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07 17:34: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学设计
【教学背景分析】
1. 教材分析:本课选取了李白所著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一首五言绝句。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王昌龄遭遇左迁的同情和慰藉,以及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愤懑之情。教材中对这首诗的赏析,旨在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意境和表现手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文学常识和诗歌欣赏能力,可以通过学习这首诗,进一步提高文学鉴赏水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关注诗歌的意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诗歌。
【核心素养】
1. 语言的建构和运用:通过学习这首诗,学生可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古诗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技巧,如押韵、对仗等,提高诗歌创作和欣赏能力。
2. 思维的发展和提升:通过分析诗歌的意境、情感和表现手法,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提升文学鉴赏水平。
3. 审美的鉴赏和创造:通过欣赏这首诗的意境和艺术之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创作诗歌的兴趣。
4. 文化的理解和传承:通过学习这首诗,学生可以了解唐代的社会风貌和文化特点,增进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传承。
【教学重点难点】
1.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意境和表现手法,体会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2. 教学难点:分析诗歌的意境和艺术之美,理解诗歌中的隐喻和象征意义。
【教学方法】
1. 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唐代社会风貌的情境,引导学生理解和欣赏诗歌。
2. 朗读教学法:让学生反复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韵律和意境,提高诗歌欣赏能力。
3. 讨论教学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交流技巧。
4. 多媒体教学法:运用多媒体手段,展示诗歌的意境和艺术之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激发学生兴趣:讲述李白和王昌龄之间的友谊故事,引导学生关注这首诗的背景。
2. 引入课题:介绍《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题目含义,说明这是一首五言绝句。
二、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1. 学生自读诗歌:让学生自己朗读诗歌,注意字音、节奏和韵律。
2. 教师范读诗歌:教师为学生示范朗读,强调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 学生齐读诗歌:让学生跟着教师一起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意境。
三、解析诗歌,深入理解
1. 理解诗歌内容: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每一句意思,解释生僻词汇和难懂句子。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下面逐句讲解:
- 杨花落尽子规啼:描绘了江南暮春时节的景象,杨花已经落尽,子规鸟在啼叫,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氛围。
- 闻道龙标过五溪:诗人听到了老友王昌龄被贬谪到龙标的消息,五溪是南方的蛮族地区,环境恶劣,生活艰苦。
- 我寄愁心与明月:诗人将自己的忧愁、同情和关怀寄托给天上的明月,希望它能陪伴老友度过艰难时光。
- 随君直到夜郎西:诗人希望明月能随着东风,陪伴王昌龄直到夜郎以西,表达了对老友的关切和慰藉。
分析诗歌意境:教师带领学生分析诗歌的意境,描绘诗歌中的画面,感受诗歌的氛围。
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想象和优美的语言,展现了诗人对友人王昌龄被贬谪的关切、同情和慰藉,表达了对世俗不公的愤懑和对人生无奈的感慨。下面从几个方面分析这首诗的意境:
- 背景意境:诗人以江南暮春的景象为背景,杨花落尽,子规啼叫,营造出一种悲凉的氛围。这既是对友人离去的惋惜,也是对时代动荡的忧虑。
- 情感意境:诗人将自己的忧愁、同情和关怀寄托给天上的明月,希望它能陪伴老友度过艰难时光。这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关心和慰藉,同时也抒发了对世俗不公的愤懑和对人生无奈的感慨。
- 意境的传达:诗人通过寓情于景、拟人化等手法,将抽象的忧愁、同情和关怀化为具体的明月、子规等形象,使得意境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 诗歌结构意境:全诗四句,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景情转换灵动自然,展现了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和浪漫情怀。同时,诗歌的结构紧凑,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探讨诗歌情感:引导学生关注诗人对友人遭遇左迁的同情和慰藉之情,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愤懑之情。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王昌龄被贬谪的关切、同情和慰藉,展现了诗人对世俗不公的愤懑和对人生无奈的感慨。下面从几个方面探讨这首诗的情感:
- 对友人的关切:诗人得知友人王昌龄被贬谪龙标,因此寄予深切的关怀。在诗中,诗人通过“杨花落尽子规啼”的描绘,形象地表现了友人离去的悲凉氛围,突显了诗人对友人的牵挂之情。
- 同情与慰藉:诗人将忧愁之心寄托给明月,希望它能陪伴友人度过艰难时光。这里,诗人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将明月塑造成一个了解人情世故的神秘形象,传达了对友人的同情与慰藉。
- 对世俗不公的愤懑:诗人通过描绘友人被贬谪的遭遇,表达了对世俗不公的愤懑。这里的“左迁”意味着降职、贬谪,体现了友人在官场上遭受的不公待遇。诗人对友人的同情,实际上也是对世俗不公的抗议。
- 对人生无奈的感慨:诗人在表达对友人关切、同情和慰藉的同时,也流露出对人生无奈的感慨。友人被贬谪,世事无常,使得诗人对人生的无奈感受更加深刻。
综上所述,《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歌情感丰富,展现了诗人对友人的关切、同情和慰藉,表达了对世俗不公的愤懑和对人生无奈的感慨。这首诗以其优美的语言和独特的情感,成为了唐代诗歌的经典之作。
剖析诗歌表现手法:分析诗歌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以及诗歌中的对仗、押韵等技巧。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想象、巧妙的拟人手法和细腻的场景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友人王昌龄被贬谪的关切、同情和慰藉。下面从几个方面剖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
- 丰富的想象:诗人通过想象,将抽象的忧愁之心具象化为可以寄托给明月的实体。这里的明月被赋予了了解人情世故的神秘形象,成为诗人寄托情感的对象。同时,诗人还想象友人在贬谪之地,随着明月的升起而得到慰藉。
- 拟人手法:诗人运用拟人手法,将明月塑造成一个了解人情世故的神秘形象,使得抽象的忧愁之心得以寄托。通过拟人,诗人将自己的情感赋予了明月,使得明月成为了一个具有情感色彩的形象。
- 细腻的场景描绘:诗人通过描绘“杨花落尽子规啼”的场景,形象地表现了友人离去的悲凉氛围。这里的场景描绘不仅突显了诗人对友人的牵挂之情,还通过景物描写传达了季节和时间的变化,强化了诗歌的意境。
- 对比手法:诗人通过对比手法,强调了友人被贬谪的悲凉遭遇。在诗中,明月和夜郎西构成了对比,明月象征着诗人的忧愁之心,而夜郎西则象征着友人的贬谪之地。通过对比,诗人表达了对友人遭遇的同情和慰藉。
诗歌表现手法丰富多样,通过丰富的想象、巧妙的拟人手法和细腻的场景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友人王昌龄被贬谪的关切、同情和慰藉。这首诗以其优美的语言和独特的情感,成为了唐代诗歌的经典之作。
四、小组讨论,分享感悟
1. 设置讨论话题:让学生围绕诗歌的意境、情感和表现手法进行讨论。
2. 分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五、总结升华,拓展延伸
1. 总结诗歌特点: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总结诗歌的主题、意境、情感和表现手法。
2. 拓展延伸:让学生仿写一首五言绝句,锻炼学生的诗歌创作能力。
3.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背诵《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并进行诗歌鉴赏练习。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首先介绍了李白与王昌龄的友谊,以及王昌龄因获罪被贬谪龙标的背景。通过讲述这些历史背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在分析诗歌时,我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意象、场景和情感,让学生领悟到李白通过杨花、子规、明月、夜郎西等意象,巧妙地构建了一幅充满悲凉氛围的图景,表达了对友人的关切、同情和慰藉。在教学过程中,我讲解了李白在诗歌中运用的丰富的想象、拟人手法和细腻的场景描绘等表现手法。通过分析这些手法,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艺术魅力,并学会运用这些手法去鉴赏其他诗歌。在教学过程中,我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感受和欣赏。通过这种互动方式,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诗歌鉴赏能力。在课堂结束后,我向学生推荐了其他李白的诗歌作品,鼓励他们课下阅读,以拓展知识面,进一步感受中国古典诗歌的魅力。总之,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了他们对诗歌的兴趣和热爱。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诗歌鉴赏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当然,也有不足之处,需要我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和提高