎样描写济南冬天的水色的?
写"绿"水,着重写了自己对济南冬水的感受,概括水的鲜明形象。
“绿萍的绿,水藻的绿,水面柳影的绿”侧面衬托出水的绿,写济南冬天里绿的精神,绿的生命。
“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把水艺术化了,感情化了。
“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小灰色树影”,勾勒出一幅完整的济南冬景图。
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结尾,有什么作用?
“济南的冬天”所写是济南这一特定地域的冬天,不同于其他地方的冬天。
“这就是冬天的济南。”抒发了作者对冬天的的济南的总观感。
与开头”济南真得算个宝地。”相呼应;
点题,抒发了作者的赞美之情,给人以回味的余地。
4、主旨情感
抓住济南地处北国而冬季气候"温晴"的特点;
描绘了济南的阳光、小雪、山山水水;
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自然风光的挚爱深情。
《秋天的怀念》
1、整体把握课文,三次“看花”的情节;
2、语句赏析及段落作用;
3、主旨情感。
1、整体把握课文,三次“看花”情节
第一部分(1~2) :第一次看花——拒绝
双腿瘫痪后的 “我”暴怒无常,母亲小心地呵护着“我”
第二部分(3~6) :第二次看花——接受
“我”答应母亲到北海去看菊花,但悄悄出去的母亲却带着牵挂永远离开了“我们”兄妹
第三部分(7):第三次看花——感悟
母亲离世后的秋天,“我”和妹妹去北海看菊花,懂得了母亲“好好儿活”的含义
2、语句赏析及段落作用
(1)“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如何理解。
动作、细节描写。
通过“砸玻璃”和“摔东西”两个细节,具体写出了我双腿瘫痪之后内心的痛苦和暴怒无常;
借“我”的暴怒无常来衬托母亲的坚韧顽强。
(2)“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有什么作用?
景物描写,突出“我”内心的痛苦、无望、孤独的心情。
(3)“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
动作描写。“挡”是阻挡、抵挡的意思。
写出了母亲有意的动作,怕看到秋天萧条景象的“我”会触景伤情;
表达了母亲对“我“能正视自己的强烈渴望。
(4)“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句中的“悄悄地”“偷偷地”表现了母亲怎样的情感?
“悄悄地”是为了让我尽情地发泄内心的痛苦,能恢复平静和理智。写出了母亲的谨慎小心,怕儿子痛苦,理解儿子行为;
“偷偷地”写出了母亲不放心,表现了母亲的慈爱和细心。
(5)母亲提议推我去北海看菊花,母亲:“憔悴的脸上”“央求般”“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这一提议有什么深刻含义?
“我”:漫不经心、马虎应付、无所谓。
母亲:喜出望外、高兴得不知所措。
母亲提议“看花::是想让“我”学习菊花顽强无畏的精神,希望“我”勇敢地面对生活的困境,好好儿活。
(7)从1-5段中,找出一些否定意义的语句,并说说这些语句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在我看不见的地方”
“不,我不去!”
“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
“就再也没回来”“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
“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写出了“我”从未考虑过母亲的感受,从未为母亲着想,对母爱浑然不觉;
母亲的病危激起了“我”对生命的感悟,表明“我”对自己少不更事的追悔,对母亲深切的思念。
8.文中有几处插叙,请找出来,并说说有什么含义?
第一处:“母亲喜欢花……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
说明:①母亲是一个非常热爱生活的人;②为照顾儿子放弃照顾花,这是一个深爱儿子的母亲。
第二处:“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睡不了觉。”
说明:①补充说明母亲的病具体到哪步田地;②反映了母亲做出的超常努力,坚韧。
(9)母亲的“咱娘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结尾处的“好好儿活”
“好好儿活”是母亲鼓励儿子要珍惜、热爱生命,要勇敢地对待生活中的挫折与磨难;这句话发自母亲内心,表现了母亲对儿子无私的爱。
反复。结构上首尾照应,结构严谨。内容上表现了“我”终于读懂了这份感人至深的母爱,让“我”重拾生活的热情,明白“好好儿活”是对母亲最好的安慰与怀念。
(一)
3.主旨情感
写自己与母亲生活的往事,表达对母亲的感激对母亲离去深深的怀念,以及对无私母爱的赞美之情。
4.如果将这篇文章标题中的“秋天”两字去掉好吗?为什么?
不好。(1)“秋天”是背景和“引子”,文中写景、叙事、记人,都与“秋天”有关。(2)“秋天”是“我”不幸遭遇、暗淡心情的写照,具有象征性。(3)“秋天”也是“我”走出低谷、乐观生活的人生象征。
《散步》
1、整体把握课文,“散步”的情节与结构;
2、人物性格特点;
2、语句赏析及段落作用;
3、主旨情感。
1、整体把握课文,“散步”的情节与结构
第一部分(1) :交代散步的地点、 人物
第二部分(2~7) :写散步的过程
第三部分(8):散步的感悟
2、人物性格形象分析
(1)“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3、语句赏析及段落作用
母子二人情态的显现。凸显了母亲的老迈、顺从,儿子的诚恳、孝敬;为下文“我”背母亲埋下伏笔。
对称句:“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表明年老的母亲非常信服“我”。
(2)“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句中的“熬过”一词有什么表达作用?
“熬”有“忍受,艰苦支持”的意思,
写出了母亲在漫长的严冬里,在身体和精神上所遭受的苦难,
表现了母亲的坚强,流露出“我”的欣慰。
(3)“这南方的初春的田野! 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枝上的嫩芽儿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这段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景物描写。
写了对初春田野,突出了初春蓬勃旺盛的生机,使人感觉到生命的存在,生命的召唤,
烘托了一家人散步时欢乐的心情。
(4)祖孙发生分歧,我为什么感到责任重大?
祖孙发生分歧,若处理不好,全家不愉快,破坏家庭和谐,所以“我”感到责任重大。
(5)散步时发生了什么样的分歧 “我”是怎样解决的 这体现了“我”对母亲怎样的情感
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因为大路平顺;儿子要走小路,因为小路有意思;
“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陪伴儿子的时间还很长,但“我”能为母亲做事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细节描写,反映了“我”对母亲的孝顺和尊敬。
(6)“她的眼睛顺小路望过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这句景物描写有怎样的作用?
景物描写。“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描绘了一幅清新明丽的田园风光图,是春天和生命的召唤,
写出了“小路有意思”的内涵,
衬托出母亲愉快的心情。
(7)怎样理解结尾“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句话的含义?
“世界”大词小用,写出了中年人所肩负的承前启后的重大责任。
“我”背上的母亲,代表着过去,妻子背上的孩子代表着未来,这重大的责任中年人应该责无旁贷地承担起来。
写出了作者的使命感,深化主题,表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五、本文与《秋天的怀念》有着不同的感情基调。与同学一起探究本文的感情基调,并试着通过朗读来准确传达作者的情感。
《散步》:是表现家庭和美温馨的亲情的,感情基调是愉悦、深沉的。
《秋天的怀念》:是表现母子之爱的,感情基调低沉而徐缓。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1、整体把握课文,关于百草园与三味书屋;
2、语句赏析及段落作用、标题作用;
3、人物形象、主旨情感。
一、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和杂文集《坟》《热风》《且介亭杂文》。
二、字词解释
①人迹罕(hǎn)至:少有人来。迹,足迹、脚印。罕,稀少。
②人声鼎沸:形容人声喧闹,像水在鼎中沸腾一样。鼎,古代煮东西用的器物,一般为圆形,三足两耳,也有方形四足的,沸,水开。
百草园
有趣的动植物
美女蛇的故事
雪地捕鸟
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似乎”、“确凿”各是什么意思?放在一起使用是否矛盾?为什么?
(1)似乎:不确定,好像;确凿:确实,实在,表示肯定。
(2)不矛盾。
①用“似乎”,因过去与现在相隔时间长,记忆模糊;
②用“确凿”,百草园留给“我”太多的快乐;
③更能突出百草园是“我”心中的乐园。
第一段在文中具有怎样的作用?
百草园是“乐园”。
内容:交代回忆百草园的缘由,表现作者对百草园的热爱、怀念之情;
结构:引出下文。
第二段中依照怎样的顺序来写景的?
“不必说”“也不必说”是由低处到高处,由植物到动物,由静景到动景;
“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是由整体到局部,又由动物到植物。
第二段的文字中使用了哪些修辞?
排比(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
拟人(低唱、弹琴)、
比喻(木莲像莲房,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
拟人(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喜爱之情
捕鸟的过程用了一系列动词,它的作用是什么?
动作描写。生动地写出了捕鸟的过程。写出了雪后捕鸟的乐趣。
作者先写百草园冬天的“无味”,然后写下雪带来的乐趣,这是什么写法?起什么作用?
①先抑后扬,欲扬先抑。
②以没有雪的无味来衬托下雪带来的乐趣。
③表现儿童热爱大自然追求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突出了中心。
第9段为什么要写三个“也许”?
用反复疑问和猜测的语气,表现了“我”告别百草园时在心里引起的震荡、依恋和无可奈何的感情。
三味书屋中的寿镜吾先生有怎样的形象?“我”对他的态度如何?
方正、质朴、博学(第11段“因为我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第22-23段,先生读书不仅读得懂而且极为入神);
教学严谨(16段,老师对“我”的要求不断提高);
有些守旧、古板(“我”问“怪哉”时不愿回答而且有些生气);
比较宽容、慈爱(默许孩子们去后园玩耍,不常用戒尺和罚跪的规矩)。
“我”对先生是十分敬畏的。
三味书屋
行礼拜师
问“怪哉”虫
正午习字,晚上对课
去后院自寻欢乐
在书屋念书
玩游戏和画画
你从课文的标题中能看出什么?
①文章分为两大部分,即分别记叙作者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不同经历;
②文章是按照时间、空间的变化顺序来写的;
③作者对于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经历的怀念之情。
鲜明的对比是本文的写作特色。请概括指出本文的三处对比,并说明其作用。
三处对比:
①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种生活对比;
②书屋和书屋后小园对比;
③先生读书和儿童偷偷做游戏。
对比作用:
①表现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己愉快生活的心理;
②表达了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的不满。
《纪念白求恩》毛泽东
1、整体把握课文;
2、语句赏析及段落作用;
3、主旨情感。
(一)注音
派遣(qiǎn ) 狭隘(ài ) 满腔热忱(chén )
拈轻怕重(niān ) 以身殉职(xùn )
鄙视(bǐ ) 晋察冀(jì)
(二)词语解释
①狭隘:心胸、气量、见识等不宽广。
②热忱:热情。忱,情意。
③拈轻怕重:接受工作时挑拣轻松的,害怕繁重的。拈,抓、捏。
④麻木不仁:本意是肢体麻木,没有感觉。这里指缺乏热情,对集体和人民的利益不关心。
⑤见异思迁:看到别的事物就改变原来的主意。这里指不安心工作,事业心不强。迁,改变。
1、整体把握课文,赞扬白求恩的精神品质。
第一部分(第①段):
白求恩来中国的经历,国际主义精神
第二部分(第②段):
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
第三部分(第③段):
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
第四部分(第④段):
对白求恩的悼念之情,学习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
2、语句赏析及段落作用
(1)文章开头从介绍白求恩的生平事迹有什么作用?
首先,文章是为纪念白求恩而写,当时人们不了解他,必须先作介绍;
其次,高度概括白求恩来华帮助中国抗日的经过,使下文议论有说服力;
再次,介绍事迹,符合先感性后理性的认识规律,简洁明了。
(2)第二段中两个“极端”有什么好处?
两个“极端”强调白求恩对工作负责和对同志对人民的极度热忱;
加深了人们对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精神的认识;
表明了作者对这种精神的高度赞扬。
3.第二段主要运用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对比论证,将白求恩同志与“不少的人”相对比;
一正一反,褒贬分明,批评中肯;
对比,凸显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高贵品质,强调了学习白求恩的现实意义和迫切性。
4.句中“每一个”“一定”这两个词有何表达效果
词语准确精当,语气坚定。
①“每一个”:指无一例外的“共产党”的全体;
②“一定”跟“要”连用,表示决心,带有强烈的感彩;
③强调了向白求恩同志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5.“我和白求恩同志只见过一面。后来他给我来过许多信。可是因为忙,仅回过他一封信,还不知他收到没有。”句中的“只”“仅”两个字,有什么作用?
表达了作者无限的惋惜和悲痛之情。
6.文章结尾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
排比。从“人格、品质、修养、志趣、人生意义”五个方面强调向白求恩学习的意义。
增强语言的气势,使赞颂的感情显得热情洋溢;
避免句子过于冗长,更加有力。
概述了白求恩同志援华抗日的经历;
表达了对白求恩同志的深切悼念;
赞扬了白求恩同志的国际主义精神、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和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
号召了全党向白求恩同志学习。
3、主旨情感
《植树的牧羊人》
1、整体把握课文;
2、了解文章的描写手法、段落作用;
3、主旨情感。
让.乔诺(1895~1970),法国著名作家、电影编剧。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曾当过步兵,在经历惨烈场面后成为坚定的和平主义者。被认为是法国二十世纪最著名的作家之一。
(一)第①段:议论,对牧羊人形象高度概括,提挈全篇。
(二)第②一 段:记叙和描写,牧羊人用植树使废墟变绿洲的伟大壮举。
(三)第 段:议论,揭示主题,表达对老人的赞美之情。
1、整体把握课文,关于植树人的事件。
2、了解文章的描写手法、段落作用
1.课文第一段运用哪种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议论。“慷慨无私,不图回报”“难得的好人”对下文出现的“牧羊人”进行高度概括,起到了总领全文的作用。
2.“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的吼叫”这句话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有什么作用?
比喻。把“狂风呼啸”比作“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的吼叫”,表现了阿尔卑斯山地狂风肆虐、荒凉的特点。
3.作者为何对所观察到的阿尔卑斯山地的景物进行了细致的描写
环境描写。
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
展示了最初的环境特征——荒凉;
为下文展开铺设大的背景环境。
4.课文第5段侧重于哪一方面的描写 有何作用
侧重于环境描写;
写出了牧羊人居住环境,与他周围荒凉、破败的环境形成了鲜明对比;
突出了牧羊人居住环境充满生活气息的特点;
展示了牧羊人的人物性格。
5.第⑩段的“他停下……盖上泥土。”运用什么描写方法 有何作用
动作描写。以“停”“戳”“放”“盖”等动词;
写出了牧羊人种橡子的娴熟动作和认真的特点;
体现了牧羊人的小心翼翼、专注和认真。
6.在11段中插叙有关牧羊人三年来的生活及家庭情况有何作用
插叙。
写出了牧羊人三年来的生活及家庭情况,丰富了文章内容;
体现了牧羊人生活的孤独和艰辛;
表现了牧羊人顽强的毅力和伟大的壮举。
7.“从1920年开始,我几乎每年都去看望这位植树的老人。我从没见过他有任何动摇或怀疑,只有天知道这有多难!”句中的“几乎”“从没”“只有”三个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几乎”指看望次数之多,表现了“我” 对“这位植树的老人”的敬佩之情;
“从没”表现了老人的坚强毅力和无私奉献精神;
“只有”表现了困难之大,间接赞美了老人的伟大壮举。
8.最后一段的议论具有怎样的作用
照应开头、总结全文、揭示主题;
表达了对老人的崇敬和赞美之情。
课文主题
故事讲述:一个孤独的牧羊人凭一己之力和数十年的坚持,种植大片树林,把废墟变成绿洲的故事;
情感抒发:对牧羊人这一壮举的崇敬和赞美之情;
主旨表达:希望人们积极行动起来,保护环境,共建绿色地球的美好愿望。
只要心存美好的愿望并长期不懈的努力去做,人一定可以改变恶劣的生存环境,大自然也一定会给与丰厚的回馈,人类的可悲命运会被最终改变。
《猫》
1、整体把握课文;
2、了解文章的描写手法、段落作用;
3、主旨情感。
(一)第1~2段:
养第一只猫的经过
(二)第3~14段:
第二只猫的来历、外 形、性格和丟失
(三)第15-34段:
第三只猫被“我”冤枉并打伤,最后死“我”痛悔不已
1、整体把握课文,关于“猫”的事件。
1.“我家养了好几次的猫,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全文中心句;
内容:交代了“我”家养的猫的结局,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
结构:总领全文,引出下文。
2.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写第一只猫的特点的?
毛色、形态:“花白的毛”“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
性情、动作:“很活泼”的性情,“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扑抢“红带”或“绳子”的动作。
2、了解文章段落作用
3.“我心里也感着一缕的酸辛,可怜这两月来相伴的小侣! ” 这句话包含作者怎样的情感?
对猫的喜爱、惋惜、痛苦之情
4.“三妹常指它笑着骂道:‘你这小猫呀,要被乞丐捉去后才不会乱跑呢!’”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表现了她对这只小猫的喜爱之情;
为下文这只小猫的亡失做铺垫。
5.“过了二三个月,它会捉鼠了。有一次,居然捉到一只很肥大的鼠,自此,夜间便不再听见讨厌的吱吱的声了。”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写出了猫给“我”的生活带来了乐趣,为家庭作贡献;
凸显了猫的活泼、能干;
表达了“我”及家人对它的喜爱之情。
6.“心里便有些亡失的预警。”这句话能否删去?
不能。
写出了找不到它,心中难免会有不祥之兆;
表达了“我对这只猫的喜爱之情;
为下文写小猫的亡失作铺垫。
7.“我也怅然地,愤恨地,在诅骂着那个不知名的夺去我们所爱的东西的人。”这句话可以看出,我们都在批评什么人?
文本:三妹埋怨邻居家的丫头,“我”诅骂捉走猫的人;
实际:批评了给善良的人带来长久伤害的两类人:
①事不关己、不闻不问、麻木不仁的旁观者;
②损人利己、自私自利、横刀夺爱的小人。
8. “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写出了“我”因守护不住生命产生的痛心与惋惜之情;
总结上文,为第三只小猫的出现做铺垫。
11.本文用第一人称来叙事,有何好处
“我”是三只猫的主人,“我”喜欢前两只猫,厌恶第三只猫;
“我”是前两只猫悲剧的目击者,又是第三只猫悲剧的制造者;
用第一人称叙述,借“我”之口,抒发真实感情,揭示作品主题,引起读者共鸣。
14.本文一共写了三次养猫,删去写前两只猫的文字可以吗 为什么要重点写第三只猫?
故事层层推进,前两只猫略写,第三只猫详写,埋下伏笔与形成对比;
有利于更好地刻画形象、凸现主旨:爱护弱势,做事不能主观臆断,那样会留下痛苦的回忆。
文章启示
凡事不能单凭印象,主观臆断,更重要的是弄清事实;对人对事不存偏见私心,要宽容、要仁爱,要同情弱小者。
在不合理的社会中,弱小者总是饱尝着生活的不幸,不受欢迎的人往往会成为冤案的牺牲品;人的个性需要自我完善,才能避免不幸。
19.皇帝的新装 安徒生
一、作者介绍
安徒生(1805—1875),丹麦作家。代表作有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海的女儿》《丑小鸭》等。
二、文本探究
(一)中心思想
本文以“新装”为线索,围绕着“骗”,描写一个愚蠢的皇帝上了骗子的当,赤身裸体参加游行大典的故事,讽刺了封建统治阶级昏庸愚蠢,虚伪狡诈,自欺欺人,荒唐可笑的本性,无情鞭答了黑暗腐朽的封建制度。它告诉我们应该保持天真烂漫的童心,无私无畏,敢于说真话。文章运用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
1、皇帝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从课文找出语句来分析。
(1)昏庸无能,骄奢淫逸。从开头治装费用、心思兴趣、换衣次数三个方面写出皇帝爱穿着的癖好。
(2)愚蠢透项。从被两个骗子投其所好,上当受骗可以看出。
(3)自欺欺人。皇帝明明没有看到衣料,但怕别人说他不够资格当皇帝,便极口称赞骗子织的衣料,并赐给骗子“御聘织师”的头衔,封他们为爵士,授予他们勋章。穿新装的时候,明明什么也没穿,还在镜子面前转了转身子,扭了扭腰肢,要使大家觉得他在认真地观看他的美丽的新装。
(4)虚伪昏庸。在参加游行大典时,他听到老百姓说了真话,十分恐慌。他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来掩饰自己。
20.天上的街市 郭沫若
一、文学常识
(一)作者简介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笔名沫若。四川省乐山县人?我国著名的诗人、剧作家、学者。他的著作很多,有诗集《女神》、《星空》、话剧《屈原》等。
(一)整体感知
郭沫若笔下“天上的街市”是一个美丽、自由、繁华富庶的地方,并借此诗表达了对自由幸福的追求,光明的向往和对未来胜利的信心。
22寓言四则一、文学常识
1、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是带有讽喻或讽刺的故事。“寓”是“寄托”的意思。寓言,通常是把深刻的道理寓于简单的故事之中,借此喻彼,借小喻大,借古喻今,惯于运用拟人的手法,语言简洁锋利。它的特点是具有劝谕性和讽谏性。
2、伊索,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寓言家。《伊索寓言》是一部寓言故事集。
3、《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西汉的淮南王 刘安 等人编著的。
4、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战国前期思想家,是继老子和庄子之后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著有《列子》,是道家重要典籍。
《赫尔墨斯和雕像者》 讽刺了那些妄自尊大、爱慕虚荣的人
《蚊子和狮子》
1、弱小的蚊子为什么能战胜强大的狮子呢?
以己之长克人之短;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智者胜。
2、胜利的蚊子为什么会被小小的蜘蛛消灭了? 骄兵败。
3、学习这则寓言后,你有什么收获?
胜利后不能骄傲自满、得意忘形,任何时候都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只有保持清醒的头脑,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