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4张PPT)
第1课时
1 古诗词三首
第2课时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诗的主旨是什么?
描写了初夏时乡村的美丽景色 和农人的忙碌,表现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与欣赏,也表现出对劳动生活和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
复 习 导 入
同学们,童年是美好的,童年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甚至是新奇、有趣的。可是,你们想知道一千多年前的儿童,他们的生活是怎样的吗? 有许多喜爱儿童和富有童心的诗人,他们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作品,在他们的诗词中,我们能清晰地看到千年以前的孩子的生活情景。
新 课 导 入
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男,汉族。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南宋杰出诗人,与尤袤、范成大、陆游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南宋四大家”。主要作品:《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小池》等。
走 进 作 者
要求:
1.不认识的字可以看拼音,或者请教别人;
2.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圈出生字词;
3.读通每个句子,读不通顺的多读几遍;
4.给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
识 字 解 词
(1)根据拼音读一读
(2)开火车认读生字
xú shū chú bō
徐、 疏、锄、 剥
识 字 解 词
识 字 解 词
我来组词
徐(徐州)
疏(稀疏)
锄(锄草)
剥(剥削)
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些字?
识 字 方 法
加一加:木+詹=檐 束+负=赖
换一换:徐-余+艮=很 茅-矛+早=草
字 歌
识 字 方 法
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些字?
一个老公公,
喜欢不倒翁,
蜜蜂嗡嗡飞,
飞到瓦瓮中。
翁
宿、徐、疏、茅、檐、翁、赖、剥
字 词 梳 理
(1)小组长带领全组讨论,怎样正确书写?
(2)分享你们的巧记字形的方法 。
说一说:整体结构上要注意什么。
字 词 梳 理
左右结构:
上下结构:
宿
徐
疏
茅
檐
翁
赖
剥
笼
看一看:关键笔画的写法。
字 词 梳 理
巧记字形:
茅:“矛”上长草(艹)。
字 词 梳 理
我会写
茅
写一写
下半部分是“予”加撇,不要写成“孑”。
剥
左下部不要写成“水”。
对一对:再和课本对照一遍,写不好看的地方,下一遍及时改正。
(1) 强调写字姿势,提出要求。
看准每个字在田字格里的位置。看清每个字的结构,放慢速度。严格按笔顺描写。
(2)展示学生写字作品,讲评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相互借鉴。
字 词 梳 理
理 解 词 语
宿新市徐公店
【宋】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
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
飞入菜花无处寻。
篱笆。
小路。
稀疏。
树叶茂盛浓密而形成的树荫。
奔跑。
稀稀落落的篱笆旁,一条小路通向远方,路旁树上的花瓣纷纷飘落,新叶刚刚长出还未形成树荫。
小孩子奔跑着追赶黄蝴蝶,可是蝴蝶飞入菜花丛中就再也找不到了。
品 读 感 悟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诗,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把握节奏。
宿新市徐公店
【宋】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
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
飞入/菜花/无处寻。
品 读 感 悟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诗的前两句是静态描写,写出了儿童捕蝶时快乐、美好的背景。篱笆和小路,点明这是农村。“疏疏”,说明篱落之间的间隔很大。“一径深”,表明小路只有一条,并且很长很长,延伸向远方。稀疏的篱落与窄小的“一”径相对照,突出了农村的清新与宁静。“新绿未成阴”表明树上新长出的叶子还没有长茂密,展示出农村自然、朴素的风貌。
品 读 感 悟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诗的后两句是动是态描写,写出了儿童捕蝶时快乐、有趣的场面。“急走”“追”这两个动词十分形象贴切,将儿童的天真活泼,好奇好胜的神态刻画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而“飞入菜花无处寻”则将活动的镜头突然转为静止。“无处寻“三字给读者留下想象回味的余地,仿佛面前又浮现出一个面对一片金黄菜花东张西望,四下搜寻的儿童。
品 读 感 悟
全诗的前两句写农村景色,是静态描写;后两句写儿童和蝴蝶,是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把乡村的景色和儿童的天真描写得自然真切,别有风趣。
品 读 感 悟
概括诗的主旨。
《宿新市徐公店》描绘了幽静、安逸的田园春光和儿童在菜 花地边追逐蝴蝶的生动画面,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赞美和 对儿童的喜爱之情。
品 读 感 悟
辛弃疾:(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域(今山 东济南)人。历任湖北、江西、湖南安抚使等职,一生坚决主张抗金。
文学成就: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辛弃疾诗词的基本思想和内容。其诗词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艺术风格多样,其独特的词作风格被称为“稼轩体”。在文学上,他与苏轼齐名,并称“苏辛”。
主要作品:《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学习《村晚》
品 读 感 悟
理 解 词 语
清平乐.村居
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
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茅屋的屋檐 。
作者当时住在江西东部的上饶,这一带古时是吴国的领土,所以称这一带的方言为吴音。
这里指互相逗趣,取乐。
对古代老妇的敬称。
锄掉豆田里的草。
茅屋的屋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翠绿的青草,用吴地的方言,互相逗趣取乐 ,这是谁家,一对白发苍苍,公公,姥姥?大儿子在河东的豆地里锄草,二儿子正忙于编织鸡笼,手艺真巧。最令人欢喜的是顽皮淘气的小儿子,趴在溪头草丛, 剥着刚刚采下的莲蓬。
理 解 词 义
清平乐.村居
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朗 读 指 导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诗,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把握节奏。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词的上片的前两句,写了这个五口之家有一所矮小的茅草房屋,紧靠着房屋有一 条流水凉凉、清澈照人的小溪,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苹。在 这里,作者只用了淡淡的几笔,就把由茅屋、小溪、青草组成 的清新秀丽的乡村景色勾画了出来。这两句在全词中还兼 有点明环境和地点的作用。上片的三、四句,描写了一对满头白发的翁媪,亲热地坐在一起,一边喝的酒,一边聊天的悠闲自得的画面,这几句尽管写得很平淡,但是却把一对白发翁温,乘着酒意,彼此“媚好”的那种和谐,温暖,惬意的生活情景,形象地再现出来了。上片结尾处用一个反问句:“白发谁家翁姐 ”为下片描写这一家的青年人做好了准备,结构紧凑,遥相呼应。
品 读 感 悟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词的下片,采用白描手法再现了三个儿子的不同活动。大儿子是家中的主要劳动力,担负着溪东豆地里锄草的重担。二儿子年纪尚小,只能做辅助劳动,所以在家里编织鸡笔。小儿子 不懂世事,只知任意地调皮玩耍。这几句虽然极为通俗易懂,但却刻画出鲜明的人物形象,描绘出耐人寻味的意境。尤其是对小儿子的描写:“亡赖”,谓顽皮,是爱称,并无贬义:“卧”字用得极,,它把小儿子天真,活泼,顽皮的劲儿,和盘托出,跃然纸上,栩栩如生,饶有情趣,可谓是神来之笔,比“坐”“躺”“趴”等用的更妙。
品 读 感 悟
概括词的主旨。
《清平乐·村居》以简练的笔触勾画出一幅优美的田园景物图,描绘出一家五口各具情态的形象,借此表现了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流露出词人那极富生活情趣,极富人情味的内心世界。
品 读 感 悟
比较这三首诗有什么异同?小组讨论,完成表格。
品 读 感 悟
相同点:三首诗词都描写了乡村的景色和人物的活动,都有动态和静态描写。
题目 代表性的景物和人物 写法 情感
《四时田圆杂兴》 梅子、杏子、麦花、篱落、蜻蜓、 蛱蝶。 先写静态景物,后写动态景物,最后用蜻蜓和蛱蝶的动衬托乡村的静,侧面描写农人的忙。
喜爱乡村,赞美劳动人民。
《稚子弄冰》 篱落、小路、菜花、黄蝶、儿童。 先写景后叙事,先静后动。 赞美乡村,喜爱儿童。
《清平乐.村居》 茅檐、青草、翁媪、大儿、中儿、小儿。 场景切换,先静后动,由茅屋和茅屋中的翁媪转入三个儿子的活动。 喜爱乡村,热爱生活
不同点:
1. 读拼音,写汉字。
értóng huángdiě jī lóng
( ) ( ) ( )
2.比一比,再组词。
锄 ( ) 徐( ) 疏( )
助( ) 涂( ) 梳( )
儿童 黄蝶 鸡笼
锄草 徐州 稀疏
帮助 涂抹 梳理
课 堂 练 习
宿新市徐公店
诗情 篱落、一径、枝头 (静) 画
喜爱 意 儿童 黄蝶 菜花 (动)
板 书 设 计
清平乐.村居
村中环境: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上片 秀丽 恬静
村中人:(老妇人)醉里吴音相媚好
大儿:锄豆
下片 中儿:织鸡笼 一家老小的幸福、和谐的生活图景
小儿:卧剥莲蓬
板 书 设 计
同学们,唐诗、宋词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闪亮的明珠,一朵朵艳丽的奇葩。每首唐诗、宋词都仿佛是一幅幅绚丽多彩的画,一曲曲委婉动听的歌,一段段绵延不绝的情。相信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一定对唐诗、宋词有了新的感受,希望同学们以后在唐诗、宋词中尽情遨游,进一步感受我国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
课 堂 总 结
这一段写出了嘎子机智勇敢、不畏强敌、不怕牺牲的精神
有感情朗读并背诵这两首诗。
作 业 布 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