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6.1《老子》四章 课件(共26张PPT)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核心素养目标】6.1《老子》四章 课件(共26张PPT)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8.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07 15:17: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导入
在中国轴心时代有这样一个人,他说:“无为而无不为。”他说:“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他说:“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他是谁?老子。在百家争鸣时代,他总是语出惊人,时至今日仔细研读,他的话仍可以一语惊醒梦中人。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老子(四章)》,与这样一个独特的灵魂来一场精神碰撞。
《老子》四章
古典雅致
学习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自读课文及课下注释,理解文意。
2、思维发展与提升:在理解重点字词的基础上,通过朗读、默读、圈点勾画、小组交流讨论等方式,翻译这四章,并归纳探究老子的思想观点。
3、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反复诵读等方式,感受文章突破常规的思维,品味老子说理的精妙。
4、文化传承与理解:学习本文中所讲的立身处世的道理,并思考它们在当今社会生活中的现实意义。
老子(生卒年不详),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人,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与庄子并称为“老庄”。做过周朝管理藏书的史官,相传孔子曾向他问礼。
老子思想的核心:朴素的辩证法。
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不言而教。
权术上:讲究物极必反之理。
修身上: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
作者简介
老子在函谷关前著有《老子》一书,又名《道德经》《道德真经》《五千言》,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为上下两册,共81章,其中前37章为上篇《道经》,第38章以下属下篇《德经》。
《道德经》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句涵广博。《道德经》《易经》和《论语》被认为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
作品简介
春秋时期,一些诸侯国经过长期休养生息发展了起来,而王室的力量却逐步衰微,渐渐丧失控制诸侯的能力。强大了的诸侯,不再对周王室唯命是从了,他们有的蚕食周的土地,有的攻伐别的诸侯国。
据史书记载,春秋242年间,有36名君主被杀,52个诸侯国被灭,有大小战事480多起,诸侯的盟会450余次。
天下大乱,诸侯混战,统治者贪求无厌,无德无能却好大喜功,强作妄为。使百姓饥寒交迫,疲于奔命,造成人民的灾难。在这种情况下,老子针对统治者的治国方略,提出“无为而治”的思想,呼吁统治者要“无为”,不要过多干涉百姓生活。
老子的“无为”不是“不为”而是含有“不妄为”“不乱为”,要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数千年来,老子的“无为”思想对中华民族的性格行为和人生观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写作背景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11
三十根辐条,聚集到车毂上,只有车毂中间是空的,才成就了车子的作用。和泥制作陶器,只有器皿中间是空的,才具备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来建造房子,只有门窗四壁中间是空的,才具备房屋的作用。因此,有(车子、器皿、屋子等)是一种便利,正是“无”使他发挥了作用。
汇集,集合
正是,正因
省略句,以之为
代词,这
便利
作用
古代马车的各部分名称
知识拓展
第一章节
怎样理解“有”和“无”?对我们有何启示?


有无结合
辐条
器皿
房屋
车毂中空
器具中空
屋内虚空
轮轴带动,车可行驶
中空置物,承载之用
屋内住人,居住之用
可见的
物质上
无形的
精神上
相互依存
构建作用
“有”和“无”是对立统一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无”让“有”发挥作用。 一般人只注意到了实有的作用,而忽略了空虚的作用。我们要辩证地看待二者的关系,不要过于狭隘,要兼顾双方。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24
踮起脚的人不能久立,跨步行的人走不远,自我显露的人不能显明,自以为是的人不能彰显,自我夸耀的人反而不能成就大功,自尊自大的人反而得不到尊重。用道的观点来看,就叫做剩饭、赘瘤,人们常常厌恶这些东西。所以有道的人绝不这样做。
踮脚
自我表现
活用动词
活用动词
自夸
长久/受敬重
“形”
人们
人们有的
为,做
自夸
企者——用脚尖直立身体,违背人体自然规律。
跨者——迈大步行走,不是行走的最自然状态。
自见、自是、自伐、自矜者——是轻浮、急躁的表现,不够谦虚。
老子列举企立、跨行、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等行为,它们错误的原因是什么?带来什么样的结果?
企立、跨行
根 源
急于求成 内心焦躁
自见、自是
自伐、自矜
恶 果
本 质
余食赘行
令人厌恶
追逐显相
看重我“有”
有道者不处
第二章节
顺道而行,不自己妄为。
急躁冒进、自我炫耀的行为都会导致失败,
不符合自然规律的政策也同样不会取得相应的成果,
老子告诫人们为人应谦恭谨慎,为政应温和柔顺,
只有脚踏实地,不自以为是,不好高骛远,
以一颗平常心去去面对,方可长久。
这一章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33
能了解别人的人智慧;能了解自己的人圣明。能战胜别人的人有力气,能战胜自己的人刚强。知道满足的人就是富有的人,强劲奋进的人有意志。不丧失立身之地的人能够长久,有道之人身死但是道长存,这就是长寿。
勤勉而行
...的东西,位置
转折,却
名为动,长寿
宾语前置
本章告诉我们一个怎样的道理?
强调人要“自知”、“自胜”、“知足”、“强行”,加强自我修养
使用了怎样的方法揭示了这样的道理?
自知
自胜
自足、强行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对偶排比
层层递进
本章强调人要加强自我修养。要做到自知、自胜、知足、强行,才能不丧失立身之地,才能长久。
清末民初的著名思想家梁启超曾说,人的肉体寿命不过区区数十载,人不可能长生不老,但人的精神则可以永垂不朽,因为他的肉体虽然消失了,但他的学说、思想及精神却能够长期影响当代及后代的人们。从这个意义上说,人完全可以做到“死而不亡”。梁启超的这种观点,主要就是受了老子思想的影响。
小结:本章讲个人修养与自我建立。一个能“自知”“自胜”“自足”“强行”的人,要在省视自己、坚定自己、克制自己,并且矢志力行,这样才能进一步的开展她的精神生命与思想生命。在老子看来,知人、胜人固然重要,但自知、自胜尤为重要。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33
文本 核心概念 几个核心概念的关系 老子观点的过人之处
十一章 有和无 1.“有”和“无”是对立统一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2.“无”让“有”发挥作用 一般人只看到“实”和“有”及其作用,老子把“无”的作用突显出来。没有“无”就无所谓“有”。
二十四章 自见 自是 自伐 自矜 这四个“自”是四种错误的人生态度,对于个人的发展,会贻害无穷。 一般人追求快,老子则主张慢;一般人要拼命展现自己,证明自己,功劳要归属自己,老子却告诫人们为人应谦恭谨慎,不能自以为是。
三十三章 知人与自知; 胜人与自胜; 知足与强行 相较知人和胜人,自知和自胜更重要。 知足,要节制内心的欲望,但这并不是要消极无为,而是要把更多的精力花在对“道”的追求和践行上,这样才能“不失其所”,找到立身之本。 很多人只知道要了解别人,战胜别人,却不知道了解自己,战胜自己才是真正的智慧、通达与强大。很多人会以为老子的“无为”是消极的,看到“强行“,应该会有新的感悟。老子也主张勤勉,只是不是为了追逐名利,而是为了践行理想。
44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事物
持守
谋划,解决
判,分离
状语后置
事物安稳的时候容易持守;问题还没有显露迹象的时候容易解决;事物脆弱的时候容易分离;事物细小的时候容易散失。要在它还没有出现问题的以前就处理得当,(治国理政)要在祸乱没有产生前就做准备整治。
防微杜渐,未雨绸缪,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防患于未然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张开双臂才能抱得过来的大树,是从细小的萌芽生长起来的;
很高很高的台子,是从一筐土开始堆积起来的;
千里的行程,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
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由近到远,这是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要从小事做起,有坚强的毅力,注重积累,才能产生质的飞跃。
从...状语后置
“蔂”,土筐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动手去做的就会坏事,有所把持的就会失去。因此圣人无所作为,所以也不会招致失败;无所执着,所以也就不会遭受损害。人们做事情,常常是在接近成功时失败。(如果在)快要完成的时候也像开始时那样谨慎,就不会有失败的事情。
有所为有所不为。善始善终。
败坏,弄坏
以是,因为这。宾语前置
取消独立性
接近

谨慎对待。活用为动词

是以圣人欲(众人)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众人)不学,复众人之 所 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因此,有道的人想要常人所不想要的,不看中难以得到的货物,学习常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经常犯的过错,这样遵循万物的自然本性而不会妄加干预。
遵循规律,不妄为,不强求
意动。以...为欲
作名词
意动。以...为贵
省略句
弥补、补救
名为动,犯错

小结:
1.注视祸患的根源。
在祸乱发生之前,先作预防。
2. 凡事从小成大,由近至远;基层工作,十分重要。
所谓“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远大的事情,必须有毅力和耐心一点一滴去完成;心意稍有松懒,常会功亏一篑。
【写作特色】
1.善于运用具体形象表现抽象哲理。
以生活现象或社会现象举例说理,以具体事物为喻,概括出抽象的道理。如第十一章以生活中的“毂”“器”“室”说明世间万物都存在“有”和“无”的对立统一,“有”“无”相依相生。
2.善用逆向思维。
善于从常人思维的反面提出问题从而达到正面说理的效果。如“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等,都体现了老子的逆向思维。
3.语言凝练精妙,多用格言、警句。
《老子》中,多用方言、谚语、格言、警句。这些格言、警句形象而深刻地浓缩了历史和现实生活的经验教训,闪耀着思想之光。
拓展探究
《老子》中几乎通篇充满了“不争”的理念。如“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天之道,不争而善胜”等。在今天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你怎样看待竞争这一问题?
①圣人无为、无执,他虽有欲望但并不渴求,因此对难得的东西就不会特别强求。
②圣人遵循万物的自然本性而不会妄加干预。
①竞争是一种客观的现实存在。好的竞争有利于加强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和社会的和谐,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区别符合“礼、义”标准的“君子之争”和只顾谋求一己私利的“小人之争”。
②过度竞争导致无序。如果竞争没有了法律和道德的约束,就会导致混乱。“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时刻提醒自己在规范约束下进行有序竞争。
③“不争之德”助不争而胜。老子所谓的不争,不是真的不争,而是依托“道”而争,即顺应规律去竞争,这是不争之德的体现。天下之事,唯有不争之德可以服人,唯有与人无争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这是老子以柔克刚的思想体现,也表达了一种人格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