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化学 学历案 第___节/课第___课时
课题 第二节体验科学探究 设计人
课标要求 1、知道科学探究是人们获取科学知识、理解科学本质、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途径; 2、了解科学探究过程,经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3、认识到从问题和假设出发确定探究目标,依据目标设计实施方案;科学探究既需要观察和实验,又需要进行推理和判断。 4、体会合作与交流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作用。
学习目标 1. 观察蜡烛,学会观察和描述现象,知道科学探究是化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和内容。 2. 进行蜡烛实验,初步学习 “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活动反思”的方法。 3. 通过探究蜡烛燃烧的奥秘,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初步学会实验探究的方法。
评价任务 1.通过阅读课本P9—10,完成学习任务一,填写1-3及实验报告,做练习1,达成目标1 2.分组做实验,完成学习任务二,完成实验一到三及填空,做练习2,达成目标2.3
学习过程
资源与建议 化学科学的每一项成果都是通过科学探究获得的,科学探究也是我们学习化学的重要方式。科学始于问题,如果没有了问题,科学发展就走到了尽头。本节课围绕蜡烛燃烧开展一系列问题,先让学生们观察蜡烛燃烧前后的现象以及提出相关的疑问,随后通过探究“固体石蜡是否需要变成石蜡蒸气后才能燃烧?”来完成一个简单的科学探究来让学生们初步认识科学探究的每一个环节,最后简单了解实验报告的书写内容。 本主题的学习重点、难点是通过学习“固体石蜡是否需要变成石蜡蒸气后才能燃烧”的探究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各个环节,培养科学的问题意识。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学习中注重运用实验为基础的实证研究方法,运用阅读观察、实验探究、分组讨论、归纳总结等具体方法完成本节课的学习。 学习任务一:从问题开始 活动天地1-3 观察蜡烛燃烧并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 学习任务一:阅读课本9-10页和蜡烛燃烧现象完成活动天地1-3中的观察现象1、2、3,并将观察到的现象作详尽、客观的描述。并让学生思考还有什么问题可以探究? 1、(一)实验探究:蜡烛燃烧 实验探究步骤实验现象及结论(1)取一支蜡烛,点燃,观察现象刚点燃时石蜡先熔化后燃燃烧过程中发光、放热、火焰呈黄色、有少量黑烟、有水熄灭时一缕白烟从灯芯冒出熄灭1分钟后蜡烛凝固(2)取一根火柴梗,迅速插入蜡烛火焰中,1 s后取出,观察火柴梗不同部位的灼烧情况 火柴梗 最先变黑, 变黑最慢 结论:外焰温度最高(3)在蜡烛火焰上方罩一个冷而干燥的烧杯,观察烧杯壁上的现象烧杯内壁有 结论:生成了水。(4)将(3)中的烧杯迅速倒置,向其中加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现象澄清石灰水变 结论:生成了二氧化碳。蜡烛燃烧属于 变化。(5)熄灭瞬间,立即用火柴去点白烟蜡烛重新被引燃
(二)、通过观察到的现象,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1、 ;2、 ;3、 (三)、讨论:体验科学始于问题,怎样才能发现和提出问题? 时刻保持一颗好奇心;②学会质疑,不轻信现成的结论;③善于变换角度看问题;④善于观察;⑤善于从生活实际中发现和提出问题…… 练习1、观察蜡烛的燃烧,得出下列结论. 请回答:哪些是不需要燃烧就能观察到的现象 (填字母) 哪些是需要燃烧才能观察到的现象 (填字母) a.自顶端起约1cm以内的烛体是温的、柔软且易塑型;b.原料是半透明、微臭、无味白色固体;c.蜡烛顶端、烛心底部周围有无色液体,呈碗状存在d.一白色烛心贯穿中轴,并延长至蜡烛顶1cme.形状圆柱形,顶部为圆锥形尖出f.烛心周围和烛焰上端呈明亮的黄色
g.吹熄后,能看见烛心周围有白烟上升,并慢慢消失h.质软,可用指甲刮出痕迹;
i.若风吹至蜡烛一边;另一边碗形顶端的蜡烛将熔成液体并沿烛体落下;
j.如受空气流的影响,火焰会闪动,且生出黑烟.
除此之外,燃烧时你还观察到的现象有(写两个) 、 . 学习任务二:通过科学探究解决问题 (一)、阅读课本11-12页的实验探究1-1,然后进行实验探究 【提出问题】固体石蜡是否需要变成石蜡蒸气后才能燃烧? 【猜想假设】在空气中点燃蜡烛时,固体石蜡需要变成石蜡蒸气后才能燃烧。 【设计并进行实验】 实验步骤实验现象用火柴直接点燃固体石蜡用火柴点燃液体石蜡用火柴点燃石蜡蒸气
【结论与解释】石蜡是先熔化成液态再变成气态才燃烧的,因为气态的石蜡比液态或固态的石蜡更容易被点燃。 【反思与交流】 你还有哪些有待研究的问题?提出并进行科学探究。 练习2、下面是某学习小组针对科学探究提出的几个问题,请将下列问题补充完整。 (1)“呼出的气体是什么?”属科学探究中的 环节; (2)“呼出的气体中一定有水蒸气”属科学探究中的 环节; (3)“呼出的气体中可能有水蒸气”属科学探究中的 环节; (4)将呼出的气体对着干冷的玻璃片,发现玻璃片上出现水雾,这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环节; (5)“这个实验既简单,现象又明显”,某同学的这句话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环节; (6)上述各环节的正确顺序是: (填上述数字序号)。 学习任务三:对探究活动进行反思 阅读课本12页活动天地1-4,认识实验报告的书写 学习任务四:科学探究知识小结 1.基本程序:(1)从 开始;(2)通过 解决问题;(3)对探究活动进行反思。 2.重要途径: 。3.重要环节:实验方案的设计。 4.基本环节:(1)提出问题;(2) ;(3)收集证据(包括实验设计、进行实验等); (4)获得结论;(5) ;(6)表达与交流。 5.规律方法: (1)科学探究是研究化学的常用方法。进行科学探究不一定都按科学探究的六个要素一步步进行,可根据实际研究内容选择其中几个环节进行。科学探究的形式有实验、调查、讨论等。 (2)对比是化学实验常用的方法,进行对比实验时要控制变量,除要比较的变量因素外,其余变量都应控制在相同条件下进行比较。 巩固练习: 1.科学实验的重要环节是进行科学实验设计,科学实验设计的步骤有:①充分查阅资料;②设计合理方案;③明确实验目的;④进行科学实验;⑤准备实验器材。正确顺序为( ) A.③①④⑤② B.⑤③①②④ C.③①②⑤④ D.①③②⑤④ 2.某同学在点燃蜡烛时,提出固体石蜡可能变成蒸气才能燃烧。就此看法而言,应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 ) A.提出问题 B.猜想与假设 C.进行实验 D.获得结论 3.下列对于蜡烛在空气中燃烧的实验现象的描述,错误的是 ( ) A.燃烧时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B.燃烧时产生黑烟,放出热量 C.火焰分三层 D.吹灭后有一股白烟冒出 4.教材中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实验图如图,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蜡烛燃烧过程中既有物理变化也有化学变化 B.图1实验可以用于比较蜡烛火焰各层温度高低 C.图2: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冷而干燥的烧杯是为了验证燃烧后的某种产物 D.图3:蜡烛刚熄灭时冒出的白烟是一种新生成的可以燃烧的气体 5.与化学实验成功无必然联系的因素是 ( ) A.严谨的科学态度 B.科学的实验方案 C.合理的实验步骤和操作方法 D.偶然的巧合 6.小李在探究蜡烛燃烧的过程中,发现罩在火焰上方的烧杯内壁被熏黑,你认为她的以下做法中不合适的是 ( ) A.反复实验,并观察是否有相同现象 B.查找资料,了解石蜡的主要成分,探究生成的黑色固体是什么 C.认为与本次实验目的无关,不予理睬 D.询问老师或同学,讨论生成黑色物质的原因 7.小明在厨房中发现一种白色固体,他认为“可能是食盐”。小花说“可以尝一尝”。对于“可以尝一尝”这一过程应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 A.提出假设 B.收集证据 C.实验 D.作出结论 8.要保证实验结果的客观性,设计实验的时候不需要考虑的是 ( ) A.想要探究的问题是什么 B.需要改变的因素是什么 C.需要测量的因素是什么 D.实验所需用仪器的产地 9.蜡烛刚熄灭时,烛芯会冒白烟,根据你所做实验推测,白烟的主要成分是 ( ) A.二氧化碳 B.水蒸气 C.石蜡蒸气 D.炭黑固体 10.要具有良好的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下列观点不可取的是 ( ) A.善于观察,善于变换角度看问题,时刻保持一颗好奇心 B.善于从生活实际中发现和提出问题 C.固执己见尽量不去交流,这样可以排除其他人对自己观点的干扰 D.学会质疑,不轻信现成的结论 11.某金属工艺品的外观有银白色的金属光泽,同学们认为它可能和铁一样有磁性。在讨论时,有的同学提出可以拿磁铁来吸一下,通过操作发现金属工艺品未被吸引。在该过程中,没有进行的探究环节是 ( ) A.设计实验 B.假设 C.观察 D.得出结论 12.科学探究是我们学习化学的重要方式,怎样开展化学科学探究呢? (1)小明家有一批盆栽的郁金香,过去一直开红色花,现在却开出了紫花,小明猜想这是土壤中缺水引起的,但经过一段时间补充水分后还是开紫花。小明的实验结果与原来的猜想不符合,最好的处理方法是______。 A.实验不成功,停止探究 B.修改实验过程,使之与猜想相符 C.修改结果,使之与猜想相符 D.重新建立猜想,实验探究 (2)吃完饭时,小雅同学发现久置咸菜表面析出一些晶体,于是问哥哥,这些晶体是什么呢? A.哥哥说可能是食盐;B.她取下晶体尝了尝,果然是咸的;C.小雅说晶体是食盐;D.哥哥拿起包装袋阅读配料表后说,原料中还有白砂糖,晶体应该是混合物,可能含糖量太少了,所以没尝出来;E.小雅说,是的,直接看配料表也能推测晶体的成分。以上过程中: ①属于做出假设的是______(填字母序号,下同);②属于收集证据的是______;③属于获得结论的是______; ④属于反思评价的是______。 13.某同学对蜡烛(主要成分是石蜡)及其燃烧进行了如下探究.请填写下列空格. (1)取一支蜡烛,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把它放人水中,蜡烛浮在水面上.结论:石蜡的硬度________,密度比水________,________溶于水. (2)点燃蜡烛,观察到蜡烛火焰分为________、________三层.把一根火柴梗放在蜡烛的火焰中(如图)约1s后取出可以看到火柴梗的________(填“a”或“b”或“c”)处最先碳化.结论:蜡烛的________温度最高. (3)再将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烧杯内壁出现水雾.取下烧杯,迅速向烧杯内倒人少量澄清的石灰水,振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结论:蜡烛燃烧生成________和________. (4)问题:蜡烛刚熄灭时,总会有一缕白烟冒出,它的成分是什么呢?有人提出了如下假设: 白烟是燃烧时生成的二氧化碳;白烟是燃烧时生成的水蒸气;白烟是石蜡蒸气凝成的石蜡固体。 实验: 吹灭蜡烛,立即用一块干而冷的玻璃片放在白烟上,玻璃片上没有出现水雾,说明白烟不是________。 吹灭蜡烛,立即用燃着的木条去点白烟(注意不要接触烛芯),发现蜡烛重新被点燃,说明白烟具有可燃性,这为假设________提供了证据。同时可排除假设_______,因为 。 14. 在点燃蜡烛时,小红发现有1支沾有食盐的蜡烛比普通蜡烛燃烧的时间长一些。请你与小红一起探究,并回答相关问题。 〖提出问题〗食盐是否能延长蜡烛燃烧的时间? 〖猜想假设〗一定量的食盐可延长蜡烛燃烧的时间。 〖实验探究〗探究不同量的食盐对蜡烛燃烧时间的影响。 〖实验方案〗取6支相同的蜡烛。在其中5支的烛芯周围分别放入不同量的食盐,剩下的1支作为空白对照实验,分别测定它们的燃烧时间。 〖实验结果〗 食盐质量/g00.10.50.70.91.0燃烧时间/min101518232527燃烧稳定性正常正常正常正常易灭极易灭
〖实验结论〗从所得实验结果可初步分析出两个结论: ; (2) 。 ①食盐能延长蜡烛的燃烧时间;②加食盐不会影响蜡烛燃烧的稳定性; 食盐是否加得越多越好;加入食盐后对烛光亮度有否影响;(3)建议在制造蜡烛时,在烛芯周围加入少量的食盐,延长蜡烛燃烧时间,节约能源。
学后反思 1.请梳理本节课的知识有哪些? 2.你在本节课的学习中还有哪些问题、需要教师提供何种帮助? 3.你有哪些好的经验可以和同学分享吗? 请你选择其中的一点或几点写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