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同步练习 (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8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同步练习 (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3.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9-08 05:52: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6.18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一、选择题
1.(2022秋·甘肃平凉·八年级统考期末)1931年9月19日,《中共满洲省委为日本帝国主义武装占据满洲宣言》发表,它是中共发出的反对日本帝国主义武装侵略的第一篇战斗宣言。这一“宣言”产生的背景是( )
A.九一八事变 B.卢沟桥事变 C.台儿庄战役 D.平型关大捷
2.(2022秋·甘肃庆阳·八年级期末)有一首民谣这样唱道:“营难十四年,日本和汉奸,压道老百是,有苦不能言。”民谣中的“苦难十四年”开始于
A.九一八事变 B.八一三事变 C.卢沟桥事变 D.南京大屠杀
3.(2022秋·甘肃陇南·八年级期末)某校九年级(一)班学生模拟了一次“江西2022年红色旅游”的推介活动。下列推介活动不适合介绍江西的是( )
A.警钟长鸣——九一八事变9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
B.共和国的摇篮——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90周年活动
C.长征出发地——纪念长征胜利85周年系列活动
D.抗战以来最精彩之战——上高会战80周年活动
4.(2022秋·甘肃天水·八年级统考期末)“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我的同胞,还有那衰老的爹娘..”这首如泣如诉、悲愤激越的《松花江上》折射的时代背景是( )
A.九一八事变,东北三省沦陷 B.华北事变,华北形势危急
C.八一三事变,淞沪会战爆发 D.七七事变,日本全面侵华
5.(2022秋·甘肃平凉·八年级统考期末)火花(火柴商标纸)是时代的缩影。下图火花反映的时代意义是
A.中华文明,源远流长 B.警钟长鸣,勿忘国耻
C.民族革命,曙光普照 D.时光荏苒,日新月异
6.(2022秋·甘肃平凉·八年级期末)日本陆军中将花谷正在《“满洲事变”是这样策划的》中写道:“在北大营,一无所知的中国军队,多数人还睡在梦乡……黎明时,奉天(沈阳)全城都落到我们手里……”他记载的事件是
A.七七事变
B.九一八事变
C.淞沪会战
D.武汉会战
7.(2022秋·甘肃武威·八年级期末)1935年11月,日本指使殷汝耕发动“冀东事变”,在通州成立冀东防共自治政府,策划华北各省的自治运动,提倡华北特殊化。这激起了北平学生大规模游行示威,即
A.九一八事变 B.西安事变 C.五四运动 D.一二 九运动
8.(2022秋·甘肃兰州·八年级期末)1935年12月,鲁迅撰文热情赞扬了爱国学生的英勇斗争精神,并寄以“石在,火种是不会绝的”殷切希望。鲁迅撰文的历史事件是( )。
A.戊戌变法 B.新文化运动 C.五四运动 D.一二 九运动
9.(2022秋·甘肃庆阳·八年级统考期末)英国记者詹姆斯 贝特兰对某事件评价说:“它不是几个将军的私人冲突,而是由于民族敌人无厌的侵略所激起的伟大政治斗争的焦点,是全中国的反日运动,特别是西北军反日运动之最尖锐的表现。”他所评论的“某事件”是( )
A.西安事变 B.“巴黎和约”的签订
C.七七事变 D.九一八事变
10.(2022秋·甘肃酒泉·八年级统考期末)1936年12月《桂林日报》登载李济深致国民政府电文:“陕变事起,曾……通电主张一致对外……况汉卿通电各项主张,多为国人所同情者,屡陈不纳,迫以兵谏,绝不宜以叛逆目之。”材料中的“陕变”是指( )
A.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B.一二·九运动 C.西安事变 D.七七事变
11.(2022秋·甘肃兰州·八年级期末)抗日战争的胜利是全中国人民团结一致共御外辱的胜利,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的标志是
A.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B.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C.七七事变 D.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
12.(2022秋·甘肃武威·八年级期末)“大义当前,不容反顾,只求救亡主张贯彻,有济于国家,为功为罪,一听国人处置。”这表明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是为了( )
A.增强国力 B.地方自治 C.拥蒋反共 D.逼蒋抗日
13.(2022秋·甘肃庆阳·八年级期末)1935年12月9日,北平学生举行示威游行,一名女大学生正在演讲,她演讲的核心内容是
A.“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B.“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C.“和平、民主、建国” D.打倒军阀,统一全国
14.(2022秋·甘肃定西·八年级期末)1935年12月9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北平数千名学生向国民党当局请愿。他们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等口号,并举行示威游行。这场运动的历史背景是
A.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三省沦陷 B.张杨发动“西安事变”
C.日本策动所谓“华北自治运动” D.日本发动卢沟桥事变
二、简答题
15.(2022秋·甘肃兰州·八年级期末)周恩来,20世纪中国历史上的伟大人物,其卓著功勋彪炳千古,其崇高风范铭刻人心。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1)(1927年)8月1日晚,周恩来主持参谋团委员会议,讨论南下行军路线问题。写出这一事件是什么?简述其历史意义。
(2)周恩来同张学良、杨虎城一起,迫使蒋介石接受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促使团结抗日的局面在中国出现。周恩来代表中国共产党提出的解决方案是什么?结合时代背景分析中共为什么要提出这一方案?
(3)根据近代史上的相关知识,周恩来的行动集中体现了民族精神的哪些内涵?你认为弘扬民族精神有什么现实意义?
16.(2022秋·甘肃酒泉·八年级统考期末)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儿女,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新中国。请结合所学知识,探究下列问题。
(1)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探索了一条什么革命道路,最终取得革命的胜利?请举一例这条革命道路中具有开创性意义的历史事件。
(2)红军长征二万五千里,是什么力量把中华民族成千上万的热血青年聚集在一起,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奔向一个目标?这种力量就是永存的长征精神。请概括“长征精神”有哪些内涵?
(3)国共两次合作的历史经验是深刻的,合则双赢、分则两害,是国共合作的宝贵经验。为了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共产党先后两次和国民党合作。国共初次合作创立的第一所革命军校叫什么?第一次国共合作取得什么样的成果?什么事件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国共第二次合作初步形成?
(4)结合以上问题和所学的知识,你认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能够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三、综合题
17.(2022秋·甘肃兰州·八年级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九一八事变时,蒋介石说:“中国枪不如人,机器不如人,工厂不如人,拿什么和日本打仗?若抵抗日本顶多三天就亡国。”
——冯玉祥《我所认识的蒋介石》
材料二:张学良说,他因“彷徨无策”而交结共产党,因为当时共产党停止内战、共同抗日的主张“实攻我心,”“不只对学良个人,并已撼动大部分东北将士,至少已渗入少壮者之心”。
——人民教育出版社(八上)
材料三:“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
——1937年7月17日蒋介石“最后关头”演说
(1)材料一可以看出蒋介石对日本的侵略采取怎样的态度?带来了怎样的恶果?
(2)材料二反映张学良“彷徨无策”的原因是什么?他采取了怎样的行动?
(3)根据所学知识,“卢沟桥事变”后,南京国民政府抗战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发生变化?
参考答案:
1.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略军炸毁南满铁路柳条湖一小段铁轨,有预谋地制造了柳条湖事件,却反诬中国军队破坏,并以此为借口进攻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炮轰沈阳城,九一八事变爆发。故《中共满洲省委为日本帝国主义武装占据满洲宣言》产生的背景是九一八事变,A项正确;卢沟桥事变的时间是1937年,排除B项;台儿庄战役发生在1938年,排除C项;平型关大捷发生在1937年,排除D项。故选A项。
2.A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苦难十四年”“日本和汉奸”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1年,日本制造了九一八事变。它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从此,中国人民开始了艰苦卓绝的十四年抗战,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故A项正确;八一三事变是指1937年8月13日抗日战争初期继七七事变以后,日本帝国主义蓄意已久地为扩大侵华战争在中国上海制造的事变。排除B项;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七七卢沟桥事变,是1937年7月7日发生在中国北平卢沟桥(亦称芦沟桥)的中日军事冲突,日本就此全面进攻中国。排除C项;南京大屠杀是侵华日军公然违反国际条约和人类基本道德准则,是日军在侵华战争期间无数暴行中最突出、最有代表性的一例之一。排除D项。故选A项。
3.A
【详解】九一八事变爆发地在沈阳,所以此活动不适合介绍江西,A项符合题意;1931年冬,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会议宣布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排除B项;1934年10月,中共中央率中央红军从江西于都出发,开始长征,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宣告长征胜利结束,排除C项;1941年发生在江西上高的上高会战被誉为“抗战以来最精彩之战”,排除D项。故选A项。
4.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松花江上》是张寒晖创作的著名歌曲,该歌曲以九一八事变后,东三省被日寇侵占为背景,表达了作者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以及盼望收复失地、回到故乡的心情,故选A;1935年日本制造华北事变,但《松花江上》描绘的东北地区,故排除B;1937年日本制造八一三事变,入侵上海,这与《松花江上》不符,故排除C;1937年日本在北平制造七七事变,这与材料信息不符,故排除D。
5.B
【详解】题干图片所显示的时间是1931年9月18日,结合所学可知,1931年9月18日,非法驻扎在中国东北的日本军队进攻中国东北军驻地,炮轰沈阳城,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蒋介石命令东北守军采取不抵抗政策,日军很快占领东三省。东北3000万同胞在日军铁蹄奴役下, 受尽欺压凌辱。 这火花图样正是为了纪念九一八事件,让人们警钟长鸣,勿忘国耻。故B符合题意;材料中未涉及中华文明,故A不符合题意;民族革命与题干无关,故C不符合题意;材料中未涉及时间的变化和事物的变化,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6.B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满洲事变”、“在北大营,黎明时,奉天(沈阳)全城都落到我们手里……”,这是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故B符合题意。七七事变是1937年在北平,淞沪会战是1937年在上海,武汉会战是1938年在武汉,故AC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B。
7.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1935年下半年,日本策动所谓“华北自治运动”,妄图使华北五省脱离中国版图。国民政府对日采取不抵抗的妥协政策,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这引发了北平数千名学生向国民党当局请愿的一二·九运动,D正确;九一八事变的时间是1931年9月18日,排除A;西安事变的时间是1936年12月12日。与材料“1935年11月”不符,排除B;五四运动发生在1919年,排除C。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识记能力。理解一二 九运动知识点来解答此题。
8.D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戊戌变法是发生在1898年的资产阶级性质改革,与学生无关;新文化运动不是学生运动;五四运动是学生爱国运动,但是发生在1919年,鲁迅在1935年撰文应与五四运动无关。1935年发生的与北京学生有关的一二·九运动符合题意;ABC项不符合题意,故选D。
9.A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由于民族敌人无厌的侵略者所激起的伟大政治斗争的焦点……西北军反日运动之最尖锐的表现”,可知与东北军张学良、西北军杨虎城将军发动的西安事变相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为了逼蒋抗日,在西安扣押蒋介石,实行“兵谏”,发动西安事变,并通电全国,要求停止内战,联共抗日。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从此,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A项正确;“巴黎和约”引发了五四运动,排除B项;“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排除C项;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炸毁沈阳北郊柳条湖附近的一段路轨,反诬中国军队破坏,并以此为借口,突袭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炮轰沈阳城,九一八事变爆发。九一八事变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排除D项。故选A项。
10.C
【详解】材料中的“汉卿”依据已学知识可知,指的是张学良;而“迫以兵谏、1936年12月”这些关键词又可以告诉我们,此事件指的就是发生于1936年12月12日的西安事变(或双十二事变),C项正确;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发生在1927年,排除A项;一二·九运动发生在1935年,排除B项;七七事变发生在1937年,排除D项。故选C项。
11.A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1936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A项正确;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 七七事变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体现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原则,排除BCD三项。故选A项。
12.D
【详解】依据已学知识可知,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选项ABC明显错误,分析题文材料,可以看出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是为了逼蒋抗日,为了民族大义。所以正确答案是D。
13.B
【详解】根据题干“1935年12月9日、北平学生”结合所学可知,此事件指的是一二 九运动。1935年12月9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北平数千名学生冒着严寒聚集在新华门前,向国民党当局请愿。他们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反对华北自治”“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等口号,并举行示威游行。反动军警用大刀、水龙、木棍镇压手无寸铁的青年学生。这就是著名的“一二 九运动”。这场爱国救亡运动,揭露了日本侵略者企图吞并华北的阴谋,打击了国民政府对日妥协的政策,促进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B项正确;“外争主权,内除国贼”是1919年五四运动时期的口号,排除A项;“和平、民主、建国”是抗日战争胜利后,1945年重庆谈判期间的内容,排除C项;“打倒军阀,统一全国”是1926年开始的北伐战争时期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B项。
14.C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一二·九运动 又称为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 1935年12月9日,北平(北京)大中学生数千人举行了抗日救国示威游行,反对华北自治,反抗日本帝国主义,要求保全中国领土的完整,掀起全国抗日救国新高潮。故C符合题意;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三省沦陷发生在1931年而非1935年,故A不符合题意;张杨发动“西安事变”发生在1936年而非1935年,故B不符合题意;1937年日本发动卢沟桥事变,而非1935年,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15.(1)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创立军队、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
(2)方案: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原因:日本加紧侵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是从全民族的利益出发,有利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3)内涵:百折不挠(知难而进)、任劳任怨、艰苦奋斗、爱国主义。(任答两点)意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支柱;是维系我国各族人民世世代代团结奋斗的牢固精神纽带;是激励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不竭精神动力。(合理即可)(任答两点)
【分析】(1)
根据“(1927年)8月1日晚,周恩来主持参谋团委员会议,讨论南下行军路线问题”可知,题干反映的是南昌起义,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朱德等发动南昌起义,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发动统治的第一枪,成为中共创建人民军队、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8月1日后来被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
(2)
为了逼迫蒋介石抗日,1936年12月12日,伟大的爱国者张学良、杨虎城联合行动,扣押了蒋介石,实行“兵谏”。他们通电全国,要求停止内战,联共抗日。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自身的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派周恩来到西安参加谈判,与各方面进行协商。经过中国共产党和各方面的努力,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为了逼迫蒋介石抗日,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的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党中央派周恩来等到西安调停,经过中国共产党和各方面的努力,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从此,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3)
综合上述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周恩来的行动集中体现的民族精神的内涵有百折不挠(知难而进)、任劳任怨、艰苦奋斗、爱国主义。现实意义是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如: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支柱;是维系我国各族人民世世代代团结奋斗的牢固精神纽带;是激励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不竭精神动力。
16.(1)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
(2)艰苦奋斗的精神、乐观主义精神、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
(3)黄埔军校。取得了北伐战争的胜利。西安亊变。
(4)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理论指导;组成了一个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团结了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奋斗、得到人民群众的积极支持;广大革命先烈们的无私奉献和英勇斗争;国民党自身的腐败。
【详解】(1)革命道路:根据所学可知,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探索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历史事件:根据所学可知,“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是毛泽东等人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的光辉典范,具有开创性意义。
(2)“长征精神”的内涵:根据所学可知,“长征精神”的内涵是:艰苦奋斗的精神、乐观主义精神、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
(3)军校:根据所学可知,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成立了黄埔军校,培养了大批军事人才。成果:“取得了北伐战争的胜利”是第一次国共合作取得的成果。标志:1936年西安亊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国共第二次合作初步形成。
(4)主要原因:结合以上问题和所学的知识,从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理论指导;组成了一个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团结了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奋斗、得到人民群众的积极支持;广大革命先烈们的无私奉献和英勇斗争;国民党自身的腐败等方面分析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能够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
17.(1)不抵抗政策;东北沦陷;
(2)蒋介石坚持“攘外必先安内”政策;西安事变或(扣押蒋介石,实行“兵谏”)
(3)从不抵抗到坚决抵抗。原因: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南京国民政府的利益受到严重威胁。
【详解】(1)第一问,根据材料内容“蒋介石说:中国枪不如人,机器不如人,工厂不如人,拿什么和日本打仗?若抵抗日本顶多三天就亡国。”可以看出,蒋介石对日本的侵略采取不抵抗政策。第二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蒋介石的不顶抗政策,导致了东三省的全部沦陷。
(2)第一问,根据材料二的内容“张学良说,他因彷徨无策而交结共产党,因为当时共产党停止内战、共同抗日的主张实攻我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张学良“彷徨无策”的原因是由于蒋介石坚持“攘外必先安内”政策,不肯抵抗日本的侵略。第二问,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发动了西安事变,逼蒋抗日。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卢沟桥事变”后,南京国民政府抗战态度从不抵抗到坚决抵抗。其原因是由于:日本侵略不断加剧,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南京国民政府的利益受到严重威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